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亞洲內(nèi)陸有六個國名以斯坦結尾的國家: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斯坦(其實阿富汗也是個斯坦國)。這塊土地在史書和時事中經(jīng)常遇到,比如西域、絲綢之路、上合組織等,張騫、玄奘和李白的足跡,佛教東傳的中繼站,還有精彩絕倫的金銀工藝,具有一種神秘的吸引力。2025年9月5日到15日,跟隨朋友組織的團隊深入亞洲內(nèi)陸,計劃走訪其中的四國,但因事先不了解的出入境管控,行程屢屢受阻,經(jīng)各方努力,最終探訪了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和哈薩克三個斯坦國。</div><div>這三個斯坦國從蘇聯(lián)解體后獨立,在發(fā)展的道路上摸索多年,近來烏茲別克和哈薩克兩國脫穎而出: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的現(xiàn)代化、國際化和開放程度令人刮目相看;烏茲別克人民洋溢的幸福感和對未來的信心也給人深刻的印象。但外國游客出入境還不十分暢順,景點、酒店、導游的數(shù)量和質量有待提高,例如烏茲別克的導游工作很努力,但他一口“新疆腔”和奇怪的用詞,聽者需要在腦子里飛快轉換四聲或者用同義詞替換,才能理解他的意思,比較費勁。</div><div>原本想去尋訪佛教東傳的中途站,沒想到看見了伊斯蘭和波斯文明的燦爛輻射,回來一邊整理資料,一邊想找本古蘭經(jīng)來看看,在合適的時候去波斯文明的發(fā)源地看看。</div> 9月5號<br>下午搭乘南航班機從虹橋機場飛廣州出境,飛往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Tashkent)。<br> 6號,凌晨抵達塔什干機場,人聲鼎沸;機場的烏中貿(mào)易特區(qū)廣告說:中亞零距離。塔什干國際機場也稱為尤日內(nèi)機場(Tashkent Yuzhny),是中亞最大的機場,距離市中心12公里。深夜抵達,看不清機場全貌。<div>在去往酒店的路上,導游高林介紹說,塔什干是石頭城的意思,550萬人口,是烏茲別克人口最多的城市。1930年起是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首都,1991年8月31日烏茲獨立,依然是首都。他還介紹了烏中友好源遠流長、烏茲別克是中西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的樞紐;烏茲別克從2017年開始改革開放,中烏關系加速發(fā)展,很多中資企業(yè)的投資為當?shù)貏?chuàng)造了很多就業(yè)崗位;巴拉巴拉,最后以中烏友誼萬歲的口號結束。</div> 凌晨一點入住機場附近的Shamsan酒店。 睡到清晨7點,與北京時間有三小時時差。酒店的頂樓陽臺可以望見不遠處的機場,早餐最好吃的是又沙又甜的西瓜。 第一個景點是占地90畝的獨立廣場,在蘇聯(lián)時代,此地有列寧雕像,因此稱為列寧廣場,獨立之后改為獨立廣場,紀念二戰(zhàn)烈士,也紀念烏茲別克的獨立。 1991年建造的木制長廊中,有很多本銅制的書頁,上面鐫刻了各州市在二戰(zhàn)中犧牲傷殘的將士姓名。二戰(zhàn)時烏茲別克600萬人中犧牲了58萬人,15萬人傷殘,10萬人失蹤。 這兩本是來自塔什干的烈士名單。 長廊一側點燃著火炬,后面有一座名為“哀傷的母親”的銅制雕塑,周圍題寫:“為紀念保衛(wèi)祖國的將士而燃燒”。 母親披著頭巾,雙手置于右膝之上,左腿盤起,面容哀傷,仿佛等待兒子從廝殺的戰(zhàn)場平安歸來。雕塑下方的文字是“兒子永遠活在我的心中。” 長青的松柏之間是1992年建的烏茲別克獨立紀念碑,紅色的大理石基座上有一座名為“幸福的母親”的銅制雕像,母親慈愛地望著懷中的嬰兒;大理石碑上方金色地球儀上用浮雕標出烏茲別克的國土形狀。 獨立廣場的最重要建筑是“自由之門”,兩旁的14根白色廊柱代表烏茲別克14個州/共和國/直轄市。 自由之門上方是象征自由的一群白鶴展翅騰飛,門拱的裝飾極具波斯/伊斯蘭風格。 獨立門前有兩個巨大的噴水池,白色建筑是總理府。 原計劃參觀的烏茲別克國家歷史博物館,因裝修不開放,于是改為參觀帖木兒歷史博物館,從獨立廣場搭乘地鐵去很方便。1966年塔什干發(fā)生大地震,30%以上的建筑被毀,震后重建時修建的地鐵可以作為避難場所,至今運作良好。 出站就看到矗立在街心花園的埃米爾帖木兒(Amir Timur,1336-1405)的騎馬雕像,他頭戴王冠,身披戰(zhàn)袍,勒住向前疾馳的戰(zhàn)馬,舉手向臣民示意,一副偉大君主的氣派。雕像基座上刻著他的名言:力量即正義。<div>帖木兒是突厥化的蒙古貴族,一生四處征戰(zhàn),建立了一個東起北印度,西達小亞細亞,南瀕阿拉伯海和波斯灣,北抵里海、咸海的帖木兒帝國(1370-1507)。有評論將其與成吉思汗等相提并論,前蘇聯(lián)時期視其為鐵血暴君,烏茲別克獨立后尊其為民族英雄,政府大力恢復、建立各種紀念建筑,這尊雕塑就是其中之一,建于1999年。</div> 國立帖木兒歷史博物館建于1996年,以紀念帖木兒誕辰660年。博物館建筑彰顯典雅的東方風格,外觀呈圓形取宮殿之形,中間是巨大的藍色穹頂,外圍以漂亮的圓柱做裝飾,窗戶取拱形壁龕樣式。博物館開館時,烏茲別克首任總統(tǒng)卡里莫夫(Karimov,1938-2016)說:帖木兒廣場猶如一枚戒指,該博物館則是裝飾它的寶石。博物館收藏了2500多件帖木兒帝國時期或與之有關的文物,包括畫作、文獻、手稿、武器、衣物、器皿、硬幣等。 進入館內(nèi)就是金碧輝煌的大廳,頂部一盞高8.5米、由10.6萬個吊墜組成的水晶吊燈;穹頂以伊斯蘭風格的金色和藍色裝飾伊斯蘭經(jīng)典花紋,華美無比。 大廳正面環(huán)繞三幅彩色壁畫,左邊描繪帖木兒的誕生,中間描繪帖木兒的執(zhí)政場景以及帝國時期的代表性建筑,包括沙赫里薩布茲的帖木兒夏宮、撒馬爾罕的比比哈努姆清真寺,右邊描繪帖木兒在撒馬爾罕的古爾-埃米爾陵墓,3個部分以河流連接,象征帖木兒流動的生命。 大廳中央的大理石書架上是鎮(zhèn)館之寶:奧斯曼定本古蘭經(jīng)副本。公元7世紀,伊斯蘭歷史上第三任哈里發(fā)奧斯曼下令編纂統(tǒng)一定本古蘭經(jīng),被稱為“奧斯曼定本”。由于宗教信仰的關系,19世紀之前的古蘭經(jīng)均為手抄本。15世紀帖木兒從伊朗帶了一本到撒馬爾罕,沙皇俄國統(tǒng)治時期被掠往圣彼得堡,俄國東方學專家考證其為7世紀在現(xiàn)伊拉克地區(qū)抄成。1924年,蘇聯(lián)將文物送到塔什干歷史博物館。烏茲別克獨立后,首任總統(tǒng)將這件珍貴的經(jīng)書移交伊斯蘭教會首領,現(xiàn)保存在塔什干老城區(qū)歷史悠久的穆伊·穆博拉克經(jīng)學院(Muy Muborak Madrasah)圖書館(我們幾天后會有緣去探訪)。 現(xiàn)代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帖木兒畫像。 帖木兒晚年曾雄心勃勃地想征服大明王朝,可是還沒出征,就去世了。他的墓葬位于撒馬爾罕,1941年6月蘇聯(lián)考古學家發(fā)掘了墓室,并將其骸骨運回莫斯科,復原出其形象(右圖),根據(jù)腿骨一長一短確證其主人就是瘸子帖木兒。遺骸發(fā)掘的次日便發(fā)生德軍進攻莫斯科的戰(zhàn)事,而當蘇聯(lián)人將帖木兒的骸骨送回撒馬爾罕安葬,斯大林格勒保衛(wèi)戰(zhàn)立刻出現(xiàn)戰(zhàn)略性轉機,令人不得不相信帖木兒墓碑上“擾我安息者必遭災禍”的詛咒。左圖由上而下:帖木兒的眉毛(死者享年69歲,這壽眉有點太長了吧?。⒛乖嶂械闹樽樱▽毷??)和項鏈(銅制?)。 上兩圖:14-15世紀的紫銅和黃銅器皿,鏨刻浮雕裝飾的伊斯蘭風格花紋十分精細。下左圖:1400-1450年的金屬匕首柄復制件,兩只獸頭(類似龍頭?)張嘴對視,很有殺氣。原件藏于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下右圖:14世紀的印章戒指復制件,其主人是帖木兒的兒媳婦,烏茲別克歷史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兀魯伯的母親高哈爾沙德拜格穆(Gavharshod begim,1379-1457),這位女子為15世紀帖木兒帝國的建筑、教育和啟蒙運動的繁榮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原件在圣彼得堡冬宮博物館。 1370年帖木兒在河中地區(qū)建立帝國后,以“察合臺兀魯斯蘇格哈茨汗(ulus chaghatay titular khan suyurghatmysh)”的名義統(tǒng)治帝國,其在1391-1388年間鑄造的銀幣和銅幣上鑄刻“埃米爾帖木兒及蘇格哈茨”字樣(左圖),提供明確的實物證據(jù)。右圖的錢幣上鑄刻“埃米爾帖木兒及蘇丹馬哈默德汗(Amir Temur and Sultan Mahmud Khan)”字樣。 中國陶瓷技藝在8世紀已經(jīng)西傳,這兩件產(chǎn)自烏茲別克14-16世紀的青花瓷器,相當于明朝時期。 兩件黃釉瓷盤復制件,原件斷代為14世紀,右圖類似龍鳳的紋樣應該制作于本地伊斯蘭化之前,原件均藏于阿塞拜疆國家藝術博物館。 午餐在中亞五國抓飯中心,吃這里的國民美食抓飯,系以小塊牛/羊肉、黃蘿卜與米飯同煮,拌入葡萄干,是節(jié)慶、婚禮等重要場合的待客主食。 游客可以自由出入廚房,看看大米、蘿卜和肉塊如何變成抓飯的。每人一份蔬菜沙拉,主要成分是番茄和洋蔥(皮牙子),加了很多香料,米飯有點硬,但特別油,半盤就吃飽了。上洗手間每人3000蘇姆,聽上去很多錢,實際上不到2元人民幣。 下午第一站是新建的白色清真寺,又稱米諾爾清真寺,建于2013年,2014年10月正式開放,是烏茲別克獨立后推動宗教文化復興的重要項目。 清真寺的內(nèi)外墻均采用本國產(chǎn)的白色大理石,搭配綠松石藍色穹頂和兩座宣禮塔,陽光下尤為耀眼。 建筑融合傳統(tǒng)烏茲別克風格與現(xiàn)代元素,瓷墻上手繪的各種纏枝紋,復雜而美麗。 進入開放式庭院,兩側的建筑和院中的樹木。 圓形大廳的穹頂以鍍金裝飾,正前方半圓形壁龕指向麥加方向,裝飾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可容納2400人。禱告者取一個木牌放在前方,用以標識自己的禱告區(qū)域,免受他人打擾;累了可以靠墻躺下休息。游客被攔在大廳門口不得進入。 在塔什干最著名且歷史悠久的市場瓊蘇巴扎消磨了半個多小時。色彩豐富的調料,是不是也可以做顏料?天熱難耐,市場里找不到冰激凌。 近年新建的魔法城有點類似魔都的迪斯尼小鎮(zhèn),我們只草草游覽了游樂場外面的各種餐飲娛樂設施。終于找到冰激凌店,躲進空調房喘口氣。下圖是導游高林在玻璃墻前玩自拍。 當日最后一個景點是韓國街,也稱“首爾城”,依河而建,建筑采用韓式風格的大屋頂,街道標志以韓文為主,餐廳大多數(shù)是韓國菜(但也有一家沙縣小吃)。<div>塔什干的韓國移民主要有兩波: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少量移民和1937年蘇聯(lián)強制遷移的17萬移民。中亞地區(qū)現(xiàn)有約35萬朝鮮人,主要集中在烏茲別克等地。韓國多任總統(tǒng)曾訪問中亞,推行“新北方政策”,通過文化、經(jīng)濟紐帶強化與當?shù)爻r族人的關系。烏茲別克的兩任總統(tǒng)被授予“首爾榮譽市民”稱號。<br></div> 晚餐在這家餐廳吃烤肉,本來可以觀看民族歌舞表演的,但我們到得有點早,大概定位也出了點問題,在兩個側廊的包間吃完就撤了。 領隊小朱在巴扎化3萬蘇姆(20元人民幣不到)買了油桃和西梅給大家當餐前開胃,非常美味。四人分享蔬菜沙拉三種,烤肉四條;烤肉有牛羊雞肉,雞肉烤得有味道又保留了汁水,牛羊肉不怎么樣,剩下很多。當晚繼續(xù)住機場附近的Shamsan酒店,有室內(nèi)泳池和健身房。 9月7號,為了趕高鐵六點叫早,六點半坐在酒店門外,對著周末空無一人的街道吃早餐盒,冰涼的蛋餅、很甜的蛋白蛋糕、一個小蘋果,另外還有酸奶和三文治。 作為中亞地區(qū)人口最多的國家,烏茲別克正努力突破雙重內(nèi)陸(即所有鄰國都是內(nèi)陸國)的制約,重建中亞腹地的通衢要道。目前,鐵路運輸是重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承擔了全國約80%的進出口貨運。2011年10月,塔什干至撒馬爾罕線作為該國第一條高鐵,也是中亞第一條高鐵開通運行,由西班牙“PATENTE STALGO”公司設計生產(chǎn),最高設計時速250公里。<div>興沖沖趕到達高鐵站,卻發(fā)現(xiàn)地陪高林沒來,領隊小朱應變能力超強,把大巴司機叫回來當翻譯,很快找到電子票記錄,在小高趕到之前找到正確的車廂,讓團隊及時上車。</div> 高鐵座位很寬敞,但速度、平穩(wěn)度不及中國高鐵。車上供應免費點心,兩小時的車程票價折約160元人民幣。 抵達撒馬爾罕火車站,候車大廳充滿伊斯蘭和波斯風情,彩色玻璃窗還有天主教堂的影子。撒市接站的大巴比塔什干的小一點。 “撒馬爾罕是地球之珠”!撒馬爾罕的意思為“肥沃的土地”,中國古代稱為“康居”,地處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的中亞“兩河流域”,建立于公元前650年左右,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在古阿拉伯文獻中被稱為“東方璀璨的明珠”。公元前4世紀曾經(jīng)是粟特人的都城,當亞歷山大大帝攻占該城時不禁贊嘆:“撒馬爾罕比我想象中更為壯觀?!?3世紀初成吉思汗攻入該城,幾乎摧毀了一切。13世紀后半葉帖木兒重建本城,使之成為帝國的首都。撒馬爾罕現(xiàn)在是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約100萬。 第一個景點是古爾埃米爾(Gur Amir Mazar),“古爾”是陵墓的意思,“埃米爾”是統(tǒng)治者的意思,麻扎(Mazar)是圣人之墓的意思。這座皇家陵墓建于1403~1404年,由帖木兒親自設計,以安葬他最喜愛的孫子兼繼承人、軍事天才默罕默德蘇丹(1376-1403),但是他在陵墓落成前去世,后來與孫兒一起葬在此地。 帖木兒征服波斯、中亞、美達不索米亞等地區(qū)后,將各地最好的工匠帶來為他營造宮殿和陵墓。古爾埃米爾建筑群將中亞游牧文化與波斯藝術和設計融為一體,在突厥-波斯建筑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影響了后來包括泰姬陵在內(nèi)的16~18世紀印度莫臥兒王朝建筑。<div>入口庭院三面有墻,一端開放,大門稱為皮什塔克(pishtaq),尖拱頂門入口稱為伊旺(Iwan),拱頂上部層層疊疊的小拱稱為鐘乳石檐口或鐘乳拱(Muqarnas)。鐘乳拱常用書法和幾何圖案裝飾,是伊斯蘭建筑的典型構件,極具設計感。</div> 主墓室外體墻上方有高約8米的鼓座支撐著內(nèi)層穹頂,球錐形大圓頂上有64道棱,代表默罕默德先知在世64年,外表裝飾密集的圓形對角菱線,通體包裹著在中亞傳統(tǒng)中表示哀悼的天藍色琉璃面磚,整個建筑外立面色彩淡雅卻光耀奪目。 從內(nèi)庭看陵墓大門。 庭院內(nèi)部的磚墻上裝飾著藍色琉璃磚,上面裝飾幾何和植物花紋,上端一排是阿拉伯語的經(jīng)文。修復時使用了顏色較淺的材料,以示區(qū)別(上圖紅框內(nèi)),像下圖這種顏色比較深的是600多年前的原裝。 進入庭院,右邊是默哈默德蘇丹經(jīng)學院的遺跡,地面建筑已經(jīng)在地震中損毀。想象一下600年前的學生們坐在老國王的陵寢邊誦讀古蘭經(jīng)的情景。 庭院的一角堆放著從帖木兒曾坐過的大理石王座(左上)、使用過的浴缸(左中)、宮殿柱礎(左下)。600多年前的宣禮塔只剩下最底層的幾級臺階和基礎(右圖)。 相較后來在夏伊辛達陵墓群看到的豪華裝飾,這座皇家陵墓的伊旺可謂十分樸素。 從庭院走入墓室建筑,左邊是長長的兀魯伯畫廊,用模型和展板介紹與帖木兒及其陵墓相關的信息。陵墓群的原始規(guī)模以素色或灰色表示,大部分在15世紀末的地震中損毀,1980年以后修繕的部分用彩色或深色標出。 前庭另一側的哈納卡(khanqah),是伊斯蘭教蘇菲派修士進行宗教活動、靜修及招待訪客的場所,其核心建筑為中央大廳,用于日常禮拜、贊念儀式及宗教慶典。雖已損毀,但從復原的墻基,可以看到當年的規(guī)模和形制。 這是帖木兒帝國最強盛時期的版圖,除了沒有能進入大明王朝的管轄范圍,真可以與成吉思汗的成就匹敵。 走進修整一新的陵墓大廳,眼前一片金星。十字形大廳上部的金色穹頂高35米,下方為八角形結構,采用的是氈房形制,為蒙古族陳放遺體的地方。 穹頂以一種耗時費力、名為鍍金昆達爾(kundal)的工藝裝飾,即用灰漿樣膠水打底,上施彩繪,最后鍍金,描繪出象征星空的金色玫瑰花紋;下方的蜂窩拱上描繪植物枝葉組成的花紋,通欄藍色彩磚上刻著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各種紋飾交相輝映,渾然一體,置身其中,感覺進入了一個金色宇宙的蒼穹。 墻面下部用上好的軟玉砌成,可見本地的玉石資源非常豐富。 墓室中央擺放八座象征性的大理石棺,實際墓葬在墓室下方的深層地下。進門第一座石棺(右下圖)是帖木兒最心愛的孫子穆哈默德蘇丹(上方有一座小石棺),中間緊挨著的黑色石棺(右中圖)是帖木兒本人,兩側分別是帖木兒的孫子天才科學家暨撒馬爾罕統(tǒng)治者兀魯伯、帖木兒的精神導師賽義德巴拉卡(右上圖,石棺上有一清真寺模型)。其余的是帖木兒的兩個兒子和兀魯伯的兩個兒子,其中有一位9歲夭折,所以那具黑色石棺特別?。ㄗ笙聢D左下角)。 中午到當?shù)鼐用窦椅绮?。民居裝飾富有民族風情,墻上是歌舞場景,天花上各種阿拉伯飛毯(下圖)。 主菜依然是抓飯,但是桌上的擺設非常講究,配的各式小菜也更加多樣,感覺比昨天的抓飯中心精致不少。 下午參觀本城最重要的景點之一,位于撒馬爾罕城東南的舊城阿芙羅西奧布山(Afrosiob)南坡的夏伊辛達(Shakhi Zinda)墓葬群。 在500米長的陵墓大道兩側及周圍,分布著從高貴的皇家眷屬、神學家和到普通的老百姓大小各種陵墓。其中皇家和權貴的陵墓建筑呈現(xiàn)出伊斯蘭世界最豐富精彩的瓷磚裝飾藝術,使這條墓葬之街成為中亞最令人驚嘆的景觀之一。 夏伊辛達的意思是永恒的國王之墓,這里的“國王”指的是伊斯蘭教創(chuàng)立者先知默罕默德的表兄弟阿巴斯(Kusam Ibn Abbas,生日不詳,卒于676-677年)。他是最早在中亞傳播伊斯蘭思想的人,說服了很多原來信奉拜火教(瑣羅亞斯德教)的粟特人皈依伊斯蘭教,引起拜火教徒的憤怒,在他率領信眾祈禱時襲擊了他。傳說他在信眾掩護下逃脫,還有說他雖然被砍頭,但手執(zhí)頭顱到地下的井中繼續(xù)活著,因此被稱為“不死的/永恒的國王”。11世紀在此建立了阿巴斯陵墓(考古學家在墓室下面發(fā)掘出一具中年男子遺體,說無法確定其身份),被穆斯林視為朝覲圣地,死后爭相歸葬于此,至今總共有30萬人在此安葬。<div><div>阿巴斯墓室的木制大門制作于1404-1405年,工匠是來自波斯設拉子(Shiraz)的賽義德尤素福(Said Yusuf)大師,據(jù)說最初用象牙鑲嵌物裝飾。精致的雕刻看得人眼花繚亂,右邊門上的阿拉伯銘文是:通往天堂的大門向信眾打開(右圖)。</div></div> <div>阿巴斯墓室內(nèi)部:指示麥加方向的壁龕(中圖箭頭所指);前廳天花上的瓷磚、圓頂下鐘乳拱層層疊疊;四周墻壁鋪滿藍色、黃色、白色和綠色瓷磚,上書可蘭經(jīng)銘文或繪玫瑰花和纏枝草紋(左圖),墓室窗戶裝飾精工細雕的木制窗欞(右圖)。</div> 在阿巴斯陵墓的斜對面,有一組三座夏伊辛達最為精致的早期墓室(建于14世紀中到15世紀初)。 正對入口的陵墓,因為有銘文提到蘇菲派創(chuàng)始人的名字被稱為哈吉艾哈邁德陵墓。但有專家認為因中間名缺失,不好斷定;且哈吉陵墓另有所在,已經(jīng)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名錄,這里安葬的可能是其長輩。<div>哈吉的陵墓外墻裝飾采用了夏伊辛達最美的瓷磚裝飾雕刻工藝,正面裝飾綠松石色瓷磚,繪有細密的纏枝紋和花卉圖案;門框采用馬約里卡瓷磚(錫釉陶,燒造技術從中東經(jīng)西班牙馬約里卡傳到意大利,故名。采用鈣質黏土陶胎施白色錫釉,再彩繪故事、植物、動物、紋章圖案及阿拉伯紋樣),外緣用浮雕裝飾頌詞文字帶。</div><div>這座建筑在20世紀初只剩下皮什塔克大門,1962年和2005年進行了兩次修復,才有如今的面貌。</div> 左右兩側的墓室都屬于帖木兒的妻子,一位是圖曼阿卡(Tuman Oqo),建于1405年,其外墻用頂級馬賽克技藝裝飾,反映出主人的重要地位,是帖木兒最喜歡的妻子之一。馬賽克技藝在1380年代引入河中地區(qū),將馬約里卡瓷磚按需要切割成各種形狀然后進行拼接,其優(yōu)點是表面平滑,同時兼顧色彩的豐富表現(xiàn)力,要做得天衣無縫需要極高超的技藝和耐心,是帖木兒時期裝飾藝術的巔峰。 圖曼阿卡墓室內(nèi)部金光閃閃,被譽為“撒馬爾罕的星空”。 另一座陵墓的主人身份一直存疑,根據(jù)最近的考證,她是帖木兒的另一位妻子科特魯格阿卡(Kutlug Oqo),陵墓外部才修復完成,內(nèi)部還沒有開放。 陵墓街中段左右都是帖木兒家的后代親屬,外墻裝飾與早期三座的形制類似,但這一座八角形的有點特立獨行。它建于14世紀,八面開拱,每個拱門以彩磚裝飾;用藍色基調的馬賽克鑲嵌于拱門門楣,上刻經(jīng)文圣訓;其頂部球形原為藍色的,是兀魯伯時代的建筑裝飾風格。1960年代考古發(fā)現(xiàn)地下墓室為圓形,內(nèi)有四具女性遺骸。 這一段兩側建筑離得很近,拍不出全景,據(jù)說這種安排能創(chuàng)造出一種垂直的節(jié)奏,引導人們目光向上,朝向天空,朝向天堂。 這一座14世紀的無名墓的地下, 有一部分是11世紀經(jīng)學院的地基?,F(xiàn)代修復時保留了原有的建筑裝飾,修復部分用素色材料。墻面采用馬約里卡瓷磚、鍍金、淺浮雕等技藝,與視線平行位置的金色花紋至今完好無損,令人稱奇(右下圖)。 這座陵墓被稱為“工匠阿里·納薩菲(Usto Ali Nasafi)之墓”,建于1361年,但其主人是誰、他們與帖木兒王室是否及是什么關系都不清楚。陵墓大門皮什塔克(pishtaq)底部有銘文刻著一位名叫Ali Nasafi的工匠大師(Usto),于是如此命名。 該陵墓的皮什塔克正面,八角星形圖案內(nèi)刻有十二位伊瑪目的名字(紅框內(nèi)),表明主人與什葉派有某種聯(lián)系。黃色框中是庫法體經(jīng)文,周圍的實心藍框是修復的痕跡,原裝的框線以文字裝飾。<div>庫法體(Khatt Kufi)是阿拉伯文書法體之一,屬歷史悠久的字體類型。其名稱源于伊拉克歷史文化名城庫法,早期用于書寫《古蘭經(jīng)》、清真寺裝飾、官方文獻及貨幣等,是伊斯蘭教傳播的重要媒介。該字體按書寫形式分為三類:有飾型通過在筆畫間添加花卉、枝葉等圖案增強美感;無飾型保持文字簡潔無裝飾;幾何型以直角構成方、圓等規(guī)整圖形。這里用的大概是無飾型吧?</div> 大門建筑表面裝飾使用了釉上鍍金工藝,即在燒制好的馬約里卡瓷磚上鍍金,以增強表面的豐富性。這種技術在捕捉和反射光線方面特別有效,使瓷磚閃閃發(fā)光,浮雕紋理與鍍金的明暗色調相互作用,在平面上創(chuàng)造出三維視覺效果。 陵墓的內(nèi)外裝飾了華麗花紋以及用方形庫法體書寫的古蘭經(jīng)經(jīng)文,內(nèi)部結構在夏伊辛達更是獨一無二,內(nèi)壁的八角向上被一分為二,從而過渡到更為近似園形的十六邊形穹頂?shù)鬃q讽數(shù)幕y與內(nèi)壁的花紋充分表現(xiàn)了伊斯蘭文化對于曲線、幾何、線條的深刻理解,展示帖木兒時代工匠的高超技藝。 在別人的陵墓堆里看到頭昏腦脹之際,到景區(qū)出口的平臺上,欣賞相對簡單明了的清真寺球形圓頂,讓迷糊的腦子和眼睛放松一下。 帖木兒建立帝國后定都撒馬爾罕,將其打造成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現(xiàn)代旅游口號說:撒馬爾罕是伊斯蘭世界的文化之都。 下午鼓足干勁,繼續(xù)參觀另一個重量級景點:位于撒馬爾罕市中心的雷吉斯坦(Registan)廣場。這里的建筑極具辨識度,是該市甚至烏茲別克旅游的閃亮名片,2001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div>雷吉斯坦的波斯語(中世紀的中亞流行波斯語)意思是“沙地”,導游高林說因為此地是干涸的河床,一片沙礫荒漠,他還介紹說這個廣場當年是行刑的地方,砂礫地面不知滲透了多少血跡。更為官方的版本說中世紀中亞城市的主要廣場傳統(tǒng)上都稱為雷吉斯坦。<div><div>廣場呈品字形分布著三座經(jīng)學院(Madrasah):左側兀魯伯經(jīng)學院,中部蒂拉卡里(Tilla Kori)經(jīng)學院,右側為舍爾多爾(Sherdor)經(jīng)學院。左右兩邊的建筑形制對稱,被當?shù)匕傩辗Q為“眉毛建筑”?,F(xiàn)經(jīng)學院內(nèi)設有藝術品和紀念品商店,并提供寫真拍攝服務。廣場定期舉辦民族歌舞表演,工匠在經(jīng)學院庭院內(nèi)展示傳統(tǒng)木器雕刻與地毯編織技藝。</div></div></div> 兀魯伯經(jīng)學院由帖木兒的孫子兀魯伯于1417-20年建造,皮什塔克(大門)的伊旺(拱門)高35米,上方的圖案看上去似宇宙空間中的繁星點點,符合兀魯伯天文學家的身份。前方兩座宣禮塔為近年修復,后方原本還有兩座已經(jīng)毀損。當時的廣場上還有為絲綢之路上往來的商旅建造的客棧和為蘇菲派穆斯林建造的哈納卡(祈禱場所)。 經(jīng)院內(nèi)景:庭院四角各有一個圓頂大廳,兩邊是兩層樓的學生宿舍,采用拱形壁龕式樣,木門矮小,高林說是為了讓學生進入時彎腰向老師表示謙恭。據(jù)說當年兀魯伯曾親自在此授課,還允許女子聽講,他那時應該也需要彎腰進出吧!<br> 2個世紀后,1612年,時任撒馬爾罕統(tǒng)治者巴哈多爾埃米爾(Yalangtush Bakhodur)下令拆除廣場上的客棧和哈納卡,1636年建成舍爾多爾(Sher Dor)經(jīng)學院。這座經(jīng)學院沒有對面的兀魯伯經(jīng)學院質量好,在地震中基本損毀,現(xiàn)在看到的是1920和1960年代兩次修復之后的樣子。 舍爾多爾的意思是“老虎/獅子”(為啥這兩種不同的動物名字一樣?),這座皮什塔克大門的伊旺上方有兩只半虎半獅的猛獸在追逐白鹿,獸背上是光芒四射的太陽,中間一張難辨男女的人臉。這種完全不符合伊斯蘭規(guī)矩(不用動物圖案裝飾)的畫面,有學者認為具有拜火教的因素,也有觀點認為與古波斯用獅子和太陽象征王權有關,而導游高林說是為了督促學生努力學習,否則會被老虎吃掉! 1646年,巴哈多爾埃米爾下令再建一所經(jīng)學院,10年后完工,但埃米爾本人沒有看到經(jīng)學院落成的樣子就去世了。這座經(jīng)學院名為蒂拉卡里,意思是“鍍金裝飾”,它同時也是撒馬爾罕最主要的清真寺,提供最大的禮拜場所。 蒂拉卡里經(jīng)學院的伊旺被設計成巨大而精美的壁龕,頂部花紋美輪美奐(左圖)。內(nèi)部設計采用雙殼圓頂技術,在獲取更大的內(nèi)部空間的同時確保結構的完整性,裝飾采用深藍色和金色色調,營造出一種既溫馨又宏大的氛圍。 雷吉斯坦廣場建筑,乃至撒馬爾罕的中世紀建筑除了用植物、花卉和幾何圖案裝飾以外,有三種主要的伊斯蘭書法風格賦予這些建筑以獨特的風格和生命。第一種是起源于7世紀的伊拉克庫法的庫法體,它將神圣的字母變成了幾何謎題,將神學與視覺和諧融為一體,是帖木兒時代的標志性裝飾。如左圖兀魯伯經(jīng)學院伊旺拱頂上方,庫法體書寫的“Allah”(上帝)巧妙地融入了幾何設計中;右圖蒂拉卡里經(jīng)學院伊旺門楣上的紅框中,同一個詞經(jīng)過組合構成了古老的太陽符號,象征永恒、和諧和好運。 第二種Thuluth書體,也出現(xiàn)于7世紀,名字來源于阿拉伯語中的“三分之一”,指其曲線和直線之間的平衡。這種字體氣勢宏偉、筆畫流暢,常用于建筑物外立面和圓頂上的經(jīng)文,傳達神圣的權威和天體的和諧,書寫者需要高超的書法造詣,例如左圖兀魯伯經(jīng)學院伊旺拱頂上的經(jīng)文。第三種是14世紀出現(xiàn)的納斯塔里克(Nasta?līq)體,它以其優(yōu)雅、傾斜的形狀和精致的連字聞名,經(jīng)常被用來簽署工匠銘文,右圖(在現(xiàn)場沒有了解到這個細節(jié),這是從網(wǎng)上下載的)是兀魯伯經(jīng)學院的墻上藏在花紋中的波斯建筑大師卡瓦穆丁西拉子(Kavamuddin Shirazi)的簽名。 離開雷吉斯坦廣場,東邊的綠樹叢中,矗立著烏茲別克斯坦獨立以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伊斯蘭卡里莫夫(Islom Abdug'aniyevich Karimov,1938-2016)的立像。他曾連任四屆,在第四任上去世,被烏茲別克人們稱為老總統(tǒng)。老總統(tǒng)出生在撒馬爾罕,在前蘇聯(lián)孤兒院長大,畢業(yè)于中亞工業(yè)學院和塔什干國民經(jīng)濟學院,獲經(jīng)濟學博士學位,雖屬專家型領導,卻富有鐵腕手段,任內(nèi)國家經(jīng)濟發(fā)展鮮有起色。他去世之后新政府的改革開放政策讓烏茲別克的面貌一新,欣欣向榮。 沿著卡里莫夫街向北走15分鐘,街對面是靜謐的比比哈努姆陵墓,很少游客造訪,我們也只是在門口拍張照而已。比比·哈努姆是后宮之首的意思,帖木兒的后宮之首(下面稱其為王后)是一位名叫Saray Mulk Khanum的察合臺汗國公主,有著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系血脈,被俘后成了帖木兒的“大老婆”。她憑借智慧和手段,贏得了帖木兒的信任:帖木兒遠征時,她是朝堂上的攝政,帖木兒做重大決策時,她是深受尊重的謀士,她雖沒有子嗣,卻撫養(yǎng)了帝國的繼承人。 陵墓對面是比比哈努姆清真寺,中亞規(guī)模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容納1萬名信徒,建于1399-1404年。關于它的歷史,真可謂眾說紛紜。1. 導游高林版本:它原本是帖木兒為王后造的宮殿,王后死后改為清真寺。2. 當?shù)亓鱾鞯睦寺瘧K的版本:王后下令建造一座巨大的清真寺,以迎接征戰(zhàn)印度歸來的君王;沒想到建筑師愛上了王后,威脅說如果她不吻他就無法按時完工;王后別無選擇只好同意,更沒想到建筑師的吻太過厲害,在王后臉頰上留下清晰的印記;帖木兒回來發(fā)現(xiàn)后,憤怒地處決了建筑師。3. 歷史記載的版本:1404-06年西班牙大使到訪撒馬爾罕,說清真寺是為紀念帖木兒妻子卡諾的母親而建。4. 比較正式的版本:帖木兒下令建造清真寺,以最鐘愛的王后名字命名,建造時期正是其攻占印度德里的時候。<div>清真寺規(guī)模宏大,是帖木兒晚年好大喜功的表現(xiàn)。據(jù)說建造時曾用來自印度的大象,用杠桿原理將建材送上高處。可惜的是設計缺陷導致這座建筑建成不久就垮塌,后世經(jīng)過修復-損毀的多次反復,最近一次是1966年大地震,所以大部分結構都不是原裝的,最后一次修復從前蘇聯(lián)時代的1968年開始,在烏茲別克獨立后卡里莫夫總統(tǒng)撥巨款維修,但修復工作遭到一些歷史學家的批評,認為不符合歷史的原貌。</div> 這是清真寺的平面圖,原本所有的建筑物通過四周480根大理石石柱支撐的連廊連成一體,但目前能看到的只有深色部分。 巨大的皮什塔克原本用大理石雕刻裝飾(在右圖柱礎部分還能看到原裝的大理石),大門用金銀等各色金屬制成,打開門時會產(chǎn)生嗡嗡的振動,與80米高的宣禮塔上發(fā)出的呼喚聲相呼應。 大圓頂大廳前的伊旺外部修復得沒有太大特色,從尚未開放的木門格柵中往里看,內(nèi)部尚未修復(右圖)。大廳穹頂距地面40米,圓頂周長18米;伊旺的總高度和拱形跨度也分別是40米和18米。 比比哈努姆清真寺與其他清真寺相比,有個細微不同之處,這里兩側的伊旺后面都建了圓頂大廳,可以獨立使用。 庭院中央巨大的《古蘭經(jīng)》石閱讀架,建于兀魯伯統(tǒng)治時期。本地居民認為孕婦從石架下面的拱洞鉆過可以順利生產(chǎn),現(xiàn)在用玻璃封起來,是不是會增加難產(chǎn)的案例? 清真寺不遠處是有600年歷史的西奧布(Siyob)巴扎,保留了中世紀的特色,但大伙都累了一天,沒有力氣逛集市了。領隊小朱貼心地叫了景區(qū)電瓶車,送大家到大路邊等候大巴。 晚餐在市內(nèi)吃烤肉。 晚上重返雷吉斯坦廣場看燈光秀。因為有VIP要看而VIP又有事不能準點到,原定七點半推遲到八點多開始。時值農(nóng)歷十六的月圓之夜,涼風習習,和93高齡的莊老坐在臺階上聊天,很愜意。 在魔都見慣大世面的團友覺得這個燈光秀太過簡單,半途退場回酒店休息。 配樂“Mayli”是烏茲別克斯坦歌手Dilnoz于2019年9月6日發(fā)行的同名專輯主打歌曲,以電子合成器旋律貫穿全曲,歌詞融合烏茲別克語傳統(tǒng)詩歌韻律與現(xiàn)代流行元素,歌曲名"Mayli"有唯美、優(yōu)雅等多重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