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年初冬,我曾經在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駐足仰望。今年的那天清晨,我又站在天安門廣場的石板路上,風從長安街吹來,帶著秋日的清爽。人民英雄紀念碑在晨光中靜靜矗立,像一位沉默的守望者,看過了七十余載的風云變幻。我的腳步不自覺地放慢,仿佛怕驚擾了這片土地沉淀下的記憶。</p> <p class="ql-block"> 開國大典的禮炮聲早已遠去,但拿股熱流似乎還藏在磚縫之間。我閉上眼,耳邊竟浮現出廣播里激昂的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那一刻,不是歷史課本上的句子,而是無數人用青春與熱血寫下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1日的開國大典,毛澤東主席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象征新中國的誕生,具有偉大的歷史紀念意義。這一震憾世界的大事件源于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局全體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10月9日,許廣平代表馬敘倫在政協會議上提議將10月1日定為國慶日,以取代舊有的10月10日國慶日。毛澤東主席當場表示支持。同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決議,正式確立從1950年起,每年10月1日為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追溯“國慶”一詞,最早見于西晉文獻,原指帝王登基或誕辰。1949后專指國家建立的紀念日。今天的國慶日,以紀念國家誕生、顯示國家力量、增強國民信心、凝聚民族認同,成為全民性的節(jié)日象征。</p> <p class="ql-block"> 國慶日的廣場總是熱鬧的,花團錦簇,紅旗招展??晌腋矚g在烈士紀念日前后前來,那時的人少一些,氣氛也更沉靜。有人獻上花籃,有人默默佇立,還有孩子踮起腳尖,讀著碑文上那一句“人民英雄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紀念碑雄偉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中央。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修建紀念碑,毛澤東主席親自為紀念碑奠基并題寫“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碑文由毛澤東主席起草、周恩來書寫,內容涵蓋從1840年至1949年期間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犧牲的英烈。</p><p class="ql-block"> 這八個字,寫的是過去,也照著未來。那些名字未曾刻進史冊的普通人,那些倒在黎明前夜的聲影,他們的故事不在聚光燈下,卻在這座城市的呼吸里,在我們每一次升旗、每一次敬禮中悄然延續(xù)。</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于1958年4月22日落成,1949年9月30日奠基,耗資3億余元。 紀念牌由梁思成、林徽因等建筑學家設計,有月臺、須彌座、碑身和碑頂四部分組成,使用了1.7萬塊花崗石和漢白玉,通高37.94米,旨在確保紀念碑的雄偉莊重,并與天安門廣場環(huán)境協調,沒有特定的數字寓言或象征意義。碑身四周鑲嵌10幅漢白玉浮雕,展現了從鴉片戰(zhàn)爭到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進程,包括虎門銷煙、五四運動、南昌起義等重大事件,紀念碑體現了全民精神豐碑的定位。</p><p class="ql-block"> 我走過紀念石碑的基座,看見浮雕上戰(zhàn)士堅毅的臉龐--他們中有誰曾想過自己會成為永恒的一部分嗎?或許他們只是想著,要為身后的人換來一個安穩(wěn)的清晨,一頓熱飯,一場不必逃亡的節(jié)日。</p> <p class="ql-block"> 人民英雄紀念碑于2018年《英雄烈士保護法》明確其為國家永久性紀會設施。2014年8月31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關于設立烈士紀念日的決定》,以法律形式將9月30日定為烈士紀念日,既呼應了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奠基儀式,又體現了“國慶無忘先烈”的精神,強調了國家發(fā)展與英雄犧牲的緊密聯系。</p><p class="ql-block"> 有時候我在想,紀念究景是為了什么?是為了記住一場儀式?一場戰(zhàn)爭?還是一群人?我漸漸明白,紀念是為了讓我們在喧囂的日子里,還能聽見初心的聲音。</p> <p class="ql-block"> 此時此刻,風又起了,國旗獵獵作響,我站在紀念碑前,感覺自己正站在時間的交匯點上--一頭連著開國那一刻的吶喊,一頭通向未來某年某月,站在這里人民英雄紀念碑前靜靜仰望。</p> <p class="ql-block"> 歲月那樣飛快流逝,那雄偉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始終在我腦海里浮現。今天是9月30日,第12個烈士紀念日,上午,我全神貫注觀看了北京烈士紀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儀式,視頻強調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的主題,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莊嚴肅穆的儀式直播,我的思緒又一次回到了先輩們的烽火連天、艱苦卓絕的崢嶸歲月,回到了那莊嚴盛大的開國大典,又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