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北宮門是這座皇家園林的北入口。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步入北宮門,腳下青石鋪就的路徑引領(lǐng)游人進(jìn)入古木參天,碧水環(huán)繞頤和園。</p> <p class="ql-block">進(jìn)了大門繞過山石,經(jīng)過一座雕欄玉砌的石拱橋-北京人俗稱“羅鍋橋”,正名是繡漪橋,迎面就是萬壽山后山。</p> 如上圖所示,頤和園的建筑主要分布在佛香閣為中心在昆明湖沿岸區(qū)域,后山的建筑相對少。北宮門進(jìn)來面對的就是以須彌圣境和四大部洲為核心的后山主要建筑群。 <p class="ql-block">須彌圣境和四大部洲是一組把佛教思想具象化的建筑群,仿佛是讓我們進(jìn)入了另一個(gè)世界。</p><p class="ql-block"><br></p> 后山的須彌圣境和四大部洲是一組前漢后藏建筑風(fēng)格的建筑。<div><br><div>漢式風(fēng)格的土木建筑被英法聯(lián)軍焚毀,藏式土石結(jié)構(gòu)為主,保留下來的多一些。老照片是修復(fù)前的樣子。<div><br></div></div></div> <div>早年到頤和園后山,還沒有大規(guī)模修繕,看到浩劫之后宮殿廢墟,只剩下錯(cuò)落分布著似碉樓,又如堡壘的藏式建筑。<br></div>其實(shí)當(dāng)年頤和園的能燒的建筑完全被焚毀,后清廷重建了一些建筑,八國聯(lián)軍入侵北京,又被大肆破壞了一次?,F(xiàn)在看到的頤和園后山的建筑都是近年逐漸修復(fù)的。 須彌圣境,這片建筑是為了體現(xiàn)須彌山的意象。佛教認(rèn)為須彌山是天地的核心也是宇宙觀的核心。當(dāng)初的建造者是想在這里建造一座“宇宙中心”。 須彌圣境左右和上方的所在是四大部洲。四大部洲環(huán)繞須彌圣境,凝聚成一個(gè)神圣的宇宙體系。百度關(guān)于須彌山的介紹說:須彌山矗立于佛教宇宙的中心,被七重金山與香水海層層環(huán)繞。須彌山即是世界的軸心又是萬物秩序的源頭。在這座神圣之山的周圍,咸海之中漂浮著四大部洲。<div>南贍部洲,正是我們家園——地球,東勝神州也一定不陌生,西游記說的清楚,東勝神州是孫悟空的家。</div> 網(wǎng)上找到須彌靈境、四大部洲的手繪圖,雖然近期做了大規(guī)模的修復(fù)工作,但被焚毀前的場景已不能重現(xiàn)。 正對著頤和園北宮門的須彌圣境建筑群。 石經(jīng)幢沒被英法聯(lián)軍完全毀掉。 <p class="ql-block">但浮雕上也有被英法聯(lián)軍破壞的痕跡。</p> 須彌靈境修復(fù)了主殿臺基和左右配殿。 四大部洲是彌圣境周邊建筑,以香嚴(yán)宗之閣為中心,過設(shè)四大部洲,八小部洲,綠、白、黑紅四座藏塔,形成拱衛(wèi)須彌靈境的態(tài)勢。<div>我們以這張地圖為據(jù)探訪四大部洲。<br><div><br></div></div> 須彌圣境主殿臺基的后面。 由臺基后開始逐級攀登。 走上臺階就是四大部洲之一的南瞻部洲。 紅墻蔚為壯觀,是不是有點(diǎn)布達(dá)拉宮的意思呢? 南瞻部洲。應(yīng)該是英法聯(lián)軍焚毀后所建,完全沒有了圖上畫的規(guī)模。 南瞻部洲之后是香嚴(yán)宗之閣,兩建筑距離很近。 圖上看出來須彌圣境外后山的第二大建筑,是個(gè)巨大樓閣,焚毀后所補(bǔ)建就是一座單層不大的殿。 兩個(gè)建筑貼的很近,幾乎銜接起來。<div>從這個(gè)平臺上向左走,依次是地圖中八小部洲的二小部洲——筏羅遮末羅洲、綠塔、一小部洲——舍諦洲。向右走依次是三小部洲——末羅洲、紅塔、四小部洲——提訶洲。遠(yuǎn)景是二小部洲和綠塔的塔尖。</div> <p class="ql-block">綠塔(地靈塔)與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二小部洲——筏羅遮末羅洲。</p> <p class="ql-block">綠塔</p> <p class="ql-block">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一小部洲——舍諦洲。</p> <p class="ql-block">向右走是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三小部洲——末羅洲和紅塔(皆蓮塔)。</p> 八小部洲中的三小部洲——末羅洲、紅塔。 更遠(yuǎn),大一些的建筑是八小部洲中的四小部洲——提訶洲。 從香嚴(yán)宗印之閣繼續(xù)拾階而上,上一層的平臺左右兩邊建有兩座式樣相同的閣樓,左邊為月殿,右邊為日殿。 日殿 <p class="ql-block">日殿。</p> 日殿 <p class="ql-block">月殿</p> <p class="ql-block">月殿向左到達(dá)四大部洲之一的西牛賀洲。</p> <p class="ql-block">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p> <p class="ql-block">西牛賀洲和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p> <p class="ql-block">西牛賀洲和比它略高的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相互對應(yīng)。</p> 從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看西牛賀洲,高差大約是一層樓的樣子。 <p class="ql-block">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與月殿。</p> <p class="ql-block">從日殿再向右,是四大部洲的東勝神洲與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六小部洲——毗提訶洲。</p> <p class="ql-block">六小部洲——毗提訶洲。</p> <p class="ql-block">東勝神洲??吹某鰜矶咏ㄖ苄?,距離上次修繕的時(shí)間不會太久。</p> <p class="ql-block">房子一層成弧形,不但在四大部洲中絕無僅有,而且顯示中也非常罕見。</p> <p class="ql-block">在日殿之下看東勝神州。</p> 從這個(gè)高度再向上,沒下邊那樣的臺階,要走石塊中的不太規(guī)則的臺階曲線上行。這座建筑是四大部洲之一的北俱蘆洲。 <p class="ql-block">北俱盧洲建在石山上。北俱蘆洲向左,稍微下幾步臺階到達(dá)地圖中八小部洲中的——憍拉婆洲和白塔。向右到達(dá)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和黑塔。</p> 八小部洲中的七小部洲——憍拉婆洲。 <p class="ql-block">八小部洲中的七小部洲——憍拉婆洲。</p> <p class="ql-block">白塔(天潔塔)。</p> 白塔。 <p class="ql-block">白塔。</p> <p class="ql-block">換個(gè)角度看白塔。</p> <p class="ql-block">北俱蘆洲向右,是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p> 八小部洲中的八小部洲——矩拉婆洲。 <p class="ql-block">經(jīng)過八小部洲,就是黑塔(吉祥塔)了。</p> <p class="ql-block">黑塔(吉祥塔)是后山建筑群中色彩最深的建筑,也是最后一座建筑。到此走就看完了頤和園后山須彌圣境和四大部洲所有的建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們與地圖對應(yīng),按逐級而上,先左后右的原則看了須彌圣境和四大部洲、八小部洲。</p> <div><br></div><div>八小部洲現(xiàn)場沒有注明,梵文譯成的中文不好記,寫下來便于了解八座建筑:</div><div><br><div>一小部洲——舍諦洲</div><div>二小部洲——筏羅遮末羅洲</div><div>三小部洲——末羅洲</div><div>四小部洲——提訶洲</div><div>五小部洲——嗢怛羅漫怛里拿洲</div><div>六小部洲——毗提訶洲</div><div>七小部洲——憍拉婆洲</div><div>八小部洲——矩拉婆洲</div><div><br></div><div>清代乾隆年間建造象,征佛教經(jīng)典中的“四智”白綠黑紅四座梵塔分布于香巖宗印之閣的東南(白塔)、東北(綠塔)、西南(黑塔)、西北(紅塔)四個(gè)方位。</div><div><br></div><div>四座藏式塔的名字:</div><div>白塔——天潔塔<br></div><div>綠塔——地靈塔<br></div><div>黑塔——吉祥塔<br></div><div>紅塔——皆蓮塔</div><h5>注:文中老照片引自百度,須彌圣境的說明,八小部洲、藏式佛塔的名稱取自AI檢索。</h5></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