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中午,我們途經(jīng)大唐故都西安,在此只能停留大半天時間,因為已經(jīng)買好晚8點返回南京的火車票了。<div> 在火車站附近,看到了一座很奇特的宮殿式建筑,當時也沒想是什么,便隨手拍了下來。現(xiàn)在要作美篇了,才想起來給它驗明正身。恰巧屋檐下有塊豎匾,上面寫著“丹鳳門”三個大字。根據(jù)這個線索,查到這是大明宮的南門。大明宮,曾是大唐盛世輝煌的皇宮?。?lt;/div> <p class="ql-block"> 已是中午,亟待解決肚子餓問題。靜秀提議吃西安特有的biángbiáng面,我們就近找了家飯店,正好有。</p><p class="ql-block"> biáng字在電腦上打不出來,只能以拼音代替。飯店的招牌上倒是有此字,結構非常復雜,我在網(wǎng)上還查到了口訣呢:</p><p class="ql-block"> 一點飛上天,黃河兩道彎。 </p><p class="ql-block"> 八字大張口,言字往里走。 </p><p class="ql-block"> 左一扭,右一扭;</p><p class="ql-block"> 東一長,西一長。</p><p class="ql-block"> 中間夾個馬大王。</p><p class="ql-block"> 心字底,月字旁,</p><p class="ql-block"> 留個勾勾掛麻糖,</p><p class="ql-block"> 坐個車車逛咸陽。</p><p class="ql-block"> 對照招牌上的字,再細細想想,能明白吧!</p> <div> 坐在店里看著老板操作。他首先取出事先做好的一條面塊,兩手一邊抻拉,一邊用力摜在案子上,發(fā)出biangbiang-biangbiang有節(jié)奏的響聲。面塊很快便被拉成了面條,越拉越長,越拉越細,越拉越薄。</div><div> 我問老板:為什么叫“biángbiáng面”呢?老板說:“摜面發(fā)出的聲音“biángbiángbiáng”嘛!”</div> <p class="ql-block"> 吃完biángbiáng面,我們在周圍兜兜轉轉,感覺到底是大唐故都,唐文化元素滲透到方方面面,連個賣菜的地方,都彌漫著古色古香古韻的氣息。</p> <p class="ql-block"> 這是對面街頭的建筑,規(guī)模宏大,很有氣派,而且既現(xiàn)代又古典。</p> <p class="ql-block"> 路邊廣場,還是迎接蛇年春節(jié)的布置。將近半年過去了,仍然是嶄新的面貌,感覺年味兒尚存,余韻悠長。</p> 這一個個圓筒形的建筑是什么?不會是類似華表的造型吧。上面的浮雕有花卉,有人物,肯定有寓意,只是我們不懂罷了。 這四角梯形建筑又是什么東東呢?仔細觀看,凹陷處的浮雕都是佛教人物,基本上都是盤腿打坐,偶爾也有站立的。 這張圖能看到兩面,站立者多些,也都是佛門里的人物。 這是一處牌樓,石頭匾額上的四個字為“慈恩祖庭”。是現(xiàn)代版的大唐遺跡吧。從牌樓的門空里可以看到不遠處的大雁塔。開始我不理解“慈恩祖庭”為何意,后想到大雁塔即在大慈恩寺內(nèi),大慈恩寺會不會就是“慈恩祖庭”?<div><div> 從這里進去,便是大唐不夜城的步行街。</div></div> 先見到的是水池里刻著又像行書又像草書的半球形,想辨認什么內(nèi)容,可惜沒那個本事。 <p class="ql-block"> 這半球上的字依然認不得。望字興嘆哪!</p> <p class="ql-block"> 這是李白醉酒的形象。</p><p class="ql-block"> 李白生逢大唐盛世,有幸遇到賀知章這樣愛才惜才的宰相,又有唐玄宗這樣具有音樂素養(yǎng)且愛好詩歌的皇帝對他的寬容,才能夠演繹出“國舅脫靴、貴妃研墨”如此荒誕的故事。風流瀟灑、狂傲不羈,“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的詩仙李太白呀,正“舉杯邀明月”呢!</p> <p class="ql-block"> 這位是誰呢?瘦骨嶙峋,長衫稀松,愁眉緊鎖,還一手揮毫。該不是飽經(jīng)戰(zhàn)亂之痛、以致“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的苦吟詩圣杜甫吧!</p> 這是一塊張著嘴巴的大魚頭石,上面鐫刻著草書,是不是杜甫的某首詩?可惜我一字不識。 這又是哪一位長衫君子?面色嚴峻,右手緊握,要說什么? 這位老翁手里捧著蓋碗,但那架勢不像是喝茶,倒像是表演才藝。從衣著打扮來看,似乎是短衣幫的普通勞動者。 <p class="ql-block"> 這兩尊黑色的塑像,一位靜坐沉思,一位好似要干仗的架勢。他左手拿的是鏨子,右手拿的是錘子,石匠嗎?也好理解,石欄上的浮雕或許就是這位工匠師傅一鏨一錘精雕細刻出來的呢!</p><p class="ql-block"> 穿唐裝的小姑娘坐在一邊在看手機,一幅古典美艷與現(xiàn)代時尚有機結合的有趣畫面!</p> 這組銅塑不知是什么典故。只見老爺爺眉開眼笑,拿著糕點招呼行跪拜禮的孩童。一旁站著的是孩子母親嗎? <p class="ql-block"> 兩個光脊梁的漢子在摔跤呢,背上與胳膊上的肌肉暴起,那種拼命的樣子,像是殊死搏斗。一邊的裁判在為他們鼓勁兒。那個年代,不知有沒有“加油”這樣的說辭?</p> 街頭樂隊:打快板的,吹簫(或是豎笛)的,還有一位吹的是什么呀?排簫?不對,排簫有長短次序,而這位樂師吹的是長短一樣齊的管樂器。這仨人好像是西域大胡子,戴的帽子也很特別。 這是街頭藝人在表演皮影戲。茅導樂不可支的樣子,也準備加入嗎?<div> 我只是在電視上見過皮影戲,從未去過現(xiàn)場。另外,我還以為皮影戲是大唐王朝的專利,結果到百度百科里查了一下,情況竟是這樣的:</div><div> 皮影戲從有文字記載,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漢武帝愛妃李夫人染疾故去了,武帝的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終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門,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動,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腳處裝上木桿。入夜圍方帷,張燈燭,恭請皇帝端坐帳中觀看。武帝看罷龍顏大悅,就此愛不釋手。這個載入《漢書》的愛情故事,被認為是皮影戲最早的淵源。</div> 這組銅塑反映的是街頭游醫(yī)問診的情形,一邊的幡旗上寫著“懸壺濟世,妙手回春”。望聞問切,這是中醫(yī)診病的基本方法。醫(yī)者仁心,一邊搭脈,一邊認真地傾聽病人訴說病情。病人拍著自己的胸口,面色沉重,仿佛在說:“我這里不舒服。”<div> 瞧茅導也一副認真的樣子,想幫助診斷嗎?</div> 我們來到了大慈恩寺。它是唐長安城內(nèi)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為李唐皇室敕令修建,已有1350余年歷史。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母親文德皇后長孫氏創(chuàng)建慈恩寺。玄奘法師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jīng)譯場,創(chuàng)立了漢傳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唯識宗,大慈恩寺由此成為唯識宗祖庭。<div> 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nèi)外佛教界的重視。<div> 大慈恩寺坐北朝南,有著一般佛寺都具有的大雄寶殿,后面矗立著高高的大雁塔。</div></div> 大雁塔又名“慈恩寺塔”,實際上就是座藏經(jīng)樓。當年,玄奘法師為保存由天竺經(jīng)絲綢之路帶回長安的經(jīng)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大雁塔通高64.517米,底層邊長25.5米,底層四面皆有石門。<br> 大雁塔作為現(xiàn)存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樓閣式磚塔,是佛塔這種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隨佛教傳入中原地區(qū),并融入華夏文化的典型特征,是凝聚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結晶的標志性建筑,也是絲綢之路鼎盛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div> 茅導腿腳利索,進了大雁塔,蹭蹭往上爬了好幾層。我只能站在底層,望塔興嘆了。</div> <p class="ql-block"> 上不了塔,就在外面拍攝下與塔同框的照片也行,總歸能證明來過此地了。海偉的心態(tài)超好!</p> 靜秀拍照挺有范兒的,而且精氣神兒也挺足的。 <p class="ql-block"> 小妹妹的神態(tài)還算自然??赡苁俏壹腋赶档幕蛴胁蛔阒帲z傳到我們身上,姊妹幾個都是小矮個兒,如能像靜秀那樣的高海拔該多好哇!</p> 香爐東邊的是鐘樓,灰墻灰瓦,樸實無華,在藍天綠樹的映襯下,更顯其本色風貌。 大鐘是銅鑄的,懸掛在高高的屋梁上。這鐘是原物嗎?可能是后世的仿制品吧! 與鐘樓相對的西邊有鼓樓,里面的木架上放著一面大鼓。<div><div> 突然想到“晨鐘暮鼓”的成語。該成語源自佛教,寺院早晚鳴鐘擊鼓的儀軌:清晨先鳴鐘后擊鼓,傍晚反之。</div><div> 如此看來,唐詩人張繼《楓橋夜泊》里“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一句就值得推敲了。</div><div>為了慎重起見,我到網(wǎng)上查了,解釋“夜半鐘聲:當今的佛寺(春節(jié))半夜敲鐘,但當時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也叫‘無常鐘’或‘分夜鐘’?!?lt;/div><div> 張繼的詩沒錯,只是夜半鐘聲的境遇有點兒凄凄慘慘戚戚,張繼是在逃難途中,“江楓漁火對愁眠”呢!</div></div> 在大慈恩寺里,還有個小院兒。外墻上寫的“法門領袖”是指玄奘法師吧,里面的建筑為玄奘三藏院。想起來了,玄奘法師又叫唐三藏。我們沒進到院子里去,因為此行的目的主要是看大雁塔。 寺的東西兩邊都有禪房,我們沒有光顧。院里樹蔭下,又見著一位身著唐裝的小姑娘,也是捧著手機看。在佛門凈地,看佛教歷史,還是查閱大慈恩寺與大雁塔的由來?<div> 佛教是東漢時期由天竺(古印度)傳入我國的,唐朝是個空前發(fā)展時期。玄奘法師西天取經(jīng),把漢傳佛教帶向輝煌,大慈恩寺作為“唯識宗”的祖庭,更是功不可沒。</div> 正好遇到一隊中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來此參觀。樹蔭下,老師給這些孩子介紹盛唐歷史及大恩寺與大雁塔的由來。洪亮的聲音,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吸引大多數(shù)學生聚精會神聽講,也有極個別人“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div> 同一個班級,為什么有的同學成績拔尖,有的同學老掛紅燈?原因就在這里呢: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div> 出了大慈恩寺,我們來到了玄奘廣場。<div> 藍藍的天空之下,大雁塔巍然挺立,玄奘法師站在高高的臺上,一手撫胸,一手執(zhí)禪杖,慈善的面孔,笑看眾生。<br><div> 又有身著唐裝的姑娘在此炫美。不管她們,茅導虔誠地作合十印,對玄奘法師表示尊崇與敬意。</div></div> 靜秀也心懷崇敬地作合十印,全然不受仿大唐麗人的影響。 在大雁塔下、玄奘法師旁,與仿大唐美女同框,也樂在其中。 又是著唐裝的,一家?guī)卓谀兀r尚嗎?美嗎?唐裝色彩鮮艷,穿在身上確實十分俏麗。年輕人這樣可以,大媽、老婦恐怕就不行了,那要成老妖精吶! <p class="ql-block"> 下一個目標是鐘樓與鼓樓。鐘樓與鼓樓隔空相望,我們先到的鐘樓。</p><p class="ql-block"> 鐘樓位于西安市中心,建于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是中國現(xiàn)存鐘樓中規(guī)模最大、建筑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的一座 。</p><p class="ql-block"> 據(jù)傳,朱元璋為保大明王朝的千秋基業(yè),相中了長安這塊風水寶地,并動了遷都的念頭,于是,提前修建了鐘樓與鼓樓。計劃趕不上變化呀,后來他兒子明成祖朱棣將都城遷到北京去了。</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鐘樓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西安鐘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從外觀上看,鐘樓十分美麗,紅色的廊柱耀眼奪目,綠色的琉璃瓦頂熠熠閃光,一層層疊加上去,很有視覺沖擊力。進入到鐘樓里面,需要往上爬,可惜我沒能力登高,只好在底層四周轉轉。沒有見到鐘,可能是掛在高處吧。</p> <p class="ql-block"> 鼓樓也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在鐘樓西北方約200米處。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國現(xiàn)存明代建筑中僅次于故宮太和殿、長陵棱恩殿的一座大體量古代建筑,在中國鼓樓類建筑中年代最久、保存最完好,無論從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性方面都是同類建筑之冠。</p><p class="ql-block"> 1956年8月6日,陜西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鼓樓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20日,國務院公布鼓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p><p class="ql-block"> 我沒有到鼓樓跟前,就從鐘樓這邊遠遠望去, 能看到左右兩邊各有一個白白的半月形,那就是大鼓。較之于鐘樓,鼓樓十分古樸素雅,基本上是灰色調(diào),更顯得古色古香,恬然淡定。</p> 鐘樓附近的街道。好繁忙的交通,一色的小車,川流不息。這種現(xiàn)象倒是各大城市都有,算不算中國特色?中國人口眾多,車自然就多啰! <p class="ql-block"> 大唐故都半日游到此結束,我們得往火車站方向去了。</p><p class="ql-block"> 回眸這座原稱長安、現(xiàn)叫西安的大唐故都,著實不簡單。在3100多年的建城史中,就有1100多年的國都史,是中國六大古都(西安、南京、北京、洛陽、開封、杭州)中建都歷史最長的一個,也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重要發(fā)祥地之一、古絲綢之路的起點。</p><p class="ql-block"> 作為大唐帝國都城的長安,其最興盛時期,詩人王維曾寫詩贊道:</p><p class="ql-block"> “九天閶闔開宮殿,</p><p class="ql-block"> 萬國衣冠拜冕旒?!?lt;/p><p class="ql-block"> 1981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西安市為“世界歷史名城”,與世界著名的羅馬、雅典、開羅等古城齊名。</p><p class="ql-block"> 過去的輝煌只屬于過去,雖然如今提起,還令人津津樂道,不能忘懷,但最重要的是創(chuàng)造今日及未來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我們期待更加輝煌的大唐故都!</p> <p class="ql-block"> 說明:部分內(nèi)容援引網(wǎng)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