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人民出版社近日出版的原因自選散文集《聽雨》,收錄了作者百余篇精美散文。寫散文需要真情和靈性,寫好它,很不容易。好的散文,字里行間應(yīng)該找不到絲毫的虛情假意,《聽雨》就是這樣的一本散文集子。讀著它,能讓人真切感受到自然山水的一呼一吸,觸摸到人與人之間濃濃的情愛,尤其是云南山水風(fēng)光和邊疆少數(shù)民族的精魄和靈魂會在不知不覺中攫住你,讓你進(jìn)入一個真與美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作者從小生活在白族文化的氛圍中,對不是故鄉(xiāng)勝似故鄉(xiāng)的劍川一直情有獨鐘,他寫少年生活的那些篇章,無不流露一種濃濃的鄉(xiāng)情。對春天,數(shù)千年來不知有多少人寫過,但對劍川的春天,原因把感知的觸角伸到民族風(fēng)情中。古人有春天郊游踏青的雅興,劍川人有春天賞花的習(xí)俗,每到四野春光綻放,千樹萬樹梨花開的時節(jié),就是少男少女們結(jié)伴賞花的日子。在《憶念春天》里,作者憶起了少年時在劍川賞花的情景,從小蝴蝶一樣的蠶豆花寫到萬樹銀裝的梨花,筆觸繼而轉(zhuǎn)到了為防霜凍而插滿了菜地的沙竹和五顏六色的野杜鵑。作者避開感時傷春的常見情調(diào),通過對大自然的傳神摹寫和對相關(guān)民族風(fēng)情的繪畫似描記,耐人尋味地表達(dá)了對回歸自然、回歸淳樸的生活方式的憧憬。</p><p class="ql-block">作者把有關(guān)大理風(fēng)土的散文寫得那么感染人,一方面得益于實地的生活感受,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他對漢語言文字的穎悟。在《漢字之妙》一篇文章中,他引用了前蘇聯(lián)作家巴烏托夫斯基的“沒有比描述河流的氣息或田野的岑寂更困難的事了”這句話,然后自信地說,巴烏托夫斯基之所以這樣認(rèn)為,是因為他不了解中國的漢字。是的,憑著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活的鐘情;憑著他對漢語言文字得心應(yīng)手的駕馭,他不但發(fā)現(xiàn)和捕捉到了當(dāng)?shù)仫L(fēng)土中的特殊美韻,而且把它成功地融入到了字里行間。這種稟賦是一種詩人的稟賦。林語堂先生評價蘇軾詠贊西湖的名詩時曾經(jīng)說過:“一個地方要找到它的代表詩人并不容易,此人必須發(fā)掘當(dāng)?shù)氐纳?、變遷、復(fù)雜的個性……”我們要說,就是作者的詩人情懷使得《聽雨》傳達(dá)出了云南風(fēng)土的神韻,營造了一種感人至深的特殊情境。</p><p class="ql-block">每每能抒寫出全新的感受和體驗,是《聽雨》的又一引人入勝之處。在《雞足山登臨》中,那些黎明前就離開山腰的祝圣寺趕往山頂?shù)娜?,圖的就是能觀賞一輪紅日噴薄欲出的壯美。然而作者卻這樣寫道:“踏上睹光臺,我沒讓自己的目光在東方之巔過久的滯留。我知道,太陽是每天都要升起的,而且都一樣莊嚴(yán),一樣鮮麗。滿腔熱情地迎接它,不僅在山頂需要如此,應(yīng)該如此,更重要的是在平日,在城市或村莊也能如此?!彼蜒酃馔斗诺搅松侥_:“在那里,有一塊平坦的、一直向東山腳延伸的土地,有一排排鴿籠一樣的房屋,一縷縷似有似無的炊煙,有層層疊疊的或翠綠、或青黃的田疇。那么飄渺,又那么實在,無不散發(fā)著人的氣息,生命的氣息,青春的氣息;無不閃爍著一種人的靈光,智慧的靈光,創(chuàng)造的靈光……呵,我每天每時每刻每分每秒都呼吸在這種氣息里,都生活在這種靈光中,但我覺得還很不夠,很不夠?!边@樣的別開生面,特別地讓人叫絕。在《沉睡的大怒江》里,從同屋客人讓人心驚肉跳的鼾聲寫到了大怒江的鼾聲,然后說大怒江的鼾聲是月光、是蟬鳴以及自己沉思的目光。審美的獨特性再加上通感手法的運用,讓文章散發(fā)出迷人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很多評述原因散文的人都說到了他具有詩人的靈性,實際上,作者還經(jīng)常在自己的散文中灌注深邃的理性思考。使得他的散文總體上呈現(xiàn)一種沉思的色調(diào)。在《石林絮語》中,哲思和對世界人生的穎悟在字里行間不斷閃現(xiàn),強(qiáng)化了文章的滄桑感,使之厚重甚至大氣磅礴。在《土林紀(jì)游》、《感謝艱險》及《在緬甸蒲甘看塔》等諸多篇章中,都有著這樣的特點。</p><p class="ql-block">讓哲思照亮詩情,以妙悟烘托畫意,逼真?zhèn)魃竦乇憩F(xiàn)一方風(fēng)土的神韻??刹豢梢赃@樣來概括原因的有關(guān)散文創(chuàng)作呢?</p><p class="ql-block"> 原載《云南日報》2002.04.2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