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年8月23日,吃完午飯后,我們便來到了韓文公祠。韓文公祠是紀念韓愈的古祠。元和十四年(819年),韓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為潮州刺史。以詩為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p><p class="ql-block"> 唐·韓愈</p><p class="ql-block">行旅貶謫,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州路八千。欲為圣明除弊事,肯將衰朽惜殘年!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p> <p class="ql-block">韓文公祠位于廣東省潮州市城東筆架山麓,韓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紀念唐代文學家韓愈的祠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韓文公祠背靠韓山,面臨韓江。主體建筑分前后二進,祠內(nèi)梁間遍掛名家題寫匾額,祠前甬道盡端處之五十一級筆直石蹬道,祠體正面墻壁近90厘米高工整的石裙板上砌筑平整、堅實的淡綠色砍磨磚墻面,磚墻至坡屋面與桁桷銜接處,皆沿各自曲面仔細鑿挖,使磚、木之間如同其下之砍磨磚縫一樣緊密吻接。淡綠色壁面,襯托著當中凹肚門上方“韓文公之祠”藍色隸書匾額之清淡文雅與沉靜端肅。</p> <p class="ql-block">一進門右側便是一長廊。長廊墻壁上展示了韓愈的生平事跡。</p> <p class="ql-block">韓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一說懷州修武(今河南省修武縣)人,自稱“郡望昌黎(今遼寧省義縣)”,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中國唐朝中期官員、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p> <p class="ql-block">其間有一段“天南碑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廊全長89米,有石碑刻39面。建于1991年10月。自1984年韓祠開始重修至開館以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共收到各級領導人及名家書法作品三百多幅,特選出其中部分作品刻石,建成此碑廊。</p> <p class="ql-block">韓文公祠主景有:長廊、天水園、主殿、侍郎閣。</p> <p class="ql-block">游完長廊便來到了天水園。天水園中有一雕像特別引人注目。那就是</p><p class="ql-block">“韓公別趙子”雕像,再現(xiàn)了韓愈離潮時與趙德依依惜別的場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趙德,號天水,唐宋潮州八賢之一。韓愈稱贊他“沉雅專靜,頗通經(jīng),有文章,能知先王之道,論說且排異端而宗孔氏,可以為師矣!”遂推薦他“攝海陽縣尉”,并主持潮州學政,韓愈在轉任哀州 (今江西宜春市)刺史時,嘗邀趙德同往,但為趙德所婉辭,因撰《別趙子)詩以志別。</p> <p class="ql-block">游完天水園,經(jīng)過主殿(正在修繕)門前來到了橡木園。因韓愈任潮州刺史時手植橡木得名。</p> <p class="ql-block">從橡木園側面而上,經(jīng)過允元亭,爬上侍郎閣。</p> <p class="ql-block">韓愈任湖州刺史期間,東山(即韓山》是他常游憩之地,建有揭陽樓有,因他被貶潮州之前任刑部侍郎,故后人以侍郎名亭。今侍郎閣系沿“侍郎亭”舊實而建的新景點(建成于1989年春)。</p> <p class="ql-block">閣前韓愈雕像。</p> <p class="ql-block">一樓是韓愈紀念館。陳列僅從“韓愈與潮州”及“韓愈的法治精神”二個側面展示其人生的部分軌轍。</p> <p class="ql-block">韓愈治潮及其法治精神</p><p class="ql-block">韓愈的一生,倡導以復興儒學為旨歸的古文運動。他是“抵排異端,攘斥佛老”的斗士,又是踐履勤政,廉政官風、高揚法治精神的唐代官員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豈非參天地,關盛衰,浩然而獨存者乎?</p><p class="ql-block">——蘇軾《潮州昌黎伯韓文公廟碑》</p> <p class="ql-block">最后,置身閣上,憑欄遠跳,古城景色盡收眼底、美不勝收。還可看到著名的廣濟橋。</p> <p class="ql-block">從韓文公祠出來后,沿江走去廣濟橋。遠遠就可看到廣濟橋的不一般。</p> <p class="ql-block">藍藍的天,青青的水,古色古香的橋,相互輝映。如詩如畫的景像展現(xiàn)眼前。</p> <p class="ql-block">好激動啊,就可邁進大橋了。要買票喲,60周歲以上老人可免票,真好。</p> <p class="ql-block">橋上游人如織,每個石墩上都有建形狀各異,題詞不同的橋亭,宏偉壯觀。</p> <p class="ql-block">廣濟橋是中國最早的啟閉式橋梁,也是中國四大古橋之一。它白天正常通行,晚上斷成兩截,它是古人的建筑智慧結晶。</p> <p class="ql-block">廣濟橋位于廣東省潮州古城東門外,橫跨韓江,聯(lián)結東西兩岸,集梁橋、浮橋、拱橋于一體,為古代廣東通向閩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是潮州文化的歷史地標、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廣濟橋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于光宗開禧二年(1206年)形成了梁橋與浮橋并存的基礎結構;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形成“十八梭船廿四洲”的格局;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進行了修繕;解放前殘破不堪;1958年進行加固維修,并拆除了十八梭船,改建為三孔鋼架及兩處高樁承臺式橋梁;2003年10月開始進行全面維修,總體按明代風格為修復依據(jù),功能定位為旅游觀光步行橋;2007年竣工。</p> <p class="ql-block">廣濟橋為浮梁結合結構,由東西二段石梁橋和中間一段浮橋組合而成,梁橋由橋墩、石梁和橋亭三部分組成。全長518米,東邊梁橋長283.35米,有橋墩12個和橋臺一座,橋孔12個;西邊梁橋長137.3米,有橋墩8個,橋孔7個,石梁寬5米。中間浮橋長97.3米,由十八只木船連接而成。</p> <p class="ql-block">廣濟橋,古稱康濟橋、丁侯橋、濟川橋,俗稱湘子橋,又稱潮州湘子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