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雨過后,天高云淡,陽光明媚,迎來了秋高氣爽的好天氣,經(jīng)不住這燦爛的風和日麗誘惑,去一趟趵突泉,去赴一次在秋天的風景里和涌泉、清流、垂柳的約會。</p> <p class="ql-block"> 濟南的老城區(qū),是一座三面環(huán)山一面臨水的城區(qū),泰山山脈高高地從東西南三面把老城區(qū)環(huán)抱,長長的懸河~黃河在北面把這座老城區(qū)挽起,濟南的老城區(qū)就是一片凹下去的盆地,如同一個搖籃,孕育著一個個泉水寶寶,趵突泉便是這些諸多泉水寶寶中最古老、最亮眼的那一個。</p> <p class="ql-block"> 從趵突泉公園的南門進入,南門門坊后面高掛著“激湍”兩字,這是乾隆皇帝的御筆題字,意為泉水激涌湍急的意思。</p> <p class="ql-block"> 踏進公園便有一陣清新的涼爽迎面撲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隱藏在石屏假山后面清涼的石灣泉,一池清澈如鏡的泉水倒映著假山、古樹、古樓閣,溢出的泉水形成涓涓細流,流進了水道如織、泉水成片的風景里。</p> <p class="ql-block"> 走過石灣泉緊接著就是無憂泉,一股清泉涌出了一池麗水,溢滿了一池青綠的秋色,在垂柳搖曳中眺望趵突泉,在翠竹的林蔭道上通往萬竹園。</p> <p class="ql-block"> 萬竹園石獅把門,庭院深深,自元代就建有此園,歷朝歷代,居住過達官貴人、文人墨客,園內(nèi)有三處園落,十三個庭院,還有四亭、五橋、一處花園,到處是竹林涌泉、假山古宅、碧草奇樹,儒雅的庭院,不亞于京城的王府,江南的大宅院。在萬竹園內(nèi)感受著深宅大院的雅靜,古色古香的清新,古人的那份閑情逸致,那份枕泉而居的雅趣。</p> <p class="ql-block"> 萬竹園雖然距離趵突泉只有百十步的距離,卻有著天壤之別,一個幽靜,一個奔騰。來到趵突泉邊,首先看到的是一塊雙御碑,正面刻著清朝乾隆皇帝寫下的“祈雨詩”,背面刻著乾隆的御筆“激湍”,傳說濟南那年大旱,民不聊生,趵突泉干涸,乾隆皇帝見后寫下祈雨詩,結(jié)果連下三天三夜大雨,緩解了旱情,趵突泉復涌。</p> <p class="ql-block"> 走上來鶴橋趵突泉的全景盡收眼底,徐徐飄蕩的垂柳間,三股噴涌的泉水泛著閃爍的水花翻滾著一池清澈見底的秋水,對面的觀瀾亭頂著陽光下閃爍的琉璃瓦浸泡在泉水的漣漪里。1952年10月27日毛主席在山東軍區(qū)司令員許世友同志的陪同下在此亭駐足觀賞過趵突泉,并到趵突泉池東北角的“望鶴亭”品茶,還曾親口夸贊過:“不錯,這泉水泡的茶純正原味,喝著特別爽口”。</p> <p class="ql-block"> 沿著長廊走到觀瀾亭,兩邊的石碑格外醒目,一塊石碑上刻著:“第一泉”,另一塊刻著:“趵突泉”。傳說乾隆下江南路經(jīng)濟南,喝過趵突泉的泉水后,倒掉了從北京帶著準備路上喝的玉泉水,換上了趵突泉水,并提御筆寫下了“天下第一泉”,便有了這塊“第一泉”的石碑。另一塊刻著“趵突泉”的石碑上“突”字上少了兩個點,而在相隔三四里外的大明湖“明”字上多了一個點,寓意著趵突泉的“這點水”最終流進了大明湖。</p> <p class="ql-block"> 認真看去,只見觀瀾亭兩側(cè)的立柱上寫著:“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長吼半空雷”,形容趵突泉在古代時候,泉水冒起三尺,聲震如雷。如今雖已不見當年的景象,但是我小時候第一次跟隨父母來趵突泉時,就曾見過類似的景象,當年還沒走到趵突泉的南門,就聽見里面泉水噴涌如吼的轟鳴聲,進園見到的三股泉水噴得高高的并夾帶著如吼的雷鳴聲,非常震撼人心,給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難忘。</p> <p class="ql-block"> 環(huán)繞著趵突泉池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翻滾著的三股涌泉,來到北岸的濼源堂,只見楹聯(lián)上刻著元代趙孟頫的詩句:“?云霧潤蒸華不注,波濤聲震大明湖?”。精彩的詩句生動描繪了元代泉水噴涌的壯麗景象,一直是膾炙人口的詠泉佳句。?</p> <p class="ql-block"> 濼源堂和娥英祠、三圣殿組成了趵突泉北岸的明清古建筑群,濼源堂是因為宋代前稱趵突泉為“濼”,而趵突泉又是濼水(如今的小清河)的源頭;而娥英祠供奉著舜帝妃娥皇、女英;最北端的三圣殿祭祀著堯、舜、禹。該建筑群融合了園林造景與祭祀功能,集中展現(xiàn)了濟南古老的泉水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 來到望鶴亭茶社,要了一壺價格不菲的日照綠茶,坐到臨水的窗前,欣賞著秋天里泉水的柔美,清澈的泉水中悠閑漫游的魚兒,岸邊飄蕩著的垂柳,形形色色的游人,在小憩中品嘗一下毛主席說過的味道,甘瀝的泉水沏出帶著生綠豆味的茶香,味道純正而又爽口回甘,果然名不虛傳。</p> <p class="ql-block"> 在茶社里養(yǎng)足精神后直奔趵突泉的東北側(cè),那是一片泉群編織的水網(wǎng),有金線泉、漱玉泉、柳絮泉、皇華泉、馬跑泉等,是趵突泉群37處泉池中泉池最集中的地方,在這里每一處泉池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最富有詩意的泉池就是漱玉泉了,這可是宋代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被譽為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洗漱的地方,一池泉水帶著脂粉和書卷氣息輕輕流入了鳶飛魚躍的池塘,構(gòu)成了一幅秋色綿綿的和諧美景。</p> <p class="ql-block"> 漱玉泉邊李清照紀念堂掩映在一片被下午陽光染黃了的樹木中。紀念堂前做舊的屏風上寫著:“一代詞人”,仿佛輕訴著女詞人當年的才情與心事。院內(nèi)正對著的漱玉堂內(nèi)矗立著李清照手握詩卷的白色塑像,堂內(nèi)的墻壁上掛著近、現(xiàn)代文人墨客對她的溢美頌揚,走過堂內(nèi)陳列的詩詞手稿、書畫作品,出門望著院中優(yōu)雅的景致,院外假山、亭臺、疊水,恍惚間竟分不清,究竟是秋意浸染了千年詞韻,還是詩詞賦予了這秋景更深的韻味。</p> <p class="ql-block"> 出了李清照紀念館一路向北,來到了趵突泉群泉水的匯合之處,從四面八方匯集起來的泉水宛如一大塊正陽綠的翡翠,在夕陽下閃爍著斑斕的光,一條清澈翠綠的河,在眼前湍急地流動著,沖刷著自己的心靈,沖泡著美好的感受,沖擊著逆流而上的魚兒,把整個趵突泉群涌出的泉水流出了景區(qū),流進了護城河,流入了大明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