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世紀80年代剛到澳洲時,一位洋人朋友問我,是否知道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華人是誰,我想當然地報出了好幾個人名,均被朋友一一否定,“No, no.”朋友連連搖頭,接著說道:“The most famous Chinese is Bruce Lee.” (在全世界最有名的華人是Bruce Lee)</p><p class="ql-block"> Bruce Lee是誰?從我的一臉茫然,洋人朋友詫異地得知,原來當時大部分華人不知道Bruce Lee這個人,于是他寫下了好幾場電影的名字:Enter the Dragon、The Way of the Dragon、Fist of Fury、The Big Boss,他一邊遞給我紙條,一邊說道:“你可以去借這些錄像帶看。”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我在錄像館里先后租借了所有Bruce Lee的電影。從此李小龍英俊瀟灑的個人形象深深地留在了我的心中,他矯健的身姿和閃電般的出手看得我熱血沸騰,極大地增強了自己在異國他鄉(xiāng)奮斗的信心。</p><p class="ql-block"> 隨著對西方社會了解的加深,慢慢地知道在很長的歷史時段里,洋人心目中的華人可沒有勤勞智慧這樣的正面形象。在李小龍出現(xiàn)之前,西方主流影視和大眾文化中的華人形象長期被嚴重扭曲和邊緣化。華人被惡意地塑造成兩種類型:邪惡反派(傅滿洲系列): 陰險、狡詐、殘忍的“黃禍”化身?;〕螅惒槔硐盗校?雖然算是“正面”偵探,但性格溫順、缺乏男子氣概、說話拐彎抹角,是被“去雄性化”的順從角色。</p><p class="ql-block"> 而李小龍的形象與以上兩者形成了天壤之別。他自信而強大,從不低眉順眼,眼神中充滿了堅定的自尊和王者之氣。他健美的體魄、凌厲的拳腳和戰(zhàn)斗時的咆哮,徹底顛覆了華人“瘦弱、溫順”的刻板印象。同時他的角色往往是為對抗不公、捍衛(wèi)道義而戰(zhàn)的英雄,這一切贏得了觀眾的尊敬和崇拜。</p><p class="ql-block"> 是李小龍讓全世界第一次在大銀幕上看到了一個強大、自信、有魅力、值得尊敬的現(xiàn)代華人英雄形象,成功打破西方長期以來的種族偏見。從美國國會山,歐洲的大小城鎮(zhèn)到非洲的草莽部落,李小龍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他幾乎是以一己之力,讓“Kung Fu”這個詞成為了一個全球通用的詞匯,徹底扭轉了華人歷時百年“東亞病夫”的不堪形象。正是李小龍的奮斗,激勵后起的李連杰和成龍順利地步入好萊塢。</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對李小龍懷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敬意。對很多人來說,他是銀幕上的功夫巨星,是中西文化碰撞的奇跡;對另一些人來說,他是武學哲人,留下了“以無法為有法,以無限為有限”的思想火種。而對我來說,他更像是一種精神象征:雖然身處他鄉(xiāng),依然自信、拼搏、一往無前。</p><p class="ql-block"> 今年再訪廣州,李小龍祖居自然是不可錯過的景點。從永慶坊的喧囂步入寧靜的永慶一巷,仿佛瞬間從繁華都市穿越到了另一個時空。青石板路蜿蜒向前,兩旁是典型的西關大屋,磚木結構、雕花梁棟、彩色玻璃屏風,處處透露著嶺南建筑的獨特韻味。</p> <p class="ql-block"> 遠遠地,我便看到了那座頗具特色的建筑。門口處,兩座塑像正拉開架勢,演繹著看似熟悉卻又說不出的招式。李小龍身著汗衫,正在與父親對練。這座生動的雕塑瞬間將游客帶入了一個戲武世家的故事中。人們常在這里駐足拍照,我也忍不住上前,感受那股撲面而來的氣勢。</p><p class="ql-block"> 李小龍祖居始建于民國時期,由李小龍的父親李海泉所建。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以其幽默含蓄的表演和雄渾質樸的唱腔深受觀眾歡迎。這座建筑是典型的西關大屋風格,磚木結構,坐南向北,三進深,面寬約8米,進深約21米,占地面積2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約4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穿過趟櫳門,步入正門,可見“戲武世家”牌匾高懸正廳,這里是家庭議事和接見貴客的地方。正廳與里屋之間、房間之間,是雕花描金的黑屏風,青磚墻上殘留著兩幅畫像,斑斑駁駁,見證著這宅子的時光變遷。屋子里保留了雕花大梁和彩色雕花玻璃屏風,這些都是老廣州西關大屋的特色。</p> <p class="ql-block"> 展覽從“李氏家族”開始講述。李小龍之所以能成為功夫巨星,與其家族背景密不可分。李小龍的祖父李震彪是廣東順德知名武師。父親李海泉是粵劇四大名丑之一,一生輾轉海內外,為粵劇付出了畢生精力。</p><p class="ql-block"> 李小龍出生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在香港度過童年與少年時代。1959年回到舊金山后,他一面讀書一面開設武館,后來進入好萊塢,成為好萊塢第一位華人主角,也是第一位向世界推廣中國功夫的開拓者。他創(chuàng)始了截拳道,終成一代武術宗師。</p><p class="ql-block"> 展覽揭示李小龍的童年和少年時期非常頑劣,喜歡打架逃課,惹是生非。但他的父親李海泉沒有棍棒相加,而是因材施教,教他太極拳,借太極的柔和化解剛烈。在粵劇和電影事業(yè)的影響下,李小龍王從小就表現(xiàn)出卓越的表演天賦,成為銀幕童星。13歲那年,李小龍王拜入武林宗師葉問門下,開始系統(tǒng)學習武術。正廳后的天井空間中設置了詠春拳功夫木人樁,投射李小龍拜師葉問的人生歷程。</p><p class="ql-block"> 沿著木樓梯登上二樓,仿佛走進了李小龍的影視世界。房間里流動或定格的電影膠卷,一幕幕都是李小龍經(jīng)典片段,回溯著“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影視成就。他的電影如《唐山大兄》、《精武門》、《龍爭虎斗》等,于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全球范圍內打破了所有票房紀錄,讓好萊塢和世界影壇為之震驚,這個世界說到底是崇拜實力的,實實在在的拳腳功夫比任何空洞的道德說教更加直抵人心,看著那些不同膚色的人舉著“Bruce Lee Forever”的標語,讓人真正感受到李小龍超越國界的影響力。李小龍雖然英年早逝,但是通過出神入化的功夫和電影,他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物質的紀念碑,1999年6月,美國《時代》雜志將李小龍評選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100人”之一。</p> <p class="ql-block"> 旁邊展廳內納入了水與竹的禪意構思,在虛實交織的光影中,這位傳奇人物仿佛穿越時間而來,親自與你傳授武學,娓娓道來他的“李小龍式哲學觀”。李小龍關于“水”的哲學最著名的一段話是用英文說的:“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You put water into a cup, it becomes the cup. You put water into a bottle, it becomes the bottle. You put it in a teapot, it becomes the teapot. Now, water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清空你的心靈。讓它無形、無狀,像水一樣。你把水倒進杯子,它就成為杯子;你把水倒進瓶子,它就成為瓶子;你把水倒進茶壺,它就成為茶壺。水既能流動,也能沖擊。要像水一樣,我的朋友?!保?lt;/p> <p class="ql-block"> 無疑“Be water”并非只是格斗的哲學,它更是一種生活的姿態(tài)。人生多有困境,若如石頭般死硬,必然在風雨中粉碎;若如水般柔韌,即使繞路千回,也終能找到出海的方向。它可以輕輕一滴,潤物無聲;也可以浩浩蕩蕩,蕩平阻礙。柔與剛,靜與動,水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李小龍的“Be water”讓西方觀眾第一次感受到東方哲學的魅力,這句話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為一種全球性的勵志格言。在西方文化中,這種表達方式比傳統(tǒng)的“道家語錄”更直白易懂。他把抽象的東方智慧轉化為形象的比喻,既有哲學深度,又有實用指導。今天無論在體育、藝術還是個人成長領域,“Be water, my friend”常被引用,象征靈活、堅韌與智慧。</p><p class="ql-block"> 當我走出故居,眼前還是熙攘的永慶坊??Х瑞^里傳來輕音樂,年輕人坐在露天的桌椅邊聊天。轉頭再望一眼那塊“李小龍祖居紀念館”的牌匾,我仿佛覺得,這里不僅是懷舊的場所,更像是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p> <p class="ql-block"> 在之后的好幾天里,李小龍留下的那句話:“Be Water”依然回響在腦際。水是無形的,卻能包容萬物,遇到阻力就繞過,遇到空間就擴展,最終能穿石裂山。這也許就是李小龍的精神 - 不被條條框框束縛,勇于突破,忠于自己。難怪直到今天,他依然是世界青年崇拜的偶像,包括許多后來的名人(如NBA球星卡里姆·阿布杜爾-賈巴爾、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等)。</p><p class="ql-block"> 李小龍留下的,不僅僅是一身拳影,而是一句永恒的箴言。它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提醒人們在世俗世界的紛擾中,保持心靈的空明與流動。如水,心境澄澈;如水,靈活自在。如水,能順能逆,能柔能剛?;蛟S多年以后,我會淡忘永慶坊的小巷與展館的陳設,但不會忘記這句已經(jīng)深深銘刻在心里的話:“Be water, my friend.”這不只是對武者的叮嚀,更是對每一個生命的贈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