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進扎龍</span></p><p class="ql-block">文/王秀榮</p><p class="ql-block"> 國慶前夕,懷著對“鶴之仙姿”的向往,我們一行幾人奔赴齊齊哈爾扎龍濕地——這片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濕地,不僅是全球最大的蘆葦濕地,更是1992年便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的丹頂鶴故鄉(xiāng)。為趕上上午9點30分的首場丹頂鶴放飛,清晨6點我們便驅(qū)車前往,而出租車司機的一路講述,為這場觀鶴之旅埋下了動人的伏筆。</p><p class="ql-block"> 師傅可是個“丹頂鶴通”,從景區(qū)變遷聊到鶴的習性,句句都藏著故事。他告訴我們,丹頂鶴是執(zhí)著的“遷徙者”,每年3月都會跨越2000公里,從江蘇鹽城北遷至扎龍繁殖,深秋再攜家南歸。更讓我們動容的,是徐秀娟一家三代的護鶴傳奇——他們將血脈與丹頂鶴的命運綁定,以近乎悲壯的犧牲,在扎龍與鹽城的濕地上,寫下了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史上最動人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剛?cè)刖皡^(qū),《丹頂鶴的故事》熟悉的旋律便在耳畔響起:“走過那條小河,你可曾聽說,有一位女孩,她曾經(jīng)來過……”這首傳唱數(shù)十年的歌,此刻與扎龍的實景交織,讓每一位聽者都不由得輕聲和唱,心中對這片土地的敬意又添了幾分。</p><p class="ql-block"> 踏入濕地,視線瞬間被鋪天蓋地的蘆葦占據(jù)——這是全球最大的蘆葦濕地,秋日里,無垠的蘆葦蕩泛著流淌的金黃,風一吹,億萬株蘆葦齊齊彎腰又挺起,金色浪濤從眼前涌至天際,與蔚藍秋空織就出磅礴的畫卷。而這畫卷的“靈魂”,恰是那驚鴻一瞥的丹頂鶴:棧道旁的蘆葦叢中,常有鶴媽媽銜著小魚、小蟹投喂雛鶴,簡單動作里滿是生命最初的呵護;水面上,不知名的水鳥時而扎入水中、時而列隊游弋,與零星踱步的丹頂鶴相映,印證著扎龍“鳥類天堂”的美譽。</p><p class="ql-block"> “快看,放鶴了!”隨著人群的輕聲歡呼,觀景臺的目光與鏡頭齊刷刷聚焦向放飛區(qū):舉著小紅旗的牧鶴人揮旗示意,幾十只丹頂鶴隨即展開助跑——修長雙腿掠過草地,節(jié)奏由緩至急,腳尖最后一次點地時,巨大雙翼倏然展開,伴著清亮鶴鳴直沖天際。</p><p class="ql-block"> 空中的鶴群宛如優(yōu)雅舞者,隊形變幻莫測:時而排成“一”字劃破長空,時而散作“繁星”點綴藍天,雪白羽毛間的朱紅丹頂、勾勒優(yōu)雅曲線的黑頸,每一處都透著仙韻。盤旋一周后,它們收斂羽翼輕盈落地,有的單足獨立梳理羽毛,有的昂首鳴叫傳遞歡悅,還有的在草地上翩翩起舞,引得游客頻頻抓拍、陣陣叫好。</p><p class="ql-block"> 最動人的莫過于牧鶴人與鶴群的互動:他將桶中小魚撒向草地與河面,鶴群圍繞在他身邊安然取食,沒有馴養(yǎng)的生硬,只有跨越種族的默契。“原來這不是服從,是守護與自由的溫暖約定。”同行者的一句感慨,道盡了眼前畫面的深意——牧鶴人的身影與鶴群的身姿漸漸遠去,卻讓我們讀懂:正是這份小心翼翼的守護與敬畏,才讓扎龍濕地的生命詩篇得以代代傳唱。</p><p class="ql-block"> 離開扎龍時,夕陽正為蘆葦蕩鍍上金邊,丹頂鶴的身影、牧鶴人的背影、徐秀娟一家的故事,早已與這片濕地的生機交融,在我們心中定格成一幅永恒的畫卷。而這幅畫卷的底色,正是人類對自然最虔誠的承諾——唯有守護,方能讓鶴鳴永續(xù)、葦浪長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