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本篇編號:2025060</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此行在廣西梧州旅行停留的時間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元月2日~3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在廣西玉林容州古城停留的時間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元月21日~22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篇首的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弘一法師說,終有一天你會靜下心來,像個局外人一樣回顧自己的故事,然后笑著搖搖頭,浮生不過夢一場,所以能夠治愈你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內(nèi)心的那份釋懷和明白。</b></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幾點說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1.本篇配曲《優(yōu)雅浪漫古典音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配圖為我們在廣西梧州市內(nèi)及玉林容州古城參訪時的隨拍,共有100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3.文字主要談及我對梧州市的匆匆一眼印象,并介紹了我們在梧州市參訪若干景點及容州古城參訪的情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4.本篇圖文較多,內(nèi)容豐富,閱讀需一定時間,敬請各位留意。</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日,我們離開廣西賀州,向梧州方向駛進(jìn)(目的地是廣東陽江海陵島,以及海南島)。在梧州,我們參訪了梧州市博物館,以及河濱公園內(nèi)的白鶴樓和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原本計劃還要參訪梧州著名的中國騎樓城,但是這個大面積騎樓景觀,目前正在大面積的修繕,所以我們只好放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說一下天氣。從湖北經(jīng)湖南進(jìn)入廣西廣東之后,天氣變得炎熱起來,我們的冬衣已完全穿不住了,車內(nèi)開啟了制冷空調(diào),外面氣溫白天大約在22~25度之間,但夜間的最低氣溫大約只有10度上下。</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廣西梧州印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廣西,這片充滿神秘色彩的土地,孕育了無數(shù)美麗的傳說和獨特的文化。在這片土地上,有一座被譽為“廣東文化飛地”的城市——梧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州位于廣西東部,是廣西乃至全國的重要交通樞紐。這座城市地理位置優(yōu)越,地處潯桂西三江水口交匯處,是廣西的東大門。西江穿城而過,為梧州市增添了幾分靈動與秀美。沿著西江兩岸漫步或騎行,你可以欣賞到迷人的江景和獨特的城市風(fēng)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州與廣東山水相連,是廣西距離廣東最近的城市之一。梧州是聯(lián)結(jié)廣西和廣東的樞紐,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還包括文化上的。廣東的早茶文化為什么會最先傳到梧州,而不是廣西別的地方?因為梧州的航運非常發(fā)達(dá),廣西、廣東之間的商貿(mào)往來都要經(jīng)過梧州,梧州是兩廣的媒介,早在明朝梧州就是廣西的“水上門戶”。梧州地處潯江、西江和桂江三江交匯處,擁有優(yōu)越的水運條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梧州在歷史上成為嶺南文化的發(fā)祥地,也是兩廣文化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在漫長的歲月中,梧州深受廣東文化的影響,這里的語言、文化、生活習(xí)俗都與廣東相去不遠(yuǎn)。因此,梧州也有“小廣州”之稱,這里的居民喜歡將粵劇、粵菜、粵語等廣東特色文化符號融入日常生活中。在明清時期,這一絕佳的地理優(yōu)勢,成為粵商入桂從事商貿(mào)活動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廣東的早茶文化最早傳到了廣西梧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種文化的交融使得梧州成為一塊獨具魅力的文化飛地,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領(lǐng)略其獨特的文化韻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其實,梧州歷史悠久(比廣東發(fā)達(dá)),早在新石器時代,這里就有人類聚居、生息、繁衍。經(jīng)過夏、商、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漫長歲月,梧州逐漸發(fā)展成為嶺南地區(qū)的重要城市。西漢高后五年(前183年),趙佗稱南越武帝,封趙光為蒼梧王,建蒼梧王城,這是梧州建城之始。從此,梧州便成為了嶺南地區(qū)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自宋代以來,梧州就是廣西的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之一。這里曾是全國最先對外開放的商埠之一,見證了無數(shù)商賈云集的繁華景象。這座城市以其深厚的歷史底蘊、獨特的文化魅力、美麗的自然風(fēng)光和豐富的美食文化,吸引著無數(shù)游客前來探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州市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璀璨。這里是粵語的發(fā)源地之一,獨特的語言文化使得梧州在嶺南地區(qū)獨樹一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梧州是粵語發(fā)源地,這讓我深感意外。</b><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直以為粵語肯定發(fā)源于廣東,沒想到是梧州。因為在古代,漢族為了躲避中原戰(zhàn)亂,經(jīng) “湘桂走廊” 遷徙嶺南。他們沿著湘江-靈渠-漓江-桂江,來到西江沿岸的梧州等地安頓下來。這些中原移民帶來的語言與當(dāng)?shù)孛褡蹇谝粝嗷ビ绊?,逐步融合發(fā)育為粵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粵語和古漢語發(fā)音相近,粵語保留了入聲,入聲字在文言文中也有特定的讀音和韻律作用。那么,為什么粵語會和古漢語發(fā)音相近呢?是因為交通不便。嶺南地區(qū)多山地丘陵,與中原地區(qū)之間有天然屏障相隔。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這種地理環(huán)境使得嶺南地區(qū)相對獨立和封閉,大規(guī)模的人口流動和文化沖擊較難深入,為粵語中古漢語詞匯的保留提供了穩(wěn)定的條件。當(dāng)然凡事有利有弊,交通不便也造成古代嶺南地區(qū)經(jīng)濟(jì)欠發(fā)達(dá)。</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白鶴樓(鶴崗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梧州桂江和潯江(西江上游河段)交匯處,有一座小山,名為珠山,珠山東部的山崗,稱作白鶴山,山下修有白鶴觀,山上則巍然聳立著一棟?jì)Q崗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傳,桂江西岸形如飛鶴,山上多松樹,每當(dāng)夜晚便有白鶴聚集,白鶴山因此而得名。自明成化年間,山上便建有控粵亭,歷來就是登高望遠(yuǎn)之地,鶴崗返照為梧州八景之一。兩江交匯處正是梧州八景之鴛江春泛,登上鶴崗樓,可盡攬此美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相傳南漢梧郡太守劉曜于此鑿山開路之時,山林中有白鶴飛游而出。至宋代,據(jù)此傳說得建白鶴樓,距今已八百余年,是為白鶴樓之前身?!渡n梧縣志》述:"白鶴山,古時稱作“鶴奔岡”或“飛鶴岡”,其山形如展翅欲飛之白鶴,登頂遠(yuǎn)眺,西江如練,晚晏東去,舟楫往來,帆影綽綽。清代詩人關(guān)正運有詩云:“城西隔岸疊峰稀,落日平岡見鶴飛?!?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歲月更迭,宋始建之白鶴樓已蕩然無存。至1466年(明朝成化二年),兩廣總督韓雍于此復(fù)建為控粵亭;1930年(民國十九年),梧州市將白鶴山辟為公園,林木扶疏,花香鳥語,成為梧郡秀景;1975年梧州市又于此地建成高三層之觀景樓,及花架廊、仙鶴塑像、迎陽亭等,更具悠情;2011年6月,乘盛世,白鶴樓再度重建,樓高五層,仿古形制,雕梁畫棟,曲盡其妙,雄姿屹立,蔚為大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鶴崗樓,宛如梧州天際線上的一顆璀璨明珠!恰似一位歷史的守望者,靜靜俯瞰著這座城市的變遷。飛檐翹角猶如展翅欲飛的白鶴,盡顯靈動之姿。站在鶴崗樓上,江景如畫在眼前鋪展,好似大自然精心繪制的長卷。有人說,它是梧州的詩意眼眸,見證著歲月的流轉(zhuǎn)與城市的發(fā)展。步入其中,仿佛穿越時空,與歷史深情相擁。</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還我河山"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領(lǐng)事署舊址旁,立有一塊“還我河山”石碑,這塊石碑是1932年樹立的,上面記錄了梧州人民驅(qū)逐英領(lǐng)事人員、購回領(lǐng)事署建筑和建立河濱公園的經(jīng)過,石碑上的碑文是由當(dāng)時的梧州市長黃同仇先生題寫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碑高232厘米,寬93厘米。"還我河山碑"曾一度丟棄受損,1989年專門進(jìn)行維護(hù)并構(gòu)筑假山基座立于園內(nèi),供游人誦讀追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國人開梧州為通商口岸,強占鶴岡以建領(lǐng)署。1925年廣州發(fā)生沙基慘案,英國駐梧州領(lǐng)署人員被迫撤走。1928年,廣西省府與英方交涉,英方愿意交還領(lǐng)署。1930年,白鶴山正式辟為公園,1931年春舉行開園儀式,定名為"河濱公園",園內(nèi)豎立"還我河山碑"一座,碑文"梧州市河濱公園記"詳細(xì)記錄了要回白鶴山的情況,為當(dāng)時梧州市長黃同仇撰寫。</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英國領(lǐng)事署舊址</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鶴崗上有一座橙色的漂亮建筑,典型的英式風(fēng)格,十分引人注目??磁赃叺臉?biāo)志牌才知道,原來這里是英領(lǐng)事署舊址。為何在此風(fēng)景秀麗之地,會有這樣一座突兀的建筑呢?這和中國近代那段屈辱的歷史有關(guān)。</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b style="font-size:20px;">英國領(lǐng)事署舊址</b><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國家級文物保護(hù)單位,位于白鶴山(今珠山公園)上。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英帝國主義借不平等的《中英續(xù)訂滇緬條約》附款專條,強迫清政府將梧州辟為通商口岸,英國在白鶴岡上建起領(lǐng)事署,作為領(lǐng)事官的駐扎處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這座建筑在民國十七年(1928),被當(dāng)時的廣西省政府以25000元港幣的價格收回。2011年,梧州市政府對英領(lǐng)事署舊址進(jìn)行了一次全面維修,在保證文物建筑安全的前提下,最大程度恢復(fù)了原建筑風(fēng)貌。陳列運用文物、文字史料、圖片、歷史場景、沙盤等多種形式,展示了梧州的開埠通商、梧州人民捍衛(wèi)領(lǐng)土主權(quán)收回英領(lǐng)事署的英勇抗?fàn)幍仁穼?,是進(jìn)行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良好基地?,F(xiàn)在除原樣保存外,還被辟為陳列館,幫助游人了解那段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訪梧州市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梧州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博物館通過展覽展示了這一地區(qū)從古至今的歷史變遷。特別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流域的文化特色,讓人仿佛穿越時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館內(nèi)設(shè)有多個專題展廳,如歷史文物展廳、自然歷史展廳等。展出的文物和標(biāo)本包括青銅器、陶瓷、石刻、書畫等,每一件都是歷史的見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館的建筑設(shè)計融合了現(xiàn)代元素與傳統(tǒng)嶺南建筑風(fēng)格,既體現(xiàn)了當(dāng)?shù)氐奈幕厣植皇橐蛔F(xiàn)代化的公共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南朝青瓷騎士俑為鎮(zhèn)館之寶</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館前有一座綠色的騎馬雕塑,十分引人注目。這個雕塑源自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南朝青瓷騎士俑。這件寶貝1980年出土于達(dá)坡村,表現(xiàn)的是當(dāng)時士族地主的生活。這件青瓷俑不僅是梧州博物館的標(biāo)志性藏品,也是中國南方青瓷藝術(shù)的杰出代表。它生動地再現(xiàn)了南朝時期貴族出行的場景,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戰(zhàn)國時期通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通鼎是中國古代用來祭祀祖先或天地神靈的重要禮器,梧州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通鼎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梧州地區(qū)的社會生活和文化面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邂逅相遇容縣真武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離開了海南島,我們開始在廣西旅行。游覽了廣西南寧市后,我們就沒有什么特別的參訪項目,而是奔赴廣東惠州大亞灣的十里銀灘,我們與夫人的姐妹們相約,一起在大亞灣海邊歡度2025年春節(ji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行駛途中,我們路過廣西玉林容縣時,邂逅了容州古城及真武閣,真武閣,它驚艷了我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武閣,一座獨具魅力的古建筑,它屹立于歲月長河中,飛檐斗拱,氣勢恢宏。其建筑工藝令人驚嘆,全木構(gòu)造,不用一釘一鉚卻堅固異常。真武閣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見證了時光的流轉(zhuǎn)。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fā)著古樸的韻味。我們在此感受古人的智慧,領(lǐng)略歷史的厚重,真武閣也成為了人們心中難忘的文化瑰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經(jīng)略臺真武閣,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玉林市容縣東外街57號,建于明萬歷元年(1573年),已有440多年歷史。經(jīng)略臺真武閣被譽為“天南杰構(gòu)”,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被合稱作江南四大名樓,也是四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沒有進(jìn)行過重建而完整保留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經(jīng)略臺真武閣,中國道教宮觀建筑,用于奉祀真武帝以鎮(zhèn)火災(zāi)。其結(jié)構(gòu)采用三層檐、歇山頂、穿斗式構(gòu)架,通高13.2米,面寬13.8米,進(jìn)深11.2米,總面積168平方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真武閣全樓沒有一釘一鉚,沒有鐵構(gòu)件,是一座標(biāo)準(zhǔn)的榫卯建筑。最吸引人的是,樓上那四根懸空的柱子,完美地運用杠桿原理,讓柱子懸空的同時,也相互制約,彼此扶持,形成了一個穩(wěn)固的整體。其采用穿斗式構(gòu)架方式,把近3000根大小不一的格木構(gòu)件鑿榫卯眼,斜穿直套,串聯(lián)嵌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約,不用一釘一鉚,也沒有一個鐵構(gòu)件,以“杠桿結(jié)構(gòu)”原理組成一個穩(wěn)固的統(tǒng)一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全閣以杠桿式純木結(jié)構(gòu)巧妙構(gòu)建,未使用一顆鐵釘,僅憑3000多條格木榫鉚相互連接,結(jié)構(gòu)之精巧令人嘆為觀止。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其二層四根大內(nèi)柱竟懸空而不著地,這一獨特設(shè)計被譽為“天南杰構(gòu)”,與岳陽樓、黃鶴樓、滕王閣齊名江南四大名樓,且是其中唯一一座未經(jīng)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瑰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62年,中國著名古建筑學(xué)家梁思成教授到容縣考察后,在《建筑學(xué)報》第7期發(fā)表《廣西容縣真武閣的“杠桿結(jié)構(gòu)”》,至此這座深藏了幾百年的、猶如天平一樣維系整座建筑的三層樓閣始被世人所關(guān)注。自此之后,才有了如今聲名遠(yuǎn)播的真武閣。</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遇見容州古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此之前我從未聽說過廣西容縣,更不知道容縣是座古城,歷史上,在嶺南一帶是赫赫有名的。探索廣西玉林,容州古城不容錯過。古城坐落在容縣縣城東面,緊鄰繡江,有著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這里曾是古代容州的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中心,見證了當(dāng)?shù)氐陌l(fā)展與變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常言道: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對此,我們是深有體會的。</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先講兩個有關(guān)容縣的小知識:</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一,</span><b style="font-size:20px;">據(jù)說,容州古城還是楊貴妃故里(所以楊貴妃喜歡吃廣西的荔枝,“</b>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b style="font-size:20px;">”)</b><span style="font-size:20px;">,這也為古城增添了一抹傳奇色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著名的沙田柚,正是產(chǎn)自容縣。上述兩點,在我們到訪容縣之前并不知曉(也許平日讀書時曾讀到過,但并無印象了),到了此地,我們才印象深刻,也算漲了知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容縣古稱容州,因縣城有大容山而得名。西晉置縣至今已有斤1800多年,唐代至明朝中期,容縣一直是州、路、府治所在地,是嶺南重要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jì)和文化中心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容州古城位于容縣縣城的東面,緊鄰美麗的繡江,隔江望見遠(yuǎn)處起伏的喀斯特山峰。在交通不發(fā)達(dá)的古代,水路的暢通是發(fā)展的基石。繡江作為容州古城的一條主要水道,不僅給城市帶來了物質(zhì)上的繁榮,也為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動提供了便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盡管今天這個“容州古城”都是近年新建的,它只是一個歷史載體,它追尋的是容縣的一段很輝煌的歷史;記憶的是一座已經(jīng)消失的,地位很重要,規(guī)模很宏大的容州古城;承載的是容縣的一段地方人文內(nèi)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確實,走進(jìn)容州古城,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仿古建筑,雖然修建得富麗堂皇,卻總給人一種"新瓶裝舊酒"的違和感。408公頃的占地面積,除了中心的真武閣,其他建筑都是近年新建,商業(yè)氣息濃厚,讓人難以沉浸在所謂的古韻之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容縣在民國時期涌現(xiàn)出大量將軍和軍政要員(桂系軍閥)。據(jù)統(tǒng)計,容縣在民國時期走出了92位將軍,其中包括6位省主席、21位廳長、99位縣長、2位集團(tuán)軍總司令、3位副總司令、16位軍長、14位師長和85位團(tuán)長。這些將軍們在打倒北洋軍閥和抵抗日軍侵略的戰(zhàn)爭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延伸閱讀:桂系軍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span style="font-size:20px;">辛亥革命后由廣西籍將領(lǐng)為主干逐漸形成的地方性軍閥勢力,分為舊桂系與新桂系,代表人物有陸榮廷、李宗仁、白崇禧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桂系軍閥主要將領(lǐng)分為舊桂系與新桂系兩個時期?。舊桂系以陸榮廷為首,核心成員包括譚浩明、莫榮新、沈鴻英等;新桂系以李宗仁、白崇禧、黃紹竑為核心,重要將領(lǐng)涵蓋黃旭初、李品仙、夏威等人。???</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希望大家喜歡,謝謝關(guān)注分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