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一 赫爾辛基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大教堂是赫爾辛基最著名的建筑,位于議會廣場,是一座路德派教堂。赫爾辛基大教堂建于1852年,建筑以白色為主,配以淡綠色的圓頂,結(jié)構(gòu)精美,氣宇非凡,堪稱芬蘭建筑藝術(shù)上的精華。</p><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大教堂,又稱白教堂。冬日的時候,大雪覆蓋了教堂前的廣場,暖暖的燈光亮起,整個教堂一片圣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二 紅教堂</b></p><p class="ql-block">烏斯潘斯基教堂是斯堪的納維亞島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位于赫爾辛基Katajanokka島上,建成于1868年。由于其紅磚塔尖,被稱為紅教堂。教堂圣壇后方有道純金圣墻,4根大柱由整塊花崗巖琢成,教堂內(nèi)葬有芬蘭民族英雄卡爾古斯塔夫元帥(抵抗蘇聯(lián)的進攻),客死瑞士后遺體被隆重接回安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三 巖石教堂</b></p><p class="ql-block">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巖石教堂又名坦佩利奧基奧教堂。聞名歐洲的“巖石教堂”,位于赫爾辛基市中心的坦佩利巖石廣場。整個廣場被一塊起伏不平的巨大巖石覆蓋,巖石比旁邊的街道高出8~13米,廣場順其自然地保留下來。這里的景觀自然質(zhì)樸,教堂內(nèi)壁是未經(jīng)任何修飾的巖石的本來面貌。頂部的墻體是用炸碎的巖石堆砌而成,看似松散、雜亂,好像隨時可能掉下來,但實際上,每一塊石頭都是精心選砌的,原始的色調(diào)給教堂增添了回歸自然的感覺。水滴從巖縫中滲出,順著巖壁流入地下水道,增強了教堂內(nèi)的音響效果。金碧輝煌的拱頂隱隱約約反射著下面的燭光,這是整個教堂富有藝術(shù)感染力的地方。[1]</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巖石教堂卓越的設(shè)計極為新穎巧妙,完成于1969年,是斯歐馬拉聶兄弟的精心杰作。 教堂是利用位于住宅街的巖石高地建造而成,為了不損及自然景觀,將巖石部份往下挖掘,教堂就建造在天然巖石中。因此來到廣場也不會注意到教堂的所在,屋頂采圓頂設(shè)計,有一百條放射狀的梁柱支撐,同時鑲上透明玻璃。</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