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8日上午10點,由鞍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鞍山市美術家協(xié)會 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鞍山師范學院國學中心主辦。中國 鞍山 鋼·美術館承辦,遼河美術館興城海上美術館民革鞍山中山畫院民進鞍山開明畫院藝帆畫苑協(xié)辦的遼海翰墨精品展在鋼·美術館隆重舉行。鞍山各界文化人士和團體300余人參加開展儀式,中國交通在線特聘記者康成明應主辦方邀請參加并現(xiàn)場攝影報道:</p> <p class="ql-block">展覽時間丨Exhibition Time</p><p class="ql-block">2025年9月28日至11月12日</p><p class="ql-block">展覽地點丨Exhibition Venue中國 鞍山 鋼·美術館</p><p class="ql-block">主辦單位丨Host Unit鞍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鞍山市美術家協(xié)會 鞍山師范學院美術學院鞍山師范學院國學中心</p><p class="ql-block">承辦單位丨organizer中國 鞍山 鋼·美術館</p><p class="ql-block">協(xié)辦單位丨Co Organizer遼河美術館興城海上美術館民革鞍山中山畫院民進鞍山開明畫院藝帆畫苑</p> <p class="ql-block">鞍山詩詞學會部分會員參加展覽</p> <p class="ql-block">遼海翰墨精品展前言 </p><p class="ql-block">風流從此屬關東 ,遼海大地,沃野千里,人杰地靈?!芭:恿哼z址”的發(fā)現(xiàn),震驚世界,華夏文明的第一縷曙光從這里升起。遼海地域歷史文脈源遠流長。從紅山女神廟彩繪到契文鐘鼎;從碣石瓦當?shù)綕h墓壁畫;從魏晉碑刻到遼代繪畫;從契丹、女真文字的創(chuàng)制到遼金剛健雅致書風形成。從滿清入主中原到華夏文化多元一體。遼海各民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勞動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藝術財富。任何國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彼此交融、互為補充形成。遼海書畫作為中華文化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地理區(qū)位、民族構(gòu)成、文化習俗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呈現(xiàn)出特有的風姿和魅力。近年來,隨著區(qū)域文化研究日漸深入,遼海地區(qū)的歷史文化在中華文明形成與發(fā)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顯。自古以來,遼海地處關外,與中原之間有長城、渤海相隔,中原諸多文人未到過此地,對遼海知之甚少。進而形成“北人雖豪缺風雅”的刻板印象,因此遼海名士進書入典者寥寥無幾。致使遼海地區(qū)豐富的書畫資源至今也沒有得到學術界應有的重視,許多遼海名家書畫作品仍然散失在民間,且長期默默無聞。遼海書畫史是中國美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少遼海地域的中國美術史一定是不完整的。要彌補這一缺失,必須要有人負重前行,不斷深入挖掘、收集、整理,使塵封多年的遼海書畫家作品重見天日,用多種形式向社會推廣,惠及大眾。此次遼海百年翰墨精品展,就是“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的重要一步,也是撰寫遼海美術史最為基礎的一步。此次展覽的作品是1840年至1949年百年間,遼海地方鄉(xiāng)賢包括一些到過遼海的中原人士所留遺墨。此次展覽書畫作品110余件,書畫家100余人,不乏鄉(xiāng)賢名士,進士翰林,封疆大吏,亦有獨領風騷書畫名家,人才聚集,異彩紛呈。本次展覽作品大多已收錄《遼海百年翰墨》一書,該書上下兩卷,共收錄6500余人,有作品有小傳的600余人,書畫作品1200余件。該書由李熹光先生經(jīng)過三十余年的挖掘、收集、整理編撰而成。將“名無載,墨無存”的地方佳作保存下來,作為遼海書畫史研究的基礎性工程,其意義深遠,有開創(chuàng)之功!本次展出的書畫作品絕大多數(shù)屬精品孤品,首次面世,彌足珍貴。欣逢盛世,共睹風采,美不勝收。詩曰:百年一嘆濟時功,遼海文淵翰墨濃。攬勝千華觀盛事,風流從此屬關東。</p><p class="ql-block">金寶</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李熹光:著名文化學者,書畫鑒藏家。鞍山師范學院國學中心研究員,遼海書畫史研究中心主任。擅長書畫收藏與鑒定。</p> <p class="ql-block">“遼海百年翰墨精品展(上)”</p><p class="ql-block">?于2025年9月28日</p><p class="ql-block">大成至圣先師孔子誕辰2576年紀念日</p><p class="ql-block">?在中國 鞍山 鋼·美術館 隆重開幕</p><p class="ql-block">?藝術價值歷史價值文物價值開創(chuàng)一時之先</p> <p class="ql-block">《千載儒釋道》 56cm×20cm 馮大中作者簡介: 馮大中,1949年生于遼寧省。第十、十一、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筆畫學會會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畫學會副會長,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遼寧省美協(xié)副主席,國家一級畫家,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20年6月4日,馮大中以2019年度公開拍賣市場作品總成交額592萬元人民幣名列《2020胡潤中國藝術榜》第65位。</p> <p class="ql-block">《信札一通》 30cm×21cm 沈延毅作者簡介:沈延毅(1903—1992),字公卓、攻昨,號述菊、天行健齋主,出生于遼寧省蓋平縣(現(xiàn)蓋州市)城東古臺村,曾任遼寧省博物館研究員、沈陽市文史館館長、任遼寧省政協(xié)常委、沈陽市政協(xié)常委、遼寧省書法協(xié)會會長、遼寧省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中華詩詞學會顧問等職。沈延毅書法魏晉唐,以魏體行書聞名當代。</p> <p class="ql-block">《設色花鳥》 190cm×70cm 張瑨作者簡介:張瑨(1847年-1936年),字朵珊,號石門樵客,別號云霖,熱河省凌源縣南鄉(xiāng)石門村(今遼寧省建昌縣要路溝鄉(xiāng)石門村)人,清末宮廷畫家。出身當?shù)卮髴簦杂琢晻?,后?jīng)六王爺引薦拜師戴克昌、嚴兆麟學習繪畫,25歲考取宮廷畫家,40歲后返鄉(xiāng)隱居作畫。張瑨16歲因父去世輟學,曾在家族鐵匠鋪任記賬時堅持繪畫創(chuàng)作,后赴北京喇嘛廟暫住,通過結(jié)識喇嘛與六王爺進入京城畫壇。鈐印多用“石門樵客張瑨”“朵珊書畫”。</p> <p class="ql-block">《行書中堂》 100cm×59cm 章士釗作者簡介: 字行嚴,筆名黃中黃、青桐、秋桐,湖南省善化縣(今湖南長沙)人。清末時主筆《蘇報》,后留學日本、英國。民國時主編《甲寅雜志》。曾任民國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民國政府參政會參政員。宣統(tǒng)三年(1911)后,曾任同濟大學教授,北京大學教授,北京農(nóng)業(yè)學校校長,廣東軍政府秘書長,南北議和南方代表。民國十七年(1928),張學良聘其爲東北大學任教,并任文學院院長。九一八事變前離瀋。工書法,宗二王及米芾,擅行楷,喜隸書,含蓄內(nèi)斂, 端莊秀麗,雍容大氣,在遼海地區(qū)有翰墨流傳。新中國成立后爲著名民主人士、學者、作家、教育家和政治活動家。曾任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第二任館長,曾任全國政協(xié)人大和常委。</p> <p class="ql-block">《行書中堂》68cm×41cm 溥杰 作者簡介:愛新覺羅氏,乳名譽格,字俊之,號秉藩,滿州鑲白旗人,清朝宗室。是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同母弟,生于北京醇親王府,是家中的次男,母親瓜爾佳氏·幼蘭。畢業(yè)于日本東京陸軍士官學校,僞滿時在新京任侍從武官。工書法,書宗歐、褚,擅畫山水,喜于詩詞。新中國成立后,與溥儀關押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后被特赦釋放。曾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名譽理事,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副主任委員。</p> <p class="ql-block">八仙聚會圖 201cm×93cm 張樂舟作者簡介:名學濱,字樂舟,以字行。祖籍山東青州府,清初遷至遼東。奉天營口縣(今遼寧大石橋)人。是晚清民國著名畫家。早年師從王靖陽、邱煙云,后師法五代、宋、元諸家,博采衆(zhòng)長,既有傳統(tǒng)技法,又糅合地方鄉(xiāng)土氣息,獨樹一幟,自成一家。其作品工寫兼?zhèn)?,水墨與設色并施,山水、人物、花卉、草蟲、鳥獸皆能,尤擅人物。所畫人物,多法陳老蓮、華新羅,運筆灑脫,敷色新穎,其作品頗受世人喜愛,人得而寶之。</p> <p class="ql-block">《草書中堂》 58cm×36cm 蕭軍作者簡介:原名劉鴻霖,筆名三郎、田軍等。奉天省錦縣(今凌海市)人。中國文聯(lián)委員、中國作家協(xié)會理事、著名作家。由于家境貧困,衹上過小學。民國十四年(1925)入東北陸軍講武堂,開始軍旅生涯,擔任過見習官、軍事及武術助教等職務。寫作生涯是在軍隊中開始的。民國二十一年(1932),蕭軍在哈爾濱化名“三郎”正式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并和中共地下黨員、進步青年共同開展文學藝術活動。民國二十二年(1933)與蕭紅結(jié)婚,出版了小說散文合集《跋涉》。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努力,民國二十四年(1935)蕭軍創(chuàng)作完成了表現(xiàn)東北人民革命軍抗日斗爭的長篇小說《八月的鄉(xiāng)村》,得到魯迅、周揚、喬木高度評價。民國二十七年(1938)前往延安,受到毛澤東、周恩來接見。民國二十九年(1940)第二次來到延安,在魯迅研究會工作,與丁玲、舒群等輪流主編《小說月報》,并任魯迅藝術文學院教員。民國三十五年(1946)重返哈爾濱任東北大學魯迅藝術文學院院長,魯迅文化出版社社長,《文化報》主編。1988年在北京病逝。2006年出版了《人與人間》回憶録,2008年出版了《蕭軍全集》。同年七月“蕭軍紀念館”建成。蕭軍書法質(zhì)樸舒朗,灑脫靈動,別具風格。</p> <p class="ql-block">《八駿圖》 253cm×89cm 許勇作者簡介:山東青島人。魯美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美協(xié)會員、中國連環(huán)畫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當代工筆畫學會理事、遼寧美協(xié)顧問,終生享受國務院頒發(fā)的政府特殊貢獻津貼。</p> <p class="ql-block">《行書七言聯(lián)》 126cm×32cm×2 白永貞作者簡介: 字佩珩,晚號松心,姓巴雅拉氏,隸滿州鑲白旗籍,遼陽人。少年就讀遼陽襄平書院,光緒二十三年(1897)丁酉科拔貢。歷任直隸州判、遼陽勸學所總董、遼陽教育會副會長、海龍府知府。民國初年,被張作霖聘任爲專館塾師,張學良從其學。民國十六年(1927)被任命爲奉天省省長,未到任。歷任奉天公立國文專修學校校長,第二、三屆奉天省議會議長,兼東三省議會聯(lián)合會會長、北京資政院資政,《奉天通志》館館長,《遼陽縣志》總纂修。九一八事變后,隱居不仕。選編《開卷有益》《小兒語》等教育叢書若干冊,并撰寫《白氏家譜序》等書。著有《丹桂軒詩鈔》《閲微草堂評語》,編纂《奉天通志》《遼陽縣志》《海龍縣志》《鐵剎山志》。喜詩文,擅書法,尤擅長行書。結(jié)構(gòu)俊美,筆勢舒展,筆墨滋潤,而充滿靈秀之氣,厚重處沉著大度,纖勁處輕盈爽健,氣韻生動,神采飛揚,可謂深沉內(nèi)斂,毫無浮夸之氣。民國三十三年(1944)病故,享年七十八歲。</p> <p class="ql-block">《楷書八言聯(lián)》 131cm×26cm×2 趙爾巽作者簡介: 字次珊,一字公驤次山,晚號無補老人。祖籍山東蓬萊,奉天鐵嶺人。漢軍正藍旗。同治六年(1867)丁卯科舉人,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科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先后任安徽、陜西按察使,甘肅、新疆、山西布政使。光緒二十八年(1902)護理山西巡撫,次年任湖南巡撫。光緒三十年(1904)署戶部尚書。光緒三十一年(1905)出任盛京將軍。光緒三十三年(1907)任湖廣總督。不久調(diào)四川總督。宣統(tǒng)三年(1911)任東三省總督。民國元年(1912)任奉天總督,旋辭職。民國三年(1914)清史館成立,任館長,主編《清史稿》。民國十六年(1927)在北京病逝。工書,亦擅詩。</p> <p class="ql-block">《行書七言聯(lián)》 122cm×28cm×2 李鶴年作者簡介:字子和,號雪岑,奉天義州(今遼寧義縣)人,蔚秀之孫。道光二十五年(1845)進士,由編修改御史。同治年間,先后任常鎮(zhèn)通海道、河南按察使、直隸布政使、湖北巡撫、閩浙總督、福州將軍兼巡撫。光緒元年(1875)調(diào)任河東河道總督兼河南巡撫。光緒十年(1884)因上疏抗辯審判盜犯,被撤職,降兩級。光緒十三年(1887)復任河道總督。擅書法、文藝。幼即擅書,能懸筆作蠅頭小楷。初學趙承旨,兼法楊少師,繼愛王孟津行草,后改學顏魯公,日臨《爭座位帖》一過,不問寒暑,計人間當有數(shù)千本,擘窠大書,尤擅絕一時。兼精鑒賞。嘗輯刻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和王鐸四家書《敬和堂法帖》四卷。有《重修遼陽魁星樓碑記》等存世。殘酷鎮(zhèn)壓過捻軍。光緒二十年(1894)卒,葬于義縣。</p> <p class="ql-block">《蘭圖四屏》 133cm×33cm×4 葛月潭作者簡介:俗姓葛,道號明新,又號寧靜子,字月潭,又稱枕流道者、震庚道人,八旬晉一時自號九九翁,沈陽太清叢林方丈。山東邱縣人。髫齡時家境中落。咸豐八年(1858),隨家遷往北平。翌年來奉,寄身斗姥宮。同治六年(1867),度師趙圓儀授以心法。同治十一年(1872),斗姥誕日冠巾,師千山青云觀李圓齡。同治十三(1874),受龍門正宗十九代律師張圓璇壇下天仙大戒。光緒元年(1875),赴北京參訪,住白云觀,任客堂知賓,一時名流多與交游。光緒二年(1876)返奉,任太清宮知客。光緒三十三(1907)春,舉爲監(jiān)院。民國三年(1914),諸山公舉爲太清叢林方丈。三次傳戒說法得戒子千余人,宗風大振。光緒辛丑,創(chuàng)立初等學堂,招貧困子弟免費入學。民國九(1920)、十年(1921),直魯旱災,月潭方丈作書畫千幅,售款悉賑災區(qū)。大總統(tǒng)頒額獎之。書、畫、詩、印皆工。書法擅長草、隸,其草書筆勢縱逸,臨懷素《書譜》,兼具有山林氣;隸書宗法東海神廟碑,雍容大雅。繪畫見稱于梅、蘭、竹、石,尤長于畫蘭、竹。其畫蘭,每以石、竹爲伴,靈活飛動,各具其姿,神態(tài)迥異。用筆柔和均勻,墨清而活潤,具清新灑脫之概。翰墨遍傳東三省,名播京師,至今民間尚有珍藏者。其金石印章,刀法圓潤,獨具風格。先后培養(yǎng)數(shù)位高徒,皆有名于時。有《葛月潭方丈畫寶真跡》刊行。方丈晚年精神炯爍,卒年八旬有一,翌年,弟子岳崇岱扶靈入千山無量聚仙臺,葬于石塔之下。世稱葛公塔。</p> <p class="ql-block">《書法條幅》 138cm×40cm 王丹作者簡介:遼寧錦州人。字復秋,號易齋?,F(xiàn)為中國書協(xié)理事,中國書協(xié)篆刻委員會委員,遼寧書協(xié)主席,西泠印社社員,錦州市文聯(lián)副主席,錦州畫院院長。</p> <p class="ql-block">康成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