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九月的上海暑熱難消,但大國工匠“素白瓷光”的魅力難擋。上海中華藝術(shù)宮正在展出德化白瓷,我終于趕在撤展前欣賞了一場獨屬“中國白”的瓷藝華章,飽了眼福也漲了知識。</p> <p class="ql-block">德化是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作為千年古縣,德化于3700年前夏商時期即開始青瓷的燒造,德化窯因位于福建德化縣而得名,與江西景德鎮(zhèn)和廣州潮州齊名。德化白瓷始于宋,盛于元明,衰于清,17-18世紀(jì)外銷至歐洲各個國家蜚聲海內(nèi)外,他們認(rèn)為是中國瓷器的上品,被譽為“中國白”。因其制作精細(xì)、質(zhì)地堅密,晶瑩如玉、釉面滋潤似脂,又有“象牙白”“豬油白”“鵝絨白”等美稱。2006年德化白瓷的傳統(tǒng)燒制技藝被列為中國首批國家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p> <p class="ql-block">頂著烈日來到上海中華藝術(shù)宮,走進萬象本色~中國白·德化瓷展廳,迎面是《世博和鼎》震撼開場。它由陳仁海先生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福建館特別制作。粗壯的三足和圓形的鼎身,保持了鼎的工整形態(tài),但通體的雪白,以及載滿花卉的造型,一改青銅鼎留給我的沉重刻板的印象,靈動的氣韻令人肅然起敬,內(nèi)心震撼無比。</p> <p class="ql-block">《神話》驚艷四方,它的四周圍滿了觀者,人們都細(xì)細(xì)的打量著不愿離開。</p> <p class="ql-block">這是瓷嗎?通體白色,亭亭玉立、挽手佇立,欲語還休。分明是一位水靈靈的女子。她的衣裙薄如蟬翼,發(fā)絲根根分明,遠(yuǎn)看似紗、近看是瓷,瓷衣厚度僅0.2毫米,堅硬陶瓷化作繞指柔紗,真是神了。</p> <p class="ql-block">入選金磚國禮的《玉玲瓏梅瓶》。</p> <p class="ql-block">《象牙白饕餮紋鼎式爐》為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的珍寶。</p> <p class="ql-block">《等花開》由一朵朵小花組成,花樹錯落、色彩斑斕,將傳統(tǒng)捏塑工藝發(fā)揮到極致。</p> <p class="ql-block">《紙》以極致的輕薄柔軟,重塑白瓷的堅硬形態(tài),從層層疊疊、薄如蟬翼的“紙”中,流淌出極致的反差感與詩意。</p> <p class="ql-block">嬰兒熟睡在德化白瓷柔軟的枕頭和花叢里~</p> <p class="ql-block">《極彩·如愿多寶佛》,融會中西古今、貫通古希臘雕塑、魏晉石刻、唐卡、珠寶鑲嵌工藝等不同藝術(shù)門類,創(chuàng)造出了德化白瓷的精神高度和美學(xué)高度。</p> <p class="ql-block">《虛谷長馨之荷花》和《草帽》,德化白瓷不止于白,如此鮮艷的色彩也是德化白瓷的杰作,花朵綻放滿室生香。</p> <p class="ql-block">《漢字藝術(shù)·百家姓》好似一座方塔,原來是由造型各異寫有姓氏的小物件層層壘疊而成,大家都環(huán)繞四周尋找著自己的姓氏。</p> <p class="ql-block">德化瓷按顏色分為,青瓷、青白瓷、白瓷,其中白瓷中又分象牙白、豬油白、孩兒紅,它們是德化白瓷的珍品。</p> <p class="ql-block">偌大的展廳中展品琳瑯滿目,讓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這里還有多媒體演播室,播放大師們制作德化瓷的介紹;還有工人們筑窯、燒窯、開窯的過程。從泥到作品,德化白瓷要經(jīng)歷72道程序。每道程序之中,又有許多的小步驟。</p> <p class="ql-block">薄如輕羽的花瓣、瀑布般垂落的菊花絲帶,纖毫可見的發(fā)絲和流蘇,清風(fēng)可翻的書頁……,種種驚艷之處,都是極難塑造的。更不用說瓷胎在爐中由于溫度變化、水分減少而可能形成的裂痕、變形。每個變數(shù),都足以使之前功盡棄。這些大國工匠們巧奪天工把泥巴變成今天我們所見的精美藝術(shù),不僅需要嫻熟的技法、心手一致的專注,還得配備屢敗屢戰(zhàn)的耐心和定力。無法不感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奇跡!</p> <p class="ql-block">手機攝于2025.9.12</p><p class="ql-block">謝謝您的到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