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名:一舟(鄭永津)</p><p class="ql-block">美篇號:584027</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海寶慶路3號的梧桐濃蔭里,藏著一棟爬滿歲月痕跡的老建筑。它始建于20世紀20年代,曾是上海灘染料大王周宗良的宅邸,青磚紅瓦間沉淀著舊上海的摩登氣息。2016年,這棟百年老宅迎來新的使命——被定位為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2017年10月1日,該館正式試運營,以免費開放的姿態(tài),向每一位熱愛音樂的人敞開大門。如今,推開那扇古樸的門,仿佛穿越時空,能聽見歷史與音符在此刻交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走進上海交響音樂博物館,“樂之河”展區(qū)如一條時光長廊,率先鋪展開上海交響音樂的百年長卷。從早期的音樂萌芽到如今的蓬勃,從西方音樂隨通商口岸傳入,到本土音樂人開始探索與創(chuàng)作,每一段文字、每一張老照片都在訴說脈絡。這里沒有枯燥的史料堆砌,而是以“河”為喻,讓觀眾順著時間的水流,觸摸上海作為中國交響音樂發(fā)源地的溫度,感受不同年代里,交響音樂如何在這座城市生根、發(fā)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樂之華”展區(qū)則將目光聚焦中國交響的璀璨星光,像是為本土交響力量豎立一座豐碑。展柜里,指揮家的手稿留著修改的筆跡,作曲家的筆記里藏著創(chuàng)作的靈感火花,每一曲交響代表作的背后,都流傳著一則感人的故事。從早期探索者到當代名家,從《黃河大合唱》的交響演繹到新時代的原創(chuàng)作品,這里用具體的人物與作品,展現(xiàn)中國交響音樂如何從借鑒走向創(chuàng)新,在世界交響舞臺上綻放獨特的東方韻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樂之傳”展區(qū)是博物館里最具親和力的角落,它打破了交響音樂的“高雅壁壘”,拋開晦澀的詞匯,用樸實的語言拆解樂理、講述樂器。墻上的互動屏幕用動畫講解樂器家族,展臺上的簡易圖譜教觀眾識別樂章結構,還會不定期演示基礎樂理知識。無論是帶著孩子的家長,還是初次接觸交響樂的年輕人,都能在這里卸下“聽不懂”的顧慮,以輕松的方式走進交響音樂的世界,讓文化傳播變得通俗而溫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館內(nèi)300多件珍貴藏品,涵蓋了手稿、樂譜、樂器、唱片等,是時光留給交響音樂的禮物。角落的中國第一架演奏用斯坦威鋼琴,琴鍵雖已不再發(fā)聲,卻曾奏響無數(shù)經(jīng)典旋律;玻璃柜里國內(nèi)現(xiàn)存最早的交響樂演出節(jié)目單,泛黃的紙頁上印著百年前的演出信息,字跡模糊卻意義非凡。還有工部局樂隊的黑膠唱片、朱踐耳先生用了60年的創(chuàng)作鋼琴,每一件展品都帶著故事,靜靜訴說著交響音樂在中國的發(fā)展足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館內(nèi)除珍貴實物的靜態(tài)展示外,還強調(diào)了人與音樂的互動交流。在博物館近出口處的房間,是個高科技的影音體驗空間。運用全息影像技術、多媒體視聽等科技手段,讓參觀者主動走進交響音樂的殿堂,隨手點一下,就有各種樂器的普及知識及動態(tài)視頻介紹,甚至可以聆聽演奏家的“現(xiàn)場”,高品質(zhì)的影音畫面讓一切栩栩如生??傊?,交響博物館讓人們在了解音樂知識之余,感受音樂文化帶來的樂趣和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博物館的草坪上,仿佛是一場跨越時空的音樂與美學對話。同行的三位女士身著素雅長裙,伴著遠處傳來的輕柔樂聲,在綠意盎然的草坪上起舞、走秀。她們的舞步輕盈,像是音符在草地上跳躍;身姿挺拔,又似樂章里從容的旋律。陽光灑下斑駁光影,音樂、自然與優(yōu)雅的姿態(tài)交織,讓這場草坪上的活動,成為博物館里一次靈動的藝術延伸,也讓交響文化以更鮮活的方式,融入了尋常百姓生活的美好瞬間。</span></p> 期盼賜教? 恭請雅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