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映晨光,汶水粼粼伴霓裳。當平陽古城的晨霧還未散盡,9月6日19點,新泰市濱湖廣場上已飄來一抹抹雅致倩影--“雅韻平陽·美麗新泰”旗袍走秀展演在此啟幕。 不同于舞臺上的精致疏離,這場展演將旗袍的古典韻味揉進了家鄉(xiāng)的煙火氣里,讓千年文化與現(xiàn)代生活撞出了溫柔的火花。<br> <p class="ql-block"> 9月6日下午,我接到市旗袍協(xié)會牛玉葉會長電話,邀請我晚7點拍攝雅韻平陽.美麗新泰旗袍走秀活動。下午3點天空下起了小雨,我感覺可能活動取消,晚6.40接孫女放學電話告知,活動如期舉行,我快速騎行放下孩子,拿起相機,已是晚上7.05分,開上車速奔濱湖廣場,到達時活動已開始。</p> 走秀的隊伍里,既有鬢角染霜的退休教師,也有笑眼彎彎的中年少女,還有剛學走秀的新人。她們踩著舒緩的走秀曲,裙擺輕掃過舞臺,帶著當下新泰人的鮮活氣息。 展演的巧思,藏在與新泰風物的呼應里。模特們身著的旗袍,紋樣里藏著本地的故事:有的繡著新甫山的層巒疊嶂,青灰底色間暈開淺綠,似山間晨霧;有的印著汶河的水波,銀線繡出的漣漪,走動時像河水泛著微光。 汶河的水波浸潤千年,平陽的文脈綿延至今,當這方土地的故事遇見旗袍,便有了一場跨越時光的對話。 新泰旗袍的傳承,從不是對舊時光的簡單復刻,而是以針為筆、以布為紙,在古典形制里注入本土魂魄,讓傳統(tǒng)服飾在當代生活中煥發(fā)新生,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br> 新泰旗袍的“承”,藏在對傳統(tǒng)技藝的敬畏里。非遺傳承人牛玉葉的裁縫鋪,至今保留著“一剪定形、手縫鎖邊”的老規(guī)矩。她手中的軟尺量過無數(shù)身形,卻始終遵循著旗袍“連袖無省、收腰顯韻”的古法,連盤扣都要按“一字扣、菊花扣”的傳統(tǒng)樣式,用棉線細細纏縫。“這針腳里有講究,松一分失了挺括,緊一分少了靈動,就像咱新泰人過日子,得有分寸。 而新泰旗袍的“傳”,更在對本土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牛玉葉和她的團隊,將新泰的山水人文繡進了旗袍紋樣:以新甫山的晨霧為靈感,用漸變綠絲線繡出“層巒疊嶂紋”,行走時似有山風拂過;把汶河的四季水色織進面料,春為淺碧、夏為湛藍、秋為澄澈、冬為清灰,一件旗袍便是一幅“汶河四季圖”;甚至將當?shù)胤沁z“新泰草編”的紋理,用金線繡在旗袍下擺,讓鄉(xiāng)土技藝與古典服飾撞出驚艷火花。 這些旗袍走出裁縫鋪,成了新泰人走親訪友的伴手禮,成了城市文化節(jié)的“名片”,更讓外地游客看見,旗袍不僅有江南的溫婉,更能承載北方小城的山水豪情。<br> 傳承的生命力,終究在生活里。如今在新泰旗袍早已不是舞臺上的“稀罕物”。社區(qū)活動中,退休的女士穿著印著老市集紋樣的旗袍跳廣場舞,裙擺隨舞步翻飛,滿是生活的鮮活,校園里,老師帶著學生用廢舊布料做簡易旗袍,在針縫間講述平陽古城的故事,就連婚禮上,新娘們也愛穿一件繡著“汶河水波”的旗袍,讓家鄉(xiāng)的印記,伴著自己走向人生新程。 當旗袍能融入廣場舞的節(jié)奏,能走進孩子們的手工課,能見證生活里的重要時刻,它便不再是陳列的“文物”,而是活著的文化--在一針一線里延續(xù)文脈,在一言一行中傳遞熱愛。 汶河依舊東流,旗袍仍在新生。新泰旗袍的傳承,從來不是一條單行線,它向后扎根,汲取傳統(tǒng)技藝與本土文化的養(yǎng)分,向前生長,在當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達。 這傳承里,藏著新泰人對文化的自信,對生活的熱愛,更藏著一個道理:真正的傳統(tǒng),從不會被時光淘汰,只要我們愿意用匠心守護、用創(chuàng)意激活,它便會永遠鮮活,如汶河之水,奔流不息。 撰文:龍在天<div>攝影:龍在天</div><div>鳴謝:山東新泰市旗袍協(xié)會</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