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圖原創(chuàng):天地人和(廣東)2418942</p><p class="ql-block">?攝影器材:索尼 ILCE-A7RM5、蘋果手機</p><p class="ql-block">背景音樂:小施特勞斯《春之聲》</p> <p class="ql-block"><b>離開斯洛伐克,驅車60公里,我們來到了奧地利維也納。</b></p><p class="ql-block"><b>奧地利,作為奧匈帝國曾經榮耀過,一戰(zhàn)解體,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運起起落落。</b></p><p class="ql-block"><b>12世紀中葉被巴本堡家族統(tǒng)治形成公國,而成為獨立國家;</b></p><p class="ql-block"><b>1278年哈布斯堡王朝統(tǒng)治長達640年,18世紀初領土空前擴大;</b></p><p class="ql-block"><b>1815年維也納會議后成立了以奧為首的德意志邦聯,1866年普奧戰(zhàn)敗邦聯解散。</b></p><p class="ql-block"><b>1867年與匈牙利簽約成立奧匈帝國,1918年一戰(zhàn)結束帝國解體,成立共和國;</b></p><p class="ql-block"><b>1938年3月被德國吞并,二戰(zhàn)后被盟軍占領;</b></p><p class="ql-block"><b>1955年5月奧重獲獨立,10月26日奧國民議會通過《永久中立法》,1965年10月26日被定為奧國慶日。</b></p> <p class="ql-block"><b>到達維也納第一個拜訪的就是維也納城市公園的“小金人”,小金人指的是小施特勞施正在拉琴的鍍金雕像,這座雕像的復制品也永遠立在了</b><b style="font-size:18px;">1999年昆明世博會的園區(qū)里了。</b></p><p class="ql-block"><b>小施特勞斯(1825—1899)是老施特勞斯的長子,與父親同名,奧地利著名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b><b style="font-size:18px;">后又從事輕歌劇的創(chuàng)作,</b><b>被譽為“圓舞曲之王”。其知名的圓舞曲有《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藝術家的生活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和《安娜波爾卡》等,其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節(jié)奏自由,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奏的主要曲目。</b></p> <p class="ql-block"><b>城市公園建于1861年,如今這里是每天舉辦華爾茲音樂會,免費欣賞音樂的場所。</b></p><p class="ql-block"><b>城市公園如同一座音樂大師雕像的展覽場地,園內還立有古典音樂大師舒伯特、交響樂和宗教音樂作曲家布魯克納、輕歌劇作家雷哈、施多爾茨的雕像。此外,公園還立有城市公園落成時在任的維也納市市長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這是由奧地利雕塑家?guī)鞝柼亍な┩叽膭?chuàng)作的</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著名指揮家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 的塑像。</b></p> <p class="ql-block"><b>這是維也納市政廳,建于1872年,距今己153年,是一座新哥特式風格的建筑,其正面是5座尖塔,中間一座尖塔98米,極其高大,是維也納的標志。塔尖上的騎士雕塑高達3.4米,令總塔高超越了教會的98米限高,成為了向舊勢力的挑戰(zhàn),因此這個塔尖騎士又被稱為“市政廳鐵人”。</b></p><p class="ql-block"><b>市政廳建筑的窗棱上外面塑有一個個穿戴甲胄手執(zhí)槍矛的3米高武士,非常威武。</b></p> <p class="ql-block"><b>市政廳鐘樓附近有一個圓形建筑,</b><b style="font-size:18px;">?它是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b><b>是?羅托納達圓頂大廳?,它是弗朗茨·約瑟夫皇帝建于1857年的維也納環(huán)形大道上的著名地標。建筑的圓頂高度達83米,直徑約110米,建成時曾是世界上最大的圓頂大廳建筑,遠超48米高的羅馬圣·皮耶爾大教堂和37米高的倫敦圣保羅大教堂的圓頂,被稱為世界第八大奇觀,體現了維也納帝國時期的藝術成就,現多用于舉辦音樂會和文化活動。世博會期間共有206270位參觀者踏著臺階登到圓頂皇冠處,飽覽維也納城市的迷人景色并為壯觀的建筑而榮耀。 </b></p> <p class="ql-block"><b>穿街走巷,看到有些建筑正在裝修施工。</b></p> <p class="ql-block"><b>這是國會大廈右側的一尊雕像——卡爾·倫納博士(1870-1950),</b><b style="font-size:18px;">他被譽為 “奧地利共和國之父”,</b><b>是奧地利第一共和國(1918-1919)的第一任總理,</b><b style="font-size:18px;">領導起草了憲法,推動奧地利從君主制轉型為民主共和國?;簽</b><b>署了《圣日耳曼條約》,正式結束了奧地利在二戰(zhàn)中的戰(zhàn)敗國身份?。是奧地利第二共和國(1945年后)的第一任總統(tǒng),</b><b style="font-size:18px;">推動國家從納粹占領中恢復主權和戰(zhàn)后重建,</b><b>他是奧地利社會民主黨的關鍵創(chuàng)始人和理論家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法學家和政治家。</b></p> <p class="ql-block"><b>與卡爾·倫納博士雕像隔街對望的是國會大廈的側門,門面是仿希臘衛(wèi)城神廟風格的四個女像列柱雕塑。女像柱起源與古希臘戰(zhàn)勝卡里亞人后將其女性作為建筑構件以示懲戒的傳說相關。此類以雕像替代柱身的設計后被歐洲多地建筑效仿。</b></p> <p class="ql-block"><b>這是一座仿希臘神廟式的建筑——奧地利議會大廈——建于1874年,距今已151年,就座落在霍夫堡大花園對面。為了表現</b><b style="font-size:18px;">民主來自希臘,建筑師特奧費爾·翰森設計</b><b>議會大廈的</b><b style="font-size:18px;">中殿立面是8根古希臘科林斯式巨柱,東西二殿各6根柱頭,</b><b>將前檐設計成希臘式三角屋檐的浮雕,</b><b style="font-size:18px;">浮雕內容是弗蘭茨一世皇帝向17個民族頒發(fā)憲法的場景。</b><b>在通往中殿二層的弧形石道兩旁,有8座生動的人物雕像。由此可見</b><b style="font-size:18px;">國會大廈是建筑與雕塑完美結合的典范,1919年后國會大廈多次出現在奧地利郵票上,享有“歐洲最美國會大廈”的美稱。</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郵票圖片來自百度</span></p> <p class="ql-block"><b>國會大廈前最引人注目的是中間采用金色鍍金工藝,高達4米的女神雅典娜雕像和噴泉,</b><b style="font-size:18px;">基座旁是四座群塑,象征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多瑙河、萊茵河、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b><b>這座雕像不僅是國會大廈的標志,也是維也納城市景觀的一部分,成為維也納知名的旅游景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帕拉斯·</b><b>雅典娜女神是希臘神話中的智慧與戰(zhàn)爭女神,她左手持權杖象征公正,右手托著勝利女神像,表達奧地利對和平與正義的追求。女神</b><b style="font-size:18px;">兼具智慧、戰(zhàn)爭與藝術,擁有多重身份,雕像通過藝術化表達強化了議會作為權力中心的莊嚴性。</b></p> <p class="ql-block"><b>美泉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巴洛克藝術建筑,曾是神圣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宮。傳說1612年神圣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狩獵于此,飲用此處泉水,清爽甘洌,遂命此泉為“美泉”,此后“美泉”成為這一地區(qū)的名稱。2004年起,每年六月初,美泉宮的花園里,維也納愛樂樂團將舉行一場盛大的露天音樂晚會,這就是著名的美泉宮之夜夏季音樂會。</b></p><p class="ql-block"><b>關于美泉宮將有專文描述。</b></p> <p class="ql-block"><b>享負盛名的維也納金色大廳,建于1867年,距今158年,這座建筑由建筑師奧托·瓦格納和特奧多爾·馮·漢森共同設計,融合了文藝復興、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等多種建筑風格,展現出一種獨特的時代美感。大廳內部以金色為主色調,鑲嵌著無數金箔和精美雕刻,每當燈光照耀,整個空間仿佛被金色的光芒所包圍,因此得名“金色大廳”。她不僅是世界級的音樂殿堂,更是無數音樂家夢寐以求的舞臺。它以其輝煌的歷史、卓越的建筑美學、無與倫比的音響效果,以及每年舉辦的無數音樂會,成為了連接過去與未來,融合古典與現代的音樂橋梁。與柏林愛樂廳、萊?錫布商?廈?樂廳、阿姆斯特丹?會堂以及波?頓交響樂?廳并稱為世界五??樂廳。</b></p><p class="ql-block"><b>關于金色大廳推薦閱讀:</b><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g98z89u" target="_blank" style="font-size:18px;">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聽一場音樂會</a></p> <p class="ql-block"><b>維也納斯蒂芬大教堂是維也納的象征,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的中央,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m,僅次于科隆教堂和烏爾姆教堂,位居世界第三,屋頂上由黃、綠、黑三種顏色組成的臂章圖案和代表哈布斯堡王朝的雙頭鷹尤為引人注目。</b></p><p class="ql-block"><b>教堂始建于12世紀,哈布斯王朝統(tǒng)治后,對教堂進行了擴建,修建了南北兩座高塔。南塔136.7m高,具有哥特式建筑風格;北塔具有文藝復興的味道。18世紀大教堂再次擴建,外墻飾以巴洛克建筑風格,二戰(zhàn)燒毀;直到1945年才再次開放。教堂巨大的鐘被昵稱為普默林(Pummerin),新年時奧地利廣播與電視上都能聽到普默林的鐘聲。</b></p> <p class="ql-block"><b>圣史蒂芬大教堂位于克恩頓大街?的盡頭,這是一條U字形的步行街,被譽為“世界十大著名步行街”之一,是維也納最繁華的商業(yè)中心,連接著國家歌劇院和圣斯蒂芬大教堂,是當地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商業(yè)核心區(qū)。</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