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圖/文:qibin</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收集編制:2025.9.1</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的老建筑、老企事業(yè)單位、老景觀、老城市基礎(chǔ)設(shè)施曾是城市歷史的鮮活見證,然而歲月流轉(zhuǎn),如今留存者已為數(shù)不多。清末民初形成的老建筑風格獨特,中西合璧,灰磚青瓦間盡顯歷史韻味。除了部分建筑、還有文史資料記載和老丹東人的回憶外,有的在上世紀七.八.九十年代都發(fā)生著變化及變遷,有的則在2000年以后不復存在,如今丹東市區(qū)內(nèi)僅存了部分老建筑,老企業(yè)遺址已成為了丹東歷史的珍貴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九偉路上一座小樓。1949年4月,張聞天以遼東省委書記的身份和夫人劉英(時任遼東省委組織部長)來到安東,住進了這棟小樓,直到1950年1月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紡織高等??茖W校,(圖左上)該校前身為1983年建立的丹東大學和1958年成立的中國紡織工業(yè)部所屬丹東絲綢工業(yè)學校。1989年10月,經(jīng)丹東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兩校合并為工科類地方高校。 ?1990年3月,經(jīng)國家教委批準,正式定名為丹東紡織高等專科學校,校址蛤蟆塘(丹東紡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遼寧財政高等??茖W校成立于1988年5月,校址丹東元寶區(qū)臨江街。(圖右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師范??茖W校成立于1978年12月,前身為丹東師范學校。校址五龍背。(圖左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個學校最終在2003年最終并入遼東學院。(圖右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一中,學校1954年9月成立,是遼寧省8所獨立高中之一。1962年,郭沫若為學校題寫校名。后原址拆除建住宅及商用, ?學校遷至原丹東市第二中學校址。2021年,新校區(qū)在元寶區(qū)金山鎮(zhèn)宗裕城建成,2023年10月正式啟用。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二中,?1910年?創(chuàng)辦安東商業(yè)學堂,后發(fā)展為安東縣立中學、奉天第二師范等。 ?1927年?更名為東邊林科高級中學,抗戰(zhàn)期間曾更名為遼東省立安東中學校。 ?1949年?為遼東省重點中學之一,后改為丹東市第二中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現(xiàn)搬遷到新區(q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二中,有一棟二層磚紅色小樓。在這里上過課的人都知道,這棟樓的房屋層高要比普通樓房高很多,夏天十分涼爽。這就是安東縣第二小學舊址,日偽時期改名為“朝日小學?!?,后來就成為丹東二中的校舍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第四中學創(chuàng)建于1954年8月,定名為安東市第四初級中學,坐落在振興區(qū)六緯路。1962年為安東市第四中學,同年9月學校遷址元寶區(qū)天后宮街。1965年隨市名變更,學校更名為丹東市第四中學,一直沿用。1978年,學校成為遼寧省重點中學。1984年學校成為獨立高中。2008年,學校遷至振安區(qū)臨江后街新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第六中學始建于1923年,為日本京橋高等女子學校。后為安東市第六初級中學,學校為公立。建筑面積18600平方米,第六中學校訓為“立人為本,以學成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六中學每年都能實現(xiàn)二中錄取分數(shù)線、錄取人數(shù)為名列前茅。曾在參加全國初中數(shù)、理、化、英語競賽活動中獲得好成績。為此,第六中學成為眾多家長的關(guān)注重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第十九中,是日本人設(shè)立的安東中學舊址位于振興區(qū)振八街興七路25號,現(xiàn)作為丹東市第十九中學主樓使用。這棟三層樓房,始建于1925年,上世紀30年代為侵華日軍設(shè)立的安東男子中學舊址;1945年日本投降后,由駐軍接管,后來改作志愿軍后方醫(yī)院和護士學校;1962年,八一小學遷入,并于1969年設(shè)立初中班。1970年,振興區(qū)福民小學、濱江街小學初中班,并入八一小學,組建了丹東市第十九中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安東縣(丹東)第一小學,該建筑原為日本人為其僑民開辦的“大和小學”,后為安東縣第一小學(1906年創(chuàng)辦)是日本在安東設(shè)立的專門學校,解放后作為遼東賓館使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是一座二層樓房,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占地面積一萬三千多平方米。作為日本建筑,內(nèi)部結(jié)構(gòu)為日式主導,外部風格則具有明顯的歐式特點。丹東地區(qū)日本建筑比較多,但作為獨立建筑,規(guī)模如此之大確實少見。作為小學,建設(shè)規(guī)模如此之大,反映了當時大和小學的建筑設(shè)計者是在一種想逐步擴大其在安東的勢力的觀念下設(shè)計的建筑方案。保留這棟建筑對研究十九世紀初的大樓建筑風格、歐日結(jié)合的建筑特點,以及日本勢力在安東的擴張計劃設(shè)想具有重要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金湯小學前身為安東縣立第三小學,始建于1911年;1914年更名為安東縣立第一國民學校,1923年恢復“安東縣立第三小學”校名,后稱“安東縣立金湯小學”。1965年定名為“丹東市金湯小學”。(校址元寶區(qū)中富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仁忠小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二偉路小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一經(jīng)路小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市六緯路小學始建于1962年,位于錦江山下(青年廣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寬甸毛岸英學校,坐落于長甸鎮(zhèn)河口村,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毛岸英曾在此處跨過鴨綠江并留下在祖國的最后足跡。該校始建于2003年9月26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市第一幼兒園成立于1952年,1980年重新擴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市第二幼兒園始建于1956年,1983年重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市第三幼兒園始建于1948年,位于丹東市振興區(qū)三幼街68號,前身為“遼東省保育院”,歷經(jīng)多次更名于1965年定為丹東第三幼兒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上河口國門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邊境地標,位于中朝邊境鴨綠江畔,具有獨特的歷史與景觀價值。鍋門橫跨鴨綠江鐵路橋中國側(cè)(與中朝19號界碑相鄰)高14米、跨度14米,頂部設(shè)瞭望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抗美援朝時期承擔物資運輸任務(wù),鴨綠江鐵路橋至今仍保留戰(zhàn)爭遺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上河口鐵路指揮所舊址,上河口站始建于1950年11月,是一座木結(jié)構(gòu)建筑,建筑面積103平方米。(抗美援朝期間)上河口火車站指揮鎖,承擔起了入朝列車指揮調(diào)度的任務(wù)。現(xiàn)指揮所舊址對外開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鴨綠江現(xiàn)存兩座主要橋梁。第一座為鴨綠江斷橋(原鐵路橋),由日本殖民者于1909年動工,1911年建成,1943年因上游新建中朝友誼橋(第二座橋)而改為公路橋。???中朝友誼橋?為鐵路公路兩用,至今仍承擔中朝邊境運輸。??</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愿軍從鴨綠江大橋奔赴朝鮮戰(zhàn)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新鴨綠江大橋?2014年建成,位于鴨綠江原大橋下游10公里處,總長3.026公里,設(shè)計為雙向四車道,但因朝方未完成引橋建設(shè),截至2025年仍未通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河口斷橋,原名青城橋,曾是連接中朝兩國的唯一公路通道。這座橋修建于1941年,全長709.12米,橋高25米,由22座橋墩、21孔組成。然而,在抗美援朝期間,美軍對這座大橋進行了狂轟濫炸,最終使其在1951年3月29日被炸斷。河口斷橋,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與戰(zhàn)爭的殘酷。如今,它成為了丹東市的一處重要景點,讓人們銘記歷史,緬懷英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上河口鐵路大橋。上在下河口公路橋上游約3公里處。該橋原名鴨綠江清水火車橋,對面是朝鮮清水郡。該橋由日本人設(shè)計,始建于1938年,1940年4月建成。橋長673米,橋高20.8米,共29孔。日本修建該橋的目的是把中國的資源從朝鮮運往日本。日本投降后,該橋為中朝貿(mào)易所用??姑涝陂g,該橋成為貫通中朝兩國的又一條重要的鐵路運輸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地處深山,兩岸地形復雜,加之志愿軍防空力量保護,該橋只在1952年3月30日被炸壞一次,但很快修復。整個戰(zhàn)爭期間,這座鐵路橋一直暢通??姑涝瘧?zhàn)爭結(jié)束后,此鐵路線停運,該橋閑置不用,由駐軍部隊守衛(wè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錦江山鐵橋,原名安東鎮(zhèn)江橋 ,建于1932年。這座橋位于錦江山公園大門東南一百米處九偉路上,是保存較好的日式橋梁之一,主橋體為鋼梁結(jié)構(gòu)。</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該橋2009年進行加固拓寬(人行道)。此次改造屬于升級性改造,主要針對橋梁結(jié)構(gòu)、通行能力及景觀提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沙河橋(鎮(zhèn)安橋)一座歷史橋梁,一座標志性橋梁建筑。1904年日本大倉組為運輸木材在大沙河架設(shè)的木橋,1913年廢棄。1916年由安東縣鄉(xiāng)鎮(zhèn)警察第一區(qū)籌款重修,正式命名“鎮(zhèn)安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4年,鎮(zhèn)安橋被洪水沖垮,1935年10開始重建?1936年7月建成。1965年2月,鎮(zhèn)安橋更名為沙河橋。1999年拓寬改造,新橋部分采用簡支鋼橋,橋面寬達31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19年3月1日封閉拆除,重建新橋,同年7月下旬竣工通車?。新橋長約125米、寬33米,雙向六車道,設(shè)計使用年限100年,荷載約70噸;結(jié)構(gòu)為五跨鋼筋混凝土—鋼構(gòu)組合體系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沙河橋設(shè)計由丹東市市政工程設(shè)計研究院設(shè)計。丹東振安道橋工程有限公司施工。設(shè)計理念是以丹東九連城與虎山長城遺址為靈感,塑造古國風景觀橋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沙河2號橋(俗稱“彩虹橋”)為1983年建成,當時亞洲跨度最大的拱形吊橋—遼寧丹東二號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2006年新建的丹東大沙河2號橋(雙塔雙索面斜拉橋)由大連理工大學土木建筑設(shè)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承擔施工圖設(shè)計,遼寧丹東公路工程局承擔拆除舊橋與新建橋施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南鐵路道口上圖(南橋洞壓道桿)位于丹東市主要交通要道,曾因火車通行頻繁導致交通堵塞長達四五十分鐘。該道口于1987年10月建成南立交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南立交橋。(下圖)1987建成,該橋由鐵道部第三勘察設(shè)計院設(shè)計,丹東市政工程管理處承建,1986年6月1日開工,比計劃提前9個半月完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六緯路鐵路道口位于錦江山附近,是沈丹線上的重要交通節(jié)點。該道口自1949年設(shè)立以來,長期由女性值守員負責安全監(jiān)管,曾連續(xù)65年未發(fā)生安全事故。2015年1月,該道口曾因鐵路線路調(diào)整導致停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通往振八街的鐵路道口“壓道桿”(上圖)于1970年12月20日隨“北橋洞”竣工而取消,1971年1月1日起由北橋洞替代道口通行。解決了道口通行與鐵路行車的交叉干擾問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新北橋洞立交橋(下圖)修建是1970年丹東市革命委員會主導的重要市政工程之一。工程動員了全市414個企事業(yè)單位的職工,累計25萬人次參與義務(wù)勞動,反映了當時“人民城市人民建”的典型模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馬車橋最初為簡易木橋,始建于上世紀三十年代,聽父輩講該橋只能通行馬車和人。1966年,第三座馬車橋(立新橋)竣工,成為市區(qū)公路橋,原木制馬車橋被拆除。1981年,在原址新建現(xiàn)代化雙曲拱橋,仍沿用“馬車橋”名稱。2011年,馬車橋再次在原址拆除重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丹東花園立交橋是丹東市首座三層分離式立交橋,建于2006年,是連接丹沈、丹大高速公路及201、304國道的重要交通樞紐。該橋全長1240米,最高點達17米,采用三層設(shè)計:一層保留原有路面維持東西向通行;二層為交通環(huán)島,用于桃源路、花園路、山上街車輛轉(zhuǎn)向;三層供南北直行車輛通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安東)五個道橋。即頭道橋,二道橋,三道橋,四道橋,五道橋。(圖中的數(shù)字:1.頭道橋 2.二道橋 3.三道橋 4.四道橋 5.五道橋)小日本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前,沿著七道溝沿岸北起南到鴨綠江部分,修了一個大土壩,用以阻擋山水。由此形成了現(xiàn)在的壩崗街路段的高高的。 之后,在此基礎(chǔ)上,修建了鋼筋混凝土壩墻。并且根據(jù)歷史上已經(jīng)存在的橫跨七道溝河道的木橋,修建了五道壩門。這就是五個道橋的來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浪頭港百年建筑。1903—1907年:開埠通商與海關(guān)設(shè)立,浪頭港成為樞紐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0年代港口擴建,曾具備??渴f噸級貨輪的能力,后因河道淤積調(diào)整功能定位。2023年9月啟動浪頭港作業(yè)區(qū)現(xiàn)代化改造工程,歷時18個月完成口岸查驗設(shè)施建設(sh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現(xiàn)碼頭上停放的退役丹東艦和仿制的甲午海戰(zhàn)戰(zhàn)艦(致遠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7年建造的海關(guān)分關(guān)舊址(百年建筑)經(jīng)修繕改建為安東商埠歷史博物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8年末,郭沫若、馬敘倫等曾由香港乘船經(jīng)鴨綠江口在浪頭港登陸,轉(zhuǎn)赴沈陽,為協(xié)商建國的關(guān)鍵行程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有三座水電站,這三座電站在遼寧乃至全國是有名氣的水電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一,水豐水庫水電站(上圖)始建于1937年日偽時期,大壩高106米,長898米。1943年竣工。溥儀曾作為偽滿洲國傀儡皇帝,在此期間視過察電站。日帝投降撤退時,電站先由蘇聯(lián)紅軍接管并拆走了發(fā)電機組,后由朝方接管??姑涝瘯r,水豐水電站廠房被炸遭到破壞,后修復重新并網(wǎng)發(fā)電。1955年,中朝兩國簽訂協(xié)議,成立鴨綠江水豐水力發(fā)電公司,共同經(jīng)營水豐發(fā)電廠,雙方共同投資維修和改建,電量各半分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二,太平灣水電站(中圖)始建于1979年。屬于中朝兩國合資興建的大中型水力發(fā)電站之一。站址位于太平灣鎮(zhèn),與朝鮮平安北道朔州郡方山里隔水相望。水電站由水利電力部東北地區(qū)勘測設(shè)計院設(shè)計,由水利電力部第六工程局施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第三,蒲石河抽水蓄能電站(下圖)位于寬甸滿族自治縣長甸鎮(zhèn)境內(nèi),(所謂的抽水蓄能,通俗的講就是在用電高峰時發(fā)電,低峰時抽水蓄能,把下水庫水抽到上水庫)上、下庫區(qū)分別位于東洋河村和小孤山子村,是東北地區(qū)首座大型抽水蓄能電站。電站由原東北勘測設(shè)計研究院設(shè)計,由武警水電第二總隊承建。電站是東北地區(qū)首座大型純抽水蓄能電站。2012年9月,4臺機組全部投入商業(yè)運行。并入東北電網(wǎng),主要擔任系統(tǒng)的調(diào)峰、填谷、調(diào)頻及事故備用任務(w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火車站站臺(現(xiàn)丹東站)始建于1904年,1928年擴建后站臺為歐式風格,設(shè)有遮雨棚和鐵路警察維護秩序?,之后經(jīng)過三次的改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沙河鎮(zhèn)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蛤蟆塘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振八錦江火車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機務(wù)段火車調(diào)頭轉(zhuǎn)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五龍背火車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鳳凰城火車站站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上河口火車站位于丹東市寬甸滿長甸鎮(zhèn)上河口村,始建于1950年11月,是鳳上鐵路終點站。該站在抗美援朝期間承擔軍列調(diào)度與物資運輸任務(wù),其連接朝鮮清水站的上河口鴨綠江鐵路橋每晝夜通行軍列最高達20余列,戰(zhàn)后老站舍被改造為"上河口指揮所舊址"對外開放,現(xiàn)作為上河口景區(qū)核心景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鐵路機務(wù)段,第一張是百年建筑機務(wù)段機車調(diào)頭大轉(zhuǎn)盤及扇形車庫(已拆除)第二張是先進車組“青年號”機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04年小日本侵略者擅自修建了安奉窄軌軍用鐵道后,于1907年在沙河鎮(zhèn)站建了一座機車庫,這就是安東機務(wù)段的前身。1911年,鐵路改標準軌,沙河鎮(zhèn)機車庫廢棄,在錦江山下新建扇形機車庫。該機車庫2681平方米,庫外有一座長21.5米的平衡式機車轉(zhuǎn)盤。(百年建筑)1945年小日本投降后,改稱為安東機務(wù)段 ,有蒸汽機車30余臺。1950年10月,機務(wù)段承擔著抗美援朝的運輸任務(wù)。1983年,丹東機務(wù)段配備內(nèi)燃機車,2002年,機務(wù)段蒸汽機車退役。隨著鐵路管理體制的改變,2003年,丹東機務(wù)段撤銷改為本溪機務(wù)段丹東折返段。2005年丹東折返段撤銷,改為蘇家屯機務(wù)段丹東運用車間。2011年,這座運行百年的扇型機車庫被拆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百年的機車庫,只能留在記憶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客運公司(現(xiàn)虎躍公司)前身是?丹東客運總站?。該企業(yè)成立于1987年。其前身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安東汽車修配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51年,由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部成立的汽車修配廠和東北軍區(qū)后勤部第二汽車修理廠,共同承擔搶修在朝鮮戰(zhàn)場被炸壞汽車的任務(wù)。當時,在沒有廠房、設(shè)備,露天作業(yè),冒著敵機轟炸危險的情況下,工人們夜以繼日地搶修好汽車并及時送往前線。1955年,這兩家汽修廠合并成立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部安東汽車修配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第一運輸公司,1951成立后后演變?yōu)榭瓦\公司。(國營公司,丹東長途客運及貨運的主力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第二運輸公司,成立于60年代初,后重組解散。(集體公司,丹東大型貨運的主力公司)</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運輸聯(lián)社是60年代由手推車業(yè)主公私合營后組建合作組織,后發(fā)展為丹東市第三運輸公司(集體)。補充著丹東的運輸任務(w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市(安東)街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安東)湯毓麟公館俗稱“湯二虎樓”,百年建筑。它建于1905年12月,占地面積1800平方米,是一棟由花崗巖鋪底紅磚到頂?shù)乃膶又惺綐欠拷ㄖ?。公館落成后,湯毓麟常在沈陽,并不常住安東,他的五姨太王佩蘭和他的大兒子在這里支撐門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湯二虎的子女都去了熱河。日本就把這座樓交給皇協(xié)軍王殿忠所用。一年以后又被漢奸李壽山部隊占用。此后為國民黨52軍所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6月安東解放,這座樓回到了人民手中。湯二虎樓曾多處破損,有關(guān)部門已經(jīng)對“湯二虎樓”進行了兩年半的修繕,并開始妥善保護和利用。參觀門票一張15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原丹東(安東)英美領(lǐng)事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沿海港口的侵略和內(nèi)地路礦的掠奪,不斷擴大勢力范圍,妄圖瓜分中國。1903年8月已被壓迫清政府簽了《航行通商續(xù)約》,同意將盛京之奉天府(今沈陽)及安東縣(今丹東市)由中國自行開埠通商。之后在安東錦江山公園東側(cè)建領(lǐng)事館。領(lǐng)事館房屋建成后,英國立即派領(lǐng)事進駐,同時美國在安東的領(lǐng)事權(quán)也由英國兼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元寶山一塊開裂的百年石刻,因為石刻處于比較偏僻,很少人能見過。不知你們見過沒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這塊石碑位于元寶山比較偏僻隱蔽之處,題字人是程道元,時間為辛亥年仲夏(1911年),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終結(jié)清朝統(tǒng)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 光緒三十五年(1909),在任安東(丹東)鴨綠江采木公司理事長時,撰寫留下了這個石刻,字體挺拔有力,不愧是舉人出身。</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石刻中兩字新華字典查不到,得查康熙字典,“僊xian”(仙的異體字)象征超凡脫俗,“磏lan”原指磨刀石,亦通“清廉”之“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通過此石刻含蓄表達其清廉為官、光明磊落的心志?,隱喻為官者應(yīng)如磨刀石般砥礪德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道元,民國后,1915年任昌圖府知府,錦州府知府。1924年歷任熱河綏遠禁煙大員。(程道元在昌圖,為昌圖的發(fā)展付出了辛勞,深受百姓擁戴。昌圖人在昌圖新區(qū)的月亮湖公園給立了塑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石刻已成為清末丹東地方文化的珍貴遺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留存下來的從不是孤立的風景,它們是沉默的見證者,看著“安東”變成“丹東”。于我而言,總有些地名,一提及就自帶畫面。老的街道、老的建筑、老的景觀那些散落在時光里的碎片,拼湊成了我關(guān)于“丹東記憶”的全部念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好文采朋友們,你對你的城市有記憶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