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025年8月17日上午,</b>我們離開<b>《貝山陶莊》,</b>趕往有<b>中國最美休閑鄉(xiāng)村</b>之稱的<b>《團山村》。</b>村落形成于明朝洪武年間,彝語稱<b>“突舍爾”,</b>意為<b>“藏金埋銀之地”。</b> <b>建水團山村</b>現(xiàn)存21座保存完好的漢族傳統(tǒng)民居建筑群,融合了彝漢建筑特色,被列為<b>世界紀(jì)念性建筑遺產(chǎn)保護名錄</b>和<b>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b> <b>張家宗祠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占地573平方米,</b>宗祠建筑風(fēng)格簡樸,是張氏族人議事和定期祭祖的場所。 進門的小照壁上,刻有張家祖訓(xùn):<b>“莫言人短 莫道己長 施恩勿講 受恩不忘。“</b> 正堂懸掛<b>”繩其祖武“</b>匾額。 <b>太平府</b>建于1913年,因房屋建蓋者姓張,字太平而得名。<div>略過。</div> 村中小花園。 <b>皇恩府</b>建于清光緒末期,宣統(tǒng)元年(1909)竣工,占地1885平方米。 因房屋建蓋者<b>張樹元之母“扶孤成立,子孫濟濟,五世同堂“,</b>深受村民敬重,被朝廷立封安人,批準(zhǔn)其立坊入祠,敕封<b>”皇恩旌表“</b>匾額,因而得名。 有房間已經(jīng)改為出售書畫作品的場所了。 村內(nèi)的青石小路串聯(lián)起了古老的院落。 從<b>西寨門</b>出來。 路過香蕉林。 前方是一口<b>大井,</b>約建于明代。民國初期,張氏后人張瑞圖個人出資,在原來<b>拉扒井</b>的位置上用青石修砌成深四米,直徑三米的<b>大口井,</b>這口橢圓形<b>大井</b>造型奇特,在中間看是橢圓形,在兩端看是圓形,十分有趣。據(jù)說<b>大井</b>是建水最寬大的井。 大井對面是<b>大成寺,</b>建于清雍正年間(1723 - 1736),同治七年(1868)竣工,后光緒二十八年(1902)重建后殿,中殿。寺院依山而筑,占地1640平方米。原為佛教寺院,有住持。 因張氏族人開礦經(jīng)商,在中殿融入了“<b>劉、關(guān)、張、諸葛亮“</b>的神位,四人并排而坐。 <b>大雄寶殿</b>裝飾華麗,18扇鎏金鏤雕屏門工藝精湛,為建水木雕屏門中的珍品。 <b>留苑</b>建于民國初期(1913年),占地487平方米。原是團山一張姓人家在個舊開采錫礦后,回來建蓋的住宅。 雕飾精美 二樓 <b>留苑</b>旁邊的<b>土坯房。</b> <b>將軍第</b>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占地880平方米。 因房主<b>張和</b>在<b>辛亥臨安起義</b>中平匪有功,被<b>云南都督蔡鍔</b>委任為國民革命軍第四營營管帶兼稽查員,并授予<b>”將軍第“</b>匾額而得名。 <b>天井</b> 石榴掛滿枝頭。 后院被出租給商販了。 <b>團山村</b>內(nèi)有大量文化沉淀的舊式建筑,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b>張家花園,</b>其占地3495平方米,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b>張家花園</b>是規(guī)模較大,建筑質(zhì)量較好,保存較為完整的鄉(xiāng)間莊園式居民建筑群。 旁邊的露天茶座。 村內(nèi)有一株<b>大榕樹,</b>枝繁葉茂<b>。</b> <b>團山村</b>有<b>東、西、南、北四個寨門,</b>下圖是<b>北寨門。</b> <p class="ql-block"><b>上廟</b>建于清光緒三十年(1904) ,占地面積716平方米,建筑面積631平方米。上廟最初就是一家私塾,并不是廟宇。</p><p class="ql-block">大門上方掛著<b>“雲(yún)上鄉(xiāng)愁書院”</b>牌匾<b>;</b>左邊掛<b>“新華書店”</b>木牌;右邊掛著<b>“鄉(xiāng)愁餐廳”</b>木牌。</p> <p class="ql-block"><b>1905年</b>在上廟開辦私塾,本村及附近村寨的農(nóng)家子女入學(xué)一律不收學(xué)費。1922年改行新學(xué)制,初級修業(yè)四年,高級修業(yè)兩年,起名<b>“兩等學(xué)?!?。</b>曾以較高的教學(xué)質(zhì)量,被時任云南省教育廳廳長龔自知稱為<b>“全國第一流的民辦私立小學(xué)”。</b></p> 由家族繁衍而生的<b>團山村,</b>記錄了制度的沿革變遷,從建筑、宗祠、家廟、祖陵到生活習(xí)俗、藝術(shù)審美,無不流淌著濃濃的鄉(xiāng)愁情懷。 放一張景區(qū)導(dǎo)覽圖,以供參考。 從團山村出來,經(jīng)過<b>鄉(xiāng)會橋車站。</b>車站有著近百年的歷史,因位于滇南著名廊橋<b>鄉(xiāng)會橋</b>旁而得名,也是<b>個碧石鐵路</b>乃至<b>滇越鐵路</b>上唯一的一座中西合璧的車站。 <b>自動售報機</b> 這時,正好有一列火車經(jīng)過。 在鄉(xiāng)會橋車站拍照打卡,到此一游。 接著,我們又去了<b>雙龍橋。</b>雙龍橋橫跨<b>瀘江河</b>與<b>塌沖河,</b>因兩河蜿蜒盤旋如雙龍而得名。 雙龍橋始建于乾隆年間,最初只有三孔,道光年間又建十四孔與之相連,所以又被稱為<b>“十七孔橋”。</b> 十七個橋孔橫臥在兩河之上,十七個拱洞倒映在碧波上,形成了<b>“珠鏈圓環(huán)一半在水上,一半在水中央”</b>的奇觀。 橋身由巨石砌成,遠(yuǎn)看猶如一艘樓船,近觀似長虹臥波。 橋上建有三層樓閣。 兩端各有一座亭閣。 <div>結(jié)束了在<b>雙龍橋</b>的游覽,我們驅(qū)車前往<b>建水古城,</b>當(dāng)晚,我們將在建水古城住宿,繼續(xù)我們的下一個行程。</div><b>背景音樂 夢里水鄉(xiāng)</b><div><b>后期制作 徐 光 中</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