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秋陽灑在龍安的土地上,2025年9月14日上午,有幸被邀請參加了一場安陽市作協(xié)安陽縣龍安區(qū)文聯(lián)、作家協(xié)會組織的“大美安陽,魅力龍安”的文學采風之旅,走進自然、撫摸歷史,感悟人心深處的溫度。穿行于千年石窟之間,駐足在平凡人家院落之中,我感受到的不僅是風景的壯美,更是一段段流淌在時間里的信仰與堅守。</p> <p class="ql-block"> 采風的第一站是龍安區(qū)寶山深處的萬佛溝。山勢綿延,古木蔽日,腳下的石階仿佛通向一段被遺忘的時光。隋唐年間,高僧在此鑿窟禮佛,匠人以錘鑿刻下信仰的輪廓。大住圣窟前,飛天衣袂飄然,三尊佛像靜坐千年,目光低垂,仿佛仍能聽見當年開鑿時的叮當聲。石壁斑駁,卻掩不住那份沉靜的莊嚴——那是時間未能磨滅的虔誠。</p> <p class="ql-block">山崖之上,石窟錯落,佛像靜立其間,藤蔓悄然攀上巖壁,像自然伸出的手,輕輕撫過歷史的傷痕。陽光斜照,石像的輪廓在光影中愈發(fā)柔和,仿佛它們并非冷硬的巖石,而是曾真正呼吸、低語過的生命。我站在崖下仰望,忽然覺得,這些佛不只是被供奉的對象,更是千年來無數(shù)雙手、無數(shù)顆心共同托起的精神燈塔。</p> <p class="ql-block"> 從山中下來,我們走進靈泉寺附近的西洪溝村。一戶尋常人家的小院,因一面墻而不再尋常。那是一面掛滿榮譽的墻,泛黃的黨員證書旁,是中國地圖上密布的紅星。每顆星,都標記著一條手織圍巾的去向——邊防哨所、雪域高原、戈壁深處。六萬余條圍巾,二十七年未曾停歇的針線,從一位普通農(nóng)婦的手中,織出了一條通往邊疆的溫暖之路?!矮I給可愛的人”,這行字寫得樸素,卻燙得人心發(fā)熱。</p> <p class="ql-block"> 墻上三面錦旗并列懸掛,“弘揚支前精神 情暖北疆衛(wèi)士”“針織家園情懷 情暖邊防民警”……字字滾燙,像極了那些在寒夜里為戰(zhàn)士送去溫暖的針腳。一位不知名的采風客站在墻前,默默用手機記錄下這一切。她或許不是親歷者,但那一刻,她的眼神里有敬意,也有共鳴。這面墻不只是一個人的勛章,更是一群人心照不宣的守望。</p> <p class="ql-block"> 一塊黑底金字的牌匾靜靜掛在墻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落款是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農(nóng)歷正月初九。主人趙中福與張娥梅的名字列于其上,連同他們的子女、孫輩,一字排開,像一棵樹的根脈,深深扎進這片土地。牌匾底部“建立”二字格外醒目——不是“頒發(fā)”,不是“授予”,而是“建立”。這戶人家,用二十七年的堅持,建立了一種屬于普通人的家國儀式。</p> <p class="ql-block"> 在已近九荀的老黨員趙中福老人的家里,人們?nèi)齼蓛删墼谝黄?,看墻上的錦旗,讀展板上的故事。有人輕聲交談,有人靜靜凝望。陽光透過窗戶灑進來,落在那些紅底金字的榮譽上,仿佛為它們鍍上了一層溫柔的光。我忽然明白,所謂家國情懷,未必是驚天動地的壯舉,它可以是一針一線的堅持,是年復一年的牽掛,是把“國家”二字,織進毛線里,送進風雪中。</p> <p class="ql-block"> 在趙中福老人家里,我們參與座談,聆聽故事,墻上展板記錄著這片土地的文化脈動。每一次合影,每一次凝視,都是對精神傳承的致敬。</p> <p class="ql-block"> 合影時,趙中福和張梅娥老人被大家簇擁在中間,手里捧著一條鮮紅的圍巾,開心的像個孩子。那紅,像火苗,像熱血,像冬夜里最暖的一束光。我們站在一起,背景是墻上的畫作與榮譽,鏡頭定格的不只是笑容,更是一種被傳遞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有人站在中國地圖前,指著西北的某個點,說那里的哨所去年收到了三百條圍巾。他手里拿著一條剛織好的紅圍巾,像舉著一面小小的旗幟。地圖上的紅星密密麻麻,像夜空中的星河,每一顆都曾被一雙手溫暖過,都被一顆心惦記著。那一刻,我忽然覺得,家國不在遙遠的辭令里,而在這一針一線的奔赴中。</p> <p class="ql-block"> 山在遠處靜默,樹在身旁輕搖,而我們,帶著滿心的故事準備離開??晌抑?,有些東西已經(jīng)留下——關(guān)于堅守,關(guān)于溫暖,關(guān)于一個普通農(nóng)家如何用六萬條圍巾,織出了一部民間的家國詩篇。</p><p class="ql-block">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所謂“大美安陽”,美在山水,更美在人心。而龍安的魅力,不在別處,就在那一針一線里,在那一面墻上,在那一顆顆紅星所指向的遠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