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碰精品人妻黄色片欧美|亚洲精品线路在线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久热|日本黄色网址视频|亚洲欧美国产激情|成人在线综合欧美国产一区在线|黄色三级片网址国产一级黄|一级黄片不卡在线观看|伊人亚综玖玖亚洲色图怡红院|日本精品资源日本有码一级片

紀念下鄉(xiāng)50周年(一):下鄉(xiāng)第一天

阿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b style="font-size:22px;">寫在前面的話</b><span style="font-size:22px;">:2025年的7月31日,是我下鄉(xiāng)當知青50周年的紀念日。難忘那近三年的知青歲月,于是我把幾年前曾寫就的回憶下鄉(xiāng)生活長文分成九節(jié)刊出,以紀念我們那已逝去的青春歲月。</span></p> <p class="ql-block">  (▲1992年春節(jié),浦林公社畜牧場部分知青和帶隊干部陳崇山故地重游,在當年的宿舍前留影。前左起:林建章、張大偉、許閩峰、陳崇山、蘇建華、黃偉民、葉國強;后左起:曾武彬、林云露、林若萍、朱小芹、魏淑寬、徐春琴、林如濱、謝致斌。)</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7月31日是我下鄉(xiāng)當知青的紀念日。1975年的這天,我下鄉(xiāng)來到福建省漳州市郊區(qū)浦林公社畜牧場當知青,到1978年3月有幸考上廈門大學、成為恢復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學生,我在這里度過了兩年八個月的時光。那坐落在“林前山”下的畜牧場知青點,是我人生經(jīng)歷中的一個驛站,一個難以忘卻的地方。</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高中畢業(yè)前,下鄉(xiāng)已是不二的選擇了,我報了名。當時的政策和前些年的知青老前輩們到農村、到邊疆建設兵團的情形已經(jīng)有了很大的不同,我們可以隨父母親單位掛靠的知青點下鄉(xiāng),單位還會派出“帶隊干部”進行管理。我母親所在的漳州市糧食局對口單位是浦林公社畜牧場。當去派出所轉完戶口后我就明白了,此刻我已經(jīng)不是城里人了,命運已注定我要浪跡天涯,它又會把我拋向何方?心中暗有悵然。當時年輕尚不知愁滋味,以為總算是有機會可以出去闖闖看看,心里還是稍有竊喜。</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鄉(xiāng)前的準備工作之一是“市知青辦”發(fā)了票,我要到延安北路的百貨大樓“知青專柜”憑票購買供應給知青的生活用品。印象最深的是我買了一條長長的、薄的、灰白相間的汗巾,這是漳州農民最常見的勞動必需品,干活時可擦汗,洗澡時當毛巾,太陽大了可防曬,挑擔子時一扎腰既提氣又可護腰,冬天冷了下地干活扎它身上不會”灌風”,后來我又開發(fā)了一項新功能,就是冬天晚上睡覺時扎住我那薄薄的不夠長的被子,腳不漏風了人也暖和了。這條汗巾一直伴隨著我的知青生涯。</span></h1> <p class="ql-block">  (▲我們知青隊長林建章還保留著當年的勞動巾,長1.9米,寬0.53米,現(xiàn)在市面上已經(jīng)看不見了。)</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行囊很簡單,箱子是父親當年在28軍當兵時用過的舊藤箱子,四角已磨破露出了里面的木頭,父親轉業(yè)到漳州時帶著它,文革中下“五七”干校勞動、下放詔安時都帶著它。哥哥早我一年下鄉(xiāng)插隊到浦林公社福林大隊時也帶著它。哥哥參軍后我也就接著用上了。還有一套父親當年的卡其布土黃色軍裝,上衣有四個口袋,兩個肩膀上各有兩個訂肩章的小孔,也是父親下干校、下放時穿過的。哥哥下鄉(xiāng)時也穿它。到我這時,衣服已洗成灰白色,領口袖口衣襟胳膊肘處已磨破補了又補,褲子的膝蓋,屁股處補丁層層疊疊。下鄉(xiāng)期間,我自己還縫補了不知多少次。那時候提倡艱苦樸素,穿有補丁的舊衣服很榮光,更何況它還是舊軍裝了。</span></h1> <p class="ql-block">  (▲1976年1月,我被抽調去浦林公社冬修水利,留下了當時勞動的照片,我穿的就是舊軍褲,膝蓋處補丁迭補丁。) </p>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鄉(xiāng)那天上午,糧食局的汽車拉著我們十來個男男女女糧食局子弟到畜牧場后,我被安排住到第二排第二間宿舍,和早我們一年下鄉(xiāng)的“浦林一期”的曾武彬,張大偉,陳少毅三位大哥成了室友。我們這批就成了“浦林二期”。曾武彬和我哥哥是高中同學,張大偉的弟弟張少偉是我高中好友。我的到來,使這間不大的宿舍滿滿當當變得更擁擠了。“浦林一期”大哥級的知青還有我哥哥高中同學林建章和陳小鵬,他們都熱情的幫著我安排,我頓時不覺得陌生了。場里發(fā)給我干活的農具,還有一件棕衣一頂斗笠,我學老知青的樣子,在斗笠里綁上一根細麻繩,調整好長短再往腦袋上一扣,嚴絲合縫,知青生活就此拉開了序幕。</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當時正是水稻“雙搶”(夏收時搶收搶種的簡稱)最緊張的時候。吃過午飯稍許休息,我就跟著老知青們“出工”去往布坑大隊方向路旁的育秧田里“拔秧”。那天下午太陽特別毒,老知青們個個皮膚曬得黝黑,我很羨慕他們的健康”栗子色”,一時興起也脫掉背心光起膀子干活,一下午太陽就把整個后背曬得通紅。等到“收工”吃晚飯后,我到旁邊的水井洗澡“沖涼”,等回到宿舍才發(fā)覺,整個后背從未有過的火辣辣的疼。</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2px;">  畜牧場沒有電。夜幕降臨,我們宿舍里床頭桌上點著一盞昏暗的煤油燈。晚飯吃的稀飯配空心菜不頂餓,我想起母親臨行前在我箱子里硬塞了幾片“漳州肉蒲干”,便趕緊拿出來吃。就在此刻,突然的一股想家的心緒從心底涌起,心觸和鼻頭酸酸的,那一刻真是深刻的體會到了什么叫做“兒行千里母擔憂”,什么叫做“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體會到了游子出門闖蕩漂泊求生存的不易,理解了父母親對出遠門的孩子那種牽腸掛肚的擔心。當時那瞬間而起的感悟令我刻骨銘心很是難忘。幾天后,我背上成片的脫了皮,我也似乎是就此“脫胎換骨”。再往后,也和老知青們一樣的曬成了一身栗殼般的膚色,也不再懼怕太陽有多么的狠毒了。(待續(xù))</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