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號:37602022</p><p class="ql-block">美篇昵稱:綠 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僅以此篇獻給我們偉大的祖國~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80周年”閱兵式”</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歷史的鐘聲敲過1937年的深秋,西南聯(lián)大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在世界教育史上寫下了悲壯的一頁。在戰(zhàn)火中不甘意志沉淪與精神屈服的聯(lián)大師生,用筆墨寫下民族抗爭的不屈精神,用文化找尋著國家救亡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誕生于抗日戰(zhàn)爭的烽火歲月,薈萃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名校的大師巨匠,吸引了大批仰慕名師、向往民主的莘莘學子。在短短九年間,西南聯(lián)大培養(yǎng)出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聞名的杰出人才,是中國教育的一面旗幟,也是中國教育的奇跡。作為西南聯(lián)大的重要組成部分,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雖然只存在了一百八十天,但他們在蒙自期間宣傳抗日救國的愛國思想, 傳播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開拓邊疆文化教育,對蒙自的文明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今天,西南聯(lián)大載入史冊,蒙自分校已成記憶。但聯(lián)大精神卻早已注入中華文明的奔涌血脈中,并伴隨著新中國在世界之巔的重新崛起,詮釋一段不屈不饒的生命贊歌。</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全面發(fā)動了侵華戰(zhàn)爭。隨著北平、天津的相繼淪陷,清華、北大落入敵手,南開大學則在日機的狂轟濫炸中變成一片廢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命脈和教育實力, 1937年8月,奉國民政府教育部令: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南遷至湖南,組成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由 三校校長蔣夢麟、梅貽琦和張伯苓任常務委員。經(jīng)過緊張的籌備,10月26日在長沙舉行開學典禮,11月1日開始上課。</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7年12月13日,南京陷落,戰(zhàn)事遷逼長沙,立足未穩(wěn)的臨時大學已無以為繼,不得不再度西遷。遠離日寇的肆虐,有滇越鐵路與外界相通的云南,成為了臨時大學的下一個目的地。輾轉(zhuǎn)至昆明組建了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何去偏遠的云南?因經(jīng)費困難,校方?jīng)Q定:女生、體弱的男生和絕大多數(shù)教師乘火車和輪船去, 其余身強力壯的男生和少數(shù)教師從內(nèi)地步行去。艱苦卓絕的1600余公里徒步跋涉,讓象牙塔中的師生們看到了一個美麗與貧窮同在的真實中國。對于聯(lián)大眾多走上革命道路的師生來說,這次長征的影響不可估量。為保存中國文化薪火而進行的艱難跋涉,永遠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與文化炫歌不輟的象征。</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4月2日,國立長沙臨時大學更名為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于5月4日開始上課。浴戰(zhàn)火而生,歷經(jīng)日寇屢次轟炸,聯(lián)大巍然屹立,在昆明一駐就是8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正如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嚴正宣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被毀者為南開之物質(zhì),而南開之精神,將因此挫折而愈益奮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抗戰(zhàn)初,昆明根本不可能馬上安置一所有上千名教師、職員和學生的大學。聯(lián)大將文、法商學院遷往蒙自,租用當年滇越鐵路開通后,因云南外貿(mào)及外事中心北移昆明,而逐漸在蒙自海關(guān)稅務司署等地留下的諸多空房作為校舍,成立了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飽經(jīng)巔沛流離之苦的文、法商學院師生們,終于在遠離戰(zhàn)火侵擾的滇南小城蒙自覓到了讀書之所。</span></p> ~ ~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初的蒙自,遠離日寇的鐵蹄,對于剛從炮火的威脅下脫身的聯(lián)大師生而言,這個靜而美的環(huán)境,無疑是一塊讀書的樂土。從某種意義上, 蒙自就像波濤洶涌的大海中寧靜的小島,但師生們十分清楚,他們來到這個秀美的地方并不是自由的選擇,而是侵略者入侵的結(jié)果。平靜的南湖與洶涌的紅河,正是這群流亡知識分子的心靈寫照。在遠離戰(zhàn)爭的寧靜之中,實際上彌漫著流亡的苦楚。</span></p> ~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國立西南聯(lián)合大學蒙自分校組織架構(gòu)教授名錄</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聽風樓”上寄國愁家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家宅院位于蒙自城東,是當時蒙自豪紳、富滇銀行副行長、個碧石鐵路協(xié)理周伯齋的舊居。周伯齋得知西南聯(lián)合大學學生避亂到此,便慷慨借讓院里的一幢名為“頤樓”的青磚樓房,為西南聯(lián)合大學文、法商學院的女生宿舍。因樓高風大,同學們又憂國思鄉(xiāng),常御夜聽風,難以入眠,女學生們就把“頤樓”稱為“聽風樓”。</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分校于1938年5月4日開學,一時間小城教授云集,弦歌不斷。400多名聯(lián)大分校的師生們在這里著書立說、 完成學業(yè)的同時,并進行社會調(diào)查,發(fā)起衛(wèi)生運動,建立文學社團,舉辦民眾夜校普及文化知識,參加抗日募捐,組織集會進行抗日救國宣傳。在國運艱難的時刻,與蒙自人民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蒙自古城內(nèi),聯(lián)大文學院和法商學院的學生們擔負著傳播現(xiàn)代文明的責任,并且希望把抗日熱情傳播到尚不能識文斷字的勞苦大眾中,他們辦起了夜校,吸引失學成人來學習,不但學文化,也講時事,宣傳抗日,教唱愛國歌曲,開展滅蠅運動,與蒙自普通大眾溝通了情感的同時,在開啟民智、傳播進步思想方面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8月,蒙自北京大學同學會主辦民眾夜校師生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愛好文藝的一些同學發(fā)起組織了一個文藝團體,稱為“南湖詩社”,活動的主要方式是出名人詩作與散文的壁報《南湖詩刊》,舉行詩歌座談,請教授們講演。 聞一多、羅庸、朱自清諸位先生都被邀請做過講演。《南湖詩社》產(chǎn)生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作,還培養(yǎng)了一批著名的詩人。</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雷稀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蒙自小得好,人少得好。大街上有一家賣糖粥的,帶著賣煎粑粑。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凈,又便宜,我們聯(lián)大師生照顧的特別多。掌柜是個四川人,姓雷,白發(fā)蒼蒼的。臉上常掛著微笑,卻不巴結(jié)顧客的樣兒。他愛古玩什么的,每張桌子上,竹器瓷器占著一半兒;糖粥和粑粑便擺在這些桌子上吃。他家里還藏著些“精品”,高興的時候,會特地拿來請顧客賞玩一番。 老頭兒有個老伴兒,帶一個伙計,就這么活著,倒也自得其樂。我們管這個鋪子叫"雷稀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朱自清《蒙自雜記》</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妨一下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湘黔滇旅行團六十八天的行軍生活加深了聞一多與勞苦大眾在一起的親切感,但遠離前線、 環(huán)境寧靜的蒙自對聞一多來說正是讀書、研究的好地方,他一頭就扎進了學術(shù)的象牙塔中。聞一多住在哥臚士洋行的二樓,每天除吃飯、上課、 如廁外,從早到晚他整天趴在書桌上不下樓。有一次鄭天挺教授勸他說:“聞一多啊,你何妨一下樓呢!”旁邊的幾位先生也跟著說,“是啊,你何妨一下樓啊!”一時間這個話竟不脛而走傳了開去,成了他的雅號,后來回到昆明,有一次羅庸在系里說起這件事,于是昆明聯(lián)大的師生們一傳十,十傳百地都知道了。</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同年7月,西南聯(lián)大在昆明的簡易校舍建好,在蒙自的校舍即將讓給擬遷蒙自的柳州航空學校。于是,在蒙自完成期末考試的文法學院師生們,于8月底9月初陸續(xù)返回了昆明。</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文系系主任朱自清先生負責遷校事務,他陪同師生們到碧色寨,安排大家上火車后,再返回蒙自去安排下一批。繁雜的事務朱自清先生處理起來井井有條,從容不迫,一如他恬靜沉穩(wěn)的散文一般。</span></p>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938年的蒙自,走來了這樣一群身著長衫的讀書先生,這群讀書人為了保留中華文明的火種不遠萬里南渡而來。四個月的時間,在歷史長河中何其的短暫,但這群“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讀書人,永遠的把無字豐碑立在了世世代代的蒙自人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聯(lián)大師生的到來,蒙自成為歷史上中國文化的高度傳播點之一。在聯(lián)大離開之際,蒙自這座原先寧靜的古城,也開始蕩起漣漪:社會風氣大為開化,公共衛(wèi)生大為改善,男女同校的中學開始建立,更有年輕人追尋著聯(lián)大師生的足跡,北上昆明報考西南聯(lián)大。而聯(lián)大許多畢業(yè)生,也不斷的進入蒙自,不僅提高了當?shù)氐慕逃?,還帶去了進步的思想。</span></p> ~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聯(lián)大在昆八年,弦歌不輟,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為國家培養(yǎng)出大批國內(nèi)外知名學者和眾多建國需要優(yōu)秀人才。西南聯(lián)大,這所今日已不復存在的大學,其名字所以能載入史冊,其事跡所以值得人們紀念,實緣于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南聯(lián)大這一代民國走來的學者,生活在一個激烈動蕩的大時代新舊交替、中西碰撞。在這“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他們形成了各自迥然不同的風度、氣質(zhì)、胸襟、學識和情趣。他們的個性或迂或癡或狂,可謂千人千面,但內(nèi)里全不失風骨、風趣與風雅。底子里是人格獨立、敢于批判的錚錚風骨。這樣一群不失硬朗而又極具個性的大師,身處國家危亡的絕境之中,仍然潛心教學,保存了中國文化、教育的實力,詮釋了聯(lián)大“剛毅堅卓”的四字校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梅貽琦</span></p> ~ ~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進南湖公園 ,聞一多紀念亭 、聞一多先生雕像矗立在此,聞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講”震耳發(fā)聵。</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永遠在蒙自人民心中。</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詩人主要的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聞一多</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最后一次演講。</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毗鄰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的東大街,曾經(jīng)留下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師生的足跡。</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在蒙自二天,二次走進西南聯(lián)大蒙自分校,心靈深受震撼。我們追隨分校女生足跡,走近周家宅院,想實地感受體會“聽風樓”;我們加入聯(lián)大師生的銅像行列中,向前輩們表示崇高的敬意;我們坐在魁星閣墻基邊的椅子上,感受聯(lián)大師生的潛心著書立學、苦讀鉆研學問的精神;我們仰望著東大街碩大的聯(lián)大課椅,敬仰這曾坐的是國家棟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們也把足跡留在了這里,而西南聯(lián)大“剛毅堅卓”的精神,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里。</span></p>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