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蒼山一飛鷹<div>圖片:蒼山一飛鷹</div><div>視頻:蒼山一飛鷹</div><div>美篇號:1751699</div><div><br></div> <h5>老延安飯店</h5> 陜西·延安 路過老延安飯店,我們的目光一下被吸引過去,窯洞造型的門面極富特色,但最令人好奇的是一道菜的名字——小米加步槍。<div><br> 走進店內(nèi),差不多已滿座,生意火爆。店里為暖色調(diào)裝飾,以紅色為主,紅色的邊框、紅色的腰鼓、紅色的碗碟,服務員一色紅妝,讀著賀敬之的《回延安》,氛圍感拉滿。<br><br><h5><i> 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br> 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br> 手抓黃土我不放<br> 緊緊兒貼在心窩上<br>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br> 雙手摟定寶塔山<br> 千聲萬聲呼喚你<br> 母親延安就在這里<br> ……</i></h5></div><div><i><br></i></div> <h5>小米加步槍</h5> 我們點了小米加步槍、陜北炒涼粉、老雞湯煨脆筍,都是店內(nèi)特色。延安小米粥配一根烤羊排,就是小米加步槍。上午與家人微信互動,有獎問答,問日本工農(nóng)學校是干什么的?,弟弟答出得一紅包??吹叫∶准硬綐專覀冇殖鲆活},結果妹妹秒回,竟然答對了,我們愉快地又發(fā)一紅包。<div><br> 享受美食,不亦樂乎!隱約傳來說書聲:陜北坐落在高原上,山連山像波浪,住的暖暖的窯洞熱熱的炕,吃的蕎麥圪坨羊腥湯,陜北人勤勞又善良,地肥水美五谷香,陜北就是個好地方,一年四季好風光……</div><div><br></div> <h5>王家坪</h5> 吃過午飯,我們繼續(xù)游覽紅色遺址遺跡。這樣的地方寶塔區(qū)就有200多處,構成全國數(shù)量最多、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內(nèi)容最豐富的革命舊址群。如果說延安是中國革命的圣地,那么寶塔區(qū)就是中國革命圣地的心臟。<div><br> 順延河向北不遠,就是八路軍總司令部住址王家坪。1937年8月-1947年3月中央軍委駐扎于此,是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全民族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的軍事決策指揮中心之一,抗日戰(zhàn)爭勝利慶祝大會也是在這里舉行。1947年3月18日毛澤東、周恩來等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機關從這里撤離延安,踏上轉戰(zhàn)陜北的征途。</div><div><br></div> <h5>中央軍委禮堂</h5> <h5>中央軍委禮堂內(nèi)景</h5> 舊址分為南北兩院,南院是政治部,北院是司令部。北院分為前院和后院,前院有軍委會議室和彭德懷舊居,后院有朱德、葉劍英舊居及軍委參謀部、后勤部舊址等。南院有毛澤東、周恩來、王稼祥等中央領導人的舊居,院子中央是軍委禮堂,修建于1943年。這些宅院看上去很新,都是后來修復的,1947年3月國民黨占領延安后,大部分建筑遭到破壞,1956年按原樣進行了修復,1959年對外開放。<div><br> 毛澤東先后兩次在此工作和生活,第一次是1945年12月中旬至1946年2月中旬,重慶談判返回延安后,毛澤東因疲勞過度,于11月中旬住院,12月中旬出院后到王家坪休養(yǎng),1946年2月遷回棗園。第二次是1947年3月12日,為便于指揮作戰(zhàn),毛澤東再次搬到這里,同時移住王家坪的還有周恩來等人。16日毛澤東以中央軍委主席的名義,發(fā)布關于邊區(qū)各部隊保衛(wèi)延安的部署命令,18日晚撤離。</div> <h5>毛澤東舊居</h5> 王家坪還有一個桃林公園,占地12畝,因遍布桃樹而得名。延安時期,這里修建了運動場、籃球場、俱樂部等,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常來這里和大家一起活動,也經(jīng)常在這里舉行報告會、聯(lián)誼會。<div><br> 時逢作家花海洋簽名售書,得知他2001年起致力于延安革命史研究工作,2015年起先后出版了《走進延安》、《延安紅故事》、《延安革命故事》等,都是以小故事展現(xiàn)時代風云和革命先輩的人格風范,欣然購得,以作紀念。</div><div><br></div> <h5>延安革命紀念館</h5> 延安革命紀念館位于延安寶塔區(qū)西北延河東岸,緊鄰王家坪。<div><br> 紀念館規(guī)模宏大,令人驚嘆。數(shù)萬平米的館前廣場,正中立有毛澤東青銅像,銅像高5米,加上底座3.15米,總高為8.15米,底座上鐫刻“毛澤東”三個金色大字。銅像由著名雕塑師程允賢設計,于199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進駐延安60周年紀念日落成。</div><div><br></div> <h5>毛澤東青銅像</h5> 整座紀念館坐北朝南,東西長222米,以毛澤東青銅像為中軸線呈對稱排列,中間主體建筑突出,上有“延安革命紀念館”金色大字和紅色黨徽,主體建筑兩側是富有地域特色的二十孔窯洞墻造型,并有延安時期工農(nóng)兵各界群眾的雕塑,體現(xiàn)黨中央在延安13年人心所向的群眾基礎。整體看起來氣勢恢宏,色調(diào)簡潔大氣,給人穩(wěn)重莊嚴之感。<div><br> 這是我見過的最氣派的紀念館之一,不愧革命圣地的稱號。為何氣派?看一組數(shù)字,延安革命紀念館占地面積238畝,主體建筑面積29853平米,基本陳列面積10677平方米,擁有館藏文物近3.6萬件,歷史照片1萬余張,圖書3萬余冊,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別問館藏為何如此豐富,因為這里是延安。</div><div><br></div> 延安革命紀念館發(fā)展到今天的規(guī)模,并非一蹴而就,經(jīng)歷過多次移地和改擴建。最初的紀念館建于1950年7月1日,是新中國成立后全國最早建成的革命紀念館之一。1954年由南關交際處遷往楊家?guī)X原中共中央機關舊址,定名為“延安博物館”。1955年遷至城內(nèi)鳳凰山麓革命舊址院內(nèi),改名為延安革命紀念館。1973年6月遷往王家坪現(xiàn)址。2006年10月,紀念館原主體建筑拆除重建,2009年8月28日新館落成并全面對外開放。<div><br> 紀念館吸引了眾多游客,我們也進入館內(nèi)游覽,了解那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從紅軍長征到解放戰(zhàn)爭,展現(xiàn)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個春秋的偉大歷程,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在這里生活戰(zhàn)斗,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從延安走出了一個新中國。</div><div><br></div> <h5>延安革命紀念館內(nèi)</h5> 北行不遠,到達楊家?guī)X革命舊址,我們是當天進入楊家?guī)X舊址景區(qū)的最后一批游客。<div><br> 沿楊家?guī)X路往里走,舊址分為南北兩部分,南邊是七大會址中央大禮堂,北邊是領導人舊居。中央大禮堂,于1942年落成,長35米,寬30米,可容納千余人,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型建筑,由基督教堂改建而成,整體灰黃色磚墻,配上藍色的窗格,顯得質(zhì)樸又莊嚴。據(jù)說直到改革開放前,中央大禮堂都是延安最豪華的建筑。</div><div><br></div> <h5>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h5> <h5>中央大禮堂內(nèi)</h5> 1945年4月至6月七大在這里召開,歷時50天,參會代表755名。會議堅持真理修正錯誤,認真總結黨成立24年的經(jīng)驗,制定了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總路線,選舉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委員會,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是一次團結勝利的大會。<div><br> 楊家?guī)X是中共中央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在延安的駐地,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中央機關于1938年11月20日從城內(nèi)的鳳凰山麓遷至楊家?guī)X。毛澤東在這里寫了《青年運動的方向》、《紀念白求恩》、《新民主主義論》、《整頓黨的作風》等著作,1943年7月隨中共中央書記處遷往棗園,中央其他單位仍駐楊家?guī)X。</div><div><br></div> 這里記錄了那一段廣為人知的歷史,中共中央領導根據(jù)地軍民擊退了國民黨頑固派發(fā)動的三次反共高潮,實行精兵簡政,開展了大生產(chǎn)運動和延安整風運動,召開了文藝座談會,召開了中共七大等許多重要會議,領導全國軍民取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最后勝利,并為取得全國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制定了正確的政治路線。<div><br></div> <h5>中共中央辦公廳</h5> <p class="ql-block"> 如今,舊址內(nèi)風景如畫,重新修復的舊居建筑已看不出歲月的痕跡,一切似乎都變得云淡風輕。路邊的菜地,是否留下主席躬耕的背影?窯洞外的石桌石凳,依然是原來的模樣,不知是否還記得主席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時的情景?主席縱橫捭闔,自信不經(jīng)意間流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一天是1946年8月6日,也是下午的此刻。斯特朗不明白紙老虎的意思,旁邊的翻譯解釋道:紙老虎就是用紙做成人的形狀,把它放在地里嚇唬烏鴉。毛澤東搖搖頭,說:不是嚇唬烏鴉,是用來嚇唬孩子的,它看起來像可怕的老虎,但實際上是用紙做的,沒什么可怕,一受潮就會發(fā)軟,一陣大雨就能把它沖掉。</p> 走出楊家?guī)X,旁邊就是延安大學,這是一所有著光榮紅色歷史的高等學府。<div><br> 延安大學創(chuàng)辦于1941年9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決定,將陜北公學、中國女子大學、澤東青年干部學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學,毛澤東親自確定校名,校長為吳玉章。不久魯迅藝術文學院、自然科學院、民族學院和新文字干部學校也并入延大。1949年延安大學、西北人民藝術學校、西北財經(jīng)學校合并成立西北人民革命大學,1971年與北京農(nóng)業(yè)大學合并后又改回原名“延安大學”。1998年,延安大學與延安醫(yī)學院、延安市人民醫(yī)院合并成立新的延安大學,成為陜西省屬重點綜合大學。</div><div><br></div> <h5>延安大學校門</h5> 我們走進延安大學,寬敞整齊的校園很漂亮,正是暑假,校園里學生不多,看到澤東干部學院,才知這個最初成立時并入的學校保留至今。不過,我們到這里的主要目的是看看位于延大的路遙墓。<div><br> 找了半天,又問了幾位學生,才知路遙墓在學校后面的文匯山上。山不高,步行上去轉幾個彎,就到了位于山頂?shù)穆愤b墓。</div><div><br></div> <h5>路遙之墓</h5> 墓地不大,圓形墓冢前的石碑上有路遙漢白玉頭像,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中華文學基金會、中國作協(xié)陜西分會和延安大學立于2006年4月。路遙神態(tài)溫和,神色平靜,目光平視前方,他不僅看著自己的母校,也看著陜北這片讓他忘不了的黃土地。墓后一面高大的石壁,上面鑲嵌著一尊奮蹄向前的牛浮雕和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墓地四周有棗樹、松樹,其中有兩棵路遙喜歡的白皮松。<div><br> 雕像前有一個基座,黑色大理石上刻著“路遙之墓”,四個行書揮就的字體給這嚴謹?shù)姆諊黾恿艘环轂⒚摗D骨斑€有石桌石凳,其中有《路遙文集》的責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的,石桌上鐫刻“陜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捐贈的石桌,上刻“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div><div><br></div> 路遙是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用白描手法書寫生活,文字如同恣意揮灑的中國水墨畫,感動過無數(shù)人,當年在電影院看《人生》忍不住流淚時,我還是一個中學生。沒想到他走得那么快,1992年我大學畢業(yè)才一年,路遙就離開了這個世界,那時他才43歲。<div><br> 我點上一支煙,祭拜路遙,不知天堂里可有不平凡的世界。山風吹過,天空正涌起滿天晚霞,紅紅的好像要燃燒起來。</div><div><br></div>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陜西延安</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續(xù)......)</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9月</h3> <h1>附圖:</h1> <h5>王家坪—彭德懷舊居</h5> <h5>王家坪—中央軍委總政治部會議室</h5> <h5>王家坪—總政治部組織部、周恩來舊居</h5> <h5>延安革命紀念館</h5> <h5>紀念館前留影</h5> <h5>楊家?guī)X—中央大禮堂前</h5> <h5>楊家?guī)X—毛澤東舊居</h5> <h5>毛澤東與斯特朗談話的地方</h5> <h5>延安大學—澤東干部學院</h5> <h5>延安大學文匯山上</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