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昵稱:申生不息</b></p><p class="ql-block"><b>美篇號:74361211</b></p> <p class="ql-block"><b> 在踏入“天行意動·國際動態(tài)雕塑展”之前,我對雕塑的印象,還停留在那些靜靜佇立在博物館里、廣場上,沉默而莊嚴的石頭或青銅。它們是凝固的瞬間,是靜止的藝術。然而,這場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和中國雕塑學會聯(lián)合發(fā)起的展覽,卻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仿佛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全新藝術世界的大門——在這里,雕塑,是會“動”的!</b></p> <p class="ql-block"><b> “天行意動”,這四個字聽起來就充滿了哲思與詩意。后來才知,它呼應了清華大學“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將自然的“天”與人類智慧的“意”巧妙融合。整個展覽就像一場藝術與科學的對話,探討著我們所處的世界、我們的感知以及那些看似遙遠卻息息相關的技術哲學。</b></p> <p class="ql-block"><b> 展廳里,116件作品,有的實實在在擺在眼前,有的通過影像生動呈現(xiàn),它們共同編織了一個近五年來動態(tài)雕塑藝術創(chuàng)新成果的奇妙宇宙。我不再是被動地觀看,而是被邀請進入一個充滿變化與驚喜的場域。</b></p> <p class="ql-block"><b> 傳統(tǒng)雕塑是靜態(tài)的,像被按下了暫停鍵。但這里的動態(tài)雕塑,卻像是被按下了播放鍵,甚至快進鍵!它們不再滿足于占據(jù)一個固定的空間,而是在時間的長河里盡情舒展。我看到了旋轉的部件、擺動的身姿、升降的結構,它們的形態(tài)隨著每一秒的流逝而改變,仿佛擁有了生命。這種動態(tài)的呈現(xiàn),讓雕塑的視覺效果變得無比豐富,我不再是單方面地“欣賞”,而是身臨其境地“感受”著空間的流動和時間的韻律,一種前所未有的審美體驗油然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銀絲帶”的奧運之舞:一進展廳,就被北京冬奧會火炬臺“銀絲帶”吸引了。那條優(yōu)雅的“銀絲帶”與橄欖枝仿佛在空中跳著一支非勻速的雙人舞,為靜態(tài)的雪花火炬注入了時間的活力和動態(tài)的美感。原來,奧運精神也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被“舞動”出來!↓</b></p> <p class="ql-block"><b> 《天眼·金版》的宇宙密碼:宋代星宿圖與性別符號構成的雙螺旋基因模型,通過機械聯(lián)動巧妙結合。鋁合金與亞克力的材質,讓它既有科技的冷峻,又有神秘的溫度。我仿佛在閱讀一部用機器語言寫就的宇宙生命奧秘之書?!?lt;/b></p> <p class="ql-block"><b> 《鳳游》的涅槃升騰:溫潤的木材,靈動的風箏工藝,精致的黃銅構件,組合成一個抽象的鳳凰意象。它雖然沒有具體的鳳凰形態(tài),卻讓我感受到了那種歷經(jīng)磨礪、涅槃重生的升騰力量與自在精神,仿佛在訴說著生命堅韌舒展的故事?!?lt;/b></p> <p class="ql-block"><b> 《生靈圖騰》的生命叩問:鳥抖翅擺頭,無頭獸側臥,枯骨手臂擺動,巨龜原地打轉……這些融合了古代圖騰元素的雕塑,在科技的加持下“活”了過來。它們介于出生與瀕死之間,那種奇異的生命感,讓我對自然、生命與精神力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b></p> <p class="ql-block"><b> 《自強不息》的魔幻動態(tài):一個被切割成四份的扁圓,通過旋轉關節(jié)和精確配重站立起來。在風和電桿的作用下,它呈現(xiàn)出魔幻般的動態(tài)效果,萬千變化。它象征著君子行健不止、自強不息的精神,我仿佛真的看到了一個奮斗者在天地間不斷調整、勇往直前的身影?!?lt;/b></p> <p class="ql-block"><b> 《是愛也,動日月而移群星》的心跳共鳴:這件作品仿照女性乳腺,軟管里流動的液體中竟有藝術家母親患癌時留存的血液樣本!更令人動容的是,裝置能讀取藝術家的心率數(shù)據(jù),并模擬心跳節(jié)奏運行。當看到那裝置因為“我”(或者說,因為藝術家的生命存在)而如生命般律動時,我深刻感受到了“你活著,我亦活著”這句母親話語背后深沉的愛與羈絆,藝術在此刻超越了形式,直擊靈魂?!?lt;/b></p> <p class="ql-block"><b> 《搖搖晃晃的鄉(xiāng)愁》的情感力學:那座傾斜鏤空的樓體,底部鑄鐵與頂部銹鋼虛實對比,鋼筋嵌入工業(yè)殘件。當觀眾觸碰,它便開始多向搖晃。冷硬的鋼材承載著柔軟的鄉(xiāng)愁,這種“動態(tài)平衡”恰如我們在流動時代中,在失衡里尋找支點的狀態(tài),精準地戳中了我內心深處對“家”的復雜情感?!?lt;/b></p> <p class="ql-block"><b> 朱嘉璐的《尺.寸.度》的作品像是一個關于“規(guī)則”的哲學課堂。通過木質花瓣的縮放、磁懸浮小人的運動、錘子的圓周運動,它分別探討了生活中的包容性、需要遵守的準則,以及大膽挑戰(zhàn)現(xiàn)有認知的勇氣。它提醒我,無論是藝術創(chuàng)作還是人際交往,都存在一個微妙的“尺度”?!?lt;/b></p> <p class="ql-block"><b> 曾富強的《天機》則讓我感受到了科技的詩意。作品以古代星盤為頂,下方是層疊的四把天平,但秤砣被替換成了顯示動態(tài)星座的數(shù)字屏。數(shù)據(jù)驅動著微小的力量,牽動著天平的平衡,最終讓托盤上下浮動。這種信息與物理的聯(lián)動,具象化了大數(shù)據(jù)時代“信息牽動現(xiàn)實平衡”的理念,讓我在動態(tài)的秩序中,開始思考個體與社會命運的相互作用?!?lt;/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說《天機》是理性的,那么王諍的《貓鼠游戲》就是一場幽默的解構。它以杜尚的《自行車輪》為靈感,結合《貓和老鼠》的追逐敘事,讓金屬輪轂在電機驅動下旋轉,貓鼠形象隨之永恒追逐。它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將靜態(tài)的達達主義經(jīng)典轉化為了互動裝置,讓我在會心一笑中,思考著現(xiàn)代主義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關系。↓</b></p> <p class="ql-block"><b> 楊秉和《關系》的作品以超現(xiàn)實的方式組合,兩個形態(tài)動作時而一致,時而錯開,探索著一種親密又充滿邊界感的復雜關系。這種搖擺不定的狀態(tài),就像夢境與現(xiàn)實之間的拉扯,每一次動態(tài)變化,都讓這種關系充滿了不確定性。↓</b></p> <p class="ql-block"><b> 走到陳也奇的《此地·假如讓我當七天造物主》面前,我仿佛進入了一個神秘的童話世界。藝術家受“詩意的棲居”啟發(fā),用木材作為溝通人與自然的媒介。那些帶眼的拱門,像是自然的凝視;鳥首人身像、蛇與人手的融合,則打破了現(xiàn)實的邏輯,釋放出潛意識里人與自然交融的奇幻圖景,讓我不禁追問:人類在這張神秘的自然網(wǎng)絡中,究竟處于什么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而劉宸的《遺忘風景》則帶給我一絲溫情與希望。那些被遺棄的現(xiàn)成物,在藝術家的手中被重新組合成了超現(xiàn)實的生命體,它們緩慢地移動、游走,甚至像在呼吸。這讓我想到,生活中那些散落的碎片,似乎也能重新燃起生的希望?!?lt;/b></p> <p class="ql-block"><b> 徐戈的《遇見》則充滿了哲思,旁邊的介紹寫著:“只有當隱藏在可以創(chuàng)造最大價值的那些方式中的矛盾張力,進入一種普遍的和動態(tài)的交互作用狀態(tài),我們才擁有了創(chuàng)造性的舞臺?!?這句話雖然有些深奧,但看著作品的動態(tài),我似乎能感受到那種張力與交互所帶來的無限可能?!?lt;/b></p> <p class="ql-block"><b> 李昊澤的《轉山骨》則是一場關于生命與時間的宏大敘事。骨骼在石陣上持續(xù)運動,有機與無機、短暫與永恒在這里形成了動態(tài)的平衡。每一次骨與石的觸碰,都像是一場跨越百萬年的物質對話,讓我感受到個體生命在永恒法則中的孤獨穿行?!?lt;/b></p> <p class="ql-block"><b> 相比之下,郭攀的《縫紉旋律》則充滿了人文的溫度。作品以縫紉機的機械結構為核心,木質框架包裹著精密的金屬系統(tǒng),齒輪咬合、連桿聯(lián)動,復現(xiàn)著縫紉機運轉的經(jīng)典韻律。頂部的仿生狀金屬結構,既是機械張力的延伸,也隱喻著“編織生活”的美好意象?!?lt;/b></p> <p class="ql-block"><b> 當看到商鈺、廖悅彬、袁海宇的《ACTIV -8》時,我感到了一絲未來感與不安。它構建了一個由識別機制和AI驅動的賽博身體,探討在算法視覺下,我們的面孔如何從情感的載體,轉變?yōu)榭杀蛔R別、運算的信號節(jié)點。觀眾在觀看它的同時,也被機器“觀看”,形成了一個封閉的交互回路,所有線路與器件都暴露在外,像一個可視的“器官系統(tǒng)”,讓人不禁思考數(shù)字時代的身份與隱私?!?lt;/b></p> <p class="ql-block"><b> 李苑琛的《秒》則將我的注意力拉回到了時間本身。時鐘依賴時針在空間中的位移來呈現(xiàn)時間,而當這種位移被限定在“秒”這個最小單位時,時間仿佛被封存了起來。這件作品以空間的方式固化了時間的流動,讓我對“秒”這個熟悉又陌生的概念,有了全新的雕塑化認知。↓</b></p> <p class="ql-block"><b> 武智勇的《新景﹣﹣天運》則展現(xiàn)了一種宏大的和諧。作品以“宇宙無心運行而自動”為靈感,兩側層疊的圓形象征著世界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的相互依存、共榮共生,中心部分則提煉自細胞和微觀世界。雕塑以經(jīng)緯為運行依據(jù),共同構建了地球的動態(tài)模型,充滿了對和平與共生的美好愿景?!?lt;/b></p> <p class="ql-block"><b> 殷樾的《問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件作品結合了機械裝置與象征意象,以代表秩序與傳統(tǒng)的羅馬柱為核心,電機持續(xù)規(guī)律地敲擊它,使其在運動中逐漸形變。這并非破壞,而是象征著結構在時間與外力作用下的演化。它邀請我思考,在社會的變遷與技術的介入中,我們每個人既是旁觀者,也是潛在的參與者,我們都在穩(wěn)定與變動之間,尋找著自己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策略:臨時臥倒》構建了一個小小的機械劇場”,主角竟然是一群非直立、而是臥倒著的電風扇。它們循環(huán)往復地運動,那種重復的、機械的勞作,瞬間讓我聯(lián)想到了我們現(xiàn)代人的生存狀態(tài),充滿了奇妙的隱喻?!?lt;/b></p> <p class="ql-block"><b> 《雕塑的通感實驗2.0》,它徹底顛覆了我對雕塑的認知!作品形態(tài)以電磁波形公式為元素,通過GSM模塊捕獲通話電磁波,經(jīng)單片機轉化為機械運動指令,驅動11組不銹鋼結構件動態(tài)重組。觀眾撥打特定號碼即可觸發(fā)雕塑非線性運動,將不可見的電磁脈沖轉化為動態(tài)交織的空間形體美學?!?lt;/b></p> <p class="ql-block"><b> 如果說《通感實驗》是理性的狂歡,那么《鎏金》就是感性的詩篇。這件來自美國藝術家?guī)浽坪5淖髌罚直旧砭统錆M了溫度。它既指金屬表面細膩、緩慢的鍍金工藝,也象征著時間與物質沉積的痕跡。機械與布料的碰撞,被賦予了生命的律動。我靜靜地站在它面前,看著那塊柔軟的面料在機械的驅動下被溫柔地牽引、釋放,隨著金屬結構的心跳”微微起伏,其表面竟顯現(xiàn)出如余溫般的色彩遷移。它們之間的邊界逐漸模糊,共同呼吸,共同蠕動,共同構建出一種全新的、有溫度的有機生命態(tài)。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再是冰冷的機械,而是一種溫暖的生命脈動?!?lt;/b></p> <p class="ql-block"><b> 作品《基建一龍門》以我們熟悉的龍門起重機為原型,當這個巨大的工業(yè)結構緩緩登上臺階,頂部的魚形造型也隨之飄揚時,一種傳統(tǒng)意象與現(xiàn)代工業(yè)力量相結合的、積極向上的精神撲面而來,讓人熱血沸騰。 ↓</b></p> <p class="ql-block"><b> 《晃晃悠悠》的書與人:書籍被以敞開并層層疊落的“人”字型呈現(xiàn),放在不同的椅子上機械晃動。不同的尺寸、材質、內容,傳達出一種不安與焦躁的情緒。這讓我聯(lián)想到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何嘗不是像這些書一樣,被各種觀念沖擊,內心時而“晃晃悠悠”?↓</b></p> <p class="ql-block"><b>自然系列-木材 ↓</b></p> <p class="ql-block"><b>無機體#1 ↓</b></p> <p class="ql-block"><b>發(fā)呆機器 ↓</b></p> <p class="ql-block"><b>多邊形 ↓</b></p> <p class="ql-block"><b>被遺忘的和被仰望的 ↓</b></p> <p class="ql-block"><b>相濡以沫 ↓</b></p> <p class="ql-block"><b>我與這個城市最后的溫情 ↓</b></p> <p class="ql-block"><b>沄-輪 ↓</b></p> <p class="ql-block"><b>西江月 ↓</b></p> <p class="ql-block"><b>其它作品 ↓</b></p> <p class="ql-block"><b> “天行意動”國際動態(tài)雕塑展,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觀展,更是一場奇妙的冒險和深刻的學習。我看到了藝術家們如何將精湛的技藝與奇思妙想結合,讓冰冷的金屬、質樸的木材、現(xiàn)代的科技“活” 了起來,講述著關于生命、時間、自然、情感、社會的故事。</b></p><p class="ql-block"><b> 這些動態(tài)雕塑,不再是遙不可及的藝術品,它們像是有生命的伙伴,與觀眾互動,引發(fā)共鳴。它們讓我明白,藝術可以如此生動,如此貼近我們的生活,如此深刻地觸動我們的內心。</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