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北京城里有好幾座白塔。每一次看到白塔,總感覺其中藏著什么奧秘?裹著什么歷史?彰顯什么寓意?想了解它的歷史,想知道它為什么修建成這個樣子、更像弄明白它的內(nèi)涵......</p> <b>1. 北海白塔 (位于北海公園內(nèi))</b><div> 這是北京最負盛名、最為人熟知的白塔,堪稱北海公園乃至老北京城的視覺中心。<b></b></div> <b>歷史: </b><div> 建于清初順治八年(1651年)。當時,順治皇帝應西藏喇嘛惱木汗的請求,在元代廣寒殿的舊址上修建了這座白塔和永安寺,故全稱“永安寺白塔”。建塔既有宗教意義,也為了“鎮(zhèn)王氣”,保佑江山永固。</div> <b>建筑風格:</b><div> 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喇嘛塔。由塔基、塔身、相輪(“十三天”)和華蓋(天盤、地盤)、塔剎(寶頂)組成。<br>塔高: 35.9米。<br>塔身: 為覆缽式,俗稱“寶瓶塔身”,簡潔雄偉。<br>顏色: 通體潔白,象征著清凈與圣潔。<br></div> <b>文化意義與景觀:</b><br> 它是“三山五園” 皇家園林景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br> 站在白塔腳下,可以俯瞰整個北海和中南海,視野極佳。<br> “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 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讓我們蕩起雙槳》中唱到的“白塔”,指的就是北海白塔。它因此成為幾代中國人的集體記憶.<br> <b>2. 妙應寺白塔 (位于妙應寺,俗稱“白塔寺”)</b><div> 這座白塔比北海白塔歷史更為悠久,是元大都遺存下來的重要標志性建筑。<b></b></div> <b>歷史:</b><div> 建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由元世祖忽必烈敕令修建,聘請了尼泊爾著名的工藝家阿尼哥參與設計和建造。歷時8年才建成。寺廟原名“大圣壽萬安寺”,在元代是皇家寺院。明代天順年間改稱“妙應寺”,但因白塔名聲太響,民間俗稱“白塔寺”。</div> 建筑風格: 同樣為藏式喇嘛塔,但體量更大,是中國現(xiàn)存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喇嘛塔。<br> 塔高: 50.9米。<br> 特色: 其造型源自古印度的窣堵坡,塔基是巨大的須彌座,塔身粗壯穩(wěn)重。塔剎的鎏金華蓋(天盤)和小塔形寶頂非常精美。<br> <b>文化意義:</b><br> 它是元大都城保存至今的重要遺跡,見證了北京作為全國都城的歷史。<br> 它是中尼兩國文化交流的見證,由尼泊爾匠師阿尼哥主持修建,意義非凡。<br> 如今,“白塔寺”周邊形成了獨特的文化街區(qū),是北京市民和游客喜愛的休閑打卡地。你可以繞塔祈福,也可以在旁邊的胡同咖啡館屋頂欣賞白塔的雄姿。<br> <b>3. 西黃寺清凈化城塔 (位于西黃寺博物館)</b><div><b> </b>這座白塔是藏傳佛教格魯派(黃教)在北京的極高等級的圣跡,其歷史地位與藝術價值可與妙應寺白塔媲美,但更為隱秘和特殊。</div> <b>歷史:</b><div><b></b> 西黃寺與東黃寺并稱“黃寺”,始建于清順治九年(1652年),是順治皇帝為迎接五世達賴喇嘛 進京朝覲而特地修建的駐錫之地,自此成為達賴喇嘛和班禪大師來京的駐地和重要的藏傳佛教中心。<br>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為紀念在此圓寂的六世班禪大師,敕建了這座“清凈化城塔”作為他的衣冠冢,并環(huán)繞塔院修建了精美的建筑。<br></div> <b>建筑風格:</b><br> 主塔: 中央主塔為高大的藏式覆缽白塔,建于高大的漢白玉金剛座上。<br> 組合瑰寶: 其最獨特和珍貴之處在于漢、藏、印三種建筑風格的完美融合。<br> 漢式風格: 塔院是仿照印度佛陀迦耶金剛寶座形式而建,但牌坊、碑亭、護塔石獸等都是典型的漢式建筑。<br> 藏式風格: 中央主塔為藏式白塔。<br> 印度風格: 四角陪塔為印度式的八角經(jīng)幢塔。<br> <b>藝術巔峰</b>: 整組建筑通體由漢白玉砌成,雕刻極其精美繁復(如佛教故事、云紋、卷草紋),代表了清代鼎盛期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被譽為“<b>北京白塔之冠</b>”。<br> <p class="ql-block">(北三環(huán)中路,北京出版集團12A層,可以鳥瞰西黃寺)</p> <b>文化意義:</b><br> 民族團結的象征: 它是清代中央政權與西藏地方政教領袖友好關系的直接物證,具有極其重大的政治和歷史意義。<br> 藏傳佛教圣地: 是格魯派在北京的最高級別宗教圣地之一。<br> 建筑藝術孤品: 其“三式合一”的建筑風格在北京獨一無二。<br> <b> 在北京,還有好幾座“白塔”,之所以用引號,在于專家認為它的顏色是白塔,而非真正意義上的白塔,此白塔非彼白塔。</b> <b>1.大覺寺迦陵禪師舍利塔</b><div><b> </b>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蘇家坨鎮(zhèn)大覺寺內(nèi)。進入寺院后,穿過主要殿堂,在寺院的最高處、最深處,位于一個幽靜獨立的小院中。<b><br></b><div><br></div></div> <b>歷史與功能:</b><br>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是清代雍正皇帝為其敬重的迦陵禪師(音釋)建造的舍利塔。迦陵禪師曾是柏林寺(另一座皇家寺院)的住持,并擔任過雍正帝的佛法老師,對雍正影響很大,后因故被逐,圓寂于江西。雍正即位后,為其平反并追封,并修建了此塔以安葬其舍利。<br> 因此,這是一座墓塔,而非祈?;蛳笳餍缘姆鹚?。 <b>建筑風格:</b><br> 形制: 它是一座藏式覆缽塔(喇嘛塔),與北海白塔屬同一種類,但規(guī)模小很多,且更具墓塔的形制。<br> 材質與顏色: 塔身通體由青白石砌成,經(jīng)年累月后呈現(xiàn)出一種灰白色或青白色,而非北海白塔那樣耀眼的白。這是人們通常不稱其為“白塔”而直呼其名的主要原因。<br> 精美雕刻: 塔的基座(須彌座)雕刻有精美的蓮花、卷草等花紋,工藝精湛,體現(xiàn)了皇家建筑的規(guī)格。<br> <b>文化意義與景觀:</b><br> 歷史見證: 它見證了清代皇室與佛教(特別是禪宗)的密切關系,以及雍正皇帝與迦陵禪師之間一段復雜的歷史。<br> 清幽之境: 這座塔所在的位置是大覺寺的至高點,環(huán)境非常清幽,古松掩映,遠離前殿的喧鬧,給人一種超然塵外的靜謐感,非常適合靜思。<br> 對于了解清代佛教史和古建筑的人來說,這是一處必看的景點。<br> 為什么它不廣為人知為“白塔”?<br> 1. 顏色差異: 其青灰色的石質與北海白塔等通體潔白的塔觀感不同。<br> 2. 功能屬性: 它首先是一座墓塔,功能性與作為城市地標或祈福建筑的北海白塔、妙應寺白塔不同。<br> 3. 知名度被掩蓋: 大覺寺本身有更耀眼的名片——千年銀杏樹(秋季堪稱京城一絕)、遼代古碑、明清玉蘭和潺潺泉水,這些景觀的知名度遠遠超過了這座后山的古塔。<br> <b>2.碧云寺金剛寶座塔</b><div> 北京市海淀區(qū)香山公園北側,碧云寺的最深處。當人們提到“碧云寺里的白塔”時,通常是一種外觀上的通俗叫法。嚴格來說,它更準確、更尊貴的名稱是 “碧云寺金剛寶座塔” 。<b></b></div> <b>歷史與功能:</b><br> 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br> 它的建造仿照了北京真覺寺(五塔寺)的金剛寶座塔形制,但規(guī)模更大,雕刻更繁復。<br> 1925年,孫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后,其靈柩曾暫厝于塔前的普明妙覺殿。移靈南京紫金山后,將其衣帽葬于塔內(nèi),作為衣冠冢。因此,這座塔也具有了重要的近代革命紀念意義。<br> <b>建筑風格(為何它不是普通的“白塔”)</b>:<br> “金剛寶座”式: 這種塔源于古代印度的佛教建筑形式,其特點是在一個高大的基座(寶座)上建造五座小塔,分別代表佛教密宗中的“五方佛”。<br> 材質: 通體采用漢白玉石材雕刻砌筑而成,潔白無瑕,遠看確實容易被認為是“白塔”。<br> 結構:<br> 高大基座: 塔基為巨大的方形寶座,高約34.7米,分為三層,內(nèi)部有螺旋石梯可直達頂部。<br> 五塔林立: 寶座頂上建有五座十三層密檐式方塔(一大四?。┖蛢勺锼ㄐA塔)。<div> 精美雕刻: 整座塔可謂是一件巨大的石雕藝術品。寶座周身布滿了極其精細的浮雕,包括佛像、天王力士、龍鳳、云紋、獅象以及各種佛教法器,堪稱清代石雕藝術的巔峰之作。<br></div> <b>文化意義與景觀:</b><br> 建筑藝術瑰寶: 它是漢、藏、印多種建筑風格完美融合的典范,代表了清代皇家建筑的極高水準。<br> 重要的紀念地: 作為孫中山先生的衣冠冢,它是海內(nèi)外華人瞻仰革命先驅的重要場所。<br> 絕佳觀景臺: 登上塔頂,可以遠眺香山和北京西部的景色,視野極為開闊。<br><div> <b> 碧云寺內(nèi)的塔,并不是一座真正意義上的“白塔”,而是一座漢白玉制成的“金剛寶座塔”。盡管它通體潔白,但在佛教建筑中,“金剛寶座塔”是一種與“覆缽式白塔(喇嘛塔)”完全不同的特殊形制。</b></div> <b>真覺寺金剛寶座塔(五塔寺塔)</b><div> 位于北京市海淀區(qū)五塔寺村24號(北京動物園北側)。現(xiàn)為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所在地。<b></b></div> <b>歷史:</b><br> 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其建造源于永樂年間(1413年左右),印度高僧室利沙(班迪達)向明成祖朱棣進獻了五尊金佛和金剛寶座塔的圖紙(即印度佛陀迦耶精舍的模型)。<br> 朱棣下旨建寺造塔,但塔直到其曾孫明憲宗時期才最終建成。<br> 名稱由來: 因其寶座上的五座小塔,民間俗稱“五塔寺”,其本名“真覺寺”反而少有人知。<br> <b>建筑風格與價值:</b><br> “金剛寶座”式鼻祖: 它是中國最早按照印度“佛陀迦耶”形制建造的金剛寶座塔,開創(chuàng)了此種塔式的先河,后建的北京碧云寺塔、西黃寺清凈化城塔、云南妙湛寺塔等均受其影響。<br> 精美的石雕藝術: 整座塔用磚和漢白玉石砌筑而成。其最震撼人心之處在于通體布滿的精美雕刻。<br> 寶座: 分為六層,下為須彌座,刻有梵文、法器等。最精彩的部分是須彌座束腰部位連續(xù)雕刻的1561尊佛像,姿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br> 內(nèi)容: 雕刻題材廣泛,包括佛像、菩薩、天王、羅漢、梵文、八寶、法輪、獅子、大象、孔雀、馬、菩提樹等,堪稱一座露天的明代石雕藝術館。<br> 文化融合的典范: 塔的形制雖源于古印度,但其細節(jié)(如屋頂、檐角、斗拱等)融入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的建筑和雕刻手法,是中外文化完美結合的實物見證。<br> 真覺寺原有的殿宇在清末毀于大火,唯有金剛寶座塔幸運地保存了下來。<div> 如今,以這座國寶級古塔為核心,建立了北京石刻藝術博物館。館內(nèi)還收藏了大量北京地區(qū)的珍貴古代石刻文物,如碑碣、墓志、石雕、佛造像等。<br> 秋季是這里最美的季節(jié),金黃的銀杏葉與潔白的古塔相互映襯,景色絕佳,是北京著名的拍照打卡地。</div> <b> 真覺寺塔是開創(chuàng)者,更具原初性和藝術性,是石雕藝術的極致展現(xiàn)。<br> 碧云寺塔是發(fā)揚者,規(guī)模更大,融合了更多元素,并與近代歷史相關聯(lián)。</b> <b>中國國家畫院內(nèi)的白塔</b><div><b> </b>“白塔庵”是一個歷史地名,其名稱來源于此地曾存在過的一座古塔和一座庵堂(尼姑庵)。據(jù)記載,這里原本確實有一座白色的佛塔和一座名為“白塔庵”的寺廟。這座古塔的始建年代已難以精確考證,但其歷史相當悠久。隨著時代變遷,原有的古白塔和庵堂早已傾圮消失,不復存在。但“白塔庵”這個地名卻一直保留了下來,成為了北京西三環(huán)附近一個區(qū)域的傳統(tǒng)稱謂。</div> 中國國家畫院在規(guī)劃建設時,充分考慮了所在地的歷史文脈。為了呼應“白塔庵”這個悠久的歷史地名,傳承地方文化記憶,特意在畫院的中心庭院內(nèi)新建了這座仿古的藏式白塔。畫院內(nèi)的白塔并不是在考古發(fā)掘基礎上對原塔的復原,而是一次基于藝術設計和文化致敬的新建景觀建筑。 更準確的描述是:中國國家畫院在其院內(nèi)建造了一座美麗的白塔,以此來紀念和呼應其所在地“白塔庵”這個充滿歷史韻味的地名。1983年中國畫研究院出資重修。 關于塔:<div> 北京的白塔在外形上被稱為覆缽式,意思就是像一口倒過來的缽。覆缽式塔基本上由4部分組成,從下到上依次是:基座、塔身、塔脖子、塔剎。</div><div> 據(jù)說中國現(xiàn)存塔2000多座。塔的種類非常多,以樣式來區(qū)別,有覆缽式塔、龕塔、柱塔、雁塔、露塔、屋塔、無壁塔、喇嘛塔、三十七重塔、十七重塔、十五重塔、十三重塔、九重塔、七重塔、五重塔、三重塔、方塔、圓塔、六角形塔、八角形塔、大塔、多寶塔、瑜只塔、寶篋印塔、五輪塔、卵塔、無縫塔、樓閣式塔、密檐塔、金剛寶座塔、墓塔、板塔、角塔等。按結構和造型可分為樓閣式塔、密檐塔、單層塔、喇嘛塔和其他特殊形制的塔。</div> 塔脖子的相輪是一圈一圈的圓環(huán),環(huán)環(huán)相連,用在塔上作為仰望觀瞻的標識,起著敬佛的作用。一座塔上相輪圈數(shù)的多少,一般依照塔的形體大小和等級來定,少的為三、五圈,多的可達十三圈。這種圈是奇數(shù)的,三、五、七、九、十一、十三這樣。這種我們所說的奇數(shù),在佛教中表示的是清白與崇高。而這些數(shù)字中以七最為珍貴。 基座有圓形、方形、八角形、多角形,其中圓形很少見,最常見的是方形。<div> 找一個僻靜的地方,看看景,欣賞一下前人留下的建筑遺跡,再來壺茶,享受生活!</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