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參觀湯顯祖紀念館有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樂哈哈</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丹砂飽研工曲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臨川四夢驚世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千秋詞匠無人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萬世奇才古今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湯顯祖</b><span style="color:rgb(1, 1, 1);">是中國明代戲曲家、文學(xué)家。在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戲曲創(chuàng)作最出名,其戲劇作品《還魂記》、《紫釵記》、《南柯記》和《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為紀念他而建造的湯顯祖紀念館,坐落在撫州文昌大道中端,1995年4月開館,占地180畝。館內(nèi)設(shè)“讀書求仕”“遂昌施政”“平昌遺愛”“藝術(shù)思想”四大展區(qū),重點呈現(xiàn)湯顯祖任遂昌知縣期間的政績與《牡丹亭》創(chuàng)作背景。藏品3251件(套),含珍貴文物203件(套),后園建有仿古戲臺定期演出昆曲。先后被評為江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span></p><p class="ql-block"> 近日,我們隨凱美多團隊一同參觀這座承載著東方戲劇靈魂的文化殿堂。陽光正好,微風(fēng)不燥,仿佛連空氣都浸潤著《牡丹亭》里那句“原來姹紫嫣紅開遍”的詩意。</p> <p class="ql-block"> 沿著一條青石板路緩緩前行,兩旁紅柱牌坊靜靜佇立,其中一座上書“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這句出自《牡丹亭》的詞,像是一聲溫柔的邀請,將人引入一個被時光精心雕琢的世界。路的盡頭,古建筑在綠樹掩映中若隱若現(xiàn),飛檐翹角劃破晴空,像是從明代畫卷中走出的一筆。</p> <p class="ql-block"> 在紀念館正門前的廣場上,一尊湯顯祖的塑像靜靜矗立。他身著長袍,目光深遠,宛若仍在凝視著他筆下的萬千夢境。我們紛紛上前合影,有人微笑,有人沉思,那一刻,歷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種可以觸摸的溫度。</p> <p class="ql-block"> 一對夫婦站在雕像前,笑容溫和。他們并不說話,只是靜靜地望著那座石像,像是在與一位老友重逢。陽光灑在紅墻灰瓦之上,也落在他們的肩頭,仿佛時間在此刻輕輕停駐。</p> <p class="ql-block"> 更多的人陸續(xù)到來,在雕像前留下身影。每一張笑臉背后,或許都藏著一段與《牡丹亭》有關(guān)的記憶--少年時課本里的驚鴻一瞥,或是某夜昆曲婉轉(zhuǎn)中的一次心動。湯顯祖雖已遠去四百余年,但他筆下的深情,卻如春水般年年泛起漣漪。</p> <p class="ql-block"> 三位“資深美女”在雕像前并排搭肩合影,那動作看似輕快,卻讓我忽然想到:我們今天能如此自由地走進他的世界,何嘗不是一種文化的勝利?當(dāng)莎士比亞在泰晤士河畔被世人傳頌,東方的湯顯祖也在臨川的土地上,以同樣的深情打動百代人心。</p> <p class="ql-block"> 隔洋尚有莎翁在,一樣深情百代騷。這句話在我心頭輕輕回響。一個是伊麗莎白時代的戲劇巨匠,一個是晚明江南的文壇奇才;一個寫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生死戀歌,一個寫杜麗娘為情而死、因情復(fù)生的驚夢傳奇。語言不同,時代相隔,但對“情”之至真至深的禮贊,竟如此相通。</p> <p class="ql-block"> 步入展廳,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一尊石雕靜靜立于廳堂中央,雕的是文人雅集的場景:或執(zhí)卷而讀,或執(zhí)筆沉思,或?qū)恼摰馈K麄儾皇菤v史的配角,而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化身。湯顯祖曾廣交游、反擬古,正是在這種思想激蕩中,才孕育出《臨川四夢》這樣超越時代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士站在石雕前,帽檐投下淡淡的影子。她沒有拍照,只是靜靜地看著,仿佛在與古人對話。那一刻我忽然明白,所謂文化傳承,并非只是記住幾個名字、背誦幾句臺詞,而是當(dāng)我們在某個瞬間,突然與百年前的靈魂產(chǎn)生共鳴。</p> <p class="ql-block"> 轉(zhuǎn)角處,一組雕塑吸引了我的目光:那是《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與柳夢梅。兩人并肩而立,衣袂飄然,眼神交匯處,是“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極致深情。陽光穿過樹影灑在他們身上,仿佛連石頭都被賦予了溫度。</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子坐在雕塑前的石階上,裙擺隨風(fēng)輕揚。她望著那對戀人,嘴角浮起一絲笑意。我想,她看到的不只是兩尊雕像,而是一場穿越生死的愛情,一段關(guān)于夢與醒、情與理的永恒追問。</p> <p class="ql-block"> 不遠處,一塊介紹牌靜靜訴說著“玉茗堂”的故事--那是湯顯祖晚年著書立說之所,也是《牡丹亭》誕生的地方。旁邊立著一座白雕像,像是他晚年的模樣:清瘦、沉靜,眼中卻有不滅的光。玉茗堂雖已不在,但它的精神,早已化作一縷茶香,氤氳在每一出昆曲的水磨腔中。</p> <p class="ql-block"> 走進主館,紅墻黑瓦間,游客們撐著傘拾級而上。有人輕聲交談,有人凝神細看,整個空間安靜得能聽見腳步與心跳的合奏。這里沒有喧囂,只有文化在低語。</p> <p class="ql-block"> 展廳內(nèi),一位男子站在電子屏前,屏幕上滾動著湯顯祖的手跡與生平。他雙手插兜,神情專注,像是在尋找某種精神的坐標(biāo)。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這樣的凝視--去看見那些被遺忘的光。</p> <p class="ql-block"> 展廳深處,參觀者們或駐足觀畫,或拍照留念。一幅歷史畫卷懸于墻上,描繪的是明代文人的生活圖景。屏風(fēng)、古琴、書卷、茶盞……每一件器物都在訴說一個屬于“情”與“雅”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 一組人物雕像再現(xiàn)了文人聚會的場景。他們圍坐一堂,談詩論道,神情生動。我似乎聽見了他們的笑聲,聞到了墨香與茶香交織的氣息。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湯顯祖寫下了“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千古絕唱。</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廣交游,反擬古。</p> <p class="ql-block"> 《紫釵記》的古籍靜靜陳列在玻璃柜中,泛黃的紙頁上,字跡依然清晰。旁邊是一幅插圖,畫中女子執(zhí)扇而立,眉目含情。這部改編自唐傳奇的作品,承載著他對愛情理想主義的堅持。</p> <p class="ql-block"> 穿過一道刻著“耕讀世家”的牌坊,我走進了湯顯祖的成長世界。耕讀傳家,詩禮繼世,他的才華并非憑空而來,而是根植于深厚的家學(xué)土壤。展柜中的舊書與手稿,無聲地講述著一個天才如何被時代與家庭共同塑造。</p> <p class="ql-block"> 一幅《湯顯祖南巡圖》鋪展眼前,標(biāo)記著他從南京歸鄉(xiāng)又南下的足跡。這條路線不僅是地理的遷徙,更是思想的遠行。他在途中寫下詩文,體察民情,也將戲劇的種子播撒在江南的山水之間。</p> <p class="ql-block">堂開玉茗,終老臨川。</p> <p class="ql-block">玉茗堂</p> <p class="ql-block"> 一塊“科甲第”石碑前,電子屏正播放著科舉考試的動畫。湯顯祖雖才華橫溢,卻因直言敢諫屢試不第。但他最終沒有困于功名,而是轉(zhuǎn)身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那個由夢、由情、由文字構(gòu)筑的戲劇世界。</p> <p class="ql-block"> 幾本《湯顯祖批評花間集》靜靜陳列,書籍上的字跡莊重典雅。他在評點中流露出的審美趣味與情感態(tài)度,正是他后來創(chuàng)作戲曲的美學(xué)源頭。原來,偉大的藝術(shù),從來都不是憑空而起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行</p> <p class="ql-block">星耀文昌,才子蹭蹬。</p> <p class="ql-block"> 展板上寫著“家學(xué)淵源 少年早慧”,講述著他自幼聰穎、五歲能詩的往事。照片中的老宅、古橋、舊巷,如今仍在撫州的文昌里靜靜佇立。時光流轉(zhuǎn),物是人非,唯有文化記憶,如河水般綿延不絕。</p> <p class="ql-block"> 世系簡表、古戲臺照片、石碑拓片……這些碎片拼湊出一個家族的精神圖譜。湯顯祖不是孤立的星辰,而是文化長河中的一朵浪花。他的夢,屬于他自己,也屬于這片土地上千百年來的文脈傳承。</p> <p class="ql-block">文昌湯氏宗譜</p> <p class="ql-block">開天</p> <p class="ql-block">《紫簫記》風(fēng)波</p> <p class="ql-block"> 《邯鄲記》中的“黃粱美夢”被詳細解讀:盧生一夢之間歷盡榮辱,醒來方知富貴如煙。這何嘗不是湯顯祖對仕途浮沉的深刻體悟?他在官場不得志,卻在夢中完成了對人生最深刻的審判。</p> <p class="ql-block">《邯鄲記》</p> <p class="ql-block">南柯一夢</p> <p class="ql-block"> 一位女士站在展柜前,凝視著里面的二胡與琵琶。這些樂器曾伴著昆曲的唱腔,在無數(shù)夜晚喚醒沉睡的情感。她說:“聽一曲《游園》”</p> <p class="ql-block">《紫釵記》劇照</p> <p class="ql-block">大家爭先恐后的在劇照前留下永恒的瞬間。</p> <p class="ql-block">湯顯祖格言</p> <p class="ql-block">大家在認真觀看展板內(nèi)容</p> <p class="ql-block"> 大家對留聲機感興趣,這款留聲機平時只能在影視上看到,今天看到實物都忍不住上前打卡。</p> <p class="ql-block">東方戲圣,湯學(xué)挫揚。</p> <p class="ql-block"> 美好時光總是短暫的,導(dǎo)游又在催促我們該離場了,大家仍然依依不舍,意猶未盡,……我回望湯顯祖紀念館,這不僅僅只是一個景區(qū),更像是人生至情至真的愛情--關(guān)于愛,關(guān)于美,關(guān)于人在喧囂世界中,仍愿為一句戲文停下腳步的溫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