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旅居澳洲的小妹和妹夫回鄉(xiāng)探親。想起他們回來一趟不易,我提出帶她倆和大妹夫婦自駕去西藏。這一提議得到響應(yīng),我們立即準備出發(fā)。<div>開車進藏時間非常重要,最好是避開天天下雨、處處塌方的雨季。不過,這次沒得選擇,——小妹夫婦探親時間有限。所以只能硬著頭皮上了,——真有點“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的感覺。</div><div>考慮到他們四人都沒有去過青藏高原,對高反沒有一點適應(yīng)性,為防萬一,在路線的選擇上,N多次自駕進藏的我為他們設(shè)計了一條路線,一路盡量在海拔相對較低的地方住宿,通過一路數(shù)天的逐漸適應(yīng),盡可能減少高反的影響:</div><div>D1:成都到康定;康定海拔2560米;</div><div>D2:康定到巴塘;巴塘縣城所在地邛海鎮(zhèn)海拔2580米;</div><div>D3:巴塘到左貢;左貢縣城所在地旺達鎮(zhèn)海拔3806米;</div><div>D4:左貢到波密;波密縣城所在地扎木鎮(zhèn)海拔2720米;</div><div>D5:波密到林芝;林芝市政府所在地八一鎮(zhèn)海拔2900米。</div><div>D6:在林芝逗留一天,休息、游覽。</div><div>D7:繼續(xù)在林芝游覽以適應(yīng)后半段高海拔可能出現(xiàn)的高反;</div><div>從出發(fā)到離開林芝,用了一周時間,除了在左貢住宿海拔較高外,其他地方都不到3000米,有助于提高高反的適應(yīng)能力。</div><div>D8:林芝到拉薩;拉薩海拔3650米。</div><div>D9:游覽拉薩;</div><div>D10:納木措;海拔4718米;回拉薩住宿。</div><div>D11:羊卓雍措;海拔4441米;會拉薩住宿。</div><div>D12:乘坐飛機回家。</div><div>事實證明這個路程安排非常合理。既盡可能地避免了在高海拔地方住宿,每天的行程也不是很緊張。結(jié)果是:我們?nèi)齻€65歲左右的老頭、兩個60左右的老太一路上沒有一人有嚴重高反。</div> 六月下旬,我逃出天氣炎熱、蚊蟲肆虐的帝都,開始兄妹自駕入藏旅程。<br>我覺得自己像一輛車,盡管是輛老爺車——如果只停在車庫里,只會加速毀滅的進程。趁著還能跑,發(fā)揮點余熱吧。<div>我們分別從北京、浙江等地飛到成都集合。晚上,二表姐夫婦、表外甥女為我們接風(fēng)。</div> 專程去樂山看望年近9旬的大姨媽。 表姐表弟們帶我們游覽樂山。 6月27日早上,一行五人,從成都出發(fā),再次自駕進藏。<br> 途中在快到蒲江縣時,高速因故斷路,被迫繞行。不過,總的來說,還算順利。 川西美景從“高呀么高萬丈”的二郎山開始。當(dāng)然,現(xiàn)在有了隧道,天塹早已成通途,可還有誰記得當(dāng)年為修路而獻身的那些年輕的戰(zhàn)士啊。若我是四川領(lǐng)導(dǎo)或部隊領(lǐng)導(dǎo),一定要想辦法在這里為他們塑一座紀念碑,刻上他們的名字,讓后人們牢記。 二郎山隧道過來,頓時一派高原風(fēng)光。 沿著山道,在橫斷山脈的群山中盤旋。 時而靠邊停車,欣賞美景,拍照留念。 俯瞰大渡河。正是雨季期間,河水渾濁,宛如一條黃龍臥在群山峽谷中。 雖是雨季,但是走過318的人都知道,二郎山隧道兩邊的天氣經(jīng)常是決然不同的,往往是隧道成都方向下雨、陰天,過了隧道,天高云淡,風(fēng)光無限好。 我們來到了瀘定橋。這是從小學(xué)課本里就熟知的革命紀念地,兩萬五千里長征中“飛奪瀘定橋”一戰(zhàn)就發(fā)生在這里,發(fā)生在這座鐵索橋上。 瀘定橋是一座懸索橋,始建于清康熙44年(1705年),建成于康熙45年(1706年)。橋的跨度為101.6米,寬度為2.8米。橋由13條鐵索組成。 橋的兩岸有橋臺,高20米,上為梯形,下為方形,用條石砌筑而成。橋臺上建有橋亭,既可防止雨水侵蝕落井,也是官府征收過橋稅費的場所。今年雨水大,大渡河水也比前幾次來要洶涌澎湃得多。<div>晚上抵達康定市,通過朋友聯(lián)系,住進軍分區(qū)的招待所。</div> 6月28日。早餐后,和部隊領(lǐng)導(dǎo)告別。老兵小領(lǐng)導(dǎo)合影。 今天的路線是從康定出發(fā),經(jīng)塔公、新都橋、雅江、理塘,趕到巴塘。路有點長,主要是想在海拔比較低的巴塘住宿。 康定素以“藏衛(wèi)通衢”、“川藏要沖”著稱,曾是西康省省會,現(xiàn)在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首府。四川第一峰貢嘎山就在康定境內(nèi)。 康定最出名的是那首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會唱的《康定情歌》。跑馬溜溜的山上,特大的白字“康定情歌”離得老遠就能看見。 新都橋居里村邊的居里寺。這是一座已有1400多年歷史的古老寺廟,是藏傳佛教格魯教派的寺院。 盤山道。 來到折多山埡口。折多山屬大雪山山脈中段貢嘎山余脈,是大渡河、雅礱江流域的分水嶺,也是漢藏文化的分界線:折多山以西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康巴藏區(qū)。 川藏公路(G318)盤山翻越的折多山口海拔4298米,是川藏南線上第一個需要翻越的4000米以上的高山埡口,素有“康巴第一關(guān)”之稱。 路旁小景點“圣山布達拉”。一座小橋幾乎被鋪天蓋地的五彩經(jīng)幡包裹得見不到原樣。 經(jīng)幡在嘩嘩流淌的溪流上迎風(fēng)搖曳。 河岸兩旁的巖石上刻著六字真言,并涂成五顏六色。遠處還有一個溪流轉(zhuǎn)經(jīng)筒。 路越來越難走。時而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時而又一路下坡。懸崖、峭壁,更有無窮無盡的大貨車要超、要交會。 出了雅江縣不久還遇上了塌方,車隊排了一公里多,整整耽擱了一個多小時。 俯瞰如同一條蜿蜒盤著的長蛇般的“雅江天路十八彎”?!笆藦潯蔽挥趪?18線的雅江至理塘段,這段路修建于海拔高達4659米的剪子彎山上。國道318線在此段極其曲折險峻,仿佛是大自然用剪刀精心裁剪出的杰作。 熊宗卡,位于318國道的海子山到巴塘路段,是進入西藏前的重要觀景點之一。 這里海拔較高,地勢開闊,遠眺雪山巍峨,近觀草甸連綿,蜿蜒的公路穿行其間,仿佛一條銀色的絲帶鑲嵌在天地之間。 站在這里,靈魂能感受到高原風(fēng)光的震撼。 往任何一個方向望去,映入眼簾的每一幀都是迷人的大片。 卡子拉山埡口,海拔4718米。因海拔較高,樹木就更加稀少,主要是高山草甸。在這里看山,層巒疊嶂,一層比一層更遠,一層比一層顏色更淺,直至天邊,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 在這里看山,層巒疊嶂,一層比一層更遠,一層比一層顏色更淺,直至天邊,真像行走在‘天路’之上。 走到此時,平均海拔已經(jīng)比較高了,到了埡口望四周,看山不像山,好象是到了美麗的牧場,讓人心曠神怡。 來到了平均海拔4,014米的“世界高城”理塘縣。理塘縣很值得一游(如長青春科爾寺等景點),但是今天要趕到巴塘下榻,于是在理塘山門打完卡就穿城而過,繼續(xù)趕路。 晚上10點趕到巴塘縣。這一天沒干別的,12個小時幾乎全在路上了(如果時間允許的話,分成兩天走更好,畢竟一路都是出大片的景色)。晚上下榻的賓館居然是君悅酒店。不過,應(yīng)該和享譽中外的君悅酒店木有毛關(guān)系。 6月29日。早晨,看一眼住了一宿的巴塘縣城。 從巴塘到左貢,路程不算長,270公里左右,卻是一天都在路上。尤其芒康出來,遇到前頭塌方斷路,等候通行的車龍長以公里計。 淅瀝瀝的小雨中,6點左右抵達左貢縣城,下榻金華大酒店,——又是一個掛羊頭的“假冒偽劣”,和以火腿聞名中外的浙江金華沒有半點關(guān)系。至于那個“大”,更是吹牛用詞,——充其量只是一個小旅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