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午參觀完豐圖義倉(<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g7leau0"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大德之城,人文朝邑,豐圖義倉,恩澤黎民</a>),午飯后我們驅(qū)車前往40公里外的楊震紀(jì)念館參觀。</p> <p class="ql-block"> 楊震紀(jì)念館位于陜西省渭南市潼關(guān)縣秦東鎮(zhèn)四知村,是目前國內(nèi)規(guī)模最大、展示廉政人物最多、文化內(nèi)容最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是省級廉政教育示范基地。</p><p class="ql-block"> 到地方后,在停車場就能看到高大的青石牌坊,上書三個金色大字“<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四知坊</b>”,兩側(cè)石柱上一副楹聯(lián):<b>千古潼關(guān)清風(fēng)明月廉聲遠,萬尋華岳劍影蓮峰正氣高,</b>給人第一印象就是清廉、簡約、莊重。</p><p class="ql-block"> 牌坊后面的廣場上就是一座高大的楊震的雕像,身著漢袍,手持書卷,英俊中透出幾分慈祥,睿智里帶有些許威嚴。雕像底部有簡介:楊震,公元?-124年),字伯起,東漢弘農(nóng)(今潼關(guān)水峪口村)人,長期從教,人稱“關(guān)西夫子” ,五十歲入仕途,官至太尉 ,以“四知"拒金名揚古今,因稱“四知先生”,死后葬于潼關(guān)四知村。</p> <p class="ql-block"> 走近楊震公祠,欣賞過一副楹聯(lián)“<b>一座雄關(guān)踞河岳湯池鐵壁,四知太守昭清廉竹節(jié)梅風(fēng)</b>”后,正式開始我們的參觀!大門里的桌子上還有好多關(guān)于楊震的書籍。</p> <p class="ql-block"> 進來大門后,迎面就是正廳“四知堂”。走進堂內(nèi),有前排六根方柱、后排四根圓柱,拱衛(wèi)著四知先生的白色坐像:漢服寬敞,白發(fā)蒼髯,雙目炯炯。</p> <p class="ql-block"> 據(jù)《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記載:“大將軍鄧騭聞其賢而辟之,舉茂才,四遷荊州刺史、東來太守。當(dāng)之郡,道經(jīng)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b>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b>’密愧而出?!边@段要言不煩、言近旨遠的文字,生動形象地記載了先生“深夜卻金”的全過程,為世人留下了一個“四知先生”為官廉潔的高大形象!</p> 年幼家貧卻胸懷大志! 奉母教弟,孝賢鄉(xiāng)里。 為人師表,亦農(nóng)亦教。 <p class="ql-block"> 品行遠播,先舉茂才,后至太尉。</p> 暮夜卻金,廉名遠播! 以死明志,飲鴆而亡。 后人贊頌楊震的詩詞語句。 <p class="ql-block"> 弘農(nóng)楊氏,人才輩出!先生以他的清廉自律和嚴明嚴格的家教,影響了楊家一代又一代人。他的兒子楊秉、孫子楊賜、重孫楊彪,均以清廉節(jié)操和卓越才華擔(dān)任過太尉,在我國歷史上留下“一門四太尉”的千古佳話。</p> 四知卻金,慎獨典范!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們來到先生的墓地拜謁!這里有高大的門闕,還有夾道的石獅、石馬、石象。我恭恭敬敬的向四知先生鞠躬,心里充滿了無限的崇敬!</p> <p class="ql-block"> 在四知先生墓前,還建有一個很大的祭壇,壇上一圈有二十四節(jié)氣,中間立有一個高大的石柱,頂上蹲著一尊瑞獸注視遠方。</p> <p class="ql-block"> 要離開時,看著路邊風(fēng)吹綠柳,池水如碧的水池,我深深陷入了沉思:在那個萬籟俱寂的深夜,先生毫不猶豫說出“天知,神知,我知,子知”八個大字時,沒有半點做作,這是先生真情實感的流露,這是先生心靈深處的坦蕩告白,是他干凈做人的標(biāo)志,是他清廉為官的信條,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髓!這四知,是中華民族正氣之真諦,將永遠留芳人間!</p> <p class="ql-block"> 先生的品德,可映日月,可鑒天地;先生的功績,與華岳同在,與大河并流。先生一生為社稷和為百姓恪盡職守、辛勤操勞,他曲折坎坷又輝煌悲壯一生,他清白做人清廉為官的操守與品格,為中華民族后來人留下了學(xué)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貴財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