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循著導航,車至佛堂古鎮(zhèn)深處,云黃山麓的綠意間,雙林禪寺的飛檐漸次映入眼簾。這是一座“新”的千年古寺——說它新,是因眼前的殿宇亭臺多為上世紀九十年代后復建;說它古,是因南朝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的基石、達摩勘基的傳說、梁武帝敕建的淵源,早已將根扎進了十五個世紀的時光里,更因傅大士的維摩禪思想,成為了獨樹一幟的佛教圣地。</p> <p class="ql-block">拾級而上,最先撞入眼簾的是園林造景的巧思:曲徑繞著青石板,綠植依著山勢鋪展,既藏著江南的秀雅,又透著古寺的沉靜。站在庭院中抬首,天顯得格外遼闊,風穿過樹梢時帶著山的涼意,身后的大山像一道沉穩(wěn)的屏障,將塵世的喧囂輕輕擋在外面。</p> <p class="ql-block">殿內(nèi)的景致更讓人駐足。這里的彩塑藝術(shù)堪稱“東方彩塑藝術(shù)寶庫”,每一尊造像都精雕細琢:衣袂的褶皺似有風動,眉眼的神態(tài)慈悲安詳,雖為新塑,卻似承了古時工匠的匠心。其中最令人驚嘆的當屬韋馱像,身姿挺拔、氣勢凜然,不愧“全國韋馱之冠”的美譽。望著這些造像,不禁想起史料里“江浙第一”的盛景——北宗時千余楹僧舍連綴,宋代御賜“寶林禪寺”匾額高懸,僧眾以千計、止觀庵尼眾上千的熱鬧,更念及傅大士留下的《心王銘》,那穿越千年的禪思,與眼前的造像相映,讓這座“天下第三禪院”的底蘊愈發(fā)厚重。</p> <p class="ql-block">踱步至殿內(nèi)另一側(cè),南懷瑾先生題寫的“彌勒祖庭”與趙樸初先生的題字靜靜懸掛,墨跡間藏著對這座古寺的敬重。駐足于此,忽然想起那些跨越山海的故事:唐代“無言通”由此東渡越南,開禪宗一派;明極楚俊等高僧遠赴扶桑,影響日本文化,而日本高僧亦慕名來此求法。千年前,這里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驛站,是禪思與藝術(shù)交融的殿堂;千年后,墨寶、彩塑與傳說仍在訴說著那段不可磨滅的過往。</p> <p class="ql-block">離寺時回望,夕陽給新修的殿宇鍍上一層暖光。這座古寺曾在“大躍進”時被毀,卻又在時光里重生,如同寺外的山與樹,屢劫屢興,生生不息。它或許沒有老寺的斑駁滄桑,卻用新的磚瓦、精湛的彩塑,接住了千年的香火、禪思與記憶——來此一訪,訪的不僅是一座寺,更是一段穿越時光的禪意回響。</p> <p class="ql-block">(部分照片來自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