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讀書時我參觀過長影,那時候雖然已經有了磁帶、錄音機,但電影仍是最神奇的媒體,聲光電齊全,令一切故事躍然屏幕上,而你的思維則可以透過屏幕,無限發(fā)散。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用于游客參觀的設施,長影似乎也沒有覺得自己歷史悠久,所有的陳列并沒有圍繞著自己的兩鬢斑白,而今年已經是長影建廠80周年,原來的老廠房也已辟為長影舊址博物館。</div> <div><br></div><div>建國后的電影制片廠以4家為主,長春電影制片廠、北京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片廠,而歷史最悠久的當屬長影,它的前身是1937年偽滿時期的 “滿映”,1945年被中共接管,這便是今天長影的雛形。</div><div><br>我小的時候,國內的電影產量真的不高,似乎每一部電影的細節(jié)都記得清清楚楚,一是兒時的記憶力好,二是每年的新電影少。</div><div><br>讀小學時拍攝最多的電影是紀錄片《新聞簡報》,每次正片開演前都要播映幾集《新聞簡報》,當時有個順口溜形容各國的電影風格:“中國新聞簡報,越南飛機大炮,朝鮮又哭又笑,蘇阿又摟右抱”,“蘇阿” 指的是蘇聯(lián)和阿爾巴尼亞,仔細品味一下,還真的挺形象喲。</div> <div><br></div><div>《英雄兒女》里的王成,是每一個男孩子心目中的英雄,那時候大院里的孩子們,站在準備冬天燒鍋爐取暖用的大煤堆上,一個個高喊著 “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然后縱身一跳,玩一次總得跳個10幾回,非洲兄弟還有一口白牙,我們連牙都黑了。<br><br>董存瑞那可是幾代人的英雄偶像。</div> <div><br></div><div>《冰山上的來客》是1963年上映的,據說是 “紅色浪漫主義” 的代表作,停映了10多年,后來又重映了,我們這代人是重映后才第一次看見這么美的影片,每個人都傳唱著 "花兒為什么這樣紅",銀幕上古蘭丹姆的面紗后,藏著起碼兩代人對愛情最初的想象,現(xiàn)在的年輕人很難理解,為什么銀幕上的一個眼神就能讓我們討論整個夏天。</div> <div><br></div><div>不同年代的代表作,也是每個時代的縮影,電影藝術的變化跟隨著時代的變遷。</div> <div><br></div><div>原來有那么多譯制片都是出自長影之手,那些老舊的蘇聯(lián)影片好像與我們分屬兩個星球,雖然我們有堅定的階級立場,但 《保爾-柯察金》里,保爾與冬妮婭的結局還是令我們扼腕嘆息,好希望他們有情人終成眷屬。</div> <div><br></div><div>如今的AI、VR令動畫片可以無限的變幻,它們儲存在電腦里,看得見,摸不著,而那個年代的美術片,原來是可以觸摸的美。</div> <div><br></div><div>《開國大典》拍得不錯,如果不是這次參觀長影舊址博物館,我還不知道它是長影拍攝的,這些年我看電影少了,長影的好片子也少了。</div> <div><br></div><div>如今的中國,整個電影業(yè)態(tài)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投資、制片、導演、發(fā)行早已不是我兒時的年代,曾經輝煌的長影面臨著嚴峻挑戰(zhàn),人才流失、創(chuàng)意匱乏、資金短缺等問題困擾著這個老牌制片廠,尤其在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傳統(tǒng)電影制作模式和經營模式遭遇巨大沖擊。</div> <div><br></div><div>站在歷史和未來的交匯處,長影像一位飽經風霜的守望者,它的困境折射出整個電影業(yè)經營模式的變化,也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產業(yè)在數字時代的普遍焦慮,而新一代的電影人又如何彰顯文化記憶的永恒價值?畢竟VR只是技術,技術的目的是令藝術永恒。</div> <div><br></div><div>長春電影制片廠,你的膠片里有我的記憶,你剪接了我百無聊賴的童年,又剪接我支離破碎、熾熱非常的青春?,F(xiàn)在的我們似乎陌生了,我知道是因為你我都變了,但我寧愿你不再是我心目中的模樣,只要你過得比我好。<br><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b><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b></div><br><br><br> “離開一個地方,風景就不再屬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發(fā)現(xiàn)她更生動,更美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與朋友們分享游攝中的際遇,也作為留給自己的回憶。健康著、快樂著、幸福著、偶爾也醉著......” ———— 小可 路經之友</b><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