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對于世界名校,我始終懷有敬仰之情,在旅行途中如有機會,我都會前往參觀。因此,我曾到訪過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耶魯大學、布朗大學、巴黎大學等著名學府。2024年9月初,在費城旅行期間,我當然不會放過參觀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機會。</p> <p class="ql-block">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簡稱賓大 UPenn)是位于費城的一所私立常春藤盟校研究型大學,它是美國歷史第四悠久的高等教育機構,擁有著名的法學院(其首位教授撰寫了美國憲法的第一稿)、醫(yī)學院(北美第一所醫(yī)學院)以及沃頓商學院(第一所大學商學院)。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捐贈基金高達207億美元,使其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學術機構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校友、校董和/或教職員工中,有36 位諾貝爾獎獲得者、8位簽署了《獨立宣言》、7位簽署了美國憲法,2 位美國總統(tǒng)(包括現(xiàn)任總統(tǒng)特朗普)、3 位最高法院大法官、12 位美國內閣部長、46 位州長和 9 位外國元首。</p> <p class="ql-block">賓大是所有大學中上榜福布斯美國富豪榜的校友最多的大學,也是所有大學中本科生億萬富翁校友最多的大學,有 64 位億萬富翁至今健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40 年,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創(chuàng)始人兼首任校長,美國開國元勛之一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倡導建立一所培養(yǎng)學術、商業(yè)和公共服務領域領導者的教育機構。他的理念和精神在校園中得到了廣泛體現(xiàn)。</p> <p class="ql-block">位于37街和洛克斯特 (Locust Walk)東南角的“本杰明·富蘭克林坐在長椅上”(Ben on the bench)雕像,由喬治·倫迪恩(George Lundeen)于1987年創(chuàng)作,象征富蘭克林充滿智慧且平易近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學院大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College Hall)</span>前,有一座由約翰·J·博伊爾(John J. Boyle)于 1899 年創(chuàng)作的本杰明·富蘭克林青銅雕像。這座雕像坐落在 Blanche Levy Park 中,是校園的標志性藝術作品之一。雕像展示了富蘭克林的智慧與風范,成為師生和游客常駐足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位于四方院的學院大廳(<span style="font-size:18px;">College Hall)建于1871年,</span>是最初的校區(qū)建筑,現(xiàn)為行政辦公和教室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大的主校區(qū)位于費城西部的大學城(University City)地區(qū),校園內融合了哥特式建筑風格和現(xiàn)代設施,體現(xiàn)了富蘭克林提倡的“結合科學與人文學科”的教育理念。校園的中心是洛克斯特 (Locust Walk),一條步行街道,貫穿校園,是學生和教職工日常活動的主要通道。</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洛克斯特林蔭道上,看著充滿朝氣的各色學生,我不禁羨慕他們年輕的生命充滿無限可能,尤其能在這樣頂尖的大學,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和教授進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大校園的《LOVE》雕塑位于洛克斯特 (Locust Walk)與36街交匯處的草坪上,靠近校園中心地帶,由于位置顯眼且造型經典,它是校園內最受歡迎的打卡地標之一。</p><p class="ql-block">LOVE 作為 Robert Indiana 的代表作,象征著 愛、和平與普世價值,在 1960–70年代的美國反戰(zhàn)與社會運動中尤為流行。賓大版本的 LOVE 雕塑成為校園浪漫與人文精神的象征,很多情侶、校友都會在此合影留念。Indiana 的 LOVE 作品在世界多地都有復制與陳列,包括紐約、費城、東京和臺北等城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費城市中心John F. Kennedy Plaza(俗稱 LOVE Park)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裂開的紐扣(官方名稱:Split Button,俗稱 The Button)是賓大校園中心的一座標志性現(xiàn)代藝術雕塑,位于洛克斯特(Locust Walk )街上的一座圖書館(Van Pelt Library)前方。這座雕塑以一個巨大、裂開的紐扣為主題,已成為 校園的“必打卡”地標和學生聚會點。校園傳說紐扣源自對面富蘭克林的雕像:富態(tài)的富蘭克林坐下來時,背心紐扣崩掉,滾過洛克斯特街并裂開成如今模樣。學生常在“紐扣下”聚會、拍照,甚至有“畢業(yè)前紐扣下親熱”的校園傳統(tǒng)。</p> <p class="ql-block">這座完成于1981 年,耗資10 萬美元的雕塑由瑞典裔美國波普藝術家 Claes Oldenburg(1929–2022)設計,與他的妻子、藝術史學家 Coosje van Bruggen(1942–2009)合作完成。Oldenburg 以創(chuàng)作超大規(guī)模的日常物品雕塑聞名,如漢堡、冰淇淋和衣夾等,他的作品常探討消費文化與城市景觀的互動。</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rick House” 是賓大校園里第一座由黑人女性藝術家創(chuàng)作并永久安裝的大型公共雕塑。它在視覺上與象征意義上都是對黑人女性美、堅韌、尊嚴的一種彰顯。雕塑的命名在英語中有“堅如磐石的女子”或“有力量/結實”的女性形象意象,同時帶有建筑之“房子”堅固耐久的象征。藝術家把這些意象與歷史、文化、建筑形式結合,使作品有多重層面的解讀。 </p><p class="ql-block">該雕塑是由賓大校友 Glenn Fuhrman(1987屆本科 & 1988屆商學院)與 Amanda Fuhrman(1995屆)捐贈給大學的。 設計完成于2019 年(最初在紐約 High Line 展出),2020 從紐約移至賓大永久安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為藤校,常青藤石板(“Ivy Day Stones” )是賓大的一項悠久傳統(tǒng)。每屆畢業(yè)班都會設計并放置一塊刻著 “Ivy Day” 的石板或刻石在校園某個建筑外墻上,以此紀念該屆學生。 </p> <p class="ql-block">這個傳統(tǒng)始自 1873 年,當時賓大搬到了現(xiàn)在的費城西校區(qū),同年新建成 College Hall。第一屆搬來并畢業(yè)的班級(1873 屆)就在 College Hall 北側植下常春藤,并在墻上鑲嵌一塊石板以紀念這一儀式。第二年(1874 屆),繼續(xù)這一傳統(tǒng),也在墻上放置類似石板,并正式把這個儀式稱為 “Ivy Day”。 </p> <p class="ql-block">每一屆學生通過自己的 Ivy Stone 在校園中留下一個永久的標記,這既是對母校時間的一種見證,也是一種集體身份與歷史的連接。校園中散布的這些石板,像是一條時間線,展示著學生文化隨年代變遷的風格。它們是校園中處處可見的小型公共藝術。 </p> <p class="ql-block">在畢業(yè)前夕的畢業(yè)班會有 “Ivy Day” 儀式,學生們會進行種植常春藤的活動,并安裝本屆的石板。這種儀式感,加強了學生對校園的情感連接。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于 1927-1929 年的拱門大樓(ARCH)屬于晚期哥特復興時期,其外觀和內部裝飾都極其精致。其顯著特征包括一個帶有哥特式細節(jié)的單層入口門廊、一個兩層的豎框窗,以及一個精致的雙蛇形煙囪。曾用作文化中心、行政辦公室、教室和表演空間,現(xiàn)在是學生活動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1977屆的學生在拱門大樓前留下了他們特別的印記,這是他們完成的臺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大的四方院(Perelman Quadrangle)是校園內最具歷史和文化象征意義的區(qū)域之一,融合了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與現(xiàn)代設計風格。它不僅是學術與社交活動的中心,也是校園建筑美學的代表。四方院的建筑群最初由費城建筑事務所 Cope and Stewardson 于 1890 年代設計,靈感來源于英國牛津和劍橋大學的學院式布局,采用了晚期都鐸哥特風格(Late Tudor Gothic)。這一風格強調尖頂塔樓、雕刻裝飾和拱形窗戶,體現(xiàn)了英國傳統(tǒng)大學的建筑特色。建筑群的建設持續(xù)到 1929 年,成為校園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enn Commons 是四方院的開放廣場,提供座位、綠地和小型劇場,是學生聚會和活動的場所。以前稱為 Wynn Commons,2018年有關 Steve Wynn (賭城永利集團的老板)的不當行為,學校決定移除他的名字,并將這個公共空間重新命名為 Penn Commons。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四方院的休斯頓樓(Houston Hall)建于1894年,是美國最早的學生會建筑?,F(xiàn)仍作為學生中心,提供社交和活動空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四方院的歐文禮堂 (Irvine Auditorium )是校園內的一座標志性建筑,建于1929年,以其壯觀的哥特式建筑和卓越的聲學設計而聞名。它是大學的重要文化和學術中心,在這里舉行畢業(yè)典禮、客座演講、交響樂演出和戲劇表演。愛因斯坦、馬丁路德金等名人都在此作過演講。</p> <p class="ql-block">去的時候,禮堂關著門,我們尾隨兩位女生進到里面,在一樓的一個廳里看到一些正在上課/討論的學生。</p> <p class="ql-block">因為現(xiàn)在沒有活動,所以禮堂里熄著燈,但也滿足了我們的好奇心。這里可容納約1900人,擁有世界級的聲學效果,因此也非常適合舉行音樂會。舞臺配有管風琴(擁有一萬多根音管),是美國最大的大學禮堂管風琴之一,校園傳說夜間可聽到管風琴的幽靈之音,源于一位未完成演奏的音樂家,為其增添了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初建于 1895 年的四方院宿舍是由39棟相連的宿舍樓組成的綜合體,具有獨特的學院哥特式建筑風格。以磚石結構為主,并帶有醒目的塔樓和飄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位于四方院的克勞迪婭·科恩大廳(Claudia Cohen Hall),于1873年竣工,最初被稱為洛根大廳。這座建筑以其維多利亞哥特式建筑風格而聞名,曾容納過賓夕法尼亞大學的各個院系,包括醫(yī)學院。現(xiàn)在它是文理學院(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教學與行政的重要場所,尤其是政治學系和哲學系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克勞迪婭·科恩大廳前的《黑森林》 “Black Forest” (Robinson Fredenthal 的作品)涂漆鋼制雕塑,由四個相互交織的金字塔形體構成,呈現(xiàn)出一棵不對稱的常青樹的形狀。隨著觀者在作品周圍移動,不同的三維三角形組合逐漸顯現(xiàn),代表著樹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費希爾美術圖書館(Fisher Fine Arts Library)是校園內一座歷史悠久的建筑,以其獨特的維多利亞式哥特建筑風格和豐富的學術資源而聞名。它不僅是大學的圖書館核心,也是美國建筑史上的重要地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圖書館于1888年至1891年,由著名建筑師 Frank Furness 設計并完成,原名 Furness Library 。Furness 是19世紀美國最具創(chuàng)新性的建筑師之一,以大膽的色彩和不對稱設計著稱。1969年被列為美國國家歷史名勝,是 Furness 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建筑以紅磚和棕色砂石建成,擁有不對稱塔樓、彩色玻璃窗和復雜的雕刻細節(jié)。</p> <p class="ql-block">從門里透出來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道</span>光深深地吸引著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上的英文寫的是:“文字將過去各個時代連接在一起,讓讀者仿佛與歷史中的人物共存,體驗他們的生活。這種跨越時間的聯(lián)結賦予文字生命力。”這是我看到過的,對圖書館最好的詮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花窗上刻有莎士比亞的名言:“制造火刑的是異端,而不是被火焚燒的人?!?lt;/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層高的閱讀室,以木制拱頂和鐵制結構支撐,配有螺旋樓梯和原有的書架。中央大廳的自然光線通過高窗照射,營造出莊嚴肅穆的氛圍。</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門廳的巨型壁爐和扶壁式樓梯是亮點,反映了 Furness 對功能與美學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圖書館主要服務于 魏茨曼設計學院 (Weitzman School of Design )的學生和教職員工,同時也對其他學科學生開放??巳R曼能源政策中心 (Kleinman Center for Energy Policy )等研究項目也利用其資源。</p> <p class="ql-block">克萊曼能源政策中心是魏茨曼設計學院下屬的一個獨立研究中心,專注于能源政策研究與創(chuàng)新。與法學院、沃頓商學院、工程學院和文理學院合作,匯聚多領域專家。通過跨學科方法推動公正、高效的可持續(xù)能源轉型,強調政策設計、治理機制和溫室氣體去除等核心議題。</p> <p class="ql-block">窗外綠樹掩映處是學院廳(college hall)</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沃頓商學院(The Wharton School)是美國乃至全世界最頂尖的商學院之一。1881年由美國企業(yè)家及實業(yè)家 Joseph Wharton 創(chuàng)辦,是全美第一個大學層級的商學院。 約 5,000 多名學生,涵蓋本科生、MBA(含全日制和在職)、博士生等項目。 </p> <p class="ql-block">沃頓商學院的國際研究與商學雙學位(Huntsman Program )、管理與技術項目(Management & Technology, M&T)、生命科學與管理項目(Life Sciences & Management)等項目結合商學、人文、理工科等多領域教育。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沃頓商學院的國際研究與商學雙學位(Huntsman Program )是賓大的一個獨特協(xié)調雙學位本科項目,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國際商務領域的綜合能力。該項目將商學院教育、先進語言培訓與文理教育相結合,幫助學生理解全球政治、經濟和文化動態(tài)。每年僅招收約50名學生,競爭激烈,是賓大最受歡迎的協(xié)調雙學位項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Huntsman校友常進入頂級投行(如高盛)、咨詢公司(如麥肯錫)、政府機構或國際組織。知名校友包括外交官、企業(yè)高管和學者。項目通過捐贈基金支持國際學生獎學金,目標是提升全球人才吸引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Colonial Penn Center(殖民賓中心) 最初建于 1904 年,作為 Phi Kappa Psi 兄弟會的會所。1973 年,在 Colonial Penn 壽險公司的資助下進行了擴建,增加了辦公室和會議室,并改成現(xiàn)在的名字。如今,它是沃頓商學院多個項目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大有很多兄弟會和姐妹會。這座1899年建成,以其中世紀城堡般的宏偉外觀聞名的建筑被稱為城堡(“The Castle”),這里是北美歷史最悠久的兄弟會之一 Psi Upsilon (ΨΥ,簡稱 Psi U)兄弟會所在地,也是賓大最早的兄弟會建筑之一,象征著19世紀末希臘與哥特復興建筑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Psi Upsilon成立于1833年11月24日,由紐約州Union College的七名學生創(chuàng)立,是美國最早的非秘密兄弟會,強調終身友誼、道德領導力、智力參與和社會責任。 該組織已擴展至北美50多個分會,全球成員超過45,000人,其標志為鉆石,吉祥物為貓頭鷹。</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hi Gamma Delta(ΦΓΔ)兄弟會 Beta 分會,成立于 1881 年 2 月 26 日,也是賓大歷史最悠久的兄弟會之一。這是由這個兄弟會校友、建筑師 Walter Mellor 于 1914 年設計的英式都鐸風格會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Kappa Sigma是北美歷史最悠久、規(guī)模最大的大學兄弟會之一。它的歷史淵源可追溯至中世紀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的一個秘密學社,當時為了保護學生免受惡勢力欺壓而形成。1869 年,美國五位弗吉尼亞大學的學生正式創(chuàng)立了現(xiàn)代的 Kappa Sigma 分會,并逐漸擴展至全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希納·P·辛格納米技術中心,集成了最先進的納米制造和納米表征設備。它擁有先進的實驗室、潔凈室和表征套件,以及畫廊和論壇區(qū)等公共空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Wistar 的癌癥中心(Wistar Institute Cancer Center)是以基礎科學研究為核心,它主要致力于理解癌癥發(fā)生的分子機制、基因變化、細胞信號通路、癌癥和病毒學的聯(lián)系,以及新穎免疫與生物學技術的發(fā)展。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賓大醫(yī)學院(Perelman School of Medicine, 常簡稱為UPenn 醫(yī)學院)是美國最古老、最頂尖的醫(yī)學院之一。成立于 1765 年,是美國原來十三個殖民地中第一個醫(yī)學院。 它與賓大附屬醫(yī)院共同組成 Penn Medicine(賓夕法尼亞大學醫(yī)學中心系統(tǒng)),在醫(yī)療教育、科研與病人護理領域享有極高聲譽。醫(yī)學院在 NIH(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的科研經費獲批金額長期位居前列,是生物醫(yī)學研究與醫(yī)療創(chuàng)新的重鎮(zhèn)。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漫步校園,偶見一對父女,身著賓夕法尼亞大學T恤的父親指著遠處,正向女兒講解,或許是他曾經挑燈夜戰(zhàn)的樓宇,又或許是他與社團激烈辯論的廳堂。我從小女孩的眼神中,讀懂了滿滿的期望。這是代際傳承最動人的寫照!他們讓我想起剛畢業(yè)于賓大法學院的一位女性朋友,她父親就是位大律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離開賓大之前,我坐在校園咖啡屋外的座椅上,一邊品嘗咖啡,一邊欣賞著匆匆而過的年輕學子,回味著自己的青春歲月,感慨人生的短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