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廣州,國內一線城市、國際化大都市。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和現代氣息。2025年8月5日,我們從連州自駕車去澳門經過廣州,在廣州游覽了黃埔軍校舊址、廣州塔、越秀公園、中山紀念堂和南越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qū)長洲島內,陸軍軍官學校門匾為國民黨元老譚延闿題寫。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在蘇聯(lián)顧問幫助下,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在廣州創(chuàng)辦了培養(yǎng)軍事干部的學校。在這里走出了新中國的5位元帥、3位大將、8位上將,而國民黨中畢業(yè)于此的中將以上的高級將領達到180多人,所以黃埔軍校被后人稱為將帥搖籃,在中國近代史和現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軍校大門兩側墻上,寫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詞語。這是孫中山臨終前預立的《國事遺囑》中提煉出來的,意在激勵各界仁人志士團結一致。</p> <p class="ql-block">進入黃埔軍校的二門就是校本部的走馬樓建筑。走馬樓是房屋四周設有環(huán)形走廊的樓層,通道寬闊到騎馬通行。</p> <p class="ql-block">在黃埔軍校紀念館里,有一副對聯(lián)寫道“升官發(fā)財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橫批“革命者來”,真實表達了軍校師生投軍報國的信念,時刻告誡師生,要時刻謹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為物質誘惑而墮落。</p> <p class="ql-block">黃埔軍校舊址碼頭</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紀念碑</p> <p class="ql-block">軍校劇場</p> <p class="ql-block">離開軍校已是夜晚。夜晚的廣州花燈閃爍,猶如一幅絢麗的畫卷,令人陶醉。全球最大的會展綜合體廣交會展館恢弘與璀璨,如巨貝含珠靜臥在珠江畔。</p> <p class="ql-block">海珠大橋,廣州市內珠江第一大橋,始建于1920年,1933年通車,是當時廣州最為壯觀的鐵橋。</p> <p class="ql-block">海心橋連接沙心島和廣州塔,是廣州第一座跨江人行天橋,是世界上跨度最寬的曲梁斜拱人行橋。</p> <p class="ql-block">遠眺廣州電視塔小蠻腰,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珠江之畔,熠熠生輝。</p> <p class="ql-block">廣州塔,塔身主體高454米,天線桅桿高146米,總高度600米,是中國第一高塔,世界第二高塔。</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廣州塔猶如一朵盛開的蓮花,燈光變幻不定,宛如仙境般的美麗,七種色彩的燈光交替變幻,流光溢彩。</p> <p class="ql-block">海心沙,曾是亞運會開閉幕式主場館,許多大型演唱會也會在海心沙舉辦。</p> <p class="ql-block">珠江新城摩天樓林立,地標建筑也相當多。</p> <p class="ql-block">珠江兩岸的燈光倒映在水面上,宛如一條流動的項鏈,鑲嵌十里珠江,匯成一條異彩紛呈的珠江彩虹。</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天下著雨,但是我們還是按照原計劃來到越秀公園。越秀公園位于廣州市市中心,是山地公園,東西約3公里,海拔70余米。民國時期,孫中山提出要把越秀山建成一座大公園,廣州解放后,這一構想得到了實現?,F在的越秀公園是廣州市一座超大型的綜合性公園,有7個山崗和3個人工湖構成,總面積約為69萬平方米,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羊城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越秀山是公園的核心,其山勢峻峭,層巒疊翠,與周圍的湖光水色相映成趣,構成了一副美麗的山水畫卷。</p> <p class="ql-block">五羊雕像,屹立在越秀公園的木殼崗上,它建于1959年,由尹積昌、陳本宗、孔丘傳三位雕塑家創(chuàng)作,是廣州市重點保護文物。整座雕像用130塊花崗石雕刻而成,高10余米,體積為53立方米,這座雕塑被視為廣州羊城的標志。</p> <p class="ql-block">明代古城墻,長約1100米,逶迤伸展、斷斷續(xù)續(xù)、橫跨越秀山,隱沒在叢林深處。它是廣州保存的唯一一段明代城墻,也是廣州現存的最古老的城墻。它是明代初年朱亮祖鎮(zhèn)守廣州,于1380年所建,迄今已有近700年歷史,這段城墻是廣州城垣的歷史遺產。</p> <p class="ql-block">中山紀念碑,是為紀念民主革命家孫中山而建,它位于觀音山山頂上,循百步梯上躡498級可通達。紀念碑建于1929年,由著名建筑師吳彥直設計。碑身全部用花崗石砌成,高37米,背底為方形。</p> <p class="ql-block">孫中山讀書治事處紀念碑,位于越井崗南麓半山腰,是孫中山先生和宋慶齡夫人居住的粵秀樓的的遺址。碑的正面刻有“孫中山讀書治事處”八個金色大字,碑背面由孫中山秘書林直勉所撰并書寫的《抗逆衛(wèi)士題名碑記》,記載1922年6月16日,陳炯明背叛孫中山,發(fā)動武裝叛亂,炮轟總統(tǒng)府和粵秀樓戰(zhàn)斗中,62名衛(wèi)士與陳炯明叛軍浴血奮戰(zhàn)兩晝夜的經過及有功衛(wèi)士名單。</p> <p class="ql-block">還想詳細了解越秀公園,但雨下的太大,山路難走,只好悻悻離開。</p> <p class="ql-block"> 中山紀念堂,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東風中路299號,越秀公園旁邊。紀念堂主體建筑坐落于孫中山當年的總統(tǒng)府舊址上,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集資新建,由我國著名設計師呂彥直設計,于1931年建成。</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正前方立有孫中山在中山大學演講為造型的銅像,銅像下白色花崗巖的基座上刻著孫中山所著《建國大綱》。</p> <p class="ql-block">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是中國建筑風格與西方建筑結構完美結合的典范,廣州近代城市中軸線上的重要節(jié)點。主體建筑占地1.2萬平方米,高52米,是一個八角形古宮殿式建筑。它采用鋼桁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由前后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筑組成。堂頂鑲寶藍色的琉璃瓦,瓦面分高低四層,層層飛檐出卷。</p> <p class="ql-block">紀念堂園內古木眾多,枝繁葉茂,濃蔭蔽日,樹影落在草坪上,與石柱、石凳的陰影相互交錯。風過葉響,像是在低聲復述著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讓人駐足回望……</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館位于廣州市越秀區(qū)北京路374號,國家一級博物館、4A級旅游景區(qū)。它是以南越國重要考古遺存為依托的大型考古遺址類博物館,分為王墓和王宮兩個展區(qū)。</p> <p class="ql-block">象崗是越秀山西側一座海拔49.71米的石英砂巖山崗,1983年6月發(fā)現西漢越王墓,歷時43天挖掘結束。出土各類隨葬品1千多件(套),還發(fā)現15個殉葬人 ,墓中有“文帝行璽”,經確認墓主是2000多年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帝”。為保護遺址,廣州市政府決定新建南越王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南越國(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于嶺南地區(qū)的一個政權。秦末,南海郡尉趙佗乘著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兼并嶺南的桂林郡、象郡,于漢高祖3年(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漢高祖時,南越國為漢朝藩屬國。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劉徹發(fā)動對南越國的戰(zhàn)爭,滅亡了南越國。從開國君主趙佗到亡國君主趙建德,一共歷經5任國王,享國93年。南越國是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王朝政權。</p> <p class="ql-block">文帝行璽金印,重148.5克,邊長3.1厘米,是目前發(fā)現西漢最大的一枚金印,也是第一枚以龍為鈕的帝王璽印。</p> <p class="ql-block">根據棺槨遺跡和器物分析,墓主趙昧的葬具為一棺一槨。漆木棺槨已腐朽,僅存槨上6個鋪首。槨與棺之間形成了頭箱和足箱,放置了大量珍寶和喪葬用的玉璧及陶壁。</p> <p class="ql-block">絲縷玉衣,玉衣是漢代帝王和高級貴族死時穿的殮服。這件玉衣共使用2291塊玉片。以絲縷編綴和麻布粘貼而成,出土時絲縷已朽,玉片散落,經修復為現狀。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第一套形制完備的絲縷玉衣。</p> <p class="ql-block">銅承盤高足玉杯,由高足青玉杯、托架及銅承盤三部分組成,以金、銀、銅、木、玉五種材質制作,是南越國制玉工藝與金屬加工相結合的杰作。這可能是南越王用來盛聚甘露及服用長生不老藥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虎頭金鈎扣龍形玉佩</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趙昧組玉佩</p> <p class="ql-block">錯金銘文銅虎節(jié)</p> <p class="ql-block">人操蛇鑾金銅托座,出土南越文王墓,通高31.5厘米,橫長15.8厘米,是屏風下面轉角位的構件。托座中一個越人身穿短袖,右衽上衣,下著露膝短褲,赤著雙腳,口中銜著一條兩頭蛇,雙手抓蛇,雙腿夾蛇,四蛇相互纏繞,向左右延伸。</p> <p class="ql-block">五行散,古代帝王信其可延年益壽、長生不老。這些藥石均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但如果長期或大劑量服用,則會中毒。</p> <p class="ql-block">番禺漢式銅鼎,南越王墓出土4件漢式銅鼎和3個越式銅鼎的器身,番禺就是今天的廣州,銅鼎出土說明廣州建城已有2200年的歷史,是廣州建筑史上的重要物證。</p> <p class="ql-block">圓雕長袖玉舞人,戰(zhàn)國至漢代玉舞人都是平雕,圓雕作品尚屬首見。這件圓雕舞人作長袖舞,該舞為宮廷舞的一種。</p> <p class="ql-block">勾鎐,是古越族的樂器,一套重191公斤,表面陰刻兩行平行的篆文,文帝九年樂風工造,是南越文帝趙昧在位第9年的時候由樂府制成的。</p> <p class="ql-block">南越國時期,嶺南社會進入了一個飛躍發(fā)展的階段。南越王墓出土的大量文物,不僅揭示了墓主人的奢華生活,同時反映了嶺南社會發(fā)展已經緊跟中原步伐,漢越等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了嶺南文明。南越王墓及出土文物對研究嶺南地區(qū)早期開發(fā)史具有重要的價值。</p> <p class="ql-block">珠江倒映廣州塔書寫了現代廣州的摩登畫卷,沙面百年歐式建筑群與深厚的歷史文化給我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廣州是一座值得慢慢品味的歷史文化名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