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布拉格,捷克共和國的首都與最大城市,被譽為“歐洲最美的首都”。它位于伏爾塔瓦河畔,歷史上曾是波西米亞王國的都城,也曾是神圣羅馬帝國的中心。由于在戰(zhàn)火中相對完整地保存下來,布拉格至今仍保有中世紀的街道格局和豐富多樣的建筑風貌,被稱作“千塔之城”,1992年更整體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p><p class="ql-block"> 卡夫卡曾說過:“布拉格就像一位帶著利爪的母親,無論走到哪里,最終還是會被她拉回懷抱?!边@句話道出了布拉格的獨特魅力。伏爾塔瓦河貫穿城市,將城堡區(qū)與老城隔河相望,紅瓦屋頂與尖塔交織出布拉格最經(jīng)典的天際線。</p><p class="ql-block"> 我們在布拉格停留了大約兩天兩夜,住在新城火車站附近。行程安排大致是:在老城和小城逛了半天并度過一個夜晚,在城堡群區(qū)用去整整一天,又在新城漫步半天。為了讓記錄更清晰,我打算將布拉格的游記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記錄在城堡群區(qū)的游覽,下篇則寫老城、小城與新城的所見所感。</p><p class="ql-block"> 清晨,我們從新城的酒店出發(fā),搭上了布拉格標志性的紅白色有軌電車。電車在城市中緩緩穿行,叮當作響的聲響仿佛為這一天的旅程拉開了序幕。隨著車廂一路向西,伏爾塔瓦河出現(xiàn)在眼前。透過車窗望去,河水在陽光下泛著粼粼波光,紅頂屋舍沿岸鋪展,遠處的城堡區(qū)靜靜佇立在山丘之上,仿佛正召喚著我們走近。跨過河流,視野漸漸開闊,布拉格城堡的輪廓越來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伏爾塔瓦河西岸的城堡區(qū),是大多數(shù)游客來布拉格的另一大理由。布拉格城堡(Pra?sky hrad)并非單一的一棟建筑,而是由城墻環(huán)繞、分布在山丘上的一個龐大建筑群落。最早的部分可追溯到公元9世紀,這里曾是波西米亞諸王的駐地,在查理四世時期更是整個神圣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今天,它不僅是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也是捷克總統(tǒng)的辦公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 布拉格城堡被譽為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古堡群,面積廣闊,內(nèi)部匯集了教堂、宮殿、修道院與街巷。走進大門前的廣場,人們常常會偶遇衛(wèi)兵換崗儀式,或是慶典、音樂會、市集等公共活動,在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體會一種別樣的歐洲政治與文化氛圍。</p> <p class="ql-block"> 這一天,我們的行程將從城堡繪畫館開始,依次走過圣維特大教堂、舊皇宮、圣喬治教堂、黃金巷,最后到達山頂?shù)乃固乩舴蛐薜涝骸?lt;/p><p class="ql-block"> 進入城堡區(qū)不久,我們來到了第一站——城堡繪畫館(Obrazárna Pra?ského hradu)。在做攻略時,我最初一直以為這里是施特恩伯格宮(?ternbersky palác),即布拉格國家美術館的七個分館之一。后來才發(fā)現(xiàn),原來城堡繪畫館是隸屬于布拉格城堡本身的獨立展館,和施特恩伯格宮并不是同一個地方。真正讓我確認這一點,是在城堡游客中心買票時,看到套票里赫然包含了“城堡繪畫館”這一項,頓時覺得有點“意外收獲”,也算是誤打誤撞的幸運。</p><p class="ql-block"> 城堡繪畫館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6世紀末,當時哈布斯堡家族的魯?shù)婪蚨阑实劭釔凼詹?,他的大量藝術珍品在這里匯集。如今館藏中仍保存著不少文藝復興與巴洛克時期的珍貴作品,包括提香、魯本斯、丁托列托、卡拉瓦喬學派畫家們的畫作。雖然展館規(guī)模不大,但藝術含量卻極高,是布拉格城堡區(qū)里頗值得細看的一個寶藏角落。</p> <p class="ql-block"> 剛踏入繪畫館的第一間展廳,我就被入口正對的一幅畫吸引住了腳步。那是一幅掛在紅色墻壁上的肖像,卻和印象中端莊嚴肅的宮廷油畫完全不同。畫面似乎被分割成一道道豎直的細條,從正面望去,三張臉交織在一起,顯得有些詭譎;可只要換一個角度,又會突然變成另一張完整的面孔。走到另一側(cè),畫中人又換了身份,好像畫作在和觀眾玩一場“躲貓貓”的游戲。</p> <p class="ql-block"> 這件作品名叫《三重肖像》(Grid-based Triple Portrait of Ferdinand I, Maximilian II, and Rudolf II),由畫家 Paulus Roy (Rog) 于1603年創(chuàng)作,描繪的是三位神圣羅馬帝國的皇帝——斐迪南一世、馬克西米利安二世與魯?shù)婪蚨馈K⒉皇呛唵蔚娜撕嫌?,而是通過一種類似光柵的手法,將畫面切分,使觀眾必須在不同角度間移動,才能看到不同的皇帝頭像。這種奇特的表現(xiàn)方式,幾乎可以說是“3D變換畫”的先鋒,完全超越了我對十七世紀肖像畫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我之所以特意留心這幅作品,其實源于出發(fā)前看過一位博主的分享。正是他在小紅書上的介紹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所以當我在布拉格城堡的繪畫館真正見到這幅作品時,心中那種“原來它真的在這里”的興奮感油然而生。能在旅途中邂逅這樣一件跨越四百年的藝術實驗,實在是個小小的驚喜。</p><p class="ql-block"> 在第二間展廳里,我又遇見了一幅熟悉名字的作品——小漢斯?荷爾拜因(Hans Holbein the Younger)所作的《沃克斯夫人像》(Portrait of Lady Vaux,約1540年)。</p> <p class="ql-block"> 荷爾拜因是16世紀最杰出的肖像畫家之一,也是英國都鐸王朝的御用宮廷畫師。他的作品總是冷靜、細膩,人物面容刻畫清晰,服飾與飾品的細節(jié)一絲不茍。這幅《沃克斯夫人像》便是典型:黑色衣袍的莊重、白色皮草袖口的奢華、胸前的金質(zhì)掛飾,以及手中輕輕握著的小花,都共同勾勒出一位宮廷女性的端莊氣質(zhì)。畫幅雖然不大,卻帶著一股精致與肅穆。</p><p class="ql-block"> 說到荷爾拜因,我腦海里立刻浮現(xiàn)出一個趣聞:他曾受命為亨利八世的第四任妻子——克利夫蘭的安妮繪制肖像。畫中的安妮被描繪得儀態(tài)優(yōu)雅,端莊大方,以至于亨利八世在見到畫像后頗為心動,直接下定決心迎娶。然而,當真正見到本尊時,國王卻大失所望,抱怨她“丑得令人厭惡”。這樁政治婚姻僅維持了半年就草草收場。有人說,正是荷爾拜因的“美化”,在無形中推動了這段歷史的戲劇轉(zhuǎn)折。</p><p class="ql-block"> 站在布拉格城堡繪畫館的展廳里,眼前的《沃克斯夫人像》雖與“安妮事件”無關,但那種冷靜克制的氣質(zhì),卻讓我瞬間聯(lián)想到這位畫師曾在英國宮廷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也算是游走在藝術與歷史之間的一次小小呼應吧。</p><p class="ql-block"> 在館內(nèi)繼續(xù)前行,我在一面灰色墻壁上看到了一幅小巧卻極為吸引人的作品——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天使報喜》(The Annunciation,1610–1612)。</p> <p class="ql-block"> 這幅畫只有巴掌大小,卻蘊含著魯本斯標志性的張力。他并沒有把圣母瑪利亞和天使加百列安排在傳統(tǒng)宗教畫中對稱、平穩(wěn)的位置,而是采用了斜向的構圖:天使身著金色衣袍,從畫面的右上方俯身而下,圣母則從左下角略顯驚訝地后退。兩人之間的動作、衣褶、光線都順著對角線延展,讓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態(tài)的沖擊感。畫面上方的小天使與流瀉的光線,更加重了這股傾斜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即便在這樣一幅不足半米的小畫中,魯本斯依然展現(xiàn)了巴洛克藝術那種戲劇化的張力。站在畫前,我?guī)缀跄芨惺艿焦适滤查g的發(fā)生:仿佛天使真的正向觀者降臨,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正在“流動”。</p><p class="ql-block"> 相比之前荷爾拜因端莊冷靜的肖像,這幅作品一下子把氛圍推向了戲劇與激情。繪畫館雖小,卻能在幾步之間,領略到歐洲藝術兩個時代、兩種氣質(zhì)的鮮明對比,這正是它的迷人之處。</p><p class="ql-block"> 走到展廳深處,我被一幅巨大的畫作震住了——魯本斯的《奧林匹斯眾神的集會》↓。相比之前小巧的《天使報喜》,這幅畫幾乎占滿整面墻。畫面中心的宙斯披著紅袍,周圍簇擁著眾神與小天使,左下角倚臥的女神、右側(cè)舞動的赫拉,都帶著魯本斯標志性的豐腴體態(tài)與夸張動態(tài)。整個場景色彩明快,層次分明,像是一場熱鬧非凡的舞臺劇。站在畫前,真有一種神話世界突然被搬到現(xiàn)實眼前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 在另一面展墻上,我看到了出自卡拉瓦喬畫派的一幅《持念珠的老婦人》(Mathias Stom,1630年代)。畫面中,老婦人側(cè)身坐在燭火旁,雙手緊握著念珠,神情專注而虔誠?;鸸獍阉拿纨嬇c雙手映照得格外清晰,皺紋與神情都刻畫得極其真實,而背景則完全沉入黑暗。</p> <p class="ql-block"> 這種強烈的明暗對比正是卡拉瓦喬主義的典型手法。與魯本斯宏大喧鬧的場景相比,這里只是一位普通老婦人的祈禱,卻讓人感受到同樣震撼的力量。走近畫前,幾乎能聽到她低聲的禱告,整個展廳的氣氛在這一刻安靜了下來。</p><p class="ql-block"> 繪畫館里還陳列著兩幅出自提香工作坊的作品。一幅是《圣母子與施洗約翰》,圣母懷抱著圣嬰耶穌,幼年的施洗約翰在一旁伸手奉上花環(huán),色彩溫潤,帶著典型的威尼斯畫派柔和氣質(zhì)。</p> <p class="ql-block"> 另一幅是《梳妝的年輕女子》,描繪一位女子整理發(fā)髻的瞬間,身旁有侍女陪伴,場景親切而世俗。相比那些宗教或神話題材的大作,這兩幅畫更顯溫情與生活氣息。</p> <p class="ql-block"> 在展廳的一角,我意外遇見了 Bassano 家族的集體亮相。這個家族原姓 da Ponte,從16世紀中葉到17世紀初在威尼斯共和國境內(nèi)的 Bassano 小鎮(zhèn)活躍了四代畫家,他們的作品延續(xù)著一種獨特的家族風格。</p><p class="ql-block"> 這里陳列的畫作,正好覆蓋了兩代成員:</p><p class="ql-block"> ↓Jacopo Bassano (ca.1510–1592),家族的中流砥柱,他將圣經(jīng)故事與農(nóng)家場景巧妙融合,這幅《善良的撒瑪利亞人》就帶有鮮明的現(xiàn)實氣息。</p> <p class="ql-block"> ↓Francesco Bassano (1547–1592),長子,這幅《獻耶穌于殿》就延續(xù)了父親的明亮色彩與敘事手法。</p> <p class="ql-block"> ↓Leandro Bassano (1557–1622),次子,這幅《九月》描繪收獲場景,展現(xiàn)了家族最具特色的田園風格。</p> <p class="ql-block"> ↓Gerolamo Bassano (1566–1621),幼子,嘗試在寓意題材中融入日常勞作,《紡織與花邊的寓言(雅各布之夢)》正是其代表。</p> <p class="ql-block"> 巴諾薩父子兩代人的作品并列展示,仿佛一部小型的家族史,既能看到 Jacopo 開創(chuàng)的基調(diào),也能感受到子嗣們在宗教、寓言與農(nóng)事題材上的延展。走到這里,猶如走進了一個親密的畫坊世界,見證了一個藝術家族如何在百年之間傳承與演變。</p><p class="ql-block"> 走到展廳的最后,一幅巨作映入眼簾——提香的《殉道的圣勞倫斯》。畫面幾乎被烈火的光與影所吞沒,圣徒被壓在火刑架上,痛苦卻堅定,身體緊繃如雕塑一般。周圍的行刑者動作夸張,火焰照亮他們的臉龐與手臂,映襯出一種悲壯的戲劇感。提香在光影的處理上無疑是大師,烈焰、肉體與陰影交織在一起,幾乎讓人感到炙熱撲面。</p> <p class="ql-block"> 從巴薩諾家族的田園與宗教場景,到魯本斯的宏大群像,再到提香烈火中的《圣勞倫斯殉道》,整個展廳的節(jié)奏像是層層遞進,最終推向高潮。走出畫作的注視時,心底仍殘留著震撼與沉重,也許正是這種強烈的藝術力量,讓人久久不能忘懷。</p><p class="ql-block"> 離開繪畫館,我們從城堡群的第一進院落走入大教堂廣場的那一刻,仿佛進入了另一個時空。黑色的石墻、繁復的雕飾、直插云天的塔尖,讓人立刻意識到這里才是整個城堡群真正的心臟——這便是圣維特大教堂。它最早可追溯至10世紀的羅馬式小堂,后來逐漸擴建為哥特大教堂,直至19世紀才完成如今的規(guī)模。千年來,它既是捷克最重要的天主教堂,也是王國加冕與王室長眠之地。</p> <p class="ql-block"> 走進圣維特大教堂,首先感受到的是撲面而來的空間震撼。教堂內(nèi)部穹頂?shù)母叨却蠹s相當于十層樓,使人一入內(nèi)便立覺威嚴??v向延伸的廊柱與尖肋拱托起整個空間,增強了哥特式建筑特有的拔地而起的氣勢。</p><p class="ql-block"> ↓主祭壇方向</p> <p class="ql-block"> ↓玫瑰花窗(入口)方向</p> <p class="ql-block"> 四周的彩色玻璃窗戶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生輝,描繪著各種圣經(jīng)故事與圣人形象。</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有一扇彩窗格外引人注目——那是20世紀捷克國寶級畫家慕夏的作品,鮮明的線條與絢爛的色彩與哥特式空間產(chǎn)生了奇妙的呼應,讓古老教堂平添了一份現(xiàn)代藝術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管風琴方向(左側(cè))</p> <p class="ql-block"> ↓雕刻精美的木門</p> <p class="ql-block"> ↓木制講壇</p> <p class="ql-block"> ↓廊柱上的圣人雕像</p> <p class="ql-block"> ↓大天使圣米迦勒雕像</p> <p class="ql-block"> ↓主祭壇后方半圓形區(qū)域圍繞著幾間小堂</p> <p class="ql-block"> ↓其中的圣母祭壇(小堂)</p> <p class="ql-block"> 繞過主祭壇后方的幾間小堂,就會看到圣維特大教堂里最奪目的“鎮(zhèn)館之寶”——圣約翰?內(nèi)波穆克銀棺。</p> <p class="ql-block"> 這位圣人是捷克的守護圣人,因為守口如瓶拒絕泄露王后的懺悔秘密而殉道,被投入伏爾塔瓦河(布拉格游記下篇我們會在查理大橋上看到他被投河的地方)。后世尊他為烈士,他的遺體也被隆重安葬在這座銀棺中。</p> <p class="ql-block"> 銀棺建于18世紀,光是白銀就用了兩噸多,周圍環(huán)繞著姿態(tài)各異的小天使,頂端是手持十字架的圣約翰雕像。華蓋上垂落的紅色帷幔,讓整座銀棺仿佛被舞臺燈光打亮般,顯得格外神圣莊嚴。</p> <p class="ql-block"> 站在這里,你會明顯感覺到整個教堂參觀的節(jié)奏被推向了高潮——前面一路欣賞彩窗、祭壇和雕像,而走到這里,則是直面那種信仰的厚重與輝煌。難怪每一位游客都會在銀棺前停下腳步,拍照或者靜靜注視幾秒。</p><p class="ql-block"> 繼續(xù)前行,就看到一座氣勢恢宏的紀念碑,這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斐迪南一世(Ferdinand I)的陵墓。整座陵墓以紅色大理石為主體,四周環(huán)繞著栩栩如生的雕塑:底部臥伏的石獅象征王權與守護;中段是寓意美德與力量的人物群像;頂部則由天使與王冠裝飾,突顯了君主的神圣地位。陵墓整體呈金字塔形,向上收攏的構造讓人仰視時更覺莊重肅穆。</p> <p class="ql-block"> 走到這里,能感受到圣維特大教堂不僅僅是宗教的圣地,也是波西米亞與哈布斯堡王朝歷史的見證。與銀棺的華麗不同,這座皇帝陵墓更強調(diào)威嚴與永恒,讓人直觀地感受到王權與信仰在這片土地上千絲萬縷的交織。</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走到了圣維特大教堂最神圣的所在——圣瓦茨拉夫禮拜堂。這里是捷克的主保圣人圣瓦茨拉夫長眠之地,也是整座大教堂最莊嚴的部分。厚重的墻壁、色彩濃烈的壁畫與華麗的金色裝飾,使得禮拜堂在昏暗的教堂中格外耀眼。瓦茨拉夫的遺物就珍藏在此,但游人只能止步于門口,靜靜眺望,不得入內(nèi),肅穆的氛圍讓人自然而然放輕腳步與呼吸。</p> <p class="ql-block"> 禮拜堂西南角有一扇特別的小門,需要七道門鎖才能開啟,通往放置波西米亞王冠的王冠室。那頂象征王權的加冕王冠,只有在特殊場合才會展出。想到這一點,更讓人感受到這間禮拜堂不僅是宗教的圣地,也是捷克民族精神與歷史的核心所在。</p> <p class="ql-block"> 禮拜堂門口擺放著一座電子燭臺(投幣),整齊的白色小塑料片在燈光照射和氣流作用下輕輕擺動,乍一看仿佛真的燭火在跳動,讓人仍能感受到虔誠祈禱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兩側(cè)的祭壇都各有看點</p> <p class="ql-block"> 在出口處,映入眼簾的是一組現(xiàn)代雕塑,描繪了捷克守護圣人圣阿達爾伯特殉道的場景:圣人頭戴主教冠,手持牧杖,正被數(shù)名武士圍攻。寫實而緊張的構圖讓人直觀感受到他的堅定與犧牲,也為這趟圣維特大教堂之行畫下了一個肅穆的句點。</p> <p class="ql-block"> 走出圣維特大教堂,眼前的廣場與教堂的側(cè)立面同樣令人印象深刻。</p><p class="ql-block"> 廣場中央矗立著一座現(xiàn)代風格的方尖碑,與背后宏偉的哥特式大教堂形成鮮明對比。教堂側(cè)面高聳的尖塔、彩色的屋頂瓦片以及精致的外墻雕飾,在藍天映襯下更顯挺拔壯麗。</p> <p class="ql-block"> 靠近西立面,可以看到圣喬治屠龍的騎馬雕像噴泉,生動再現(xiàn)了傳說中圣徒戰(zhàn)勝邪惡的場景。</p> <p class="ql-block"> 廣場一側(cè)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正面的“黃金門”。這座大門建于14世紀,是教堂原本的主入口,以華麗的哥特尖拱框起,門楣上覆蓋著色彩斑斕的馬賽克。</p> <p class="ql-block"> 馬賽克的主題是《最后的審判》,金色背景在陽光下熠熠生輝,基督居中端坐,天使與圣徒環(huán)繞兩側(cè),下方描繪了復活與審判的場景,畫面莊重而華麗。</p> <p class="ql-block"> 黃金門不僅是視覺上的亮點,也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意義——中世紀時期,波西米亞國王們便是從這里步入教堂,接受加冕。如今,門前設有鐵藝柵欄,近距離可見細致的裝飾浮雕,更顯古老與莊嚴。</p> <p class="ql-block"> 接著,我們走到圣維特大教堂旁邊的舊皇宮。這是一整排黃色的建筑,外觀樸素低調(diào),并不似人們印象中那種金碧輝煌的皇家宮殿,因此我甚至忘了為它拍下外景。然而,它的歷史卻極為悠久:最早可追溯到10世紀的波希米亞王公宮邸,后來在查理四世時期擴建為哥特式宮殿,并在16世紀加入了著名的“議事大廳”,成為王國舉行加冕禮、貴族會議與審判的場所。直至今日,這里依舊是捷克政治生活的重要舞臺,總統(tǒng)選舉、重大慶典以及國宴仍會在此舉行。</p><p class="ql-block"> 舊皇宮內(nèi)最著名的部分,當屬弗拉迪斯拉夫廳(Vladislavsky sál)。這座大廳建于15世紀末,是當時波西米亞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世俗建筑。廳堂的屋頂采用了極具特色的后哥特式交叉拱頂,線條蜿蜒起伏,像藤蔓般蔓延開來,不僅在視覺上頗為華麗,也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使得整個寬闊的空間無需任何一根廊柱便能穩(wěn)固自如。</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舊皇宮里最著名的“扔出窗外事件之窗”(Defenestration Window)。1618年5月,捷克貴族因不滿哈布斯堡王朝的宗教政策,憤怒之下將兩名國王派來的天主教官員從這扇窗戶推下。令人驚訝的是,他們從十多米高的地方摔落卻幸存下來,這件事被視作三十年戰(zhàn)爭的導火索,也成為歐洲歷史中極具象征性的政治事件。</p> <p class="ql-block"> 透過房間的高窗遠眺,布拉格的景色盡收眼底:伏爾塔瓦河宛如一條銀帶穿城而過,河岸兩側(cè)鋪展著紅屋頂與綠色的山丘。遠處點綴著高低起伏的建筑群與教堂圓頂,映襯在湛藍天空和悠悠白云之下,畫面清新而開闊。</p> <p class="ql-block"> 接著,我們來到了與弗拉迪斯拉夫廳相連的議事大廳,這里曾是波西米亞王國議會召開會議的重要場所。房間布置十分莊重:墻壁兩側(cè)排列著長長的紅色靠背座椅,正中間是王座位置,象征著國王在此主持議政。抬頭望去,依然是哥特式交叉拱頂,給人以威嚴與神圣的感覺。</p> <p class="ql-block"> 墻上懸掛著幾幅重要的君主肖像畫,例如瑪麗亞?特蕾西亞女皇和神圣羅馬帝國皇帝的畫像,提醒著人們這里曾經(jīng)是國家權力的中心。游人站在其中,很容易想象幾百年前王公貴族、教士和議員們在此聚集、辯論、拍板決定國家大事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還參觀了舊皇宮內(nèi)的一間“檔案廳”。這里的墻壁與穹頂布滿了色彩鮮艷的族徽與紋章,仿佛一本凝固在石頭上的族譜,將波西米亞王國昔日的貴族世家一一記錄下來。</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這里曾遭遇過大火,卻奇跡般地使珍貴的文書與檔案安然無恙,令后人至今仍能直面那段凝固在圖案與文字里的輝煌往昔。</p> <p class="ql-block"> 走出舊皇宮,我們繼續(xù)向前游覽。途經(jīng)圣維特大教堂的后身,可以看到高聳的后殿與華麗的主祭壇外部結(jié)構,尖拱與花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莊嚴。這一側(cè)與正面的金色馬賽克相比少了幾分耀眼,卻更能感受到哥特式建筑的深邃與力量。</p> <p class="ql-block"> 圣喬治教堂正對著圣維特大教堂的后身,兩者風格迥異,卻共同構成了布拉格城堡宗教建筑群的重要核心。眼前的圣喬治教堂外立面呈溫潤的粉色,與周圍厚重的石墻形成鮮明對比,顯得典雅而寧靜。它是布拉格城堡區(qū)第二大教堂,也是城堡內(nèi)現(xiàn)存最古老的一座教堂。教堂始建于公元10世紀,最初建成時具有典型的早期羅馬式風格,如今所見的建筑歷經(jīng)多次修繕與重建,原始部分僅地基得以保留。盡管如此,圣喬治教堂依然承載著布拉格千年的宗教記憶與歷史印跡。</p> <p class="ql-block"> 走進圣喬治教堂,內(nèi)部風格與圣維特大教堂形成了鮮明對比。若說后者是極盡奢華的哥特式典范,這里則顯得樸實無華。厚重的灰色石墻與木質(zhì)天花板,營造出一種沉靜甚至略顯暗淡的氛圍。然而,視線延伸至盡頭,卻被那座白色圣壇所吸引——光亮而純凈,猶如一束從陰影中透出的光明。</p> <p class="ql-block"> 圣壇所在的小禮拜堂稱為盧德米拉禮拜堂,供奉著圣女盧德米拉的棺木。她是圣瓦茨拉夫的祖母,曾經(jīng)垂簾聽政,輔佐孫子治理王國,因其賢德廣受捷克人民愛戴。</p> <p class="ql-block"> 圣壇下方的地下室中,則安葬著兩位波西米亞國王——弗拉迪斯拉夫與博萊斯拉夫二世。棺槨被安置在空曠的大廳中央,但鐵門將其隔開,游客只能在外遠遠觀望。</p> <p class="ql-block"> 從圣喬治教堂出來向山坡下走幾百米就是黃金巷了。這是一條受到保護的中世紀風格的小巷,寬約三米,長不到五百米。</p> <p class="ql-block"> 黃金巷里有許多彩色的小房子相互連接,每一個門洞都訴說著當年屋主人的故事,給人感覺小巧精致、充滿生活氣息。黃金巷的名稱來源于16世紀的煉金術師,傳說他們想在這里煉制黃金。后來這條小巷居住的都是為皇家工作的手工匠人。著名作家卡夫卡(Franz Kafka)也曾在這條街的第22號公寓租住了兩年。</p><p class="ql-block"> 穿過黃金巷我們又來到了城堡群區(qū)的一個觀景平臺,在這里可以俯瞰到布拉格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 午餐過后,我們特意繞路前往了一個相對小眾的景點——斯特拉霍夫修道院(Strahovsky klá?ter)。選擇這里的原因很簡單:它擁有一座享譽世界的哲學廳,被譽為“全世界最美的圖書館”之一。其實,在布拉格還有另一座同樣聞名的圖書館,位于克萊門特學院(Klementinum)內(nèi)。不過那里參觀需要提前預約,并且必須跟隨團隊按照固定時間進入,少了幾分自由隨意。因此,這次我們將目光投向了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希望在這里慢慢體會書香與歷史交織的氛圍。</p><p class="ql-block"> 斯特拉霍夫修道院建于12世紀,是普雷蒙特雷會修士的駐地,至今已有近九百年的歷史。它位于布拉格城堡西側(cè)的山丘上,地勢開闊,可以俯瞰全城。修道院在戰(zhàn)爭中多次遭到破壞,但在巴洛克時期得以重建,并逐漸成為布拉格重要的宗教與文化中心。如今,這里最吸引游客的,莫過于那兩座華美的圖書館大廳:哲學廳(Philosophical Hall)與神學廳(Theological Hall),其中哲學廳更是被譽為“世界最美的圖書館”之一。</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的外立面潔白莊嚴,巴洛克式的裝飾在簡潔的線條中透出典雅。山墻上赫然鐫刻著‘RELIGIONI PATRIAE SIONORUM PROFECTUI’的拉丁銘文,仿佛提醒著來訪者:這里不僅是修道之所,更是信仰與學術并存的圣地?!?lt;/p> <p class="ql-block"> 走進修道院的展廳,迎面而來的首先是墻壁上整齊懸掛的一幅幅人物肖像,神情莊重,應該是歷任院長的畫像,他們的凝視仿佛在默默見證這座修道院數(shù)百年的沉淀與傳承。</p> <p class="ql-block"> 主展廳為一個長廊式的展廳,一邊是高大的拱形窗戶,一組組古典木質(zhì)展柜沿墻排列。展柜之中陳列的展品極為豐富,不僅有生物的骨骼、礦石標本、瓷器,也有古老的樂譜、精巧的機械裝置,甚至還有武器一類的藏品。它們共同折射出修道院在歷史上所承載的多重角色——不僅是宗教場所,也是學術與文化的匯聚之地。</p> <p class="ql-block"> 在這條長廊的兩端,各自隱藏著兩座舉世聞名的大廳。雖然游客只能在門口探頭遠遠欣賞,但依舊能被它們的恢弘與華美所震撼。</p><p class="ql-block"> 靠近入口一端的是哲學廳。這間大廳高挑寬闊,四周被整齊密集的木質(zhì)書架環(huán)繞,架上擺放著數(shù)量龐大的古籍。深色的木料在金色雕飾的點綴下顯得典雅而莊重,精美的雕刻與拱形結(jié)構營造出一種威嚴的氣勢。而最讓人屏息的,莫過于頭頂那幅氣勢恢宏的穹頂壁畫:畫面以“人類追求智慧”為主題,人物群像與天空的光輝融為一體,仿佛在講述知識與信仰如何照亮世界。</p> <p class="ql-block"> 另一端則是神學廳。相比哲學廳的宏大,它更顯精致與靈動。低矮的拱頂上布滿了精美的灰泥裝飾和色彩絢爛的壁畫,畫作中充滿寓意的場景環(huán)環(huán)相扣,仿佛是一部視覺化的神學論著。環(huán)繞四周的書架上整齊排列著古老典籍,許多都用白色或紅色的封皮統(tǒng)一裝訂,格外醒目。廳內(nèi)還擺放著古老的地球儀與閱讀臺,透出一種濃厚的學術氣息。</p> <p class="ql-block"> 兩座大廳,一端恢弘雄偉,一端典雅精巧,宛如理性與信仰的兩翼,共同撐起這座修道院的精神殿堂。</p><p class="ql-block"> 長廊式展廳一路延伸到盡頭,幾只古老的地球儀靜靜陳列在玻璃柜中,它們的表面已經(jīng)泛黃斑駁,卻依舊能看出昔日航海探索的軌跡。站在這里,仿佛能感受到那個時代人類初識世界的好奇與雄心。</p><p class="ql-block">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正對面的墻壁上并不是一扇真實的門,而是一幅巧奪天工的壁畫。畫面以透視法描繪出拱券與階梯的空間感,乍看之下猶如一條通往深處的廊道,極具迷惑性。初見時甚至會誤以為那是一條真正的出口,直到仔細凝視,才恍然發(fā)現(xiàn)它只是一幅平面繪畫。藝術與建筑的巧妙結(jié)合,使這一角落成為整個展廳里最有趣的“錯覺空間”。</p> <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的一層還設有一處畫廊,靜靜展示著歷代積累下來的藝術與宗教珍藏。展廳空間不大,卻布置得井井有條。</p> <p class="ql-block"> 畫廊中最令人屏息駐足的,當屬被譽為“鎮(zhèn)院之寶”的《斯特拉霍夫圣母像》。這幅畫創(chuàng)作于十四世紀中期,出自查理四世宮廷畫師之手,是當時波希米亞藝術與意大利風格交匯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畫面上,圣母莊重凝視前方,神情帶著一種寧靜而不可侵犯的威嚴。她小心翼翼地托舉著懷中的圣嬰,而耶穌卻不是傳統(tǒng)圣像中那種靜態(tài)的姿態(tài),而是一個扭動著、帶著活力的孩子。這種“動態(tài)”的處理,使整幅畫在宗教的神圣之外,更添了一份人間的真實感。</p><p class="ql-block"> 然而,歲月在畫作上留下了獨特的痕跡:圣母與圣嬰的面容因顏料氧化而逐漸變黑,仿佛籠罩上一層神秘的面紗,也讓人恍惚間聯(lián)想到“黑圣母像”的傳統(tǒng)。為了保護這件稀世之作,畫面外罩上了一層透明防護材質(zhì)(玻璃或有機玻璃),觀者只能透過這層隔絕靜靜凝望。</p><p class="ql-block"> 這種因時間而產(chǎn)生的“缺陷”,反而成了新的看點:它既提醒我們藝術品的脆弱,也讓人更真切地感受到這件作品自十四世紀以來跨越數(shù)百年的歷史重量。</p><p class="ql-block"> ↓這幅《三王來朝》出自彼得?阿爾岑畫派(約1550年),描繪三位賢士朝拜圣嬰耶穌的場景。圣母懷抱圣嬰,神態(tài)寧靜,三位國王則獻上禮物,其中一位黑人國王象征基督信仰的普世性。畫作色彩鮮明,對人物和禮物的描繪細致生動,體現(xiàn)了北方畫派的寫實風格。</p> <p class="ql-block"> ↓這組作品出自約 1510 年的利托梅日采祭壇畫大師,原為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祭壇的一部分。左側(cè)大畫描繪圣母瑪利亞探望伊麗莎白,右側(cè)兩幅分別表現(xiàn)耶穌誕生與圣家逃往埃及。畫風帶有濃厚的意大利文藝復興影響,色彩華麗,圣母的藍袍尤為醒目,整體既莊重又富于美感。</p> <p class="ql-block"> ↓這幅《無名女子肖像》(Portrait of an Unknown Lady),大約繪于1630年,出自荷蘭畫壇巨匠 米契爾?范?米爾費爾特(Michiel Janszoon van Mierevelt, 1566–1641) 的畫室或其門生之手。米爾費爾特被譽為荷蘭肖像畫的奠基人之一,他在代爾夫特主持畫坊,培養(yǎng)了大批助手,留下數(shù)以百計的肖像作品。</p> <p class="ql-block"> 畫中女子神態(tài)端莊嫻雅,珍珠項鏈與頭飾點綴出她的高貴氣質(zhì)。而最引人注目的細節(jié),是衣領與袖口處繁復的 白色蕾絲:畫家以細膩入微的筆觸,精準再現(xiàn)蕾絲的輕盈與通透,每一條花邊都顯得纖巧生動,仿佛真實織物懸于眼前。精美的質(zhì)感不僅展示了17世紀荷蘭繪畫的高度寫實功力,也傳遞出當時貴族階層的華貴品位。</p><p class="ql-block"> 修道院畫廊中還設有專門的圣器展室。展柜里陳列著各式珍貴的圣杯、十字架、主教權杖以及華美的祭服,金銀器皿在燈光映照下熠熠生輝,彰顯著修道院在歷史上作為宗教重鎮(zhèn)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 圣器展室的正中央墻壁上懸掛著一幅極具分量的肖像畫——《斯特拉霍夫院長耶羅尼姆?J.?蔡德勒》。畫中的主角蔡德勒(1790–1870)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歷史上的關鍵人物,不僅是修道院畫廊的創(chuàng)始人,還曾擔任普雷蒙特雷修會的總院長、波希米亞的大主教,并出任布拉格查理大學的校長。他在宗教與學術領域的貢獻,使修道院成為布拉格文化生活的重要中心。這幅由捷克畫家約翰?阿道夫?布蘭戴斯于1864年創(chuàng)作的油畫,莊重地記錄下了這位院長的風采,也提醒著人們修道院背后那段輝煌的歷史。</p> <p class="ql-block"> 走出修道院,緊鄰的一座白色巴洛克風格教堂格外醒目。這便是圣母升天教堂(Kostel Nanebevzetí Panny Marie),也是斯特拉霍夫修道院的主教堂。教堂的正立面以潔白石墻為主,中央設有高聳的門廊和鑲金的圣母像浮雕,上方的圓窗和象征“圣光”的金色太陽圖案讓整座建筑顯得明亮而莊嚴。屋頂邊緣還排列著幾尊圣人雕像,仿佛守護著修道院。</p> <p class="ql-block"> 這座教堂的歷史同樣悠久,最早可追溯至12世紀修道院建立之初,后來經(jīng)歷火災與多次改建,17世紀由著名的意大利建筑師重建為如今的巴洛克外觀。它既是修道院僧侶日常祈禱的場所,也是布拉格重要的宗教活動空間。</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部裝飾華麗,天頂滿是色彩鮮明的壁畫,兩側(cè)的祭壇雕飾繁復、金光閃爍,盡顯巴洛克風格的輝煌。教堂不售門票,僅在入口處放置了捐款箱,游客只能在門口駐足欣賞,無法深入走入殿內(nèi)。雖然只能隔著入口遠望,但仍能感受到它的莊嚴與華美。</p> <p class="ql-block"> 這一天在城堡群的參觀,可謂收獲滿滿。從城堡繪畫館到圣維特大教堂、皇宮,再到修道院與畫廊,建筑的雄偉、藝術的精美與歷史的厚重感層層疊加,讓人仿佛穿越數(shù)個世紀,沉浸在布拉格的王權與信仰傳統(tǒng)之中。尤其是修道院內(nèi)珍藏的繪畫與圣器,更為這段行程增添了幾分靜謐與深思。</p><p class="ql-block"> 走出城堡鎖區(qū),布拉格的故事還遠未結(jié)束。接下來的旅程,將轉(zhuǎn)入老城、小城與新城,在更接近市井與生活的街巷廣場間,繼續(xù)感受這座“百塔之城”的多彩風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