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編輯制作:村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2025·8</b></p> <p class="ql-block"> 在這悶熱的日子里,山中村往事又與您見面了。別嫌我絮叨,開篇還得說說廠子搬遷后保留幾套老裝置的事兒。</p><p class="ql-block"> 廠子拆凈后,這塊寶地如何利用?眾說紛紜。只是至今還沒看到一個明確的說法,即留下幾套裝置作為大連石油工業(yè)遺產(chǎn)保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在25期往事里說到,希望未來的這塊土地不論建啥,都應(yīng)為石油工業(yè)遺產(chǎn)留塊地兒,并提出以1934年建成的二蒸餾裝置為核心,與近在咫尺的現(xiàn)成的石化展覽館,附近的深水碼頭一并規(guī)劃,建設(shè)大連石油文化園。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倡議,也不僅僅是在這塊土地上曾留下汗水的廣大職工的呼聲,而是城市文化建設(shè)和發(fā)展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28, 128, 128);">圖片依次為二蒸餾、深水碼頭、展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攝影陳波 朱愛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深水碼頭始建于1933年,建成于1934年,最初叫小碼頭,只能停泊兩艘小油輪。1972年在它東邊建了大碼頭,年吞吐量也不過100多萬噸。以后運(yùn)輸量越來越大,1987年,小碼頭開始擴(kuò)建,1991年,小碼頭延伸擴(kuò)建工程竣工,年吞吐量由260萬噸提升到1080萬噸。小碼頭就此改稱深水碼頭。</span></p> <p class="ql-block"> 圖為1934年舉行的一次慶典儀式。注意看人群右后的尖頂建筑。石化展覽館就是利用這個建筑改建而成。</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二蒸餾裝置與展館只隔著一條小街</span></p> <p class="ql-block"> 最近又冒出一個想法:與二蒸餾裝置直線距離500米左右就有鐵路呀,那是石化公司的陸路運(yùn)輸大動脈,也運(yùn)行90多年了。何不留下一段道軌,道軌上停著幾輛糟車,作為石油文化園的組成部分!晨光或夕陽里的煉塔、鐵路、碼頭、展館……相互依托,這景觀與周邊現(xiàn)代化樓宇反差強(qiáng)烈,相映成趣,這該是何等的美妙!</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關(guān)鍵是它們在一個區(qū)域,都有近百年歷史,非常方便規(guī)劃和游客觀賞體驗,并且都有現(xiàn)成的優(yōu)質(zhì)實物,打造石油文化園相對省錢?,F(xiàn)在城市不缺胭脂氣,缺的就是歷史的厚重感。</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圖鐵路后面的裝置是二蒸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首鋼園,一顆璀璨的工業(yè)遺產(chǎn)明珠。</b></p> <p class="ql-block"> 首鋼搬遷后,北京市和首鋼聯(lián)手,利用幾十座老裝置、老廠房打造了一座文化公園,如今成了游人的打卡地。大連市應(yīng)該派人組團(tuán)去看看。</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杭州利用運(yùn)河邊上的七、八座舊油罐,打造成特色景點,每個油罐裝飾一新,有的做賣場,有的做咖啡廳,有的做表演場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大連是重工業(yè)起家的城市,大鋼大化大起大電機(jī)等大廠搬走后,廠區(qū)幾乎沒有留下遺跡,曾經(jīng)恢宏的裝置和廠房全部化作了一座座商品樓。難道讓大連石化(石油七廠)也步他們后塵?</p><p class="ql-block"> 在準(zhǔn)備不足的情況下,不要急吼吼地拆。鳳鳴老街在2011年冬天急不可待地拆除了,老建筑的殘垣斷壁至今還留在那里,只是兩旁豎起了綠色的圍擋。當(dāng)時當(dāng)?shù)貓蠹埌准埡谧謱懼阂恍┙?jīng)典建筑上的經(jīng)典構(gòu)建都保留下來了,將來會用到新建筑上。能嗎?那些拆下來保存待用的構(gòu)件還安好嗎?</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b><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歡迎轉(zhuǎn)發(fā)!????????看的人多了,石油文化園可能就成了。</b></p> 流光碎影 <p class="ql-block"> 以下這組老照片由李廣大、劉勝利、金徽等提供。部分照片多年前翻拍于展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訴說往事</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時的新聞?wù)掌瑪[拍的多。瞧,講的人慷慨激昂,配合的人卻笑場了。再次感謝所有老照片的拍攝者,是你們,讓如今的我們對老廠具象化了。</p> <p class="ql-block"> 直到80年代,許多工人的工作服還是補(bǔ)丁摞補(bǔ)丁。</p> <p class="ql-block"> 對著想仔細(xì)看的圖片,用手指輕輕點擊,可以下載放大。</p> <p class="ql-block"> 機(jī)關(guān)干部在一催化與工人一起拉電纜。當(dāng)時干部參加勞動是國有企業(yè)的普遍做法。由右至左李廣大、劉恩法、徐建波、前面是劉世斌。您還能認(rèn)出誰?</p> <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后,一場學(xué)習(xí)風(fēng)暴席卷全國,被知識餓了10年的人們,開始如饑似渴的參加各種培訓(xùn)班充電,學(xué)習(xí)外語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78年朝鮮實習(xí)生在石油七廠</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上的這位前輩可能叫耿成珍,1954年攝于廠外材料科。通過照片上的景物誰能說出具體位置,請在評論區(qū)留言。</p> <p class="ql-block"> 公司經(jīng)理張義在一次安全工作會議上,他旁邊是時任安技處處長于連成。</p> <p class="ql-block"> 有一年隨公司領(lǐng)導(dǎo)慰問老同志,在張義家聽他講,生產(chǎn)新區(qū)那地方自填海完成后,有人曾想占用一塊作辦公用地,被張經(jīng)理否了,說那塊地誰也不能動,要留給以后企業(yè)升級用!虧了有那么一塊地留下來了,讓生產(chǎn)新區(qū)有了用武之地。老一輩廠領(lǐng)導(dǎo)對此是有眼光的,有功的!</p> <p class="ql-block"> 2006年新區(qū)建設(shè)中,6臺加氫反應(yīng)器由日本運(yùn)抵大連石化公司施工現(xiàn)場,建設(shè)者們喜上眉梢紛紛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否還記得當(dāng)年用功的你</span></p> <p class="ql-block"> 關(guān)于新區(qū)建設(shè),我曾作過專題,有興趣的朋友看鏈接。從2008年新區(qū)建成投用,到今年,不過才17年,就好像打了一個盹的功夫,就要拆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八十年代的工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停工前的工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蘇杭療養(yǎng)深深的留在廣大職工的心窩里</p> <p class="ql-block"> 最近在網(wǎng)上首次看到這枚老徽章。請允許我感慨一下:她的銹跡里藏著往昔奮斗的溫度,承載著創(chuàng)業(yè)的熱情與堅守,雖歷經(jīng)滄桑,卻如石油精神的火種,點燃對工業(yè)脊梁的敬意與深情 。</p> <p class="ql-block"> 當(dāng)年的三位少女,如今都是70左右的人了。你們還好嗎?</p> <p class="ql-block">章成提供</p> 石油人讓山鄉(xiāng)變了樣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這篇文字,是宋連仲十多年前寫的。宋連仲生前是石化報的一位主要作者,很勤奮,每年都被評為石化報的優(yōu)秀通訊員、先進(jìn)特約記者。最近幾年又有幾位作者去世了,每聞這樣的消息,我都會傷感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span><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徐建波大哥幫著確認(rèn)了一下照片上的人物:上面有軍代表劉衍德、焦永振、聶洪貴、李芳弟、任銀聚,好像還有劉澤盈、盧永良、董瑞章父親……歡迎糾錯補(bǔ)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 據(jù)美友老D留言,這張照片上還有鄭智田、朱金良、黃景連。</span></p> <p class="ql-block"> 1976年,石油七廠抽調(diào)18名中層干部組成下鄉(xiāng)工作隊,由黨委和革委會辦公室主任焦永振帶隊,到莊河仙人洞公社轉(zhuǎn)山湖大隊支農(nóng)。</p><p class="ql-block"> 該大隊人多地少,而且大都是山坡地,加之當(dāng)?shù)睾登轭l發(fā),連續(xù)26年吃國家返銷糧。除了自然條件不好,當(dāng)時實行的極左路線更害人不淺,比如不許農(nóng)民有自留地,房前屋后種點菜也要當(dāng)資本主義“尾巴”割掉,讓農(nóng)民的生活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支農(nóng)工作隊來到后,與社員同吃同住同勞動,不但在田間地頭向社員們作思想動員,還深入農(nóng)舍訪貧問苦,幫他們解決困難,糾正一些極左做法。<span style="font-size:18px;">隊長焦永振,肩上的擔(dān)子更重,常常著急上火,在這一年半中,掉了七顆牙。</span>經(jīng)過一年半的勞作,終于使當(dāng)?shù)氐穆浜缶置嬗辛撕艽蟾淖儯甜嚢ゐI的農(nóng)民終于有了飽飯吃。</p><p class="ql-block"> 圖為工作隊在他們幫助修建的引水上山水渠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左至右朱金良、焦永振、聶洪貴。</p> 他們曾來過這里(續(xù))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山中村往事》14集里,以《他們曾來過這里》為題,保衛(wèi)處劉瑋向讀者講述了被精減職工的往事。他們中的許多人曾有過戰(zhàn)爭的經(jīng)歷,為新中國的成立作出了貢獻(xiàn)。他們當(dāng)時為何放下城里工作而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中央在1961年4月下發(fā)了一個通知,要求精減城市人口,被精減下來的人員回農(nóng)村參加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多數(shù)不帶工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當(dāng)時國家正處在極端困難時期。我查閱了當(dāng)時的通知原文,是這樣寫的,“為減輕城市負(fù)擔(dān),降低城市購買力,解決農(nóng)村勞動力不足問題”。那次全國精減了5900多萬人,其中干部100.8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石油七廠從1961年9月開始進(jìn)行精減。當(dāng)時七廠的精減人數(shù),精減人員原籍在哪,均沒有留下可供查閱的檔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改革開放后,國家對當(dāng)年被精減回鄉(xiāng)的職工落實政策。雖然廠子做了很多努力,但很多退職職工至今沒能找到,他們也就無法按文件享受落實的待遇。時代的一粒塵,落在每一個人身上就是一座山。也由此可見,檔案工作的重要性,馬虎不得。而當(dāng)時有機(jī)合成廠(當(dāng)時未與石油七廠合并)對這項工作做的就比較細(xì),數(shù)字也較詳實。從1961年12月到1962年,合成?共精減157人,其中還鄉(xiāng)53人。1956年后進(jìn)城的新職工回農(nóng)村29人,轉(zhuǎn)集體所有制單位5人,退休6人,退職22人,精成后重新安置工作42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span></p> <p class="ql-block"> 1985年1月,為落實胡耀邦同志的批示精神,遼寧省委、省政府下發(fā)了一系列文件,其中遼政發(fā)[1985]24號文件是關(guān)于解決六十年代精減退職職工遺留問題的。我公司當(dāng)年據(jù)此文件派專人到各地尋找被精減退職的職工,最終確認(rèn)119人符合文件規(guī)定,享受落實政策待遇。而大多數(shù)被精減返鄉(xiāng)的職工,至今還杳無音訊。</p> <p class="ql-block"> 下面講述的故事主題兩字“探親”</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 探訪“最可愛的人”</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劉 瑋</p><p class="ql-block"> 1951年4月11日,魏巍在《人民日報》發(fā)表報告文學(xué)《誰是最可愛的人》,影響了幾代人。從此以后,志愿軍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最可愛的人”。而我公司六十年代初被精減的那批職工中,也有一些這樣“最可愛的人”,截至2024年已知的還健在7人,在湖南農(nóng)村養(yǎng)老,有的還在務(wù)農(nóng)。</p> <p class="ql-block"> 2024年初夏,按公司黨委安排,保衛(wèi)部會同人事部、離退休管理中心,共三人一同奔赴湖南偏遠(yuǎn)農(nóng)村,走訪慰問五位精減回鄉(xiāng)老人。這五位老人是胡喜庭、陽東元、肖紹田、康忠琰、黃禮堂,他們都是從湖南入伍的老兵。1953年朝鮮停戰(zhàn)后,他們又隨部隊繼續(xù)在東北駐防,直到1959年復(fù)員轉(zhuǎn)業(yè),到石油七廠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們的到來,老人們格外高興。</p><p class="ql-block"> 我們帶去公司畫冊,老人們愛不釋手。他們至今還記得自己當(dāng)年在我公司所屬車間,向我們不停地詢問當(dāng)年他們的車間主任、工段長、某某工友是否健在、是否安好,詢問公司現(xiàn)在的規(guī)模扣生產(chǎn)經(jīng)營情況,并再三囑咐我們給老領(lǐng)導(dǎo)老同事帶好,感謝公司沒有忘記他們。陽東元、康忠琰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支援農(nóng)業(yè)建設(shè)》《勞動紀(jì)律手冊》《工會會員證》等歷史證件和老照片拿給我們看。</p> <p class="ql-block"> 回顧當(dāng)年精減退職的經(jīng)歷,老人們記憶猶新。陽東元說,我是炮兵復(fù)員有技術(shù),在機(jī)修車間氣焊工段,當(dāng)年搶修焊接儲罐有點難度,因為日偽時期留下的銅材質(zhì)儲罐較多。焊接手藝一流的小陽,車間主任說啥也不舍得他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找他談話挽留。陽東元說我是復(fù)轉(zhuǎn)軍人,國家有困難有號召,我就應(yīng)該無條件服從。送別陽東元那天,全工段好多人來了,大家先在東方紅照相館合影,然后去飯店吃飯,那天大家都喝多了。他們沒想到,這一別就是6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幾十年來,他們年復(fù)一年,日復(fù)一日,本本分分地</span>做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靠雙手養(yǎng)活家人的農(nóng)民。<span style="font-size:18px;">他們的經(jīng)歷和樂觀的處世態(tài)度,我們邊聽邊落淚。</span></p> <p class="ql-block"> 去陽東元家,車從隆回縣城要翻山越嶺近200公里才到他家。黃禮堂、康忠琰等老人,我們也是到了村委會再爬段山路才能到家。不難想像,當(dāng)年交通不便,老人家拖家?guī)Э谶@一路得付出多少艱辛回到家鄉(xiāng)。</p> <p class="ql-block"> 康忠琰老人回憶說,我復(fù)員前是獨立通訊營副班長,所以分配到研究所擔(dān)任化驗員。1961年,當(dāng)時廠里從廠長到普通工人,幾乎每個人都餓的浮腫,即使在那種情況下,大家還是從自己僅有的口糧里拿出一部分,捐給更需要的人。有的職工餓著肚子加班加點。機(jī)修車間為職工制作粉碎代食品用的手搖小磨,木工車間為遠(yuǎn)道坐悶罐火車上班的職工作小馬扎子……1961年9月,廠子進(jìn)行精減,符合條件的和一些不符合條件的人都積極報名(其中有些人是在城里太餓了,以為回鄉(xiāng)種地吃的食品能比城里多)。廠子也動員其中的生產(chǎn)骨干、先進(jìn)標(biāo)兵不要回鄉(xiāng)務(wù)農(nóng),可是留下來的很少,絕大多數(shù)人還是辦了手續(xù),回鄉(xiāng)了……</p> <p class="ql-block"> 康忠琰的大兒子說,聽說你們要來,我父親很激動,失眠了好幾天。60年前他的同事、領(lǐng)導(dǎo)的名字到現(xiàn)在還記在他腦海里。說實話我心里挺難過的,以前我始終不理解當(dāng)時他為什么要離開工廠回農(nóng)村。剛回農(nóng)村我們沒有住所,好幾年住在公社牛棚里,如果留在大連我們這些兒女起碼也不是現(xiàn)在這種情況。想想當(dāng)時國家的大形勢擺在那,再說那些年人們更聽上級的話。我現(xiàn)在似乎有點理解了,是時代造就了他們這樣的人。但是,我父親當(dāng)時確實低估了農(nóng)村的艱辛、貧困和他自己的承受能力,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追求,而失去的是他和家人的生活品質(zhì)。目前,五位老人按照政府補(bǔ)助標(biāo)準(zhǔn)是565元/月,再加上公司工會每年春節(jié)、國慶節(jié)幫扶,平均每月能有近一千元的生活費。這次走訪,五位老人沒向我們提出任何要求。</p> <p class="ql-block"> 相見時難別亦難。當(dāng)我們向老人們道別時,他們都不舍得我們走,非得讓我們在家多住些日子,直到我們說違反規(guī)定受處分,老人們才同意。</p><p class="ql-block"> 他們拿出平時舍不得吃的土雞蛋、臘肉、竹筍干和茶葉等土特產(chǎn),非得讓我們帶上??抵溢先讼耖L輩給晚輩壓歲錢一樣,塞給我們?nèi)嗣咳?00元,說這是當(dāng)?shù)匾?guī)矩。老人們的心意我們都領(lǐng)了,錢物都被我們一一謝絕了。陽東元老人分別時,緊握著我們的手,叮囑我們“好好工作、繼續(xù)為人民服務(wù)”。</p><p class="ql-block"> 這五位最可敬的老人和當(dāng)年被精減下去的所有職工,曾經(jīng)是我們中的一員,也曾經(jīng)在大連生兒育女,工作生活。只是特殊的年代,讓他們回到了大山里,過上了與我們不一樣的生活……好在改革開放以后,他們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企業(yè)也在掛念他們。</p><p class="ql-block"> 在此向他們送上深深的祝福,祝愿老人們健康長壽!晚年幸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人,這一生所選擇的道路,有時身不由己,有時……</b></p> 我的大弟王志宏 <p class="ql-block"> 我大弟王志宏1945年生于金州。1955年在石油七廠工作的父親突然去世,家庭主要靠企業(yè)撫恤金、救濟(jì)金維持生活。我和大妹王淑嫻工作后雖盡最大所能對家有所接濟(jì),但都不能根本解決家庭生活窘境,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更是雪上加霜。</p><p class="ql-block"> 志宏在初中只念了一年多,背著家母中途輟學(xué),先在石油七廠與我二妹王美霞干了一段臨時工,1962年正式進(jìn)廠。1967年我二妹也成了廠里的正式工。1968年我小妹王明霞去了恒仁縣插隊。這時候家里生活開始有了轉(zhuǎn)機(jī),但不幸的是1978年后,志宏在化驗室工作期間患了鼻咽癌,早期一邊工作一邊治療。病重時好心的單位安排二妹王美霞脫崗陪護(hù)。1990年5月5日大弟病故,終生未娶,享年44歲。</p><p class="ql-block"> 志宏十幾歲時,已很懂事,很早就成了家里的頂梁柱。他經(jīng)常嘴里哼著《老黃?!泛汀缎▲喿印穬墒變焊?表達(dá)自己愉悅的心情。80年代我出差北京期間,趕上他正在北京腫瘤醫(yī)院復(fù)查。我在625所買了兩張北京工人體育場李谷一演唱會的票,陪他一起去了演唱會現(xiàn)場。那時,李谷一剛出道不久。座位不好,雖然只能看到李谷一背影,但現(xiàn)場氣氛熱烈,志宏樂得手舞足蹈。看到他這樣高興,我的雙眼濕潤了。</p><p class="ql-block"> 志宏少年時經(jīng)常哼唱兒歌《老黃?!泛汀缎▲喿印???上胨嵌嗝纯释豌裤侥苡心欠N溫馨美好的快樂時光。大弟走后,每當(dāng)我哼唱起這兩首兒歌,就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志宏和當(dāng)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志宏愛學(xué)習(xí)愛鉆研心靈手巧。為了能有一技之長,他先從組裝廉價的礦石收音饑起步,在他眼里,家里一切舊物沒有一樣是多余的,他將家里廢棄的電子管收音機(jī)拆了裝,裝了拆,慢慢掌握了收音機(jī)組裝、收發(fā)報技術(shù)和陰極射線管電視機(jī)維修技術(shù)等,成了山中村遠(yuǎn)近聞名的音響和視頻家電修理師,不少人慕名到家里來找他修理各種電器。</p><p class="ql-block"> 志宏并未滿足眼下的成績,他志在主業(yè)化驗領(lǐng)域的儀器改造。但不幸的是惡病纏身阻礙了他前行的腳步。得病期間也沒放松自學(xué)。他設(shè)計的電視、電唱、收音三用機(jī)精巧、美觀、實用。文革中,他因試學(xué)收發(fā)報技術(shù),被造反派誣陷有“敵特嫌疑”,受到審查。</p><p class="ql-block"> 文革后志宏曾將他在石油廠化驗室的一臺質(zhì)譜儀的調(diào)試和維護(hù)總結(jié),精心寫成一份圖文并茂的技術(shù)報告。他把自己積累的實踐經(jīng)驗,有條有據(jù)地用別人能看得懂的語言表達(dá)出來。如果志宏不是因病過早離開他摯愛的工作,我相信他至少會成為一位出色的高級技師。</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志宏在談婚論嫁的年齡,有女孩子愛上他的才華,一再向他求婚。他深知自己身患鼻咽癌,隨時有生命危險,不愿因此拖累別人,斷然回絕,從此終生未娶。</span></p><p class="ql-block"> 志宏在被病魔折磨多年之后去了天國。他不愿連累家人,囑咐家人到了那一天不保留骨灰。按他的遺愿骨灰沒有埋葬,而是由家人播撒于山中村北山。當(dāng)年我回大連時,曾在侄女王玥陪同下,到山中村北山志宏骨灰播撒處祭祀。</p><p class="ql-block"> 志宏的一生雖然短暫,但他沒有虛度,讓我終生懷念。(作者:王志遠(yuǎn)于西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曾是王志宏的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全家人合影,后排右一王志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相關(guān)鏈接請看第25集</b></p> <p class="ql-block"> 不久前,大連石化關(guān)工委領(lǐng)導(dǎo)金宗德向市民介紹大連石化公司,講述炮臺山的故事。</p> 職工芳草地 <p class="ql-block"> 王建出書不忘回饋老家。不久前,原紀(jì)委監(jiān)察處副處長王建攜他的新書《人性的光輝》來到新聞中心與同行和通訊員座談,講述他的寫作歷程和心得感受,并將新書贈送給大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王建向老領(lǐng)導(dǎo)贈書</span></p> <p class="ql-block"> 王建是我曾經(jīng)的同事,在一個辦公室共事了好幾年。在長期的交往中,結(jié)下了兄弟情誼。</p><p class="ql-block"> 王建給我的印象是熱愛學(xué)習(xí)、勤于思考,學(xué)識豐盈,布局謀篇善于找切入點。有一年報社在甘井子三角地舉辦通訊員工作培訓(xùn),那天由王建主講。平時話不多的他此時侃侃而談,像國外的雨果、契珂夫、巴爾扎克…國內(nèi)的巴金、孫犁、鄧剛等名人名作脫口而出。兩個多小時的講座很是吸引人,大家目不轉(zhuǎn)睛,更讓我對他刮目相看。他最后建議大家,平時一定要多讀名著。</p><p class="ql-block"> 王建中學(xué)畢業(yè)后曾苦悶彷徨了一段時期,后來不知哪根筋被撥醒了,開始做起文學(xué)夢。別說后來還真圓夢了,發(fā)表了大量作品,還成了省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p><p class="ql-block"> 王建二十幾歲就開始在報刊上發(fā)表作品,第一篇小說刊登在1990年《海燕》上。宣傳部李部長慧眼識珠,將他從東油品車間調(diào)到石化報作編輯記者,算是如虎添翼,作品開始井噴,《大連日報》《芒種》《雜文報》《小小說選刊》《短篇小說》等報刊都留下了他的墨香。</p><p class="ql-block"> 大量的閱讀,加之長期的基層、機(jī)關(guān)工作,包括他少年時隨家下鄉(xiāng),回城后干臨時工,這些經(jīng)歷豐富了他的創(chuàng)作思路。除了閱讀的積累,還得益于他有一雙善于觀察社會的眼睛,會將生活里的千姿百態(tài)提煉成文,使他的作品常常能以獨特的視角和風(fēng)格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人耳目一新。</p><p class="ql-block"> 王建的首部作品付梓成書可喜可賀,在此與兄弟一起分享快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一王建,1998年去吉林采風(fēng)時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 坐落于甘井子區(qū)文體街的先鋒電影院,曾是幾代人的美好回憶。1949年,甘井子區(qū)興建人民俱樂部,1950年落成,當(dāng)時稱為“先鋒影劇院”,很有俄式風(fēng)格的建筑。六十年代末期,改名為先鋒電影院。七十年代末,久被壓抑的文化生活開始活躍,年平均演出1600場次。八十年代后期,隨著電視的普及,上座率逐年下降,和其他影劇院一樣,被時代驅(qū)趕著逐漸走向落寞。目前該建筑改為“甘井子區(qū)市民健身中心”,門臉也變成了現(xiàn)在這個丑樣子。</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動畫片《孫悟空大鬧天宮》終于在先鋒電影院上映了,咸莉大姐那時也就十幾歲,好不容易弄到了一張放假期間的電影票,可電影院不讓帶學(xué)齡前兒童進(jìn)。票雖然有了,但是媽媽教給她帶弟弟的“重要任務(wù)”咋辦?她突然想到有一位同學(xué)住在在電影院附近。于是,她把弟弟送到了同學(xué)家。弟弟有人幫著帶了,開心的咸姐一路小跑來到電影院,美滋滋地看電影。等她看完電影去同學(xué)家接弟弟,同學(xué)告訴她,你走后,弟弟哭著喊著要找媽媽,哭著哭著就睡著了,睡了半個多小時就醒了,還是鬧著要找媽媽,我就背著弟弟去了你家,正趕上你媽剛回家,就把弟弟交給你媽了。聞聽此言,咸姐急三火四的往家趕,邊走心里邊想著怎么應(yīng)對媽媽。結(jié)果回到家,還是沒逃過媽媽一頓揍。????????????</p> 依依惜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 一位老工人這樣對我說:最近每次在手機(jī)上刷到廠子,淚水就禁不住在眼眶里打轉(zhuǎn)……好想回去看看。</span></p> <p class="ql-block"> 這些天部分單位開始組織老職工進(jìn)廠參觀。????????????圖為保衛(wèi)處和公共事務(wù)中心的老職工分別在展覽館、公司大門留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唐人供片</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王建供片</p> <p class="ql-block"> 宋敏官、宋清發(fā)父子的回憶錄《我與石化公司有緣》已更新,歡迎大家點擊鏈接閱讀。我尤其喜歡連載(4)!</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sc4bmz"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三)</a></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zkzouc"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四)</a></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 都說明天會更美好! </b><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8px;">包明 攝</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沒有人能留住歲月的腳步??,但我們可以留住往日的記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沒有人可以永遠(yuǎn)年輕??,但我們可以努力保持一顆不老的心??</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歡迎轉(zhuǎn)發(fā)!</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2, 126, 251);">您的轉(zhuǎn)發(fā)是石油園建設(shè)的動力</span></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1i82yno2"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鑄新區(qū)〈上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1iba9g1y"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鑄新區(qū)〈中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1il74yp8" target="_blank">滴滴汗水鑄新區(qū)〈續(xù)篇〉</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4j9zoz6i" target="_blank">印記:山中村往事 14</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cgg53z9" target="_blank">印記:山中村往事 25</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cz0ho0x" target="_blank">印記:山中村往事 26</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1t5yv4fo" target="_blank">大連石化波瀾壯闊四十年</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cn4j5b2"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一)</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d2o4eoy"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二)</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sc4bmz"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三)</a></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yizhoumo.com/5ezkzouc" target="_blank">我與大連石化有緣(四)</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