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歷城區(qū)】西頓邱村《王氏族譜》(南支譜)1934年王端陽重修,五冊合訂本。始祖自棗強遷歷城。</p><p class="ql-block"> 西頓邱王氏北支族譜,<span style="font-size:18px;">2007年王啟寬續(xù)修本。</span>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道光七年(1827年)、光緒七年(1881年)、1918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先后續(xù)修。</span>始祖王治成與王廷治兄弟二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直隸冀州棗強縣王家窩拖莊遷居章丘明秀鄉(xiāng)西頓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合二莊王氏家譜,三冊。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二月王化宇創(chuàng)修,咸豐三年(1853年)、光緒七年(1881年)、1927年三月、2010年先后續(xù)修。始遷祖王治、王治成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直隸真定府棗強縣王家窩拖莊遷到西頓邱莊,后世遷入合二莊。</span></p> <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歷城區(qū)】大隅頭王氏族譜,清光緒五年(1879年)王清海纂修,1928年、1988年先后續(xù)修。始祖原籍棗強,于明初遷土頭村。明萬歷年間,始遷祖王廷佩遷居章丘西彩石莊。</p><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章丘區(qū)】王氏家譜志,王者隆等纂修。2000年鉛印本,一冊。書名據(jù)封面題。始遷祖士良,原籍河北棗強縣王家洼子村,明洪武二年移民落戶于章丘縣南王莊。</p><p class="ql-block"> 埠村王氏族譜,王氏家傳。1923年濟南云升石印局石印本,線裝二冊。始祖士義、士智、士名兄弟三人,直隸棗強人。明初遷章邑硯池山,再徙埠村。祖士名。</p><p class="ql-block"> 十八戶村王氏族譜,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王興麟創(chuàng)修手抄本,光緒十一年(1885年)續(xù)修。始遷祖王治,原籍冀州棗強人,自明初與子三人同遷山左,一止于頓邱,一止于濟陽城北隅枯河圈,王才興止于濟陽城西五十里新市鎮(zhèn)之南周家莊。</p> <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濟陽區(qū)】新市鎮(zhèn)王氏家譜,四冊,線裝本,2018年濟陽王氏才興公后裔第五次續(xù)修族譜理事會編。清康熙年間王邦璽撰。王氏一族系出棗強,自明初始祖三人遷山左,一止于濟南府西頓邱,一止于濟陽城東北隅枯河圈(今黃河鄉(xiāng)王家圈),王才興居濟陽城西五十里新市鎮(zhèn)之南。</p><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萊蕪區(qū)】畢毛埠王氏支譜,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王錫九創(chuàng)修。始祖王白,棗強人,自洪武年間徙萊蕪卜筑于汶水之南龜山之北毛埠莊。</p><p class="ql-block"> 高家洼王氏族譜,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作柱創(chuàng)修。始遷祖王權(quán),原籍北直隸真定府冀州棗強縣野鵲窩,于明洪武三年遷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東北鄉(xiāng)四十五里南苗山,復遷汶河南坡草洼,又遷高家洼。分支三官廟梁坡、陳梁坡、高莊崖下,徐封邱、王家方下村、牛泉鵓鴿樓王小莊、里辛舜皇廟以及沂源縣等地。</p><p class="ql-block"> 王氏族譜六卷,王希濂、王列侯纂修。1917年敦睦堂木活字本,始祖顯,明代人,自北直隸真定府棗強縣王家洼遷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p><p class="ql-block"> 萊蕪南苗山王氏族譜,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創(chuàng)修、光緒六年(1880年)、1927年、2010年先后續(xù)修。始祖王顯,原籍北直隸真定府棗強縣王家洼,大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給銀碗,遷居山東濟南府泰安州萊蕪縣東北鄉(xiāng)四十五里南苗山莊。分支遍布周邊50個村子。</p> <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萊蕪區(qū)】南苗山王氏族譜(漢杰系),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創(chuàng)修,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道光三十年(1850年)、同治十年(1871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930年、2009年先后續(xù)修。始祖王漢杰與叔王顯系直隸真定府棗強縣王家洼人,明初王漢杰遷臨朐,再同谷姓等數(shù)十余戶轉(zhuǎn)遷于萊蕪,籍苗山。分支散布25個村莊。</p><p class="ql-block"> 陶鎮(zhèn)王氏支譜,2006年王紀福纂修。</p><p class="ql-block">先祖同上。始遷祖王進禮,字禹,于十八世紀末自羊莊遷匯南陶鎮(zhèn)。</p><p class="ql-block">【山東沂源】姬家峪王氏支譜,2005年王興隆纂修。先祖同上。清雍正年間始祖勲、利兄弟二人自樂村遷姬家峪村。</p><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鋼城區(qū)】逯家莊王氏支譜,2008年王訓達纂修。先祖同上。明中期,七世祖王三省由南苗山遷居逯家莊。分支涉及九個地方。</p> <p class="ql-block">【山東淄博博山區(qū)】王家莊王氏支譜,2009年王建峰纂修。先祖同上。始遷祖王儀,字鳳于明永樂年間自萊蕪苗山遷博山邀兔崖。分支王家莊、北博山、石泉、小上峰等地。</p><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萊蕪區(qū)】陳林莊王氏族譜,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創(chuàng)修。始祖諱漢文,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奉旨自直隸棗強縣野鵲窩村遷萊蕪。分支泰安南關(guān)、博山、蒙陰以及山西洪洞、臨汾、翼城和東三省等地。</p><p class="ql-block"> 大廠莊王氏支譜,2007年王先鋒續(xù)修。是為淄川窎橋支系。始遷祖諱懷自淄川遷萊蕪大廠莊。</p><p class="ql-block"> 中榮村王氏族譜,2008年第八次續(xù)修,精裝本上下冊。清康熙年間創(chuàng)修。始祖兄弟二人于明初由棗強遷居萊蕪。長諱興卜居中榮村,次諱本卜居大下村。分支泰安、青島、濟南、萊蕪以及東三省、安徽、山西、江西等地。</p><p class="ql-block">【山東濟南鋼城區(qū)】陳家莊王氏家譜,2013年王成華、王成龍纂修。太始祖王深,始遷祖王士成,于明洪武二年自北直隸冀州棗強縣王家洼遷居章丘縣相公莊。十一世王戒自相公莊遷出,十三世王芬遷居陳家莊。</p> <p class="ql-block">【山東商河】銅佛王氏家譜,2013年王連勇主修。始祖于明成化年間自棗強一帶遷商河縣。</p><p class="ql-block"> 于家寨村王氏族譜,2014年王清祿主編,印刷平裝本。始祖失諱,奉王長為一世(1552年),相傳于明永樂年間自棗強縣遷商河。</p><p class="ql-block"> 前魏村王氏宗譜,2004年重修本。始祖于明代中葉由河北棗強遷商河。</p><p class="ql-block"> 西三里河村王氏族譜,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創(chuàng)修。始祖王洪仁由棗強遷商河。</p><p class="ql-block">【山東淄博】張店區(qū)寨子村王氏族譜二卷,2009年王慶謀等四修本。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王學賜創(chuàng)修,1915年續(xù)修。始祖于明洪武初年自山西遷至河北棗強,再遷居灃泉鄉(xiāng)范王寨子村。</p><p class="ql-block"> 臨淄區(qū)王家橋王氏族譜,1993年王金階總編,清咸豐三年(1853年)王崶創(chuàng)修,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914年先后續(xù)修。王氏自元季由直隸棗強遷臨淄。明末元育祖徙居涌泉莊。</p><p class="ql-block"> 北劉家莊王氏族譜,清宣統(tǒng)三年王增華纂修。始祖于明洪武二年直隸省冀州棗強縣遷徙商河縣。</p> <p class="ql-block">編者補充:</p><p class="ql-block">【山東淄博桓臺】新城縣斜溝村(今桓臺縣王斜村徐斜村)《王氏族譜》六冊,歷經(jīng)清嘉慶九年(1804年)、光緒十二年(1886年)、民國八年(1919年)、1963年、1993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五次纂修。</span>始祖王昱、王敘兄弟二人,洪武十四年從棗強王家洼遷入山東新城斜溝村,繁衍生息,后人散居周邊三十余個村子。</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山東淄博淄川】</span> 淄川區(qū)窎橋村《王氏家譜》始祖王貴,于明初由河北棗強遷居至此?!拔彝跏现?,出自冀州棗強。明興洪武初年,會有遷發(fā)之令,始祖諱貴,自棗強遷淄,占籍于豐泉鄉(xiāng)楊家莊,即今大窎橋。”</p> <p class="ql-block">【山東濟陽】坡崖子村、戰(zhàn)家莊《王氏族譜》,始祖“齊、貞、亮”,明洪武二年自棗強王家洼遷出。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四世“其恕、有聲”編纂,庚午科貢元朱本昌撰序;宣統(tǒng)元年(1909年)“丹灝”續(xù)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