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勃勃生機(廣東)</p><p class="ql-block">美篇號:11921829</p> 走向故宮博物館入口時路過西華門?!拔魅A門”是紫禁城的西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西向,與東華門遙相對應(yīng),門外設(shè)有下馬碑石。其位置不在紫禁城西側(cè)城垣正中而偏向午門一側(cè)。<br> 午門,故宮博物院的正大門。<br>故宮博物院是在紫禁城及其文物收藏的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下詔以明年五月建北京宮殿,自此拉開了北京皇宮營建的序幕,至永樂十八年(1420年)竣工,成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br>1925年10月10日,故宮博物院正式開院,轉(zhuǎn)變?yōu)橄蚬婇_放的博物院。<div><b>1987年,故宮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b></div> 過了午門看到內(nèi)金水河及金水橋 太和門,是故宮外朝宮殿的正門,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時稱奉天門;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門 。太和門面闊9間,進深4間,建筑面積1371.14平方米,通高23.80米,是北京故宮內(nèi)最大的宮門。太和門在明代是“御門聽政”之處,皇帝在此接受臣下的朝拜和上奏,頒發(fā)詔令,處理政事。 太和門前的塑像,這是一頭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公獅青銅像,左邊還有一頭母獅的。此公獅腳下踩的繡球代表的是宇宙寰宇,示意江山都在我腳下。 <p class="ql-block">上次來故宮是40多年前的事了,印象有些模糊了,這次盡量拍的細致一些,因為再看故宮恐怕只能在美篇里了。</p> 太和殿,又稱“金鑾殿”,矗立在紫禁城中央,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是紫禁城(故宮)中最大的殿宇、東方三大殿之一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新皇登基、迎娶皇后、冊立皇太后、狀元放榜、命將出征的儀式都在這里舉行;元旦、冬至、萬壽節(jié)三大節(jié)都在此過。太和殿廣場更是可以容納7萬人集會的場地。 太和殿長64.24米,寬37米,面闊11間,進深5間,總共55間。建筑面積2377平方米,高26.92米,連同臺基通高35.05米,72根大柱,其中六根是纏龍金柱。京城的中軸子午線沿著龍紋石雕御路升上三臺,從天子寶座下穿過,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制最高的古代宮殿建筑,是皇帝舉行重大朝典之地。大殿內(nèi)外飾以成千上萬條金龍紋,屋脊角安設(shè)十個脊獸,在現(xiàn)存古建筑中僅此一例。 太和殿西邊的是弘義閣,與體仁閣相對而立,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放私房錢的地方,皇帝的內(nèi)庫,即皇家內(nèi)務(wù)府廣儲司的銀庫隸屬于皇帝的私人管家團-內(nèi)務(wù)府。 本來只想拍攝故宮以建筑為主的概況,給沒來過這里人參考,也給自己提供回憶的圖文,但還是忍不住拍了幾張小品片。 <p class="ql-block">給自己留個紀念</p> 中和殿?;实墼谔偷顓⒓邮⒋蟮涠Y或朝會前,接受執(zhí)事官員的場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爸泻汀背鲎浴抖Y記》,意凡事做到不偏不倚,恰如其分。中和殿平面是正方形,殿頂正中央鎏金寶頂,殿內(nèi)寶座上懸掛乾隆御筆“允執(zhí)厥中”匾,寓意施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div>皇帝參加祭祀活動的前一天在這里閱視祝文,去往先農(nóng)壇親耕儀式前在此檢查種子和農(nóng)具,十年纂修一次的皇帝家譜《玉牒》修好后,在此閱視,并舉行隆重的存放儀式。</div> <p class="ql-block">我是從北京出發(fā)去羅馬尼亞等國,在北京集合,特地提前了一天,為的是再看一下闊別多年的故宮。碰巧的是,遇到兩位羅馬尼亞大媽,身穿古裝興致勃勃地游覽,與她們搭訕后合影。</p> 保和殿。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幾經(jīng)焚毀、重建?,F(xiàn)存主體梁架仍為明代建筑。“保和”出自《周易》,意即保持萬物和諧。保和殿建筑面積1240平方米,建筑結(jié)構(gòu)采用“減柱造”特殊法式,減去了殿內(nèi)前檐6根柱子,開闊了空間。殿內(nèi)懸掛乾隆御筆“皇建有極”匾,意即人君建立天下最高準則。<div>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在此宴請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清初,后三宮修復(fù)前,順治帝、康熙帝曾在此居住,并相繼易名為位育宮、清寧宮。順治皇帝大婚在此舉行。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這里成為“殿試”的固定場所。</div> 故宮內(nèi)最大面積的浮雕 軍機處,故宮軍機處是清代最重要的中央最高輔弼機構(gòu)。<div>雍正七年(1729年),清廷對西北準噶爾用兵,為方便皇帝隨時召見大臣研究軍政大事并能保守軍事機密,在隆宗門內(nèi)設(shè)置“軍機房”,作為臨時軍事指揮機構(gòu)。雍正十年(1732年)軍機房正式改稱“辦理軍機處”,簡稱“軍機處”。乾隆即位后,曾改名總理處,乾隆三年(1738年)始名軍機處。宣統(tǒng)三年(1911年)責(zé)任內(nèi)閣成立后軍機處撤銷。<br></div> 慈寧宮,是清代皇太后居住的正宮,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 。明朝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萬歷年間慈圣李太后,明泰昌元年(1620年),萬歷帝鄭皇貴妃、昭妃等人曾在此居住。明天啟七年(1627年),明熹宗卒,其皇貴妃等人移居此處。清順治十年(1653年),孝莊文皇后始居慈寧宮,自此成為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住所,太妃、太嬪等人隨居。<br> 當代“嬪妃”。 由此進入另一處“洞天”。 九龍壁,是一座背倚宮墻而建的單面琉璃影壁,為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改建寧壽宮時燒造,因影壁上刻有九條龍而得名“九龍壁”。 九龍壁長29.4米,高3.5米,厚0.45米,壁上部為黃琉璃瓦廡殿式頂,檐下為仿木結(jié)構(gòu)的椽、檁、斗栱。 皇極殿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是內(nèi)廷外東路寧壽宮的正殿,作為乾隆帝歸政后臨朝受賀之所 ?;蕵O殿座北朝南,面闊9間,進深5間,建筑面積625平方米。 皇極殿與明代的太和殿同名,乾隆帝以太和殿的舊稱來命名作為太上皇的臨御正殿,足見皇極殿地位的尊崇。皇極出自《尚書·洪范》:“皇建其有極”,皇,大也;極,中也。意為君王治理國家要遵循一定的準則,建立政事要有中道,不偏不倚,即中正。 <p class="ql-block">故宮博物院共有超過186萬多件套的文物藏品,種類豐富多樣,涵蓋了書畫、陶瓷、青銅器、玉器、金銀器、鐘表、古籍善本等各個門類。這些文物來源于歷代皇家收藏、宮廷制作、君臣作品、文物征集等,跨越了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宋元明清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是中華文明的集中呈現(xiàn)與延續(xù)。兩代封建王朝的興衰更替,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jīng)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重要實物資料。</p> 乾隆帝與孝賢皇后的朝服像 發(fā)簪 頭飾 點翠嵌珍珠寶石金龍鳳冠,明萬歷(1753-1620年)。此鳳冠為皇后參加大典時所戴禮帽。通體以點翠和珍珠、寶石裝飾,共用大小珍珠5000余顆,紅、藍寶石100塊。該冠在1958年出土于十三陵之定陵,為明神宗萬歷帝孝靖皇后隨葬器物。 如意 <p class="ql-block">圖中是金胎掐絲琺瑯嵌畫琺瑯執(zhí)壺,為清代宮廷御用器物。它以黃金為胎體,采用掐絲琺瑯工藝,先在胎上掐出絲紋輪廓,再填入琺瑯彩釉燒制,之后又嵌以畫琺瑯裝飾片。壺身裝飾豐富,有精美的人物、花卉等畫琺瑯圖案,色彩艷麗,工藝復(fù)雜精湛。整體造型典雅,融合了多種工藝技法,體現(xiàn)了清代宮廷工藝品制作的高超水準,不僅是實用的酒具,更是極具藝術(shù)價值與歷史價值的珍品,反映了當時宮廷藝術(shù)的審美與工藝成就。</p> 金嵌珍珠寶石八寶,清代(1644-1911年)。 這是乾隆十八年(1748年)十二月二十日造辦處奉旨用赤金(九成金)成造的一尊釋迦摩尼像。 金嵌珍珠寶石的佛塔 養(yǎng)性殿位于寧壽宮后的養(yǎng)性門內(nèi)。為寧壽宮后寢主體建筑之一。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仿內(nèi)廷養(yǎng)心殿建造,體量略小,平面布局特殊。養(yǎng)性殿作為太上皇帝寢宮,原為和璽彩畫。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居樂壽堂時,曾在養(yǎng)性殿東暖閣進早、晚膳。<br> 樂壽堂。樂壽堂,又稱寧壽宮讀書堂,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乾隆帝歸政后的寢宮,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文物陳列室 。樂壽堂面闊7間,進深3間,周圍廊。通面闊36.15米,通進深23.20米,建筑面積839平方米。 寧壽宮的樂壽堂中“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清乾隆時期的宮廷玉器,該玉器為當時兩淮鹽政所轄的揚州工匠雕鑿制成。<br>該作品高224厘米,寬96厘米,座高60厘米,重5000千克,玉山用料產(chǎn)自中國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玉上雕成峻嶺疊嶂,瀑布急流,遍山古木蒼松,洞穴深秘。在山崖峭壁上,成群結(jié)隊的勞動者在開山治水,此景即為“夏禹治水”故事。玉山正面中部山石處,刻乾隆帝陰文篆書“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十字方璽。玉山背面上部陰刻乾隆皇帝《題密勒塔山玉大禹治水圖》御制詩,下部刻篆書“八徵耄念之寶”六字方璽。清大禹治水圖玉山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一。 頤和軒,該建筑始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后經(jīng)嘉慶七年(1802年)與光緒十七年(1891年)兩次重修 。主體為單檐歇山黃琉璃瓦頂,面闊七間、進深一間,前檐設(shè)五間抱廈,后檐設(shè)三間抱廈。頤和軒原為乾隆帝退位后規(guī)劃的休憩場所,現(xiàn)為故宮珍寶館第三展室,陳列佛教文物與宮廷珍寶。 園林藝術(shù) 珍妃被“賜死”的井。 玉器,在中國歷史上是不允許民間持有的存在。 翠雕太平有象式簪 中間的是“畫琺瑯開光山水圖方瓶”。 乾清宮,始建于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建,是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為明清兩代皇帝的臥室及其處理日常政務(wù)之所,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div>雍正帝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清雍正元年八月十八日這天,愛新覺羅·胤禛特將儲位之事親寫密封,藏于匣內(nèi),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章皇帝御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后,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數(shù)十年亦未可定 。</div> 交泰殿始建于明嘉靖年間,清嘉慶二年(1797年)重建,原是皇后千秋節(jié)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乾隆年間開始用于貯存寶璽,現(xiàn)為故宮博物院原狀陳列展廳 。交泰殿平面為方形,深、廣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雙昂五踩斗栱,四面明間開門,南面次間為檻窗,其余三面次間均為墻。 那一排平房是太監(jiān)住的地方 坤寧宮,處于故宮內(nèi)廷中路,為內(nèi)廷后三宮之一,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清嘉慶三年(1798年)重修 。坤寧宮面闊連廊九間,進深三間,屋頂為黃琉璃瓦重檐廡殿頂 。內(nèi)部分為三個單元。明代,坤寧宮為皇后寢宮,又稱“中宮”。清代,坤寧宮改為薩滿教祭祀的場所;并先后為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緒皇帝舉辦大婚儀式,還是末代皇帝溥儀舉辦婚禮的場所。 <p class="ql-block">御花園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代稱為“宮后苑”,清代稱御花園。全園南北縱80米,東西寬140米,占地面積12000平方米。園內(nèi)主體建筑欽安殿為重檐盝頂式,坐落于紫禁城的南北中軸線上,以其為中心,向前方及兩側(cè)鋪展亭臺樓閣。</p> <p class="ql-block">神武門是紫禁城的北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明稱玄武門。清康熙年重修時,因避康熙帝玄燁名諱改稱神武門。門總高31m,基樓建于漢白玉基座上,面闊5間,進深1間,四周圍廊,環(huán)以漢白玉石欄桿。神武門作為皇宮的后門,是宮內(nèi)日常出入的重要門禁,明清兩代皇后行親蠶禮即由此門出入。清代每三年一次選秀女,備選者經(jīng)由此偏門入宮候選。1924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即日出宮之時亦由此門離去。</p> 走出故宮后,拍了一張在畫冊上常見的一幅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