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北大公益講座優(yōu)秀作品賞析</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不夸張做作,靜謐悠然》</i></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i>?文/唐嵐</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常常有人問,什么時候來丫山度假,是最好的季節(jié)?我的回答通常是,每個季節(jié)都好。在我看來,丫山的四季,都充滿了詩情畫意,有著難以言說的美,是那種非親身抵達體驗,而不可描述的境界。</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秋分過后,地處北緯25度的丫山,隨著秋雨的洗禮,絲絲清涼入扣。一場秋雨一場寒。由于海拔與地勢的關系,丫山經?;\罩在云霧裊繞的奇幻仙境之中。所以,最深入人心的丫山廣告語,莫過于:“丫山,有片云做的海”。 每當觀云海時,我的腦海中就會跳出南朝陶弘景的詩句: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他說,你問我,山中有什么呢?我只能回答,山里,有很多白云。而看云的那份怡然喜悅,只能放在心中品味,原諒我,無法向你描述這種體會了。</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萬千人心中,有萬千朵云。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我們各自有自己的那片云天。每個人都能夠,但也只能看到,自己的那朵云。而詩文中的“不堪持贈君”,我想并非遺憾。人世間,總有一些獨屬于自己的快樂,才是真正寶貴的存在。</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秋天的丫山,常有好看的天空,晴朗的日子,遼闊湛藍的天,白云堆積。仰望長天,不禁琢磨,王羲之的老師衛(wèi)夫人傳給他的《筆陣圖》中,為什么用“千里陣云”來描繪如此簡單的一橫呢?“橫,如千里陣云,隱隱然其實有形。”這橫,如何有千里陣云一般的氣勢呢?事實上,云從來都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不斷變化的,所以有后面這句“隱隱然其實有形”,道出了云的起伏與流動。</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大面積的云從“千里”之外的云端,浩浩蕩蕩奔涌而來,只不過我們的肉眼未必能捕捉到。仔細端詳,云很少在瞬間變化形狀,而是緩緩地,悄然移動。云層之上上演的排山倒海,波濤洶涌,待我們肉眼可見之時,已是波瀾不驚,云淡風輕了。如此,寫下一筆氣韻生動的“橫”,一定是動態(tài)的,積點成線,而不是靜態(tài)的狀如算子。云的跌宕起伏的流動感,暗藏在力道之中,不夸張,不做作,似有非有,靜謐悠然。云在青天水在瓶??床坏降?,未必不存在。一切道法自然。</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 來丫山看云海吧,駐足瞬間,留心觀察,因為云會飄走,天地之間,它只做短暫的停留,只為能看見她的人。想來,有無之間生發(fā)的奧妙,就在于此?!靶中娒钪T”,空白之處,不是一無所有,也絕非顯而易見,這正是創(chuàng)造力的無盡源泉。填補空白的過程,就是讓我們去發(fā)現,去尋找,去探索。</i></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i>在丫山,我有我的白云,也有我的“只可自怡悅”</i></b><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i>。</i></b><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09月26日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注解一:</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北大公益講座是由北京大學產業(yè)與文化研究所于 2011 年 2 月創(chuàng)辦,是純公益性質的生命品質和教養(yǎng)的探索課程,通過融合多種創(chuàng)新互動形式,如視頻、音樂、詩歌等,幫助聽眾覺察和思考自我生命,包括《從生命到慧命》《光明·圓融·善》等。郭梓林是北大公益講座的獨立創(chuàng)始人,他在學界和商界都有顯著成就。(資料摘自網絡)</i></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i>注解二:</i></b></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唐嵐,北大公益講座的重要人物,江蘇宜興人,現定居江西丫山國際志愿者村 。</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2012年2月11日,唐嵐首次接觸北大公益講座后,便開始跟隨之旅,迄今共參加了超過600場的公益講座課程,還組織和主持了數百余場分享會,成長為一名講師 。她開發(fā)的“音樂療愈”課程,成為北大公益講座第三階課程</i><i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幸福是想出來的嗎”中最受歡迎的環(huán)節(jié)之一</i><i style="font-size:20px;">。</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0px;"> 唐嵐相信寫作如同修行,她用筆記錄下了北大公益講座志愿者的點點滴滴,2015年10月,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處女作《春潮如歌》,2017年11月,她的詩文集《夏雨輕風》出版 。此外,她還完成了34萬字的電視文學劇本創(chuàng)作,其第三本專著《秋水長天》也在籌備中。(資料摘自網絡)</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