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2px;">鄢烈山先生在萍鄉(xiāng)</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巽之先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編者按】</b><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9月10日至22日,著名雜文家鄢烈山先生應老朋友、原凱迪網(wǎng)絡董事長肖增建先生之邀,在萍鄉(xiāng)進行了為期十二天的文化之旅。從武功山下的凱迪部落到千年古村蘆溪,從紅色安源到鰲洲書院,這位七旬長者以敏銳的觀察和深沉的思考,完成了一場現(xiàn)代知識分子與贛西文脈的深度對話。本文記錄了鄢烈山在萍鄉(xiāng)的所見所感,既展現(xiàn)了一位公共知識分子的文化情懷,也折射出萍鄉(xiāng)這座千年古城在新時代的文化自信與精神追求。</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日的贛西,群山如黛,武功山下的萍鄉(xiāng)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著名雜文家鄢烈山。這位年逾古稀的“南國啄木鳥”,在2025年的這個秋天,與這座有著千年文脈的城市展開了一場深度對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磨形里深處的凱迪部落,鄢烈山坐在簡樸的演播廳里,與萍鄉(xiāng)的文化界人士進行著一場即興的“雜文創(chuàng)作座談會”。他清瘦的身影在木制建筑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沉靜。當漆宇晴主席問及雜文創(chuàng)作的要義時,他沉吟道:“雜文者,雜而不雜也。題材可雜,精神不可雜?!痹捳Z落地,窗外山風過竹,沙沙作響,仿佛在為這番見解伴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敖桂明主席以登武功山為例問及批評的深度與尺度,鄢先生微笑回應:“批評如針灸,認準穴位方能見效。不是為刺而刺,要為通而刺?!边@時,他特意提到自己初到萍鄉(xiāng)時的趣事——下車見到“中國辣都”四個字嚇一大跳,隨即風趣地說自己“雜文雖辣卻不吃辣”,引得滿座會心而笑。這輕松一刻,消解了雜文家與讀者之間的距離,展現(xiàn)出他平和近人的本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數(shù)日后,在海拔630米的里山村,另一幅畫面徐徐展開。鄢烈山偕夫人漫步在劉佳華的鄉(xiāng)間別墅,聆聽這位從北京返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的企業(yè)家講述如何利用當?shù)馗晃讳\土壤發(fā)展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的故事。鄢先生凝神細聽,不時頷首。當周滿嬌教授即興采訪,葛建女士跳起《歸隊》之舞時,他若有所思地說:“這不僅是藝術的歸隊,更是文化的歸根?!?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蘆溪東陽村的千年古樟下,鄢烈山的文化尋根之旅達到了高潮。他仰望著三十米高的“樟樹王”,輕撫皴裂的樹皮感嘆:“這才是真正的活文物,年輪里刻著文明傳承的密碼?!痹趨浅L博物館,他俯身細觀戰(zhàn)國青銅劍與楚式漆器,與繆志杰先生探討著文明融合的奧秘:“這件器物兼具吳地精巧與楚地浪漫,文化的生命力正體現(xiàn)在這種交融創(chuàng)新中?!?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雨淅瀝的安源之行,則展現(xiàn)了鄢烈山作為思想者的另一面。站在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舊址內(nèi),他凝視著會議室的長桌油燈、工人學校的黑板,神情凝重。當他讀到《安源路礦工人俱樂部部歌》“創(chuàng)造世界一切的,惟我勞工”時,輕聲吟誦,若有所思。在湘贛邊界秋收起義軍事會議舊址,他沉浸在歷史氛圍中,評價道:“這里是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重要策源地,從工人運動到武裝斗爭,中國革命從這里邁出了關鍵一步?!?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日晚六時,黃矮生態(tài)食府三樓幸福包廂內(nèi),一場充滿萍鄉(xiāng)風雅的歡迎晚宴正徐徐展開。鄢烈山先生端坐主賓席,在醬酒肆拾玖坊的醇香與地道萍鄉(xiāng)菜的煙火氣中,與本土文化界人士暢敘。這場看似尋常的聚會,竟成當代“蘭亭雅集”——市曲協(xié)主席易國華一曲國家級非遺萍鄉(xiāng)春鑼《唱春》,敲響了民間藝術的千年回響;市音協(xié)主席彭東方演唱同席音協(xié)黨支部書記樊皓國作詞的《我渡晴川秋水來看你》,詞曲間流淌著文人相重的知己情懷;市音協(xié)副主席彭莉紅的《春天的芭蕾》與市朗協(xié)副主席蘇茂林的京劇《家住安源萍水頭》,交織出中西合璧的藝術圖景。尤為難得的是,市民協(xié)秘書長邱蕓朗誦鄢烈山雜文《崇禎皇帝與猴子》,將席間風雅推向高潮——當思想與藝術相遇,文字與音律共鳴,鄢先生不禁與盛贊其《貪生怕死的權利》的朱生林先生引為知音。這一刻,觥籌交錯間流淌的不只是美酒,更是文化與思想的激蕩。巽之先生攝錄的《歡宴酬佳賓,高歌唱大風》視頻,恰如其分地定格了這“歷史的垃圾時間”里難得的文化盛宴,令鄢先生返粵后仍連嘆“快樂”“感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鰲洲書院的講座,或許是鄢烈山在萍鄉(xiāng)最系統(tǒng)的思想呈現(xiàn)。面對座無虛席的聽眾,他以《我的人生“苦旅”與雜文創(chuàng)作體悟》為題,深入闡述了公民意識與中庸之道的平衡。他強調公民既非臣民草民亦非刁民暴民,應具備權利意識、平等意識、法治意識與社會責任感的統(tǒng)一。他推崇《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的思想,反對任何形式的極端主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個小時的講座中,他金句頻出:“文章之道,首在立心”、“修辭立其誠”、“為建設公民社會而表達”。這些話語在百年書院中回蕩,與先賢的教誨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有人曾說:“不認識鄢烈山,怎么能說自己有文化?”這一刻,這句話得到了生動的印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日下午,鄢烈山夫婦在敖桂明先生陪同下,開啟了一段書香之旅。南正街孔廟的參訪尚是序曲,真正的高潮在“贛湘詩源私人藏書樓”。面對分藏三處的浩瀚典籍,鄢先生不僅對“毛瓷”把玩贊嘆,更對三大特色館藏——文革(知青)研究、萍鄉(xiāng)地方文獻、官場文學——表現(xiàn)出濃厚興趣。在滿室書香中,他敏銳地指出:“未來藏書樓主人必然以‘文革學’研究為‘立言’之本,可以‘不朽’也!”這番見解,已超越普通訪客的客套,顯露出思想者特有的學術眼光。藏書樓此刻不再只是書籍的倉庫,而成為兩代文化人精神對話的場域,鄢烈山撫卷沉思的身影,與窗外贛湘山水融為一體,仿佛在告訴世人:真正的文化傳承,既在宏大的歷史敘事里,更在這些私密的書香空間中悄然延續(x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烈山的萍鄉(xiāng)之行,看似是幾次尋常的文化交流,實則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與地方文脈的一次深度對話。在武功山下,他論批評之道;在里山村,他觀鄉(xiāng)村振興;在蘆溪古村,他尋文明根脈;在紅色安源,他思革命精神;在鰲洲書院,他傳公民理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烈山臨別萍鄉(xiāng)時,我想到了他在蘆溪博物館的題詞:“在蘆溪,一切美滋滋”。這看似隨性的題詞,實則蘊含深意——“滋滋”既是蘆溪文旅吉祥物的名字,更是對這片土地生機勃勃狀態(tài)的精妙概括。文明只有在生活中“滋滋”生長,在百姓中“滋滋”流傳,才能真正獲得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鄢烈山離開了萍鄉(xiāng),但他的思想?yún)s如秋日播下的種子,留在了萍鄉(xiāng)的山水之間。這位七旬長者的身影或許已遠去,但他關于公民寫作、文化傳承的思考,卻在這片土地上繼續(xù)生長。正如他在安源路礦工人運動紀念館前所說的那樣:“這火種,從未熄滅?!?lt;/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萍鄉(xiāng)的秋日里,鄢烈山用他的腳步丈量了這座城市的深度,用他的思考點亮了文化傳承的火炬。而這,正是一個公共知識分子的價值所在——不僅是批判,更是建設;不僅是言說,更是傾聽;不僅是路過,更是播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