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提起秦國,讀者一定會想到秦始皇嬴政。秦王嬴政作為周朝諸侯秦國的最后一位國君和秦朝的開國皇帝,為后人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p><p class="ql-block"> 然而春秋時期,封國最晚偏安西部一隅,被中原老牌貴族視為夷狄之邦的秦國是怎樣建立發(fā)展壯大直到雄霸天下統(tǒng)一六國的?</p><p class="ql-block"> 聽我一一道來………</p><p class="ql-block"> 秦始封侯</p> <p class="ql-block"> 秦的祖宗要追溯到帝舜時期。</p><p class="ql-block"> 話說帝舜有個能干的手下名叫大費(伯益),他的拿手絕活是調(diào)訓(xùn)鳥獸,遠古時期動物都是野生的,對人攻擊是常有的事,把野生動物調(diào)訓(xùn)成為家養(yǎng)的家禽家畜大費應(yīng)該是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后來大費又幫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就賜大費贏姓。贏姓的大費子孫后代瓜瓞綿綿 枝繁葉茂……</p><p class="ql-block"> 大費的第14世孫造父是西周時期周穆王的馭手,也就是周穆王的司機,他駕車技術(shù)嫻熟,史料記載:日行千里。</p><p class="ql-block"> 被周穆王厚愛的造父受封于趙城(今山西洪洞),隨后又以趙為氏。之后贏姓子孫都依附于造父居住在趙城受造父的蔭蔽,所以贏趙一家。這就是后來為什么稱秦始皇為趙政或贏政。</p><p class="ql-block"> 大費的后人中還有一個名叫非子的能人,擅長養(yǎng)馬,他養(yǎng)的馬不僅高大健壯而且繁殖能力極強。在當(dāng)時馬車作為主要運輸和行程以及作戰(zhàn)工具的年代,非子受到周孝王的青睞,于是周孝王就把秦地賜給了非子,這就是秦贏。</p><p class="ql-block"> 非子的后代就這樣守護著秦地,幾代之后到了贏開時正趕上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事件,之后戎狄入侵,西都鎬京被破,周平王無奈東遷。說是東遷,實際上用“東逃”更貼切一些。</p><p class="ql-block"> 機智勇敢的贏開帶著家丁以及秦地的護衛(wèi)起兵救助護送周平王一直安全到達東都洛邑。此時的王室除了天子的名份之外一無所有。</p><p class="ql-block"> 作為天子的周平王對贏開的護駕十分感動,于是僅存天子名份的周平王封贏開為侯,并將渭河谷地一同封給了贏開。</p><p class="ql-block"> 周朝規(guī)定:諸侯建國 大夫立家。所以秦國自此建立,贏開成為秦國的第一位國君,是謂秦襄公。</p><p class="ql-block"> 然而,封給秦襄公的渭河谷地早已被戎狄掠取,實際上已經(jīng)不在周平王之手,否則也不會東遷了。也就是說周平王給秦襄公開了一個空頭支票。</p><p class="ql-block"> 一代梟雄秦穆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秦襄公為了周平王開的這張空頭支票,從此與戎狄展開了不屈不撓的持久戰(zhàn)。</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去世,兒子秦文公繼位,秦文公繼續(xù)起兵伐戎,戎狄敗走。秦國擁有的土地到達了岐,并把岐以東的土地還給了周王室,自己領(lǐng)有周的遺民。</p><p class="ql-block"> 秦文公之后的數(shù)十位國君,可以說碌碌無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實在是沒有什么好說的。直到一百多年后的秦穆公繼位,秦國開始有了起色。</p><p class="ql-block"> 年輕有為的秦穆公上臺第一年就帶兵親征茅津,且戰(zhàn)績不菲。第四年又迎娶了晉獻公的公主,這位公主就是太子申生的同胞姐妹,“秦晉之好”便源于此。</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非常愛惜人才,有這樣一則故事可以說明這一點:</p><p class="ql-block"> 晉獻公假道伐虢滅了虢國之后,回來順道滅了虞國。之后將虞國的一位賢臣—-七十多歲的百里奚作為女兒的陪嫁奴隸給了秦國。</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秦穆公得知百里奚要來秦國時,別提有多高興了,不料百里奚趁迎親隊伍混亂之際逃去了楚國,被楚國鄉(xiāng)下人抓了起來。秦穆公懊喪之余便派手下去楚國尋找百里奚,本打算花重金贖回 百里奚,秦穆公覺得不妥,花重金可能會更加引起楚國鄉(xiāng)下人的好奇,反而會扣下百里奚,奇貨可居嘛!于是就讓手下人拿了五張黑色的公羊皮佯裝很不在意的說:“我們國家的應(yīng)臣百里奚跑到你們這來了,給你們五張黑色的公羊皮把這個人還給我們吧?!?lt;/p><p class="ql-block"> 楚國人一聽,再看看百里奚心想:就這糟老頭子,五張羊皮?于是痛快答應(yīng):“好吧,羊皮拿來!人領(lǐng)走吧?!?lt;/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親自給百里奚松綁,并熱情招待詢問其國事,百里奚道:“我是亡國之臣,不值得詢問?!?lt;/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答道:“虞國的公爵不能任用你,這是他的錯誤不是你的錯誤,你一定要跟我說說國家大事。”結(jié)果倆人一聊就是三天,秦穆公大悅,從此將國政交給了百里奚。因為百里奚是用五張黑色的公羊皮換來的,所以得名“五羖大夫”(羖:公羊)。</p><p class="ql-block"> 百里奚告訴秦穆公:“我其實比不上我的好朋友蹇叔。蹇叔很賢明只是大家都不知道。”百里奚接著說:“我曾經(jīng)在齊國遭遇困境,蹇叔收留了我,我想替當(dāng)時齊國的君主公孫無知當(dāng)差,蹇叔不讓我去,結(jié)果我免除了齊國的災(zāi)禍。后來我去了周王室,周的王子頹喜歡養(yǎng)牛,我就用牛作比喻接近他,后來王子頹想任用我,結(jié)果蹇叔不同意我就沒去投奔王子頹,王子頹被殺的時候也沒有連累到我。后來我去了虞國侍奉虞國的君主,蹇叔也不同意,我明知虞公不是看中我治國的才能,只是我自己貪圖功名利祿所以我留在了虞國。兩次聽從了蹇叔的勸告都幸免遇難,一次沒聽落得今天的下場,所以我知道蹇叔是個賢能的人。”</p><p class="ql-block"> 于是秦穆公又迎來蹇叔,封他為上大夫,這才有了之后的《蹇叔哭師》。</p><p class="ql-block"> 與秦國一河之隔的晉國晉獻公,逼死了太子申生,逼迫公子重耳與公子夷吾流亡國外,轟走了群公子立公子奚齊為太子,滿足了驪姬所有的愿望…… 晉獻公去世,雖然大臣旬息按晉獻公遺囑立太子奚齊為國君,不料大臣里克與邳鄭殺了奚齊與驪姬,晉國一時無君。</p><p class="ql-block"> 晉國大臣求救秦穆公,希望秦穆公能在公子重耳與公子夷吾之間選擇一位國君,由于當(dāng)時公子重耳一再推辭,秦穆公選擇擁立當(dāng)時認為比較順從的公子夷吾,這就是晉惠公。</p><p class="ql-block"> 這位晉惠公一上臺便翻臉不認人,不僅賴掉之前所有的承諾,還趁秦國天災(zāi)期間趁火打劫攻打秦國,這讓秦穆公懊惱不已……</p><p class="ql-block"> 在流浪的公子重耳回國之際,秦穆公重新選擇支持重耳。重耳做了晉文公之后,秦晉兩家重修舊好,秦穆公一度將五位公主嫁給晉文公,此時秦晉之間可謂好上加好。</p><p class="ql-block"> 就在秦穆公隨晉文公轟轟烈烈一起伐鄭時,鄭國人燭之武的一番話觸動了秦穆公,秦穆公當(dāng)即單方面撤兵,并留下三位將領(lǐng)幫鄭國守城。燭之武的一番話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燭之武退秦師》,已經(jīng)納入高中語文課本。</p><p class="ql-block"> 燭之武退秦師之后,“秦晉之好”的牌匾上便出現(xiàn)了一道深深的裂痕,之后再也無法愈合。</p><p class="ql-block"> 晉文公去世不久,當(dāng)年秦穆公留在鄭國守城的將領(lǐng)杞子密信給秦穆公:“鄭國人讓我掌管他們國都北門的鑰匙,如果悄悄派兵前來,就可以占領(lǐng)他們的國都。”</p><p class="ql-block"> 作為軍事專家得蹇叔一再勸阻,利令智昏的秦穆公就是不聽,看著長長的遠征隊伍,無奈的蹇叔只有大哭,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蹇叔哭師。果不其然,出去的秦軍偷襲鄭國未成,卻遇上了晉襄公、大臣先軫率領(lǐng)晉軍出征,造成秦軍全軍覆滅,僅剩孟明視等三位將領(lǐng)被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秦晉崤之戰(zhàn)?!跺渴蹇迬煛芬蚜腥敫咧姓Z文課外文言文閱讀書籍之中。哎,看來偉人也有昏頭犯錯的時候!</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之所以能成為一代明君,關(guān)鍵在于他知錯能改,“崤之戰(zhàn)”的失敗,他沒有怨天憂人,而是一直懺悔自己沒有聽從蹇叔的勸告犯下了不可饒恕的錯誤。</p><p class="ql-block"> 晉文公去世之后,秦穆公在與晉國的幾次軍事較量中均受挫,強大的晉國就像一座無形的大山扼制了秦東進的步伐。</p><p class="ql-block"> 聰明的秦穆公掉頭向西發(fā)展,他用計謀將賢才由余招納入秦做謀士。在由余得策劃下,西部12個戎國均納入秦國的版圖,秦國國土面積向西擴大到甘肅的臨洮,北至寧夏鹽池。史書稱:廣地千里 歲霸西戎。天子送來金鼓,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p><p class="ql-block"> 秦國土在秦穆公任內(nèi)東至黃河,與晉國共擁黃河天險,向西消滅了12個戎狄小國,廣地千里,秦國無論從土地面積還是人口都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國,說秦穆公是大秦的奠基人是名副其實的。</p><p class="ql-block"> 秦穆公在位39年后去世,留下了一個輝煌的秦國。秦穆公去世對秦國的大臣是一個災(zāi)難,因為當(dāng)時秦國有個殉葬的陋習(xí),給秦穆公殉葬的人有177人,其中包括賢能的大臣,秦國本身也因此大傷元氣。</p><p class="ql-block"> 具有戰(zhàn)略眼光的秦獻公</p> <p class="ql-block"> 秦穆公死后,秦國整整沉寂了200多年。戰(zhàn)國初期三晉中的魏國名將吳起,帶領(lǐng)魏軍南征北戰(zhàn)雄霸天下,將秦國的河西之地囊括在魏國版圖之中,此時的秦國只能聽之任之……</p><p class="ql-block"> 直到15代之后的秦獻公繼位,秦國才開始有了生機。秦獻公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廢除殉葬制。之后又把國都遷至櫟陽(今西安閻良)。</p><p class="ql-block"> 櫟陽距離魏國很近,秦都城遷至于此就等于把都城建于前線,指向東邊的魏國,收復(fù)河西之的目的十分明確。</p><p class="ql-block"> 遷都櫟陽,標志著秦獻公為秦國指明了方向,給秦國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決定了秦國之后的戰(zhàn)略走向,曾有人稱秦獻公是大秦的總設(shè)計師。</p><p class="ql-block"> 數(shù)年后,秦國與魏國在魏境內(nèi)發(fā)生了三大戰(zhàn)役:洛陰之戰(zhàn)、石門之戰(zhàn)、少梁之戰(zhàn),秦均取得勝利。尤其是石門之戰(zhàn),斬首魏軍6萬,這在秦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p><p class="ql-block"> 秦獻公在少梁之戰(zhàn)中受傷,不久后去世。年僅21歲的秦孝公繼位。</p><p class="ql-block"> 秦孝公與他的招賢令</p> <p class="ql-block"> 歷史上,秦孝公遠比他的父親秦獻公有名的多,這倒不是他比他父親多聰明能干,而是因為他的一紙招賢令和之后招的人才實在是太有名。</p><p class="ql-block"> 話說21歲的秦孝公繼位之后,回顧秦國幾百年的歷史,雖然秦穆公曾經(jīng)雄起了一把,但之后的數(shù)位無能之輩將穆公收復(fù)的疆土都沒能守住,以至于河西之地被三晉中的魏國掠去。文化的落后一直被中原老牌貴族視秦國為夷狄之邦。雖然自己的父親秦獻公高瞻遠矚,為秦國設(shè)計了大好的前程,并且趁魏國在東邊與齊、韓、趙作戰(zhàn),西邊軍力空虛之際,秦國與之干了三場漂亮之戰(zhàn),也收回了一些土地,但對于經(jīng)濟底子本身就薄的秦國來說,戰(zhàn)爭的損耗是當(dāng)時秦國國力難以承受的……</p><p class="ql-block"> 面對秦國的現(xiàn)狀,秦孝公痛定思痛,發(fā)布了一道招賢令,意在招納能人賢才獻計獻策共同將經(jīng)濟貧窮、文化落后的秦國發(fā)展壯大 改頭換面。</p><p class="ql-block"> 招賢令內(nèi)容:“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后世開業(yè),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nèi)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徙治櫟陽,且欲東伐,復(fù)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lt;/p><p class="ql-block"> 大白話就是“往日秦國自穆公管理期間,修德行武。東邊平亂了晉國,以黃河為界限。西邊霸占戎翟,開地千里。天子向秦穆公致伯。諸侯前來祝賀,為后人打下了基礎(chǔ),大業(yè)有望。其后君歷公,躁公,簡公,出子四世昏政,內(nèi)亂頻出,外患交迫,三晉攻奪我河西,諸侯都蔑視我秦國,再沒有比這更讓我感到羞辱的事了。獻公即位,鎮(zhèn)撫邊境,徒治櫟陽,想收復(fù)穆公打下來的土地,振興秦國。我想起先君的作為,痛恨在心。各位賢士群臣有能出長策奇計讓秦國強大者,我則封他為官,與他一起分享秦國。”</p><p class="ql-block"> 這份情深意切的招賢令一發(fā)出,許多有抱負的有志之士蠢蠢欲動,尤其是最后一句:“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極具誘惑力,“裂土封侯”這是多少人的夢想?</p><p class="ql-block"> 商鞅與商鞅變法</p> <p class="ql-block"> 奔著招賢令而來的有一人,他是通過秦孝公的太監(jiān)(景監(jiān))引薦而來。此人本是衛(wèi)國的公族,屬于衛(wèi)國國君庶子的庶子,這一身份非常尷尬,雖是貴族,但既無權(quán)利也無土地,不過受過良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此人原名:衛(wèi)鞅或公孫鞅。讀了許多書的衛(wèi)鞅在衛(wèi)國并沒有用武之地,于是來到魏國在魏國國相公叔痤手下任中庶子。</p><p class="ql-block"> 公叔痤十分欣賞衛(wèi)鞅,于是臨終前推薦衛(wèi)鞅給魏惠王,魏惠王對這個不知名的小青年不以為然,看到魏惠王不屑的表情,公叔痤提醒魏惠王:“如果不重用衛(wèi)鞅就殺了衛(wèi)鞅?!钡夯萃醪灰詾槿?。</p><p class="ql-block"> 得知秦國招賢令的衛(wèi)鞅來到了秦國,在景監(jiān)的推薦下見到秦孝公。見了秦孝公的衛(wèi)秧先是滔滔不絕的講了一通“帝道”,無奈秦孝公對三皇五帝的事情全無興趣,昏昏欲睡、哈欠連連……</p><p class="ql-block"> 衛(wèi)秧只好改講“王道”,豈料秦孝公對夏、商、周的事情仍然沒有感覺。</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又改講“霸道”,對于春秋五霸中齊桓公、晉文公……的事情,秦孝公倒是洗耳恭聽。</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最后講到“強國之道”,發(fā)現(xiàn)秦孝公洗耳恭聽的同時,身體不自覺地傾向衛(wèi)鞅,可見秦孝公對衛(wèi)鞅“強國之道”的高度認可。</p><p class="ql-block"> 對于衛(wèi)鞅的一些見解,秦孝公深以為然。于是衛(wèi)鞅決定在秦國大刀闊斧的改革。</p><p class="ql-block"> 剛開始關(guān)于該不該變法的問題,秦孝公組織群臣與衛(wèi)鞅展開了一場辯論賽,衛(wèi)鞅舌戰(zhàn)大臣甘龍、杜摯的精彩畫面完整的記載于《商君書》中,著實讓后人見識了他的文才與口才。當(dāng)然,通過辯論,變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變法的內(nèi)容有:墾草法、農(nóng)戰(zhàn)、賞罰等。</p><p class="ql-block"> 墾草法,簡單總結(jié)為一句話就是:強行取消一切可能性讓老百姓去田里種地。</p><p class="ql-block"> 墾草法一共有20條,不管是整頓吏治,還是強調(diào)公平……幾乎每一條的最終目的都是:讓老百姓去開荒種田。</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的墾草法主要從“足食”著眼,以糧為綱 綱舉目張,提出了一整套的綜合治理辦法:整頓政制、吏治、稅制、控制糧食流通、禁止糧食買賣、壟斷山澤之利、剝奪限制遷徙自由、實行愚民政策、打擊奸吏擾民、打擊工商業(yè)者、打擊服務(wù)業(yè)、打擊娛樂業(yè)、打擊雇傭或被雇傭、打擊人身衣服、打擊害農(nóng) 、賤農(nóng) 、禍農(nóng)、擾農(nóng)的刁民奸徒……</p><p class="ql-block"> 同時利用價格的差距、稅收差別、勞役差別調(diào)整產(chǎn)業(yè)人口比例,營造重本輕末重農(nóng)抑商社會大環(huán)境,為了開荒種田多多生產(chǎn)糧食,衛(wèi)鞅可謂:殫精竭慮 周密嚴謹 算無遺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墾草法中,對于愚民政策這一點解釋非常仔細:“不用其它權(quán)利任命爵祿官位,這樣人們就不會重視學(xué)問,不重視學(xué)問也就會愚笨,愚笨了就不會輕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愚笨了就不會和外邊交往,不和外邊交往就不會產(chǎn)生問題。這樣人民一心只有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不會偷懶,荒地就可以得到開墾了?!?lt;/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感嘆,商鞅真不愧愚民政策的始祖!</p><p class="ql-block"> 當(dāng)然大家很好奇,那他有什么方法任命爵祿官位呢?這在農(nóng)戰(zhàn)和賞罰中都有提到。</p><p class="ql-block"> 農(nóng)民除了什么也不用想種糧食之外,全體農(nóng)民都是戰(zhàn)士。隨時出去打仗并且根據(jù)殺敵的多少決定爵祿官位的大小。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會數(shù)你所殺敵人的人頭,即首級個數(shù),這也是唯一的加官晉爵的途徑。</p><p class="ql-block"> 就連皇族的公子公孫也是如此,根據(jù)人頭發(fā)口糧,你家的幫傭、什么燒火做飯的,收拾打掃的……統(tǒng)統(tǒng)沒有了飯吃,更別想像齊國的孟嘗君那樣養(yǎng)幾千名的士了。皇族的公子公孫靠軍功獲取爵位,有軍功有爵位沒有軍功別說爵位,連地位也沒有…… 衛(wèi)鞅也因此得罪了大量的公子公孫。</p><p class="ql-block"> 實際上,除了國君和太子、大臣和嫡子外,衛(wèi)鞅布下了天羅地網(wǎng),把其它所有人的生路給堵死了:不能學(xué)習(xí)游歷、不能買賣糧食、不能經(jīng)商、不能開旅館、不能雇傭、不能被雇……所有的渠道全部卡死,把人民牢牢地固定在土地上,種地是唯一的活路。</p><p class="ql-block"> 墾草法是最能體現(xiàn)衛(wèi)鞅思想的部分。不可否認,衛(wèi)鞅是個有大本事的人,不僅文字水平高看問題犀利,而且能融會貫通講求實效,他絕不是一個只會舞文弄墨的書呆子,他的思想對中國幾千年的政治構(gòu)成起了決定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的法律非常嚴苛,什么砍胳膊坎腿是家常便飯……就連把爐灰倒在路上(也就是隨便丟垃圾)也要處于腰斬,而且還實行連坐。</p><p class="ql-block"> 連坐就是五家為一伍,十家為一什,一家或一人犯錯或犯罪,這五家或十家連帶受罰,而且連帶者與犯錯者同罪。</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的法令擬好之后并沒有立即發(fā)布執(zhí)行,而是在都城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并且發(fā)布告:有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者賞十金!</p><p class="ql-block"> 都城的人們看到布告,大家面面相覷搖搖頭。就扛扛這根木頭十金?沒人應(yīng)戰(zhàn),都怕是套路嘛!</p><p class="ql-block"> 衛(wèi)鞅再次發(fā)布告:有將這根木頭扛到北門者賞五十金!</p><p class="ql-block">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有個人果真把木頭扛到了北門,衛(wèi)鞅賞此人五十金!這就是立木為信的來歷。</p><p class="ql-block"> 此后衛(wèi)鞅發(fā)布變法令,衛(wèi)鞅認為:之所以法令不好實行,都是因為上層難以執(zhí)行。此時太子違法令,衛(wèi)鞅沒有手軟,既然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無法處罰,那就處罰太子的師傅,因此太子的師傅公子虔處劓刑(割掉鼻子),公孫賈處于黥刑(臉上刺字),也因此衛(wèi)鞅給自己埋下了禍根。</p><p class="ql-block"> 通過衛(wèi)鞅的一系列法令,秦國日益繁榮,軍強民富,秦孝公兌現(xiàn)承諾,賜衛(wèi)鞅于“商於之地”,由于封地是“商於”,從此“衛(wèi)鞅”就成了“商鞅”,對于商鞅的一系列改革稱之為“商鞅變法”。</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41年,就在齊魏馬陵之戰(zhàn)魏軍大敗之際,商鞅決定出兵再給魏國一記重拳,然而商鞅用的卻是詐計。</p><p class="ql-block"> 商鞅摔兵攻打魏國,魏國派公子昂前來抵御。兩軍相距不遠時,商鞅寫信給公子昂,大致內(nèi)容是:我們倆原本就是老朋友(商鞅來秦之前在魏做事),現(xiàn)在我倆各自帶兵實在不忍相互攻擊,你過來到我這里,咱們喝兩杯敘敘舊,喝完酒之后各自帶兵回國,安撫秦國、魏國的民心,如何?</p><p class="ql-block"> 公子昂接信后深以為然,來到商鞅大帳,盟誓結(jié)束正要喝酒時,商鞅事先埋伏的甲士一擁而上,俘虜了公子昂……</p><p class="ql-block"> 魏軍群龍無首,像無頭的蒼蠅。秦軍自然大獲全勝。魏惠王聞知敗訊,十分驚恐,派人向秦國獻出河西一帶土地以求和。此后他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這時才嘆息:“真后悔當(dāng)年不聽公叔痤的話。</p><p class="ql-block"> 秦孝公重用商鞅并支持其變法圖強,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績,為之后秦統(tǒng)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3年后,秦孝公卒,太子贏駟繼位,是謂秦惠文君。失去秦孝公保護的商鞅,大臣甘龍、杜摯以及一大堆公子公孫趁機誣陷其謀反,秦惠文君本來就對商鞅處罰自己的師傅懷恨在心,再加上商鞅變法名氣太大功高蓋主,明知道謀反是假也必須讓他死,最后商鞅落得被車裂的下場。</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與張義</p> <p class="ql-block"> 秦孝公之后,太子贏駟繼位稱秦惠文君。14年之后的公元前324年,秦惠王君稱王,從此秦惠文君就成了秦惠文王。為了中途不改變稱謂,我們開端就稱其為秦惠文王。</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上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報私仇殺了商鞅,并且對商鞅實施了重刑:車裂。</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的智慧在于,他雖然討厭商鞅,但對商鞅制定的法律法規(guī)卻是全盤接收并且堅定不移地執(zhí)行,他十分清楚商鞅變法對秦國帶來的紅利。</p><p class="ql-block"> 在秦惠文王任內(nèi),逼迫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魏國獻出了陰晉(今華陰),終于打破了魏長城這道防線。秦接受陰晉之后把它改名為“寧秦”,可以想象得到寧秦秦國人歡呼雀躍的畫面。</p><p class="ql-block"> 西部的義渠發(fā)生內(nèi)亂,秦國趁機以平定內(nèi)亂為名建立了義渠縣。當(dāng)然義渠國并沒有滅亡,只是弱小了許多。否則就沒有后來羋月與義渠王的愛情故事了。順便說一句,這位秦惠文王就是羋月的丈夫啦!</p><p class="ql-block"> 后來秦惠文王使用計謀再次逼迫魏國將西河之地以及上郡全部割讓給了秦國。</p><p class="ql-block"> 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糧食豐足,兵強馬壯,戰(zhàn)勝了曾經(jīng)打遍天下無敵手的魏惠王,收回了西河郡、上郡,平定了義渠之亂等于又安定了后院,東臨黃河雄視韓、魏兩州,進可攻退可守,一洗往昔被視為偏遠、落后,夷狄的恥辱,揚眉吐氣的秦國可以說今非昔比高枕無憂了。直到此時秦國才開始實現(xiàn)商鞅所規(guī)劃的藍圖,對東方諸侯形成高屋建瓴的局勢,昔日生龍活虎的魏惠王,如今都快被打成一只病貓了。</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20年,秦國向韓國和魏國借道進攻齊國,這是秦、齊第一次交戰(zhàn),史書記載:秦敗。失敗后的秦國向齊國謝罪,自稱西番之臣。這讓我們在看到齊威王厲害的同時,也體會到了秦惠文王隱忍與能屈能伸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之后秦惠文王派庶長樗里疾摔兵攻打三晉,大敗韓、趙聯(lián)軍,斬首韓、趙聯(lián)軍8萬2千余人,天下震驚。</p><p class="ql-block"> 四年后秦惠文王派大將司馬痤起兵伐蜀,攻取蜀國后,蜀國君更名為蜀侯,秦國的陳莊做了蜀國的國相。</p><p class="ql-block"> 司馬痤伐蜀時順道把巴國(今重慶)和漢中的苴也滅了。</p><p class="ql-block"> 伐蜀之后被稱為天府之國的四川和自古就有天府之國之譽的八百里秦川,都歸秦所有,秦國更加富庶,土地擴大了一倍的秦國經(jīng)濟更加繁榮。吞并蜀國,為之后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秦惠文王后期,秦國以一個強國出現(xiàn)在諸侯面前,基本上沒什么對手了。</p><p class="ql-block"> 由于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原來在秦做國相的公孫衍去了魏國并任魏國相。足智多謀的公孫衍看出了秦國強悍霸道,連忙組織韓、趙、魏、燕、中山五國“五國相王”,即五國結(jié)成聯(lián)盟互相稱王,共同對抗西邊的秦國、東邊的齊國、南邊的楚國。所以公孫衍才是合縱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公孫衍積極組織“五國相王”的同時,在秦做相邦的張儀也沒閑著,趕緊與齊、楚相會,目的自然是如何應(yīng)對五國聯(lián)盟……</p><p class="ql-block"> 戰(zhàn)國時期有個比較奇怪的現(xiàn)象,一個人可以在兩個或多個不同的國家同時任職。公孫衍就曾經(jīng)在秦國、韓國、魏國同時任職,因為秦惠文王讓張儀做了相邦,公孫衍才離開秦國。</p><p class="ql-block"> 之后巧舌如簧的張儀說服魏惠王,魏惠王驅(qū)走了當(dāng)時在魏國做相國的惠施,任張儀為相邦。張儀此時同時做著秦國和魏國兩個國家的相邦。第二年秦國便占領(lǐng)了魏國的曲沃和平洲。你可以想象魏惠王那個痛徹心扉的悔……</p><p class="ql-block"> 張儀不僅僅為了秦國對魏國出陰招,之后為了破齊、楚聯(lián)盟赴楚,憑借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楚懷王,并答應(yīng)秦可以用六百里商於之地換取楚國與齊國的斷交,不料楚懷王信以為真,竟然痛快答應(yīng)。</p><p class="ql-block"> 楚國派使者一次次赴齊,強調(diào)自此楚、齊絕交,沒想到最后張儀卻指著地圖上的六里地應(yīng)付楚懷王。</p><p class="ql-block"> 受騙后氣急敗壞的楚懷王起大軍伐秦,楚國10萬大軍與秦軍在丹陽決戰(zhàn),楚軍大敗被秦軍斬首8萬,70余名將領(lǐng)被俘。</p><p class="ql-block"> 而此時昏了頭的楚懷王傾全國之兵攻打秦國,又在藍田被打的大敗。而此時韓國和魏國聽說楚軍被困趁機偷腥,一直往南攻打到鄧(今河南鄧縣)。楚懷王無奈退兵,楚國丟失了漢中。真可謂賠了夫人又折兵。楚國從此元氣大傷。</p><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晚年對楚國的兩場戰(zhàn)役,對楚國的打擊是致命的,楚國從此萎靡不振 一蹶不起。</p><p class="ql-block"> 張儀在后人眼中就是一個騙子、無賴、胡攪蠻纏、挖坑使壞、油嘴滑舌、陷害同僚的無恥之徒,張儀對不起魏國,更有愧于楚國,但張儀絕對忠心于秦國或者說忠心于秦惠文王,他畢生的精力都投入到秦國的強大與繁榮中,就像幾十年后的蘇秦對待燕昭王一樣,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寧肯落得車裂的下場也無怨無悔。</p><p class="ql-block"> 如果說,秦孝公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圖強是其一生最大的功績;那么,秦惠文王重用張儀連橫破合縱,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亮點。</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卒,太子贏蕩繼位,是謂秦武王。</p><p class="ql-block"> 真實的秦武王</p> <p class="ql-block"> 秦惠文王之后,秦武王繼位。受電視劇《羋月傳》的影響,大家對秦武王贏蕩的深刻印象是個惦著大肚子、不務(wù)正業(yè)、粗俗的貴族小玩鬧。其實生活中的秦武王是具有雄才大略,與各個國家的關(guān)系處理的非常好,絕非尋常之人。</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不喜歡張儀,上臺第一件事就是重用了張儀的政敵公孫衍,之后又召回甘茂,重用被稱為智囊的樗里疾,這幾個人都是張儀的對頭。張儀當(dāng)然明白自己在秦國已經(jīng)沒有市場,既然公孫衍從魏國去了秦國,那他就決定去魏國,秦武王用30乘車送張儀去了魏國。</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繼位不久,蜀國陳莊叛亂殺死蜀侯,秦武王派甘茂平亂殺了陳莊。兩年后封原蜀侯的兒子為蜀侯,并派司馬痤摔巴蜀聯(lián)軍10萬,巨大戰(zhàn)艦萬艘,米600萬壺,奪取商於之地,建立黔中郡(今湖南西部 貴州東北部)。</p><p class="ql-block"> 秦武王積極進取,敢于打破現(xiàn)狀主動出擊。他的志向: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p><p class="ql-block"> 因為公孫衍在韓國任相國,樗里疾是有名的親韓派(樗里疾母親是韓國人),所有秦武王派甘茂攻打韓國的宜陽。5個月后宜陽淪陷,韓軍被斬首6萬,韓國求和。</p><p class="ql-block"> 拿下宜陽,秦國進入中原暢通無阻,秦武王隨同樗里疾等人以及100輛戰(zhàn)車來到王城。實現(xiàn)了“拔宜陽,通三川,窺周室”愿望的秦武王興奮之余,與隨從的大力士任鄙、烏獲、孟說玩起了舉鼎比賽,然而鼎是何其重?不料秦武王在舉鼎過程中絕臏暴亡。</p><p class="ql-block"> 暴亡的秦武王讓秦國措手不及,秦武王有個王后但沒有子嗣,其它妃嬪也沒有兒子,這時趙武靈王把在燕國做人質(zhì)的秦武王同父異母弟弟贏稷接回秦國繼承王位,這就是秦昭襄王,這位秦昭襄王就是電視劇《羋月傳》中 主角羋月的兒子。</p><p class="ql-block"> 一代英主秦昭襄王</p> <p class="ql-block"> 話說趙武靈王將在燕國做質(zhì)子的贏稷接回秦國繼承王位,這就是后來的秦昭襄王。母隨子貴,秦昭襄王的母親羋月便成了太后,史稱:宣太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使用“太后”一詞。</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的繼位引起了秦宮廷的不小波動,秦昭襄王所有的兄弟都表示極大的“不服氣”,后宮的夫人以及眾嬪妃對宣太后也發(fā)出了:“憑什么”的呼聲,宮廷之中一時暗潮涌動以至于發(fā)生了“季君之亂”。</p><p class="ql-block"> 作為秦惠文王時期就重權(quán)在握,宣太后的弟弟,秦昭襄王舅舅的魏冉對平息這次內(nèi)亂自然沖鋒在前。魏冉聯(lián)合當(dāng)時的重臣樗里疾等人根據(jù)宣太后的旨意,借此平息內(nèi)亂之際,對朝中的反對派進行了徹底大清洗,殺死了秦惠文王贏稷所有的兄弟以及后宮與之有牽連的所有妻妾嬪妃,包括先王秦惠文王的正妻,秦武王的母親……</p><p class="ql-block"> 消除了內(nèi)患之后, 秦昭襄王在強大的親友團:老媽宣太后(羋月)、舅舅魏冉、小舅舅羋戎華陽君、弟弟公子悝(高陵君)、弟弟公子芾涇陽君的簇擁下高枕無憂做起來了秦國國君。魏冉(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被稱當(dāng)時秦國的四貴。</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繼位時只有18歲(虛歲),古人20歲才行冠禮,22歲才能親政理政,朝中政事自然由老媽宣太后羋月代理。</p><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的執(zhí)政時間長達56年,這56年將秦國攪了個天翻地覆,如果按時間段劃分,這56年可分為:前40年稱魏冉時期;后16年稱范雎時期。</p><p class="ql-block"> 在秦昭襄王初繼位的40年中,秦昭襄王強大的親友團組成了當(dāng)時秦國的“政治局常委”,在老媽宣太后羋月的一手安排下,舅舅魏冉一直把持著秦國的朝政,在這40年中魏冉起的作用大過任何一個人,是當(dāng)時秦國數(shù)一數(shù)二的當(dāng)家人,不過魏冉的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上馬打仗 下馬理政樣樣精通……</p><p class="ql-block"> 魏冉的功績是世人有目共睹的,起初他作為秦昭襄王的有力支持者,平息內(nèi)亂 鏟除異己,為秦昭襄王掃平一切障礙。</p><p class="ql-block"> 然而在秦昭襄王成年后親政初期,并不想任用為他掃平障礙的功臣舅舅魏冉,也許是因為舅舅魏冉功高蓋主對自己的壓力過大,也或許因為在魏冉面前找不到王上的感覺,秦昭襄王曾招來了齊國的孟嘗君、趙國的樓緩做秦國的丞相,短暫的任用這些外來的和尚之后,覺得這些外來的和尚也不是得心應(yīng)手,于是還是重新啟用有能力的舅舅魏冉做了秦國的丞相。</p><p class="ql-block"> 之后魏冉為秦國的發(fā)展開疆?dāng)U土,對韓、趙、魏進行征伐,奉行了歷代秦王向東發(fā)展的國策。在燕國大將樂毅組織的五國伐齊的戰(zhàn)役中,在魏冉的主導(dǎo)下秦國積極幫助五國伐齊,致使齊國元氣大傷,失去了與秦國抗衡的能力。之前大家都說:東有強齊 西有強秦,至此天下諸侯只有西部秦國一家獨強。魏冉也因為功績卓著封地與穰,所以魏冉又稱穰侯。</p><p class="ql-block"> 魏冉最耀眼的功績應(yīng)該是發(fā)現(xiàn)了白起并且栽培了白起。</p><p class="ql-block"> 在魏冉的推薦下,戰(zhàn)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戰(zhàn)將白起從此崛起。一代戰(zhàn)神白起橫空出世。</p><p class="ql-block"> 本來就兵強馬壯的秦軍有了戰(zhàn)神白起的加入如虎添翼,白起摔秦軍將三晉中韓、魏的領(lǐng)土大部分都囊括于秦國的版圖中。</p><p class="ql-block"> 白起一生大小戰(zhàn)役七十余起,從無敗績,其中公元前293年的伊闕之戰(zhàn),白起僅用不足魏韓聯(lián)軍一半的兵力擊敗并全殲魏韓聯(lián)軍,斬敵24萬。伊闕之戰(zhàn)堪稱白起的成名之戰(zhàn)。</p><p class="ql-block"> 之后白起再接再厲不負重望,公元前280年的三伐楚國,攻占楚都郢城,最少殺敵15萬;</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73年的華陽之戰(zhàn),白起發(fā)動閃電戰(zhàn),8天行軍一千多里,殺魏趙聯(lián)軍15萬;</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4年的陘城之戰(zhàn),白起連克韓國9城,殺敵5萬;</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zhàn),白起擊敗趙國,殺敵45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長期執(zhí)掌大權(quán)的魏冉晚期有些專權(quán)跋扈,當(dāng)然秦昭襄王對這位功高蓋主的舅舅有了不滿情緒,而此時范雎的出現(xiàn)加速了魏冉離開秦政治中心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范雎與他的“遠交近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雖然秦國有白起這一神助力,但放眼六國,動不動就來個“合縱”,大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之勢。此時的秦國,下一步該怎么行動 無論是秦昭襄王還是魏冉 都有些迷茫。去攻擊遙遠的齊國?山高路遠,容易被趙國和魏國從后面偷襲。去攻擊硬骨頭趙國?趙國的招術(shù)一點不比秦國少,而且兵強馬壯,廉頗、藺相如、馬服君、趙奢……這些都不是善茬。去攻擊韓國嗎?懂得唇亡齒寒的魏國立馬前來救援。攻擊魏國嗎?六國又來個合縱對付秦國。到底哪才是一個突破口呢?此時有一個劇外人對秦國的處境看的非常清楚,他就是從魏國逃亡到秦國的范雎。</p><p class="ql-block"> 范雎曾是魏國中大夫須賈的一名門客,隨須賈出使齊國時,憑借出色的外交才能化解了齊王對魏國的指責(zé),反遭須賈誣告通齊叛魏。魏相魏齊暴怒之下,將范雎毒打致假死,后將其丟入茅廁并遭賓客羞辱。范雎裝死逃出,改名張祿,在鄭安平、王稽幫助下逃往秦國。</p><p class="ql-block"> 范雎提出了他的政治主張:遠交近攻。簡簡單單的四個字,使秦昭襄王在迷茫中豁然開朗?!斑h交近攻,得寸則王之寸,得尺則王之尺”。這基本上成為之后秦國的國策,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為止。</p><p class="ql-block"> 遠交近攻的國策給秦國指明了方向,公元前266年,范雎的計策得以全面實施,在遠交近攻策略的貫穿下,秦國步步為營,形式一片大好,之后秦昭襄王拜范雎為丞相,范雎終于實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夢想。再后來在范雎游說下,秦昭襄王將老媽宣太后及宮廷”四貴”(穰侯魏冉、華陽君羋戎、涇陽君嬴芾和高陵君嬴悝)一鍋端了。這堅如磐石的“政治局委員”可都是秦昭襄王的至親,可見范雎過人的膽識。</p><p class="ql-block"> 范雎也是個睚眥必報之人,魏國須賈,魏齊也因曾經(jīng)誣陷、迫害范雎得到了致命的報復(fù)。范雎終于報仇雪恥。</p><p class="ql-block"> 范雎后期也因報恩重用平庸的鄭安平、與人品極差的王稽而受牽連,被逼無奈辭官回到封地不久抑郁而亡。</p><p class="ql-block"> 執(zhí)政56年的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1年卒。縱觀秦昭襄王的一生,有帝王之心,有帝王之膽,有雄才大略,有貴人相助,最后成就了一番霸業(yè),將秦國變成了當(dāng)時的超級大國、強國,為之后秦統(tǒng)一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秦莊襄王與呂不韋</p> <p class="ql-block"> 秦昭襄王死后,太子贏柱繼位,這就是秦孝文王。</p><p class="ql-block"> 說起這位秦孝文王,還真有點意思。不知道該說他運氣好還是說他運氣差。他本來排行老二,上面有個早立為太子的哥哥,可誰成想這位太子哥哥中途而亡。他這個早被封為安國君、無欲無求的老二就這樣被立為太子。而老爸秦昭襄王卻長壽,執(zhí)政56年,這位贏柱在太子位上苦等了15年終于繼位,可正式繼位才三天猝死,終年54歲。秦孝文王妻妾成群,光兒子就有二十多個,可他偏偏寵愛沒有子嗣的華陽夫人,繼位后立華陽夫人為王后,這也為之后呂不韋投機鉆營奠定了基礎(chǔ)。</p><p class="ql-block"> 秦孝文王死后,太子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這位秦莊襄王,一生充滿傳奇。他原名異人,雖是秦孝文王的兒子,可生母夏姬不受寵愛,早年被送往邯鄲做質(zhì)子。以他在秦孝文王眾多兒子中的地位,太子本與他無緣。可偏偏有個精通政治經(jīng)濟學(xué)的投機者呂不韋對當(dāng)時秦國的形勢了如執(zhí)掌,呂不韋深知當(dāng)時太子贏柱深愛著華陽夫人,而華陽夫人并沒有子嗣,便決定在趙國做質(zhì)子的異人身上賭一把。呂不韋認為異人“奇貨可居”,對異人說的第一句話便是“吾能大子之門?”(我能抬高您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異人在趙國的處境的確很尷尬,秦趙關(guān)系緊張,異人自然不受待見,生活十分拮據(jù)。呂不韋是一位商人,當(dāng)然手頭是不缺錢的,他首先出重資打造異人,就連自己喜歡的女友趙姬 也拱手相讓,誰讓異人表現(xiàn)出喜歡趙姬呢!此后趙姬悄無聲息地生下一男嬰,取名“贏政”,他就是之后的“秦始皇”。至于這位贏政是不是呂不韋的兒子?司馬遷在《史記》中說是的。近代許多學(xué)者提出質(zhì)疑,本人也覺得可能性不大。</p><p class="ql-block"> 呂不韋通過華陽夫人的姐姐說服華陽夫人同意收異人為養(yǎng)子,并改名為“子楚”,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投其所好嘛。同時呂不韋用他的三寸不爛之舌說服趙國同意異人回國。就這樣一通神操作,子楚(異人)就成了華陽夫人與太子贏柱(安國君)的養(yǎng)子。秦昭襄王死后,太子贏柱繼位,既秦孝文王,秦孝文王立華陽夫人為王后,子楚自然立為太子。</p><p class="ql-block"> 秦孝文王正式繼位三天猝死,太子子楚繼位,是為秦莊襄王。</p><p class="ql-block"> 秦莊襄王的繼位成就了立下汗馬功勞的呂不韋。秦莊襄王投桃報李,封呂不韋為文信侯,享有河南10萬戶的封地。</p><p class="ql-block"> 此時,這位文信侯呂不韋真可謂人生贏家,要風(fēng)得風(fēng) 要雨得雨,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任秦國丞相,為秦國最高行政長官。</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47年,在位僅三年的秦莊襄王去世,終年35歲。太子贏政繼位,這他就是后來統(tǒng)一天下的秦始皇。</p><p class="ql-block"> 千古一帝———秦始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話說在趙國做質(zhì)子的異人(后來的子楚)不僅得到呂不韋的資助,還把呂不韋最喜歡的女友趙姬討來做老婆,并生下兒子嬴政。在呂不韋的運作下,異人改名子楚,做了華陽夫人的養(yǎng)子,并成功立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子楚順利繼位,成為秦莊襄王。年僅35歲的秦莊襄王在位三年去世后,嬴政繼位,稱秦王政。</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繼位時剛13歲,還未成年。尊稱呂不韋為仲父。秦王政的前期可以說呂不韋時期,這位文信侯,秦王的仲父,自然富貴無比。當(dāng)時特別時尚養(yǎng)士,呂不韋也未能免俗,不該人后,同戰(zhàn)國四君子——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一樣,廣納門客3000,組織有學(xué)問、文筆不錯的門客編纂了一部書—-《呂氏春秋》。之后呂不韋將書掛在城門上,昭告諸侯游客名士,誰能增或減一個字,將賞賜千金,以示此書文筆高超,一字未改。這就是“一字千金”的由來。</p><p class="ql-block"> 呂不韋還有一個無法說的秘密,就是秦莊襄王的王后,秦王政之 母 ,現(xiàn)在的趙太后,原本就是他的女友,自秦莊襄王死后就與他私通,而這位趙太后又不懂得節(jié)制,聰明的呂不韋顧及到秦王政的面子,一直想擺脫而又無法擺脫這位趙太后。于是他在門客中找到一位頭腦簡單 高大帥氣的猛男嫪毐為男寵,以太監(jiān)的名義獻給趙太后,當(dāng)然“太監(jiān)”是假,只是掩人耳目。</p><p class="ql-block"> 為了遮人耳目,趙太后與嫪毐離開咸陽移居雍都(陜西寶雞)。在這里倆人儼然夫妻,并育有二子。嫪毐在趙太后的庇護下也封侯加爵位高權(quán)重。</p><p class="ql-block"> 繼位9年后,秦王政正式登基。有人密報趙太后與嫪毐之事,秦王政令人徹查。得到風(fēng)聲的嫪毐組織人馬決定反擊 政變,怎料他哪里是秦正規(guī)軍的對手,很快被活捉處死,可憐倆孩子也未能幸免。呂不韋自然受到此事牽連被逐回封地,遠離政治中心。三年后服毒自盡。但呂不韋長期把持朝政,其黨羽在宮中可謂盤根錯節(jié),秦王政不得不出下策發(fā)布一紙“逐客令”,目的是將外來的政客驅(qū)出秦國以清除呂不韋的黨羽,這其中包括了來自楚國上蔡的李斯。李斯也是早期呂不韋引薦入秦的。</p><p class="ql-block"> 李斯原本想在秦國大干一場,以實現(xiàn)自己的政治抱負,豈料這一“逐客令”將掐滅他所有的夢想。于是不甘心的李斯即刻上書秦王《諫逐客書》。</p><p class="ql-block"> 不得不說李斯的文筆實在令人折服,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引經(jīng)據(jù)典 有理有據(jù) 擺事實講道理……細數(shù)自秦孝公招賢令以來,外來客卿對秦國的巨大貢獻,指出“逐客令”對秦國未來發(fā)展的局限……</p><p class="ql-block"> 李斯的《諫逐客書》果真打動了秦王政,《逐客令》因此撤銷。《諫逐客書》成為后人學(xué)習(xí)的經(jīng)典之作。已收錄當(dāng)今高中語文課本之中。</p><p class="ql-block"> 李斯的才華的確令人佩服,但李斯的人品實在不敢恭維。他的同門師弟韓非來自韓國宗室,因為他的《孤憤》《五蠹》等著作深受秦王政的賞識,于是被強招至秦國。李斯自認為韓非子的學(xué)識在其之上,利用韓非子主張《存韓》的策論,以“終為韓不為秦”為由構(gòu)陷,致其被囚。獄中欲自陳未果,最終被迫服毒自盡。這是自孫臏與龐涓之后戰(zhàn)國時期又一個因嫉妒而殘害同門的實例。</p><p class="ql-block"> 李斯確實是有能力的,在其輔佐下,秦王政先后滅掉韓、魏、趙、楚、燕、齊,實現(xiàn)了天下大統(tǒng)一。之后又協(xié)助秦王政堅持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并制定了法律,統(tǒng)一車軌、文字和度量衡制度。當(dāng)然禁私學(xué),焚詩書等也有他的建議。</p><p class="ql-block"> 秦王政統(tǒng)一天下后,一直自詡“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采用“三皇”之皇 “五帝”之帝,合并為“皇帝”稱號。并自稱“始皇帝”,以彰顯其開創(chuàng)性地位和功績的至高無上。</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駕崩,李斯參與趙高、胡亥的陰謀,矯詔冊立胡亥為帝。后趙高為獨攬大權(quán),誣陷李斯父子伙同陳勝、吳廣勾結(jié),最終李斯被迫認罪,最后落得腰斬于咸陽市集 夷滅三族的下場。這算不算是因果報應(yīng)?秦帝國也因此二世而亡……</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作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完成大一統(tǒng)的皇帝,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度、推行標準化改革、修筑長城與馳道、開疆拓土以及奠定封建王朝基本框架,被明代思想家李贄譽為“千古一帝”。從此中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中國,之后的多個朝代(西漢、隋、唐、西晉……)都定都陜西西安,因此就有了“3000千年歷史看陜西”和“13朝古都”之說。</p><p class="ql-block"> 秦王朝雖僅存二世,但他給后人留下的豐厚文化遺產(chǎn)將世代永存!</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6日完成于臨汾</p><p class="ql-block"> 后記</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篇遲到的紀實散文,本來與《晉國那些事》《楚國那些事》《齊國那些事》《宋國那些事》……一起寫于疫情期間,《秦國那些事》寫了一半因事情繁忙而擱置,后來想續(xù)寫發(fā)現(xiàn)稿件丟失,一度迷茫。這次回家重新找到稿件,忙里偷閑將原來的題目“秦國那些事”改為“秦國的故事”完成,這也了卻了自己“一直想寫完春秋五霸”的心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