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電影《南京照相館》改編自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的真實歷史事件,“京字第一號證據(jù)”——一本由日軍自拍、記錄其屠殺暴行的照片冊,被兩位中國平民羅瑾與吳旋冒死保存并上交,最終成為審判戰(zhàn)犯谷壽夫的關鍵物證。</p> <p class="ql-block">? 那么這部電影的真實背景是什么呢? </p><p class="ql-block">? 本周日我們“金陵尋訪小分隊”一起前往毗盧寺,跟隨南京抗戰(zhàn)歷史研究者,南京大屠殺史學會成員,秦淮區(qū)關工委愛國主義教育講師,南京保衛(wèi)戰(zhàn)戰(zhàn)跡尋研團專家許晶老師探尋《南京照相館》真實背景。</p> <p class="ql-block"> 許老師以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生動細致講述這個發(fā)生在1937年底至1938年初的真實故事。</p><p class="ql-block"> 15歲的華東照相館學徒羅瑾看到日本人在殺中國人,心里特別憤恨,在照片沖洗過程中,他偷偷的留下來一套。羅瑾挑選了16張照片,然后照片貼在本子上,并制作了封面。在封面上寫了個恥字,畫了個心在滴血。為了能把這份珍貴的照片保留下來,羅瑾將它藏在自己家的房梁上。幾經(jīng)輾轉,又把它們藏在一個寺廟的墻洞中,可誰知照片不翼而飛!羅瑾擔心引來殺身之禍,到處躲藏。后來照片被一個叫吳旋的青年意外發(fā)現(xiàn),雖然吳璇不知道照片的來歷,但是他知道這些照片的重要價值,又將它藏了起來。封面手繪滴血心臟、利刃與“恥”字,藏于南京毗盧寺壁龕內(nèi)。后來,這本相冊被通訊隊學員吳旋發(fā)現(xiàn)并繼續(xù)藏匿,抗戰(zhàn)勝利后由吳旋上交南京臨時參議會,成為1946年審判戰(zhàn)犯谷壽夫的“京字第一號證據(jù)”。</p><p class="ql-block"> 相冊共16張照片,畫面血腥震撼,庭審時谷壽夫“手抖至眼鏡掉落”。戰(zhàn)后,這段往事被兩位當事人深藏心底數(shù)十年,直到1980年代才公開。1995年,羅瑾與吳旋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重逢,完成歷史見證的閉環(huán)。</p> <p class="ql-block">大家一起認真的聆聽許老師的講述。</p> <p class="ql-block">許老師帶著大家來到照片藏匿的地點。</p> <p class="ql-block">大家邊聽邊拍攝這一歷史罪證的藏匿處。</p> <p class="ql-block">毗盧寺一景,孩子們爭相品嘗清冽的泉水。</p> <p class="ql-block"> 尋訪“南京照相館”及其歷史背景,不僅是一次對城市微觀記憶的“考古”,更是用腳丈量這塊可歌可泣的土地,把“30萬”這一抽象數(shù)字還原成可感、可觸、可站立其上的空間,使大屠殺敘事不再是課本里的章節(jié),而是“就在這條馬路邊、那扇木門后”的真實發(fā)生。</p><p class="ql-block"> 羅瑾、吳旋并非名將名宦,他們的勇氣需要在城市空間里被“看見”,英雄史不只寫在戰(zhàn)場,也寫在市井巷弄。</p><p class="ql-block"> 尋訪南京照相館,是把銀幕上的感動變成街角的凝視,把平民的名字刻進城市的肌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