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是墓室、墓地祠堂、墓闕和廟闕等喪葬禮制性建筑上雕刻畫像的建筑構(gòu)石,主要流行于兩漢時期,按成型技術(shù)應(yīng)屬雕刻,依其整體藝術(shù)形態(tài)實似繪畫,故習(xí)稱為畫像石。漢畫像石的畫面內(nèi)容從制度、經(jīng)濟、民族、社會生活、文化藝術(shù)等方面全面展示漢代文化風(fēng)貌,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也是研究漢代歷史的百科全書,被譽為無聲的史詩、可觀的史畫。 </p><p class="ql-block"> 滕州歷史悠久,古為“三國五邑”之地,至漢代已成為一個區(qū)域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滕州是蘇魯豫皖漢畫像石集中分布區(qū)的重要組成部分,滕州漢畫像石以發(fā)展脈絡(luò)完整清晰、雕刻技法豐富多樣、畫像內(nèi)容包羅萬象和祠堂畫像精美絕倫等在中國獨樹一幟,影響廣泛。本展覽選取滕州近百年考古發(fā)現(xiàn),在考古學(xué)視野下展現(xiàn)漢畫像石的藝術(shù)成就,剖析其雕刻技法、喪葬禮俗與思想觀念,感受其深沉雄大的漢風(fēng)氣魄。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漢畫像石基本陳列</span></p><p class="ql-block"> 滕州作為全國重要且集中出土漢畫像石的地區(qū)之一, 兩漢時期置有蕃、薛、公丘、昌慮、合鄉(xiāng)、戚、湖陵(湖陸)、 橐(高平)等縣,是區(qū)域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滕州出土的《牛耕圖》《冶鐵圖》《紡織圖》等漢畫像石,說明當(dāng)時滕州地區(qū)的社會生產(chǎn)力較為發(fā)達。自明末以來, 滕州漢畫像石陸續(xù)發(fā)現(xiàn),《滕縣志》《增補漢石存目》《滕縣金石志》等文獻著錄了滕州漢畫像石。許多珍貴的漢畫像石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上海博物館、山東博物館等文博單位收藏。新中國成立以來,滕州在漢畫像石文獻資料及文化遺存的整理、發(fā)掘、保護與利用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異獸、羽人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 </p> <p class="ql-block"> 異獸、羽人畫像石局部,《山海經(jīng)》中有羽民,能變化騰飛,而漢代人則認為羽人是上天來接引、助人升仙的使者。漢代羽人大都長著兩只高出頭頂?shù)拇蠖?,可視為一種時代特征。其具體造型大致可見四類:第一類,人首人身,肩背出翼,兩腿生羽;第二類,人首,鳥身鳥爪;第三類,鳥(禽)首人身,身生羽翼;第四類,人首獸身,身生羽翼。第一類羽人最常見,這塊畫像石就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鳳鳥、人物石室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奇禽異獸、人物石室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石室墓立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開明獸石室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開明獸石室畫像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開明獸石室畫像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山石不朽 </p><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是伴隨著漢代墓葬形制的變化產(chǎn)生的,漢初沿襲周制,流行豎穴土坑木槨墓,漢制確立,磚槨和石槨墓流行?!安墒h西南小山陽山”“選擇名石,南山之陽”,通過以上漢畫像石題榜的記載可知,漢畫像石的加工首先需要選取石材作為原材料。長期相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厚葬風(fēng)氣的盛行、一定的經(jīng)濟條件和“事死如生”“山石不朽”的思想觀念,推動了漢畫像石藝術(shù)登上歷史舞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泱泱漢風(fēng) </p><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是漢代墓葬與地面祠堂、闕等建筑物上的雕刻裝飾構(gòu)石,是特定歷史階段的產(chǎn)物,興起于西漢早期,延續(xù)至東漢末期。中國古代“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漢畫像石無疑代表了漢代科技及藝術(shù)的精華。滕州地區(qū)大量出土的漢畫像石表現(xiàn)的題材和內(nèi)容非常豐富和廣闊,從社會生活、歷史故事到神話傳說等,都在石刻中得到充分的表現(xiàn),是中國藝術(shù)史上的瑰寶,是研究中國漢代歷史最形象和最珍貴的百科全書。</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宏道院祠堂復(fù)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宏道院祠堂復(fù)原局部</p> <p class="ql-block"> 樂舞百戲圖畫像石是一件古代祠堂的后壁石。其畫面中間是漢代流行的建鼓舞,兩人手拿鼓槌擊鼓而舞;左邊是雜技,一人向空中拋出7枚小球,一人正在表演倒立,下方有兩位樂師,一人撫琴,一人彈瑟;畫面的右邊兩個羽人舞動長劍,另一個羽人縱身飛起,一只神獸長著5個人頭和2個鳥頭,在右上角一棵圓頂?shù)南蓸渖希鹑苏谙蝻L(fēng)鳥求取仙丹,并且工匠把風(fēng)鳥和羽人突出于整個邊框之外,體現(xiàn)了不拘一格的表現(xiàn)手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建鼓樂舞祠堂后壁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畫面左上角有一只神獸長著5個人頭和2個鳥頭,左上角還有一只單足無首鳥,可能是鸮,鸮的形象在漢時還代表著觜宿,觜宿為西方星宿,鸮位于石畫的左上方,左西對應(yīng)觜宿,扶桑為東方神樹,位于石畫的右上方,右東對應(yīng)扶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常羲舉月·人物祠堂右壁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水榭·垂釣祠堂后壁畫像石,上方以云龍紋為裝飾,下方描繪人物、水榭、庖廚和宴飲的場景。畫面右側(cè)描繪了一處水榭,榭上有人垂釣,榭下則有三人在捕魚。樓榭上還活躍著幾只小猴,姿態(tài)各異。畫面中央,一位主人憑幾而坐,兩側(cè)侍立著侍者。畫面下方,數(shù)人正在宴飲,左上角有一人手持刀割肉,而梁上則懸掛著火腿、魚干等食材??瞻滋帲蝗藸垦?、一人擎鷹的場景更是為整幅畫面增添了動感與生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水榭·垂釣祠堂后壁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建筑·人物祠堂后壁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span style="font-size:18px;">滕州漢畫紋飾</span> </p><p class="ql-block"> 滕州漢畫紋飾,亦稱紋樣,是裝飾花紋的總稱。一般分為單獨紋樣、適合紋樣、邊飾紋樣、連續(xù)紋樣。滕州漢畫像石紋飾有主題紋裝飾和邊飾紋裝飾,主題性紋飾主要有各種吉祥紋樣,如“十字穿環(huán)”、“二龍戲珠”等;邊飾紋裝飾,又叫“花邊”,主要有直線紋、斜線紋和各種幾何圖案紋飾,如三角紋、菱形紋、方格紋、連弧紋等,主題紋飾風(fēng)格質(zhì)樸厚重,勁健秀美、動感強烈,邊飾紋飾均衡對稱、遒勁有力、富于變化,極大地豐富了雕刻的空間與層次,營造出點、線、面的強烈節(jié)奏感,使畫面更加完美。</p> <p class="ql-block"> 在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zhèn)大康留,出土了一塊東漢時期的日月同輝畫像石。這塊畫像石原本是祠堂的蓋頂石,采用弧面減地淺浮雕技法雕刻而成,畫面內(nèi)容豐富,雕刻技藝精湛。</p><p class="ql-block"> 畫面上方,月輪高掛,月內(nèi)有蟾蜍和玉兔相伴。月輪外緣似乎描繪了雙頭龍,兩側(cè)則是人身蛇尾的伏羲和女媧。下方則是金烏背負的日輪,日輪內(nèi)刻有三足鳥和天狗。整個畫面布滿了云氣紋、群星和飛鳥,側(cè)面還有二龍穿璧的圖案。</p><p class="ql-block"> 仔細觀察,可以發(fā)現(xiàn)金烏和蛇神身上布滿了豎條紋,這是漢代畫像中常見的平行鑿紋,用于裝飾畫面。這幅日月同輝畫像不僅刻畫清晰,而且內(nèi)容極為豐富,展現(xiàn)了漢代人們對神異世界的豐富想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日月同輝祠堂蓋頂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泗水升鼎畫像石是東漢時期雕刻的典型畫像石文物,泗水升鼎的傳說與秦始皇有關(guān),講述了他在彭城泗水中發(fā)現(xiàn)周鼎,并派人打撈的故事。然而,當(dāng)鼎被撈出水面時,龍咬斷了繩索,鼎再次沉入水中,象征著王權(quán)的得失和天命的不可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泗水升鼎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周穆王拜見西王母的傳說?源自戰(zhàn)國古籍《穆天子傳》,記載了西周君主周穆王西巡至昆侖山與西王母在瑤池相會的神話故事,這一事件被視為古代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畫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周穆王拜見西王母的神話傳說。西王母法力無邊,擁有不死藥,是漢代最受人尊敬的女神,據(jù)《山海經(jīng)》記載,西王母蓬發(fā)戴勝,虎齒豹尾,坐在昆侖山上,經(jīng)常發(fā)出驚天動地的嘯叫聲。慢慢的,西王母又在傳說中變成了一個雍容華貴的中年女子。周穆王早聞她的大名,在一個甲子日,動身去拜見西王母。這幅畫面左邊是西王母,頭戴玉勝,端坐在高高的魚尾座上,身邊有青鳥、玉兔、羽人、九尾狐陪伴。畫面中間是周穆王乘坐帶有華蓋的云車,由蟾蜍駕車,六條龍拉車,向西行駛。周穆王給西王母帶了玉璧玉珪和絲綢之類的禮物,西王母拜而受之,并設(shè)宴款待周穆王,二人在席間吟詩誦句,談的十分投機。這個故事實際上也反映了東方大國與西部邊疆的友好關(guān)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周穆王拜見西王母畫像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東漢(公元25-220年)</p> <p class="ql-block"> 四靈畫像石,該文物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為主題,既是鎮(zhèn)守四方的星宿神獸,又象征四季輪回與天地秩序,在漢代民俗中被賦予祛除災(zāi)禍、納福迎祥的文化功能。</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塊東漢中晚期的漢畫像石,它的畫面內(nèi)容是非常著名的農(nóng)耕圖,雕刻技法為淺浮雕。畫面分為兩部分,左邊是牛馬同耕,右邊是長有五個人頭的神獸,中間以斜紋分隔。畫面既有現(xiàn)實農(nóng)耕生活的描寫,又有神話色彩,前面是一只像犀牛的神獸,上面仰臥著一個農(nóng)夫,后邊有一人在驅(qū)趕神獸。中間有一牛一馬共駕一犁,一人扶著犁,一人拿著鋤頭跟在后面,天上有兩只鳥在飛翔。從圖中的曲轅犁可以看出,當(dāng)時社會生產(chǎn)力已經(jīng)高度發(fā)展,與史書記載的農(nóng)具使用狀況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牛耕柯堂畫像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畫之美</p><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是漢代豐富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 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欣賞價值和傳承意義,它是無聲的史詩,也是可觀的史畫。漢畫之美,美在理想的天上;美在現(xiàn)實的人間;美在歷史的深度;美在多樣的表現(xiàn);美在生動的造型;美在精致的裝飾;美在變化的雕刻;美在耐看的細節(jié); 美在不同的地域...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漢代石槨畫像石陳列</span></p><p class="ql-block"> 槨由木槨演變而來,是西漢文景時期至東漢初年,山東、蘇北、皖北畫像石墓的建筑形式。一般由底板、左右側(cè)板、前后擋板和蓋板組成,以單槨為主, 少數(shù)在中間加隔板分成左右兩室。早期石槨畫面內(nèi)容以懸璧紋、樹紋為主,雕刻技法多為陰線刻、凸面線刻,有的在畫像上還施加麻點。西漢晚期,漢畫題材有所拓展,出現(xiàn)了門、亭等建筑和人物畫像。王莽統(tǒng)治前后,漢畫像石的內(nèi)容豐富起來,出現(xiàn)了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政治軍事、天文神話、歷史故事、祥瑞辟邪、民族關(guān)系等內(nèi)容,而且孔子見老子、孔子周游列國、泗水升鼎、穆天子西游等重大歷史題材也多有表現(xiàn)。建國以來,滕州境內(nèi)出土了大量早期石槨墓,為研究漢畫像石的起源,漢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軍事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早期漢畫像石</span> </p><p class="ql-block"> 早期漢畫像石,多出自西漢初期的單室石槨墓內(nèi),圖案為簡單的人物、樹木、房屋、垂璧、穿環(huán)紋、同心圓等,雕刻技法均是在原石板鑿痕上用陰線刻劃出圖像,個別的墓壁石用鏟子鏟平使物象更加突出,還有的在圖像內(nèi)施加麻點,以增加圖像的質(zhì)感。早期的漢畫像石不論從畫面內(nèi)容,還是雕刻技法上看,具有畫像簡單、 布局疏松、造型不夠準(zhǔn)確、雕刻稚拙的特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雙石槨畫像石墓</p> <p class="ql-block"> 鳳鳥銜連珠的圖像在漢畫像石中極為常見,既有單鳳銜連珠,也有對鳳銜連珠。鳳鳥銜珠數(shù)有四顆、六顆、七顆不等,滕州市馬王村出土的這只鳳鳥,銜著六顆珠,所謂“祥云靄藹鳳銜珠”,乃吉祥之兆。六顆珠即是南斗六星。南斗六星位于人馬座,與西北方向的北斗七星遙相呼應(yīng)。這六顆星分別是天府、天梁、天機、天同、天相、七殺。道教有“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說法,并認為拜南斗可以增壽。鳳鳥口銜南斗是借助天文昭示祥瑞,祈求子孫長壽,得授爵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漢代石室畫像石陳列</span></p><p class="ql-block"> 漢畫像石墓是東漢時期山東地區(qū)流行的一種墓葬型制。根據(jù)畫像石墓建筑材料的不同,可以把它們分為石室墓和磚石合建墓。石室墓由石槨發(fā)展而來,全部或主體用石材建筑。石室常見的是前后兩個主室的小型墓,少有前中后三個主室的大型墓。磚石合建墓的主體用磚建筑,石材多用于墓門部位的楣、 柱、扉。畫像石墓中的圖像內(nèi)容更加豐富多彩:涵蓋天文神話如日月同輝、伏羲女媧;歷史人物如孔子見老子、劉邦斬蛇; 風(fēng)俗人情如庖廚、待客;民族關(guān)系如胡漢戰(zhàn)爭;驅(qū)災(zāi)辟邪如鋪首銜環(huán)、祥瑞;漢代百戲如建鼓樂舞、雜技;車馬服輿及禮儀制度。雕刻技法多用淺浮雕、剔地平面線刻、高浮雕等技法,本館復(fù)原陳列的“于坡墓”和“夏樓墓”是滕州石室墓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張汪夏樓墓</p><p class="ql-block"> 元康九年墓位于滕州市張汪鎮(zhèn)夏樓村東北的滕州市第九中學(xué)校園內(nèi),北距滕州市區(qū)約20公里, 西鄰104國道。1996年8月 ,滕州市文化局對該墓進行了救性發(fā)掘。2007年8月進行了第二次發(fā)掘,將其所存建筑構(gòu)建調(diào)運至漢畫像石館并復(fù)原。該墓為黃淮下游地區(qū)常見的土坑豎穴石室墓。墓室分前室、后室及雙耳室三部分。墓壁由19塊長方形和方形石板疊筑而成,墓底亦由18塊長方形和方形石板鋪成。墓室內(nèi)南北全長5.57米,東西最寬(含雙耳室寬度)5.44米。方向190度。 </p><p class="ql-block"> 該墓由于早期被盜,破壞嚴(yán)重,葬具無存。僅殘存隨葬品19件:其中陶器10件,陶傭6件,石羊1件,銅錢2枚及包金飾品1件。畫像石六塊均出土于前室。南壁畫像周緣以連弧紋裝飾,中刻有一鋪首銜環(huán)。畫面長54厘米,寬87厘米。蓋頂畫像正中刻一與石面相平的圓柱體,圓柱體周圍深剔凹刻,底部均等刻出四條凸棱,分別連接四角與中心圓柱,兩端畫區(qū)稍有漫泐,均以陰線刻一金烏,其中左端金烏有冠。橫額上共4塊?;∶鏈\浮雕,單層畫面,左右及上緣飾連弧紋。內(nèi)容如下:北額畫像中刻對鳥,兩端刻龍、虎、鳥禽等;南額畫像中刻對鳥,左刻虎、水鳥、魚等,右刻龍、魚;東額畫像中刻九頭人面獸,兩端刻有樹木和禽獸等;西額畫像自左向右刻有鳥禽、有尾持物羽人、瑞獸、龍等。此墓的發(fā)掘,對山東地區(qū)畫像石的分期、斷代研究,有著重要的意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漢畫像石墓的演變</p><p class="ql-block"> 西漢中期,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建議,儒家思想成為正統(tǒng)思想,這個時期政治比較穩(wěn)定、經(jīng)濟比較發(fā)達、文化比較繁榮,墓葬的形制結(jié)構(gòu)進一步打破千年之久的木槨之制。厚葬之風(fēng)在這個時期達到了熾熱的程度,喪葬制度發(fā)生新的變化,除帝陵外,出現(xiàn)了夫妻同墓合葬的新習(xí)俗,這一時期的隨葬品,主要是將生前使用的各種器物置入墓內(nèi),倉、灶、井、圈、車馬器等明器也開始在墓中出現(xiàn)。畫像內(nèi)容更加豐富充實,個別石槨底板刻有幾何紋飾,雕刻技法出現(xiàn)淺浮雕。東漢時期石槨墓繼續(xù)流行,漢畫像石室墓開始出現(xiàn),墓域內(nèi)的設(shè)施一般是墓前置祠堂,祠堂前置墓碑,祠堂前兩側(cè)置人物和動物雕像,再前為一對雙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龍 </p><p class="ql-block"> 龍形象在漢代以前比較零碎,數(shù)量亦有限。漢代則頻繁見于帛、玉器、漆器、磚、 石等各種載體,呈現(xiàn)出異常豐富多彩的圖像模式。 </p><p class="ql-block"> 龍,漢代的《說文解字》釋為:“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墩f文》中對龍的解釋提到了龍的形象本質(zhì)“鱗蟲”, 而且還提到了龍的神性“登天”和“潛淵”。《易·乾卦》:“初九,潛龍勿用,陽在下也。見龍再田,德施普也。終日乾乾,反復(fù)道也?;蜍S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薄墩摵饧o(jì)妖》日:“祖龍死, 謂始皇也。祖,人之本;龍,人君之象也”這里已明確地提到了龍是“人君之象”,秦漢時期,龍和君主已經(jīng)產(chǎn)生關(guān)聯(lián),龍已經(jīng)具有了皇帝的象征意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官橋后掌大壁畫石室墓</p><p class="ql-block"> 官橋后掌大墓地位于滕州市官橋鎮(zhèn)后掌大村東北,2017年,為配合省道345的改建工程,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對墓地進行了揭露發(fā)掘。共發(fā)掘墓葬58座,其中漢代墓葬46座,宋金墓葬12座。 </p><p class="ql-block"> 壁畫石室墓位于墓地的北部地勢高處,用拆解的漢代畫像石墓石板砌筑而成。南向臺階墓道,南向墓門,石頭雕刻門扉兩扇,弓形頂南北長甬道,東西兩側(cè)砌筑平頂耳室。墓室位于墓葬的北側(cè),有墓室門與甬道相通,門扉兩扇,同墓門。正方形墓室,下砌底座,直立石壁,上筑過梁, 頂部用八層石板壘砌八邊形穹窿頂,上蓋藻井石。存彩色壁畫五幅,分布在墓室門兩側(cè)和其余三壁上。墓門兩側(cè)各繪一立人,東壁繪宴飲圖、北壁繪侍寢圖、西壁繪游樂圖,墓室頂部原有紅色彩繪,僅存零星斑痕。石室墓在墓門外出綠釉瓷碗2件。墓內(nèi)出崇寧元寶5枚,該墓的埋葬當(dāng)在1102年或以后,為北宋晚期墓葬。墓內(nèi)骨架散亂,由于盜掘,位置及葬式不清。其埋葬性質(zhì)無法確定。 </p><p class="ql-block"> 墓地的發(fā)掘,為滕州市古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資料。北宋帶壁畫石室墓的發(fā)掘,在山東地區(qū)少見,對文化藝術(shù)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鑿空西域</p><p class="ql-block"> 漢武帝時,為了夾擊匈奴而由張騫開辟的西域之旅,為東西方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漢書.西域傳》載:“孝武之世,圖制匈奴,患其兼從西國,結(jié)黨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開玉門,通西域,以斷匈奴右臂,隔絕南羌、月氏。單于失援,由是遠遁,而漠南無王庭?!薄霸庵滴?、景玄默,養(yǎng)民五世,天下殷富,財力有余,士馬強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則建珠崖七郡,感枸醬、竹杖則開牂柯、越嶲,聞天馬、蒲陶則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薄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滕州前毛堌漢代石室墓</span></p><p class="ql-block"> 滕州前毛堌漢代石室墓位于滕州市東南31公里處羊莊鎮(zhèn)前毛堌村。2021年5月,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lián)合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對該墓進行了考古發(fā)掘。 </p><p class="ql-block"> 前毛堌漢代石室墓坐北朝南,方向174o。由墓道、墓壙和墓室構(gòu)成。墓室南北長8.3米、寬5米。墓道長7.3米,南端寬1.1 米,北端寬1.7米,從南向北呈斜坡狀延伸到墓門前。本次考古發(fā)掘出土遺物主要為陶盆、陶罐、陶耳杯、陶盤、板瓦等。 </p><p class="ql-block"> 從墓葬的結(jié)構(gòu)形制和墓室中畫像石風(fēng)格等方面初步判斷,時代應(yīng)為東漢晚期。該墓的營建經(jīng)過了精心的設(shè)計,從墓室內(nèi)部觀察,每一塊石板的對接、拼合嚴(yán)絲合縫,后室的五層疊澀頂內(nèi)壁刻有“二、三、四”等編號。中室的石柱、斗拱、拱形分間過梁、直欞窗等石構(gòu)件制作精致,特色鮮明,在山東地區(qū)及國內(nèi)漢代墓葬中都較為少見。尤其是石柱,上部十五條棱角刻成螺旋紋,下部為豎直式,中間以凹槽相隔,具有強烈的異域風(fēng)格,應(yīng)受外來建筑文化的影響。該紋飾類型的漢代石柱,在山東地區(qū)應(yīng)為首次科學(xué)發(fā)掘出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