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塔林的中世紀童話時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旅程的最后一站,我們來到了波羅的海最北端的愛沙尼亞。塔林老城像一幅展開的中世紀畫卷,城墻和碉樓守護著這座歷經(jīng)數(shù)百年的港口城市。清晨登上觀景臺,紅色屋頂在陽光下鋪展開來,遠處的大海泛著微光,仿佛時間在這里放慢了腳步。</p><p class="ql-block"> 帶著這份穿越時空的感受,我們開始走進塔林的街巷,去發(fā)現(xiàn)它的獨特風景與故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章 愛沙尼亞</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卡德里奧宮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chloss Kadriorg</b></p><p class="ql-block"> 宮殿是1718年在沙皇彼得一世命令下動工,他親手在宮殿東北角砌下三塊磚,至今仍可見。宮殿以妻子葉卡捷琳娜一世命名(意為“葉卡捷琳娜谷”),原為皇室夏宮,周圍公園則作為散步休憩之所。可惜的是,彼得一世未及見到竣工,此后宮殿僅偶爾作為俄國皇帝下榻之地。1919年改為博物館,1991年,宮殿開始了漫長的修復和修繕工作,并于2000年開放為卡德里奧藝術(shù)博物館,展出900余幅俄羅斯及歐洲繪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Alexander-Newski-Kathedrale</b></p><p class="ql-block"> 有著洋蔥圓頂?shù)膫鹘y(tǒng)俄羅斯式大教堂興建于1894年到1900年,其設(shè)計靈感源自17世紀莫斯科大教堂。當時塔林處于俄羅斯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教堂的命名紀念了俄羅斯圣者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在13世紀擊敗德國騎士團的功績。教堂有五個洋蔥式圓頂,三個圣壇,正面則有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黃金馬賽克鑲嵌畫,鐘塔上設(shè)有11座鐘,其中也包含一座全塔林最大、重達16噸的鐘。可同時容納1500名教民使用,是塔林最宏偉的東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 教堂曾經(jīng)過多次拆除及翻修,當愛沙尼亞獨立時,人們認為俄羅斯帝國的建筑風格不適合塔林,它彰顯著俄羅斯的統(tǒng)治,愛沙尼亞政府曾在1924年計劃拆除這座教堂,但又引起強烈的抗議,因此在一次又一次的爭執(zhí)下,最后在1937年完成了翻修,增加一些愛沙尼亞的元素,使外觀變得更具愛沙尼亞風格,而后才沒有繼續(xù)拆除計劃,也成了現(xiàn)在所看到的樣子。</p> <p class="ql-block"> 由于教堂內(nèi)禁止拍照,下面兩張照片來自網(wǎng)絡(luò),僅作為自己的旅行留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托姆比亞城堡Toompea Castle</b></p><p class="ql-block"> 城堡是愛沙尼亞議會(Riigikogu)的所在地。城堡建立在13-14世紀建造的要塞東翼的遺址上,是一座具有晚期巴洛克風格的城堡。歷史記載,城堡建于1767年至1773年間。托姆比亞城堡作為愛沙尼亞的權(quán)力中心已有800年歷史。歷史上,丹麥的攝政王、利沃尼亞騎士團的指揮官以及瑞典和俄羅斯的總督都曾在這里統(tǒng)治愛沙尼亞領(lǐng)土。</p> <p class="ql-block"> 在愛沙尼亞共和國成立的最初幾十年,托姆比亞城堡也是國家元首的官邸,愛沙尼亞共和國政府長期以來與議會在此共同辦公。目前,托姆比亞城堡是愛沙尼亞議會的所在地。幾個世紀以來,托姆比亞城堡從一座中世紀堡壘演變成一座現(xiàn)代化的政府中心。</p> <p class="ql-block"> 照片看上去更像一座辦公大樓,因此這里用了網(wǎng)絡(luò)上的全景圖作紀念。</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Telliskivi 創(chuàng)意城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Telliskivi Loomelinnak</b></p><p class="ql-block"> 這兒原來是一個蘇聯(lián)時期的大型工廠區(qū),后來荒廢。2009年開始改造,逐漸成為藝術(shù)和創(chuàng)業(yè)的聚集地。這兒有超過 250家企業(yè)和工作室入駐,包括設(shè)計公司、攝影棚、劇院、手工藝品店、廣告公司、IT創(chuàng)業(yè)公司等。街頭藝術(shù)豐富:墻面上布滿了巨大的涂鴉、壁畫,隨處可見藝術(shù)裝置。</p> <p class="ql-block"> 這兒還有由舊廠房改造而成的著名餐廳、超市、當?shù)靥厣〕?、農(nóng)產(chǎn)品、古董和二手衣物。常有展覽、露天電影、音樂節(jié)、跳蚤市場,是塔林文化創(chuàng)意的核心地帶, 是最具“潮人”氣質(zhì)的區(qū)域。</p> <p class="ql-block"> 上圖這個黃色櫥窗里的裝置藝術(shù)里面有一艘小船、周圍堆滿了金色的急救毯(常用于難民、災民取暖),主題似乎與難民遷徙、海上逃亡、生命脆弱性有關(guān)。船象征逃亡者的旅程,急救毯則代表人類在極端處境下對溫暖與生存的最低需求。這種作品往往想引起觀眾對移民危機、人道主義、社會責任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墻上的一個巨大動物臉部雕塑,用廢棄物提醒我們保護自然與動物。這是葡萄牙著名街頭藝術(shù)家 Bordalo II 的作品,他以“垃圾動物(Trash Animals)”聞名。他用廢棄金屬、舊車零件、塑料垃圾等材料,拼裝出動物的巨大肖像。他的創(chuàng)作理念是:用垃圾塑造動物,象征人類的浪費和消費主義正在威脅自然界的生物。</p> <p class="ql-block"> 上圖是一個被直接安置在街邊的工業(yè)電力設(shè)備。它提醒人們關(guān)注城市工業(yè)遺產(chǎn),強調(diào)廢棄機器的美學價值,仿佛在質(zhì)問:這些龐大機器退役后,城市要如何與它們共處?讓人思考科技發(fā)展與環(huán)境、城市生活的關(guān)系。</p><p class="ql-block"> 下圖是一個透明的幾何形罩子,像個未來感的生態(tài)艙。一個人趴在草地上,旁邊是一些花,和拿著花束的手。這種生態(tài)艙式的裝置藝術(shù),表現(xiàn)了人類在未來環(huán)境與自然中的孤立狀態(tài),提倡人類必須要有環(huán)保意識。</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圓頂教堂Dome Church </b></p><p class="ql-block"> 也叫圣瑪麗亞大教堂St Mary’s Church。是塔林最古老的教堂之一,也是愛沙尼亞最重要的路德宗主教座堂。13世紀初由丹麥人修建,最初是木質(zhì)教堂,后改為石結(jié)構(gòu)。在后來的幾個世紀中,經(jīng)歷了火災、戰(zhàn)爭和劫掠,教堂進行了擴建、修繕、改革,是哥特式和巴洛克式風格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教堂內(nèi)有精美的木雕祭壇和講壇。</p> <p class="ql-block"> 教堂中最珍貴的藏品是13至18世紀大量名人的墓碑,比如瑞典軍事指揮官蓬圖斯·德·拉·加爾迪和他的妻子索菲亞·居倫海姆公主Sophia Gyllenhelm、凱瑟琳大帝的情人 Samuel Greigh,以及幾位瑞典和俄羅斯時期的重要將軍和總督。教堂內(nèi)各處還懸掛著的17至20世紀的100多枚家徽和墓志銘。這些徽章象征著家族的貴族身份、等級和地位,有些甚至包含家族姓氏。教堂還是許多波羅的海德意志貴族、軍人、政治家的長眠之地。圓頂教堂不僅是宗教中心,也見證了塔林在丹麥、瑞典、俄羅斯統(tǒng)治下的歷史變遷。</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丹麥國王庭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Danish King’s Garden</b></p><p class="ql-block"> 1219年,丹麥國王 瓦爾德馬二世帶領(lǐng)十字軍征戰(zhàn),攻下了塔林。傳說在戰(zhàn)役中,丹麥軍隊一度陷入困境,但突然從天而降了一面紅底白十字的旗幟(即今天的丹麥國旗 )。丹麥軍隊認為這是上天傳給他們的力量的象征而大受鼓舞,最終獲勝。</p> <p class="ql-block"> 丹麥勝利后統(tǒng)治塔林和愛沙尼亞北部一百多年。那面神奇的旗幟,從此成為了丹麥的國旗,并被認為是“世界上第一面國旗”。因此,這個地方也被認為是丹麥國旗誕生地。丹麥人視這里為神圣之地,是塔林與丹麥歷史緊密聯(lián)系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花園中有三座黑色的僧侶雕像,形象神秘,增添了歷史氛圍。雕塑名為 “守護靈”,象征修道士和古老傳說。</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靈教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Church of the Holy Spirit</b></p><p class="ql-block"> 教堂最早記載于1316年,最初是窮人的避難所。教堂經(jīng)過多次重建和擴建,并在17世紀增建了一座八角形尖頂。而教堂的一大亮點,就是在教堂外墻上的藍、金相間的巴洛克式木雕古鐘。設(shè)立于1684年,也是塔林最古老的鐘。四個世紀以來一直在報時。它是城里唯一的街鐘,是一件精美的藝術(shù)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維魯門Viru Gate</b></p><p class="ql-block"> 此城門建于14世紀。塔林舊城區(qū)原來有6個城門。如今,只剩下維魯門與大海岸城門。這兩座塔樓如同“時光之門”。它們將塔林這座摩天大樓林立的現(xiàn)代化城市與塔林歷史最悠久、最迷人的老城區(qū)連接起來。</p> <p class="ql-block"> 老城區(qū)里人聲鼎沸,遍布商店、咖啡館和餐廳,這里中世紀氛圍非常濃厚,會見到許多身穿中世紀服裝的人。</p> <p class="ql-block"> 長腿門塔,此塔樓是作為控制上下城之間進出的重要閘門。</p> <p class="ql-block"> 在塔林,我們沿著古老的城墻漫步,探訪市政廣場和拱廊小巷,欣賞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巴洛克式建筑,品嘗當?shù)孛朗常谑迓吠O履_步,看街頭藝人表演。</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圣凱瑟琳通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t.Catherine's Passage</b></p><p class="ql-block"> 是一條古色古香小巷,被認為是塔林老城區(qū)最浪漫的街道之一。兩旁的建筑完全由石頭堆砌而成。上方還有特殊的縱橫交錯石拱門,這些美麗、高矮不齊的跨拱,是為了支撐兩旁的建筑物。在中世紀時,這里就是許多手工藝品工匠的聚集地,至今還可以看到陶藝家、皮革工匠、玻璃吹制工、織布工,他們使用傳統(tǒng)的方式工作著,仿佛回到了很久以前的中世紀。</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愛沙尼亞總統(tǒng)府</b></p> <p class="ql-block"> 老城區(qū)自古以來就是塔林的核心。蜿蜒的石板小巷透著中世紀的氣息,童話般的景致讓人流連。正如羅馬‘條條大路通城心’,在塔林,所有道路最終都匯聚于市政廳廣場。這里是舊城最熱鬧的中心,四周環(huán)繞著歷史悠久的建筑、咖啡館和餐館,每一座都承載著獨特的故事。過去,廣場中央曾設(shè)有頸手枷,小偷和死刑犯在行刑前會被示眾鞭打。</p> <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會舉辦許多節(jié)日和集市,技藝精湛的工匠和手藝人會在這里展示他們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1441年,塔林首次在市政廳廣場慶祝圣誕節(jié)。按照早期的歷史慣例,每年12月,廣場上都會擺放一棵圣誕樹,整個節(jié)日期間還會舉辦熱鬧的圣誕集市,游客們可以一邊品嘗熱騰騰的熱紅酒,一邊聆聽中世紀和現(xiàn)代音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塔林市政廳Town Hall</b></p><p class="ql-block"> 建于1322年,這是北歐地區(qū)唯一的哥特式市政廳,也是整個波羅的海國家最古老的市政廳。多年來,市政廳大樓經(jīng)歷了持續(xù)的重建,如今的面貌正是1402年-1404年大規(guī)模重建的成果。至今,人們?nèi)阅芸吹绞姓d大樓上掛著一個金屬項圈,上面不是百年老銹,而是沾滿了不幸受害者的鮮血。這些環(huán)形成了一個相當小的頸手枷,用來關(guān)押犯有輕微罪行的人,例如交易不誠實、不償還債務(wù)和商業(yè)欺詐行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市政廳的正面裝飾著1627年制造的龍頭形裝飾。在古代,人們普遍相信這樣的圖案可以驅(qū)除邪靈。</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市政廳藥房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Town Hall Pharmacy</b></p><p class="ql-block"> 是愛沙尼亞最古老的藥房。藥房的首次開張于1422年4月8日。這家中世紀藥房看起來更像是一家小商店,而非現(xiàn)代藥店。藥房里不僅出售藥品,還有撲克牌、煙斗、墨水顏料、煙草,甚至火藥。</p> <p class="ql-block"> 在其悠久的歷史中,它有過許多不同的所有者,從1581年~1911年之間,藥房由同一個家族 —— 布查特家族(Burchart)連續(xù)經(jīng)營了十代人。布查特家族成員大多受過良好教育,通常身分不僅僅是藥劑師,還是醫(yī)生。1725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還向布爾查特五世尋求醫(yī)療建議。</p> <p class="ql-block"> 在古代,藥店不僅僅出售藥品。藥房也是城鎮(zhèn)居民的聚集地。正如市政廳是做出重要決策的地方一樣,藥房也是討論重要政治和貿(mào)易事務(wù)的場所。討論通常是在一杯紅葡萄酒旁進行,這種葡萄酒傳統(tǒng)上會用香料調(diào)味,并配上藥房制作的所謂“morseli”餅干。市政廳藥房的紅葡萄酒是根據(jù)特殊配方釀造的,多年來一直保持不變。即使在今天,人們也可以在藥房買到按照百年歷史的特殊配方釀造的紅葡萄酒作為紀念品。</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拉脫維亞國家歌劇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Latvian National Opera</b></p><p class="ql-block"> 拉脫維亞最著名的文化中心,是拉脫維亞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歌劇院建成于1918,前身是建于1863年的新古典風格建筑—德語城市劇院,后由圣彼得堡建筑師路登維戈·波斯特德(Ludwig Bohnstedt)負責改造。在后來的一百多年里,歌劇院進行了多次翻新,不僅完善了相關(guān)設(shè)備,也為古典音樂帶來了新鮮血液,是今日人們享受精神娛樂活動的首選之地?,F(xiàn)如今,在每年12月至來年6月的演出季,歌劇院平均演出200場歌劇和芭蕾舞,常年吸引著大批音樂愛好者以及游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圣尼古拉教堂</span></p> <p class="ql-block"> 這趟波羅的海三國之旅就像打開了一個寶藏盒子,每一處都充滿驚喜!愛沙尼亞的靜謐、拉脫維亞的多彩、立陶宛的深情,共同織就了一幅獨特的畫卷。美景入眼,文化入心,完美的旅程在此刻定格,但美好的回憶會一直保鮮。分享給大家,也留給自己。再見啦,波羅的海!?? #旅行日記 #波羅的海 #完美收官,期待下一站——美麗的西西里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