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都常來長安!西安標志建筑:大雁塔、鐘、鼓樓 截至目前為止(2025年8月9日),中國共計60項世界遺產(chǎn),其中自然遺產(chǎn)15項,文化遺產(chǎn)41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chǎn)4項,這60項世界遺產(chǎn)就是60項世界唯一世界第一 中國世界遺產(chǎn)在各省分布的數(shù)量,我將以新中國發(fā)行的相關郵票為主結合這些年我個人游覽部分項目所拍攝的照片,多數(shù)沒去過的就只能在網(wǎng)上精選“盜圖”啦……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跡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第34屆大會上通過審議,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成為中國第39處世界遺產(chǎn)。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古跡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南麓,共8處11項歷史建筑——周公測景臺和觀星臺,少林寺建筑群三處:塔林、初祖庵、常住院,會善寺,嵩陽書院,中岳廟和東漢三闕(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嵩岳寺塔。遺產(chǎn)區(qū)面積825公頃,緩沖區(qū)面積3438.1公頃,歷經(jīng)漢、魏、唐、宋、元、明、清,綿延不絕。以不同方式向人們展示著“天地之中”的概念。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呈現(xiàn)了東方文化的悠久與連續(xù),其獨特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價值在中華文明史乃至人類文明發(fā)展歷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以古老與博大、凝練與舒展、滄桑與輝煌,向世人展示著中國古代文化、哲學和建筑藝術的瑰麗。 觀星臺位于告成鎮(zhèn)告成村,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十三年至十六年(公元1276~1279年),是保存完好的元代天文觀測儀器。郭守敬所建27個觀測站的中心天文臺也是中國現(xiàn)存最古老天文臺,世界現(xiàn)存最早觀測天象的建筑之一。元代觀測與推算的結果,在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頒布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歷》,精確度與《格里高利歷》相當,并早了三百年。 2022-5-中墨建交五十周年2-1觀星臺 2022-5-中墨建交五十周年 1995-14-少林寺建寺1500年 1995-14-少林寺建寺1500年4-1少林寺山門 1995-14-少林寺建寺1500年4-2少林寺塔林 少林寺建筑群中現(xiàn)存歷史建筑包括少林寺常住院、初祖庵、塔林和周邊古塔等。初祖庵是寺僧為紀念佛教禪宗初祖菩提達摩而建的紀念性建筑,塔林為少林寺歷代高僧的墓塔群。少林寺不僅是中國佛教禪宗的祖庭,還是中國武術最大流派——少林派的發(fā)源地。 特21-中國古塔建筑藝術4-1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位于嵩岳寺內,始建于北魏永平年間(公元508~511年)。塔身上段為拋物線形輪廓,下段塔門采用火焰券形門洞和門獅子的裝飾等,剛勁挺秀,制作精致。 布達拉宮坐落在西藏首府拉薩市區(qū)西北的瑪布日山(紅山)上,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它最初是松贊干布為迎娶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而興建的,17世紀重建后,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宮中還收藏了無數(shù)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1961年,布達拉宮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白宮的周圍是五世達賴時期仿早期宮堡形式重建的廈經(jīng)卻、結布卻、宇經(jīng)卻、丹瑪卻等堅固森嚴的圓堡建筑。 紀13-和平解放西藏4-1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全景 紀13-和平解放西藏4-3西藏拉薩布達拉宮全景 紀13-和平解放西藏 拉薩大昭寺位于拉薩老城區(qū)中心,又名“祖拉康”、“覺康”(藏語意為佛殿),始建于唐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贊干布為紀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經(jīng)歷代修繕增建,形成龐大的建筑群。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爾、印度的建筑風格,成為藏式宗教建筑的千古典范。 大昭寺寺院建筑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寺內有唐蕃會盟碑、種痘碑、囊廓、宗喀巴及其八大弟子殿、蓮花生佛堂、神變塔、釋迦牟尼殿、宗喀巴大師殿、觀音菩薩殿、八藥師佛殿、松贊干布殿、班旦拉姆殿(格魯派的護法神)、神羊熱姆杰姆殿、千手千眼觀音佛殿、藏王殿、拉薩建城壁畫、釋迦牟尼殿等。 羅布林卡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西藏拉薩西郊。始建于十八世紀40年代(達賴七世),是歷代達賴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風格園林。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擴建,全園占地36萬平方米,園內有植物100余種,不僅有拉薩地區(qū)常見花木,而且有取自喜馬拉雅山南北麓的奇花異草,還有從內地移植或從國外引進的名貴花卉,堪稱高原植物園。建筑以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登明久頗章為主體,有房374間,是西藏人造園林中規(guī)模最大、風景最佳的、古跡最多的園林。羅布林卡意為寶貝園林。 羅布林卡一帶原為灌木林,是拉薩河故道經(jīng)過的地方。這里河道曲回,水流平緩,夏日堤草岸柳倒映其中,風景秀麗。七世達賴格桑嘉措在哲蚌寺學經(jīng)期間,時常到此搭帳消夏。后來,由于七世達賴喜歡并常來這個地方,所以當時的清朝駐藏大臣命令在泉水附近搭設一些帳篷,供達賴休息和誦經(jīng)之用,這就是羅布林卡最早的緣起 羅布林卡由格桑頗章、金色頗章、達旦明久頗章等幾組宮殿建筑組成,每組建筑又分為宮區(qū)、宮前區(qū)和林區(qū)三個主要部分。以格桑頗章為主體的建筑群,位于第二重圍墻內南院的東南部。以措吉頗章(湖心亭)為主體的建筑群,位于格桑頗章西北約120米處,是羅布林卡中最美的景區(qū)。以金色頗章為主體的建筑群,位于羅布林卡西部。各組建筑均以木、石為主要材料建成,規(guī)劃整齊,具有明顯的藏式建筑風格。主要殿堂內的墻壁上均繪有精美的壁畫。此外,羅布林卡內還珍藏有大量的文物和典籍。 良渚古城遺址(Archaeological Ruins of Liangzhu City),位于浙江省杭州,占地630多公頃,距今5300年至4300年,新石器后期父系氏族,是良渚文化中遺址點分布最密集、遺存類型最豐富、等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結構最復雜的一處核心遺址 良渚古城遺址的出土器物包括玉器、陶器、石器、漆器、竹木器、骨角器等,總量達1萬余件。其中,玉器主要作為隨葬品出土于分等級墓地。 2020-8-亞洲文明(一)6-5良渚玉琮,玉琮是最重要和最具代表性的玉器器類。這種內圓外方,蘊涵著“天圓地方”原始宇宙觀的筒形玉器,是良渚文化的原創(chuàng)器型,是對神人獸面紋所蘊含的神靈崇拜的重要載體。琮也是同時代輻射面最寬、影響力最強的玉器。2023年,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獎牌“湖山”的設計,首次將方形玉琮和圓形獎章融為一體 2011-4-良渚玉器2-1玉琮 2011-4-良渚玉器2-2玉璧,玉璧是良渚文化玉器中單位面積最大的器類,這種有孔的圓形玉器,不僅選材獨具特色,而且自早到晚體現(xiàn)出追求圓大和精致并重的器形變化趨勢,彰顯出其日益重要的地位。玉璧在后世演化為祭天的專用玉禮器,影響比琮更為深遠。 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良渚古城遺址是人類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此次申遺成功,標志著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國際社會認可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遺產(chǎn)要素包括5片古茶林、9個傳統(tǒng)村落、3片分隔防護林。保存完好的5片古茶林,估算古茶樹數(shù)量超過120萬株,大多茶樹樹高2—5米,較大的古茶樹接近12米,包含在古茶林中的9個傳統(tǒng)村落。 遺產(chǎn)地居住有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漢族5個民族。 2023年9月被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是全球首個以“茶”為主題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代表人類山地農(nóng)業(yè)智慧與自然和諧共生 1997-5-茶 1997-5-茶4-2茶圣,唐朝陸羽著有《茶經(jīng)》是最早的關于茶的書 1997-5-茶4-4茶會 景邁山包含景邁、芒景等建制村,以糯崗、翁基等干欄式建筑為特色,形成活態(tài)博物館,在景邁山的叢林深處,坐落著一座座古樸美麗的少數(shù)民族村莊。這些村莊依山而建,傍水而居,錯落有致。民房為清一色的傳統(tǒng)干欄式吊腳樓,保留著傳統(tǒng)的建筑風格,古樸典雅,與這里美麗的山水和千年萬畝古茶林交相呼應。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qū)68公里,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公里處,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后山,群峰環(huán)繞起伏、林木蔥蘢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為道教全真龍門派圣地,中國道教名山之一。 2006-7-青城山,青城山地質地貌獨特,植被茂密,氣候適宜,林木蔥翠,層巒疊障,曲徑逶迤,古觀藏趣,有飛泉、神仙、紅巖、五龍四條深隧、蔥籠、奇險的溝壑雄奇絕妙,峽谷棧道,淵潭水簾,靈谷飛瀑,巖穴石筍等自然景觀500多處,構成了一幅幅幻化無窮,令人神往的精美畫卷 山門悠遠 曲徑通幽 山中古溪 青城清泉 1996-5-黃賓虹作品選6-3青城山中坐雨,南宋詩人范成大任成都府安撫司參議官期間,于乾道年間(1165-1173)游覽青城山,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自丈人觀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宮",并描述上清宮景觀"岷山數(shù)百峰悉在欄檻下,如翠浪起伏"。該詩以青城山道教宮觀上清宮為地理載體,描繪了"岷山數(shù)百峰悉在欄檻下,如翠浪起伏"的壯闊景象:<div>歷井捫參興未闌,丹梯通處更躋攀。<br>冥濛蜀道一云氣,破碎岷山千髻鬟。<br>但覺星辰垂地上,不知風雨滿人間。<br>蝸牛兩角猶如夢,更說紛紛觸與蠻。<br></div> 《青城山志》插圖,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huán)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合稱為“蜀中四秀”。 拍攝于2011年國慶,這是第二次造訪,游客太多沒進大門,就在門口咔嚓了一下,第一次應該是1991年…… 都江堰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屬于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都江堰不僅是一個水利工程,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它被視為古代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典范,體現(xiàn)了古人對水資源的科學管理。1998年,都江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 分水堤:通過修建分水堤,將岷江的水分流到不同的渠道,灌溉周圍的農(nóng)田。<br>魚嘴:這是一個分水結構,形似魚嘴,可以有效地分流水流。<br>寶瓶口:用于調節(jié)水流的閘門,確保灌溉和防洪的平衡。<br>飛沙堰:用于排沙,防止河道淤積。 T156-都江堰水利工程 T156-都江堰水利工程 T156-都江堰水利工程3-2飛沙堰 T156-都江堰水利工程3-3寶瓶口 白色岸壁上是“離堆”兩字,攝于2011年國慶,91年去的時候,記得門票上還是“離堆公園” 攝于2011年國慶 攝于2011年國慶 攝于2011年國慶 攝于2011年國慶 中國第56項世界遺產(chǎn)——“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開元寺位于中國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qū)西街,是福建省內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寺院。該寺始創(chuàng)于唐初垂拱二年(686年),初名蓮花道場,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開元寺?,F(xiàn)存主要廟宇系明、清兩代修建,開元寺1982年被列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qū)。2021年7月,開元寺作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chǎn)點入選《世界遺產(chǎn)名錄》<br><br> 1994-21-中國古塔4-2泉州開元寺鎮(zhèn)國塔 開元寺東西兩側各有一塔,與大雄寶殿成“品”字形布局,兩塔均為仿木構八角五層樓閣式石塔。東為“鎮(zhèn)國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年),由倡建者文偁禪師建成五層木塔,前后經(jīng)過幾次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寶慶三年(1227年)改七級磚塔,今石塔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至淳佑十年(1250年)間重建,高48.24米。 東塔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內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正中的塔心柱直貫于各層,是全塔的支撐。各層塔心柱上的八個轉角處均架有石梁,搭連于 2米厚的塔壁和倚柱,頂柱的護斗出華拱層層托出,縮小石梁跨度。石梁與梁托如同斧鑿,榫眼接合,使塔心與塔壁的應力連結相依形成一體,大大加強了塔身的牢固性。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巖,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筑工縝密。東塔于 1997年入選中國四大名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西為“仁壽塔”,始建于五代梁貞明二年(916年),初為七級木塔,稱“無量壽塔”。北政和四年(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前后經(jīng)毀壞與重修多次,易木為磚,至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 1237年)由自證法師易磚為石,先于東塔十年建成。今石塔為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至嘉熙元年(1237年)重建,高44.06米,略低于東塔,其規(guī)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2015年7月4日消息,在德國波恩召開的第三十九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土司遺產(chǎn)"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國土司遺產(chǎn)"包括湖南永順土司城遺址、貴州播州海龍屯遺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 土司遺址(Tusi Sites)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區(qū),現(xiàn)存的主要遺址類型包括土司城遺址、土司軍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莊園、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13世紀至20世紀初,中國元、明、清朝中央政權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推行"土司制度",中央委任當?shù)厥最I擔任"土司",世襲統(tǒng)治當?shù)厝嗣瘛A舸嬷两竦耐了境钦肮偈鸾ㄖz存曾是"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 唐崖土司城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始建于元至六年(公元1346年),辟3街18巷36院,內有帥府、官言堂、書院、存錢庫、左右營房、跑馬場,花園和萬獸園等,共占地1500余畝。在土司城內外還修建有大寺堂、桓候廟、玄武廟等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改土歸流,廢唐崖司。土司城遺城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牌坊,是明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修建的,正面刻著"荊南雄鎮(zhèn)",反面刻著"楚蜀屏翰",兩面鐫有"土王出巡"、"漁南耕讀"、"云吞雨霧"、"哪咤鬧海"、"槐蔭送子"等浮雕圖案。牌樓正面的唐崖河畔,存有石棺、石馬各兩尊,石人儀態(tài)莊重肅穆。400余年雨蝕風化,木質建筑于20世紀70年代失去最后輪廓,但條石鋪設的街蒼、土石壘砌的城墻仍清晰可見。 湖北唐崖土司城遺址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咸豐縣,主要遺存年代為明代中后期至清初。它在三處遺址中尤其彰顯出其顯赫的歷史地位和"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的龐大氣勢。更為難能可貴的是,遺址除了中央"衙署區(qū)",其他部分并未進行大規(guī)??脊虐l(fā)掘,幾乎就是原址保護。歷經(jīng)五六百年滄桑巨變,能有如此完好的呈現(xiàn),所以彌足珍貴。 世界遺產(chǎn)標志,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指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確認的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物古跡及自然景觀。世界文化遺產(chǎn)包括物質文化遺產(chǎn)和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畫、近代現(xiàn)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歷史上各時代的重要實物、藝術品、文獻、手稿、圖書資料等可移動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tài)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包括口頭傳統(tǒng)、傳統(tǒng)表演藝術、民俗活動和禮儀與節(jié)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tǒng)知識和實踐、傳統(tǒng)手工藝技能等以及與上述傳統(tǒng)文化表現(xiàn)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提名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的文化遺產(chǎn)項目,必須符合《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ǎn)公約》中規(guī)定的六項標準中的一項或幾項。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標志。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由聯(lián)合國支持、聯(lián)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負責執(zhí)行的國際公約建制,以保存對全世界人類都具有杰出普遍性價值的自然或文化處所為目的的文化遺產(chǎn)。世界文化遺產(chǎn)是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最高等級,世界文化遺產(chǎn)屬于世界遺產(chǎn)范疇。 世界遺產(chǎn)分為自然遺產(chǎn)、文化遺產(chǎn)和復合遺產(chǎn)三大類。中國入列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41項本人已分六輯介紹完畢!后面陸續(xù)介紹15項世界自然遺產(chǎn)(武陵源、三江并流、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中國南方喀斯特、黃龍、九寨溝、澄江化石地、新疆天山、三清山、梵凈山、中國丹霞、湖北神農(nóng)架、青海可可西里、巴丹吉林沙漠、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和4項文化與自然雙遺產(chǎn)(泰山、黃山、峨眉山、武夷山)……不論怎樣,還是要給看到這里的美友點個大大的贊!精彩繼續(xù),咱們下輯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