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西晉中王家大院,耗時300年建成,面積遠超故宮,處處都是珍寶</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一個家,王家大院也是一座城,只有親自來到這座名聲在外的北方大院,才能真正感受到她的磅礴氣勢和背后所代表的含義。</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位于晉中市靈石縣靜升鎮(zhèn)靜升村,由當(dāng)?shù)氐耐跏霞易褰ǔ桑ㄎ逑锪ひ粭l街,面積達25萬多平方米,比故宮還多出10萬平方米來,被譽為“中國民間故宮”,有“華夏民居第一宅”的美譽。</p> <p class="ql-block">趙錢孫李,周吳鄭王。王姓是我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山西當(dāng)?shù)赜羞@樣一句俗語——“天下王家出靜升”,可見王氏家族在當(dāng)?shù)氐挠凭脷v史和良好聲譽。靜升王氏出官員,王家大院這一脈卻是商賈起家,大富之后續(xù)求大貴,仍走了仕途,加官進爵,算是殊途同歸。</p> <p class="ql-block">每座宅院中心幾乎都擺著水缸,這一家宅講究沒有南北差異——水缸中的水既可以用于防火,也有聚財?shù)脑⒁狻?lt;/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是建在山坡上的,從高處俯瞰,建筑鋪陳成一片,每一進院落都比前一個高上一些,極有層次感。院墻高似城墻,主街平坦寬闊,走進高聳如城樓的院門,可不就是走進了一座城。</p> <p class="ql-block">王家家訓(xùn)共十四條,涉及日常言行舉止、生活習(xí)慣、品德修養(yǎng)等各方面,字字珠璣,句句經(jīng)典。</p> <p class="ql-block">整座大院為城堡式建筑,由紅門堡、高家崖堡、西堡子、東南堡和下南堡五座堡群組成,其中精華是高家崖堡和紅門堡,這兩個堡一東一西,由一座石橋相連,前者精致,后者規(guī)整。</p> <p class="ql-block">走在院中,總會發(fā)現(xiàn)許多玄機和心思。如紅門堡這塊“規(guī)圓矩方”的匾額,其上“矩”字多了一點,這并非筆誤,而是故意為之用來告誡王家人做人做事都要規(guī)矩。</p> <p class="ql-block">石雕、木雕、磚雕是王家大院的精彩之處,各色雕飾華麗中不失典雅,將一座座院落,一個個建筑裝飾得美輪美奐,令人眼花繚亂,欣賞指數(shù)爆棚,藝術(shù)價值可以說是民居中天花板級的存在。</p> <p class="ql-block">建筑高大規(guī)整,雅致端嚴,雕刻格調(diào)高雅,精美絕倫,抬頭低頭、房檐臺階皆有精彩。走在王家大院中,仿佛走進了一座巨大的露天雕刻藝術(shù)館中。</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城墻保護著院落,墻寬得似可跑馬,冬天的北方天空清朗而樹木蕭瑟,王家大院青瓦灰墻,不見朱柱金梁, 就在這一片青灰之中卻透著大戶人家的氣派,低調(diào)地彰顯著奢華內(nèi)斂的氣質(zhì),“王家歸來不看院”,此言不虛。</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簡介:</p><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始建于周宣王時期,明洪武三年(1370年)擴建,距今已有2800多年的歷史[18]。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fēng)貌,是中國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古城。 平遙古城內(nèi),保存著300余處文物、近4000處傳統(tǒng)建筑。</p> <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以南大街為主軸線,以街心的市樓為至高點,城隍、衙署擇高處而立,一東一西,對稱分布,表達了封建統(tǒng)治者“人神共治”的愿望。大型的宗教建筑設(shè)置在城市交通干道的兩端。全城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條小巷道,經(jīng)緯交織,主次分明 。市井商鋪林立,店面相連。古民居鱗次櫛比,院落重重,宅院(包括商鋪)建筑中軸強烈,對稱嚴謹,從房舍的配置上體現(xiàn)出長幼有序、尊卑有別的封建倫理觀念。</p> <p class="ql-block">歷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始建于公元前827年~前782年間的周宣王時期,為西周大將尹吉甫駐軍于此而建。</p><p class="ql-block">春秋時屬晉國,戰(zhàn)國屬趙國。秦置平陶縣,漢置中都縣,為宗親代王的都城。北魏改名為平遙縣。</p><p class="ql-block">明朝初年,為防御外族南擾,始建城墻。</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在舊墻垣基礎(chǔ)上重筑擴修,并全面包磚。以后景泰、正德、嘉靖、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的補修和修葺,更新城樓,增設(shè)敵臺。</p><p class="ql-block">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因皇帝西巡路經(jīng)平遙,而筑了四面大城樓,使城池更加壯觀。平遙城墻總周長6163米,墻高約12米,把面積約2.25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fēng)格迥異的世界。</p><p class="ql-block">平遙古城是中國漢民族地區(qū)現(xiàn)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完好地保留著明清時期縣城的基本風(fēng)貌,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 <p class="ql-block">喬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喬家大院(又名在中堂)是山西省晉中市祁縣東觀鎮(zhèn)喬家堡村的代表性晉商宅院,它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喬家大院不僅是中國北方民居建筑的典范更見證了晉商文化的興衰與近代中國的歷史動蕩。</p> <p class="ql-block">喬家大院的奠基人喬貴發(fā)于乾隆年間(約1736年)從山西祁縣走西口至內(nèi)蒙古包頭經(jīng)商,后積累財富返回家鄉(xiāng),乾隆二十年(1755年),喬貴發(fā)在祁縣喬家堡村的十字路口東北角開始修建宅院,這便是喬家大院最早的雛形。</p> <p class="ql-block">嘉慶初年(1796年),喬貴發(fā)的三個兒子喬全德、喬全義、喬全美分的家產(chǎn),老三喬全美分得老宅后,開始擴建為東北院(統(tǒng)樓院),為大院的格局奠定了基礎(chǔ)。</p> <p class="ql-block">同治初年(1862年),喬全美的兒子喬致庸(號亮財主)在老宅西側(cè)新建西北院(明樓院),并將家族堂號定位“在中堂”,寓意中庸之道到了光緒中期(約1898年)四個院落連成一體。</p> <p class="ql-block">八國聯(lián)軍侵華時期,慈溪太后逃跑途經(jīng)祁縣,喬家慷慨救助,慈溪返京后賜牌匾“福種瑯?gòu)帧币哉蔑@其地位。</p> <p class="ql-block">清末義和團運動期間,喬致庸還曾庇護6名意大利傳教士,脫險后意大利政府贈予其國旗表示感謝。這也為后期日軍入侵埋下了伏筆。1938年日軍入侵山西,喬家后人將意大利的國旗懸掛在門口,當(dāng)時因日軍與意大利的關(guān)系所以并未對其進行破壞,大院才能夠保全。</p> <p class="ql-block">喬家大院在建筑上蘊含著豐富的風(fēng)水學(xué),整個大院呈“囍”字形,由六個院落組成,有圓滿吉祥的寓意。地勢與房屋的高度也遵循“前低后高,子孫英豪”的原則。院內(nèi)門多開在東南角,民間稱“搶陽”。</p> <p class="ql-block">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xiàn)喬家大院的煙囪也是不重樣的,喬家還出過一名飛行員,他是喬映康的兒子也是中國第一批飛行員。在喬家有一個“學(xué)吃虧”的規(guī)矩,吃明虧、不吃暗虧;吃小虧、不吃大虧;吃辛虧、不吃老虧。</p> <p class="ql-block">少東家拍攝、甘肅蘭州、2025、08、25--3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