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抗戰(zhàn)·上海尋跡(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尋碑</b></p><p class="ql-block"><b> 告別了我們《淞滬會戰(zhàn)尋訪》小分隊,我獨自在上海滯留一天。</b></p><p class="ql-block"><b> 在離開南京之前,我在《大觀》上看到一篇在8·13淞滬會戰(zhàn)間,一位法國神父饒家駒開設了安全區(qū),保住了30萬上海市民的生命安全,上海市為他立了一塊紀念碑。做為南京淪陷時在安全區(qū)內(nèi)得到外國友人庇護的我家(再者,我們也走過南京淪陷時的安全區(qū)),看到這篇文章后深受感動,決定去找。這塊碑在城隍廟牌坊的右側,當我趕到時已近傍晚5點關門,與保安小伙商量,他幫我進去拍了一張碑的照片,非常感謝??。</b></p> <p class="ql-block"><b> 上海南市難民區(qū)紀念碑</b></p><p class="ql-block"><b> 碑文</b></p><p class="ql-block"><b> 1937年八·一三戰(zhàn)事爆發(fā),日軍侵滬難民潮起。慈善家法國饒家駒聯(lián)絡各方,中國政府以民國路(今人民路),方浜路之間的區(qū)域建立南市難民區(qū)(1937 年1月9日 -1940年6月30日)。難民們棲居在城隍廟、豫園、沉香閣、天主堂、福估路清真寺、小世界游樂場、方竹小學、梨園公會、珠玉業(yè)工會等處,前后共有30萬中國難民獲救。此戰(zhàn)時保護于民的上海模式后來推廣到南京、漢口,法國、德國等地,并推動1949年《日內(nèi)瓦第四公約》 的訂立,中國共產(chǎn)黨人也積極參寫了救助工作,大批難民加人新四軍。</b></p><p class="ql-block"><b> 在紀念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暨南市難民區(qū)成立80周年之際特立此碑,以資紀念。</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市歷史協(xié)會</b></p><p class="ql-block"><b> 上海城隍廟</b></p><p class="ql-block"><b> 2017年11月9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身處萬里之外的異國他鄉(xiāng),在戰(zhàn)火紛飛的生死關頭,是選擇自保、袖手旁觀,還是挺身而出、庇護眾生?饒家駒一個外國人做出了回答,在至暗時刻點亮人性的光輝?;貓笊虾_@個海納百川的城市。</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饒家駒建立的《上海市難民區(qū)分布圖》,約1平方公里九個區(qū)域</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 他因何被稱為"上海拉貝""中國辛德勒"?大家都知道南京的拉貝,鮮少有人知道上海有個饒家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一摘自上觀AP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供大家了解上海人民的恩人饒家駒</span></p> <p class="ql-block">這碑文就是上述讓保安小伙所拍的。</p> <p class="ql-block">"當年城隍廟里就住滿了難民,饒家駒就被大家稱為洋城隍",蘇智良說。</p><p class="ql-block"> 1937年8月13日日軍入侵上海,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硝煙籠罩浦江兩岸,城市滿目瘡痍,百姓流離失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3. 參觀《淞滬抗戰(zhàn)紀念館》中介紹的饒家駒</b></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用一個版面介紹了饒家駒建立的安全區(qū)</p> <p class="ql-block">饒家駒塑像</p> <p class="ql-block">上海是了解中國抗戰(zhàn)的窗口</p> <p class="ql-block">支持正義的國際友人</p> <p class="ql-block">由饒家駒模式,上海也成立了國際難民收客所和猶太難民收容所</p> <p class="ql-block">國際難民收容所</p> <p class="ql-block">猶太難民收容所</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法國神父饒家駒身兼數(shù)職,憑借廣泛人脈和流利多語能力,在8、13淞滬抗戰(zhàn)間,多方奔走交涉。11 月9日,他促成南市難民區(qū)建立,這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區(qū)域成了難民的“安全島”,在其存在的32個月里,成功庇護約30萬難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