<p class="ql-block">圖文:小 娃</p><p class="ql-block">美篇號:795012</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注:黑白老照片來自網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戰(zhàn)友父親收藏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丹東是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家就在錦江山下。那時這里還叫“安東”,山叫“鎮(zhèn)江山”。前不久舊地重游,北京一位戰(zhàn)友托我拍張“鎮(zhèn)江山公園”的照片--她父親藏有一張抗美援朝時期在此拍攝的老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園早在60年前就已改名,如今還有舊名標志嗎?收到她發(fā)來的老照片,我才發(fā)現,“鎮(zhèn)江山公園”并非地標,只是照片上一行模糊的注記。正是這行字,引我踏上了探尋之路,重新認識這座熟悉又陌生的公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眾所周知,丹東是座江城,中朝界河鴨綠江繞城流淌。其實她也是一座山城,城區(qū)內有元寶山、帽盔山、英華山、錦江山--山雖不算高,卻足以望江觀朝,每一座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歷史。帽盔山上,傳有唐代薛仁貴征東的點將臺;英華山內,深藏著抗美援朝時志愿軍國內最高指揮所;而錦江山周邊,當年更是滿布志愿軍與高炮部隊駐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若說水賦予了小城靈動的血脈,山便是她堅強的骨架。</p><p class="ql-block"><br></p> <h5><b>錦江橋</b></h5> <h5><b>錦江橋 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b></h5> <p class="ql-block">錦江橋,是丹東最早的跨鐵路橋,一頭連著錦江山公園正門,一頭直通九緯路銀杏大道。老照片中,站在橋上望去,山腰處的安東英美領事館清清楚楚。橋與建筑,無聲訴說著百年前被侵略、被爭奪的歲月。</p><br><p class="ql-block">1905年,《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簽訂,安東被迫開埠。日俄戰(zhàn)爭后,日本取代俄國在中國東北南部的地位,英美等國隨之設立領事館。原建于1909年的木結構“鎮(zhèn)江山大橋”,1932年被日本侵略者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的“鎮(zhèn)江橋”,并沿用至今。<br></p><p class="ql-block"><br></p> <h5><b>鎮(zhèn)江山臨濟寺 拍攝于20世紀10年代</b></h5> <h5><b>櫻花掩映中的臨濟寺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div>鎮(zhèn)江山原本是座無名小山。1905年,日本僧人細野南岳在這兒建了“臨濟寺”,用來安放日俄戰(zhàn)爭中在遼東戰(zhàn)場陣亡的1095名日軍官兵骨灰。這是山上的第一座建筑,卻把我們的山水筑成了侵略者的墓園。</div><div><br></div><div>1912年,日本滿鐵在安東鐵路附屬地打造“國中之國”,將近鄰的山頭擴建為“鎮(zhèn)江山公園”,寓意“鎮(zhèn)守江山”。</div><div><br></div> <h5><b>錦江山公園正門(外)</b></h5> <h5><br><b>錦江山公園正門(內)</b><br></h5> <h5><b>安東神社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div>1910年,日本僧人在鎮(zhèn)江山建安東神社,這是東北地區(qū)最大的神社。1924年,神社立木質“大鳥居”為門,即是神域與世俗的分界,也是中國人不得入內的標志。1935年,出于永久性考慮,“大鳥居”又改建成混凝土結構。</div><div><br></div><div>1959年為迎接新中國建國十周年,俗稱“開字門”的“大鳥居”被改造成中式大牌坊,兩側各增加一根立柱,體式雄偉;有意使用皇家明黃色琉璃瓦,宣示人民當家做主。牌坊正面刻“鎮(zhèn)江山公園”園名,背面摹寫毛主席的“江山如此多嬌”。</div><div><br></div> <h5><b>大平臺</b></h5> <h5><b>安東神社神殿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h5><b>安東神社參道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在鎮(zhèn)江山入口處共有三個“鳥居”縱向排列,組成通往神社的三重門,經緩步階梯,將人引至現錦江山的“大平臺”。這里曾是“金毗盧神社”,鎮(zhèn)江山早期建筑之一,也是當年公園的核心所在。<div><br></div> <h5><b>神來橋</b></h5> 1945年8月28日,蘇軍攻入安東的第二天,用炮火摧毀了安東神社。但通向神社的石橋還在。神來橋位于神社入口,參拜者需在此整理衣冠,方可進入。<div><div><br></div><div>和園中散落的日殖時期建筑、石構件一樣,它們正面原刻的文字大多被磨平或涂抹,但隱蔽處的日式漢字仍隱約可辨。</div></div><div><br></div> <h5><b>表忠碑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h5><b>表忠碑前的銅馬 拍攝于1940年</b></h5> 表忠碑,為亡靈招魂所建的忠魂碑,建于1910年。<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33333">忠魂碑左側,曾有一尊按明治天皇坐騎原大鑄造的銅馬。1941年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日本因銅料緊缺,將銅馬運回國內造軍火,原地立木牌寫“神馬出征”;與之對應的右側,放著日俄戰(zhàn)爭時的“山炮”和“炮彈”,用以炫耀戰(zhàn)勝國的威風。</font><br></div></div><div><br></div> <h5><b>翠微坪</b></h5> <div>翠微坪原是八幡宮,后改為金刀毗羅神社。那兩個石柱是拆改后的神社鳥居,中圖是鳥居兩側的夾桿石,長椅前的石桌其實是神社門前石燈籠的基座。</div><div><br></div> <h5><b>噴水池橋欄</b></h5> <h5><b>小白橋</b></h5> <h5><b>面包石路</b></h5> 舊時的橋,舊時的路。一塊塊面包石讓人聯想到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想來日本人當年不僅接手了沙俄的政權,連公園的建筑材料也一并沿用了。只是石子拼出的花樣滿是日本那味兒。<div><br></div> <h5><b>圓亭</b></h5> <h5><b>三角亭</b></h5> <p class="ql-block">日軍在取得租借與駐兵安東的權益后,野心愈發(fā)膨脹,妄圖吞并整個安東。1912年,“滿鐵”將鎮(zhèn)江山祭祀園區(qū)改成綜合公園。1916年完成第一期工程。日本人不僅修了荷花池、茶社和各式涼亭,還種植了大量櫻花樹。</p><p class="ql-block"><br></p> <h5><b>錦江亭(三節(jié)涼亭)</b></h5> <h5><b>東天閣 拍攝于20世紀30年代</b></h5> <p class="ql-block">東天閣在鎮(zhèn)江山之顛,呈正方形,內設石桌凳,供游人觀光小憩。新中國成立后,它先更名為鎮(zhèn)江亭。后舊亭拆除,原址興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錦江亭。<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里向來是游人登臨的好去處,憑欄遠眺,江水如帶,群山如屏,中朝風光盡收眼底。</p><p class="ql-block"><br></p> <h5><b>鎮(zhèn)江山噴水池 拍攝于20世紀20年代</b></h5> <div>在日本人的經營下,鎮(zhèn)江山公園綠茵滿坡,花團錦簇,曾有“一山盡得天下秀”之說,還以36萬張選票獲評東北八景第一。只是年代久遠,這次評選的具體時間、發(fā)起人說法不一,但殖民色彩毋庸置疑。</div><div><br></div><div>這么一想,小時候最愛的噴水池、大鳥籠、動物園,原來每一處都是日本侵華的實證!<br></div><div><br></div> <div>“巡狩”,古代帝王巡視狩獵的政治活動。<br></div><div><br></div>1943年5月,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溥儀借此名義“巡狩安東”,其間登臨了鎮(zhèn)江山東天閣。偽滿洲國國務院總務長官武部六藏署名立碑,上演了一場粉飾殖民統(tǒng)治的鬧劇。<div><br></div> <div>1947年6月安東解放。1949年10月1日,遼東解放紀念塔正式奠基。建成的紀念塔通高10.73米,塔頂立著一尊銅鑄解放軍戰(zhàn)士塑像。塔身正面刻著:“為解放遼東人民而犧牲的烈士紀念塔”。兩側分別是遼東省和安東市題寫的碑文。</div><div><br></div><div><font color="#333333">這座塔,穩(wěn)穩(wěn)把此地原有的日本神社表忠碑踩在了腳下。</font><br></div><div><font color="#333333"><br></font></div> 1950年10月16日,毛澤東的長子毛岸英(站立左二)赴朝參戰(zhàn)前,曾在鎮(zhèn)江山公園駐足,并與戰(zhàn)友在遼東解放塔前合影。據考證,這是他在祖國留下的最后一張照片。<div><br></div> 1965年1月,國家批準“安東市”更名為“丹東市”。原名中的“安”取安定和平之意,源自唐代安東都護府,已歷經千年?!暗ぁ眲t象征著紅色,寓意“紅色東方之城”。<div><br></div><div><font color="#333333">同時期,鎮(zhèn)江山和鎮(zhèn)江山公園也去掉了殖民色彩的“鎮(zhèn)”字,改稱錦江山和錦江山公園,隨后進行了多次改造。</font></div><div><br></div> <h5><b>曙光閣/三靖閣</b></h5> 曙光閣始建于2008年,2019年維修后更名三靖閣,寓含靖思、靖安、靖晏之意。此閣與早前的錦江亭同立錦江山之巔,氣勢恢宏,由八十根大柱承重,屋頂覆黃色琉璃瓦,陽光下熠熠生輝。 三靖閣,已成為丹東城區(qū)的新標志。<div><br></div> <div>如今的錦江山公園,建有5大觀賞區(qū),其中山水游覽區(qū)花紅柳綠,曲徑通幽,樓臺亭榭,錯落有序;公園中心地帶是文化園,可瀏覽地方文化歷史,可觀摩現代翰墨真跡;動物園、兒童樂園則是孩子們的天下。</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順著林中小路往下走,忽然撞見一塊錦江山石碑,趕緊停下腳步拍照。正奇怪此碑怎么藏的這么隱蔽,繞到后面才看到碑文--原來這是1938年為紀念“松本翁”而立《成蔭千古》碑,又是日殖時期的物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成蔭千古”碑周邊沒有路,我拽著樹枝,踩著石頭,鉆出樹林,轉身就在小拱橋邊又有了新發(fā)現:一個帶有滿鐵logo(字母M+一根鐵軌)的馬葫蘆蓋--差點遺漏的歷史碎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再往前走,荷花池邊扔著一個石頭水盆。這東西我知道,日本人叫它“手水舍”,是日本神社里供人洗手的物件,據說能讓參拜者在拜神前清潔手、口,洗凈身心的污穢。之前在旅順日俄戰(zhàn)爭遺址、齊齊哈爾侵華日軍忠靈塔遺址都見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轉出喧鬧的園區(qū),錦江山北麓幽靜肅穆,這里是丹東市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由志愿軍第50軍建于1951年5月,是志愿軍最早建成的烈士陵園。這里安葬著264位烈士,其中包括13位人民英雄、戰(zhàn)斗英雄和特等功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戰(zhàn)時的丹東,緊鄰朝鮮戰(zhàn)場,讓這座陵園顯得格外莊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登山歸來,再看戰(zhàn)友發(fā)來的老照片。感謝前輩指引我在離開丹東多年后,真正走進了這座山、這座園。此行既遂戰(zhàn)友之愿,也是我與童年、故鄉(xiāng)的一場對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丹東、鴨綠江、錦江山,從此在我心中必會多一份珍視與銘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