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虎山景區(qū)位于丹東東北方向12公里處。是鴨綠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區(qū);國家 AAAA 級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p><p class="ql-block"> 景區(qū)內(nèi)有明萬里長城東端起點一虎山長城、中朝邊境"一步跨"、睡觀音、古棧道遺址等國內(nèi)外知名景點,是一處以古代軍事文化旅游為主題,以中朝邊境旅游和紅色旅游為特色的景區(qū)。</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虎山長城始建于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御建州女真人的侵擾。明朝末年,努爾哈赤稱王后,下令將包括虎山長城在內(nèi)的大部分遼東長城拆除。所以,歷經(jīng)幾百年虎山長城幾乎瀕于湮沒了,以至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人們都將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誤認為是"天下第一關(guān)"一山海關(guān)。 我們從教科書上學到的萬里長城東起山海關(guān)其實並不正確。早在《明史·兵志》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guā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直至20世紀80年代初,考古人員在虎山及其以北發(fā)現(xiàn)了多處明長城遺跡。1989年,約600余米長的長城遺址被重新確認發(fā)現(xiàn)。1990 - 1991年,考古部門進行發(fā)掘,清理出毛石壘砌墻體、烽火臺等遺跡。</p><p class="ql-block"> 1992 - 1993年,遼寧省相關(guān)部門投資380萬元,組織實施修復(fù)工程,完成600余米的段落修復(fù)。如今看到的虎山長城,是依據(jù)1992年通過的《虎山長城修復(fù)設(shè)計方案》,在明長城遺址上修復(fù)起來的,現(xiàn)已修復(fù)1250米,有過街城樓、烽火臺、敵臺、戰(zhàn)臺、馬面等十二景,恢復(fù)了當年明長城之首的壯觀氣勢。</p> <p class="ql-block"> 雖然我們看到的虎山長城大部分是近代修復(fù)的,但它作為農(nóng)耕和游牧、漁獵文化沖突的產(chǎn)物,也是先進文明對邊疆區(qū)域開發(fā)、傳播的重要守護,更是東北亞不同民族和文化間交流融合的舞臺,形成了人地和諧共生的文化景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和文物保護價值。</p> <p class="ql-block"> 敵樓,從低到高依次有九座,四周都有窗,有些頂部做成烽火臺。</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這里緯度高冬天寒冷</span>,敵樓的中間設(shè)計了烤火爐。</p> <p class="ql-block"> 遙想當年的戍邊將士,在遠離家鄉(xiāng)的邊陲小鎮(zhèn),其生活環(huán)境非常艱苦。</p> <p class="ql-block"> 虎山長城從修復(fù)至今不到三十年,城墻外已經(jīng)爬滿了藤蔓,難怪此前它被湮沒了幾百年,多虧考古人員的尋找發(fā)掘,讓古跡重返人間!</p> <p class="ql-block">下山的臺階很陡</p> <p class="ql-block">對岸朝鮮人民共和國的田園風光</p> <p class="ql-block"> 在出口處右轉(zhuǎn)二百米,就是中朝邊境“一步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