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口述歷史的價值是多方面的,也可以從多個層面來看:</p> <p class="ql-block"><b>1.可以彌補文獻的不足(這是口述史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價值)。</b></p> <p class="ql-block">文字史料,包括官方文獻和民間文書,歷來是史家研究歷史的主要憑據(jù),但很多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相關文獻記載,或語焉不詳,或付諸闕如,或一面之詞,均無法反映歷史真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由社會變遷導致大量檔案文獻散佚流失更是常有的事。當事人的口述,恰恰能彌補這些不足,為歷史著名人物做口述在這方面的作用尤著。</p><p class="ql-block">唐德剛為胡適、張學良、李宗仁等人所做訪談,以及通過這些訪談反映出來的歷史,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p> <p class="ql-block">另外,文獻雖然有明確記載,但查閱者會出于各種原因,將其忽略甚至視而不見,即使看到了,也會因為思維定式而出現(xiàn)理解偏差。</p><p class="ql-block">所以說,“彌補文獻的不足”,并不是簡單的一句話。著名學者張玉法先生對口述史的這層作用,表述得頗為全面:</p> <p class="ql-block"><b>其一</b>,在文字、器物、圖像等物證不足時,以口述史作為一種人證。</p><p class="ql-block"><b>其二</b>,在文字、器物、圖像等物證缺乏時,以口述史作為主要史料,使許多歷史課題的研究成為可能。</p><p class="ql-block"><b>其三</b>,讓當事人參與歷史重建的工作,使史學成為人人可參與的事。其四,由當事人述說親身經歷,可增加歷史的臨場感、親切感。</p><p class="ql-block"><b>此外</b>,有形史料往往缺乏家庭生活史、社會生活史和女性史,需要借助口述歷史的方法來研究。</p> <p class="ql-block"><b>2.以口述訪問記錄檢視被“公認”的歷史,促使史學家思考重新詮釋或重構歷史的必要。</b></p><p class="ql-block">所謂的“重新詮釋”,其實就是對傳統(tǒng)歷史的顛覆,口述史最有價值之處就在這里,可以概括為三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口述史“自下而上”的視角。</b></p><p class="ql-block">20世紀70年代以來,西方史學界和社會學界掀起“自下而上”的撰史浪潮帶來了研究視角的一個根本變化,就是將歷史研究關注的對象從上層社會的精英人物轉向普通的人民大眾,口述史成為他們實現(xiàn)這場轉移的有力武器。</p><p class="ql-block">近年來,口述史進一步把占人口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人的行為,尤其是把他們的愿望、情感和心態(tài)等精神交往活動作為研究的主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平民化的歷史,能夠讓話語霸權外的人們,包括社會底層的百姓,尤其是少數(shù)族群和婦女,都有發(fā)出自己聲音的可能性,這些人的經歷、行為和記憶有了進入歷史記錄的機會,并因此成為歷史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反過來說,它幫助了那些較少享有特權的人,尤其是老人得以獲得尊嚴和自信,有助于社會階級之間、代際之間的接觸,以及由此帶來的理解。</p><p class="ql-block">我們正是從這個層面上,來理解口述史對傳統(tǒng)史學所具有的顛覆性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二,口述史特有的“個人性”口述史是最具“個人性”的。</b></p><p class="ql-block">口述史以記錄個人親述的生活和經驗為主,重視從個人的角度來體現(xiàn)對歷史事件的記憶和認識。</p><p class="ql-block">這里所說的“個人”,并不單指大人物、名人,更多是指那些處于邊緣的小人物。對于同樣的一個題材、一段歷史,小人物也會有自己獨特的個人感受,他們的人生受此事件的影響,未必就不如大人物、代表人物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且,那些來自精英人物之外的平民百姓和少數(shù)族群口述的人生故事,能夠使史學家得以從耳熟能詳?shù)臍v史事件中,發(fā)掘出以往被忽略的側面,以及以往被傳統(tǒng)文獻遺忘的片段。</p><p class="ql-block">人們可以由此觀察到冷冰冰的制度和結構以外的人性和他們的心態(tài),這正是“新史學”大力提倡的,更是其他史學研究方法難以企及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三,口述史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b></p><p class="ql-block">“新史學”主張要對歷史進行多層次、多方面的綜合考察,力圖從整體上把握。但僅僅憑借傳統(tǒng)的文獻和治史法,很難做到這一點??谑鍪吩谶@方面卻有其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p><p class="ql-block">通過口述,史學家往往能夠獲得難以在官方文獻中尋獲的珍貴材料,例如某場戰(zhàn)爭、某個事件當中個人的際遇,以及家族的移民史、親屬與家族內部的關系等,都可以為長與宏大敘事的史學研究提供必不可少的史料補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總之,對“人”的理解,是口述歷史的核心??谑鎏貏e注重細節(jié),許多問題都在細節(jié)之中。許多細節(jié)、角度、內容甚至是關鍵的、更深層的故事,只有口述能還原。口述的長處,是其他的記錄做不到的。</p><p class="ql-block">口述史能夠深化對人及歷史的理解。人們需要認識到口述歷史不再只是“材料(史料)”,而就是歷史本身,并不再以一種論說來解釋所有的歷史現(xiàn)象。</p><p class="ql-block">還有,口述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為歷史學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這一點對于史學研究者來說,顯然是頗有吸引力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3.更深層次的探討:“記憶的過去”。</b></p><p class="ql-block">從事口述史研究的學者在經歷了多年的試驗和實踐之后,對這個學科有了越來越深刻的體會。</p> <p class="ql-block"><b>首先</b>,從口述史本身角度而言,口述史不但能補白與驗證文獻資料,而且能觸及當事人的內心世界,使歷史的內涵不再是冰冷的事實,更包括具有溫度的人性內在情感與思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其次</b>,很多學者已經把關注的焦點從“真實的過去”轉移到“記憶的過去”的認識深度。</p><p class="ql-block">如美國口述史學家威廉姆斯所說,“我越來越相信口述史的價值,它不僅是一種編纂近代史的必不可少的工具,還可以為研究過去提供一個不同尋常的視角,即它可以使人們從內心深處審視過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