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曉思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聽說大同建設(shè)的很漂亮。前些時候,兒子一家拉我們同去太原、大同旅游,前后五天,將著名景點掃了個遍。太原、大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今天太原不談,只說大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打開地圖,搜索百度。大同地處華北地區(qū),晉冀蒙三省區(qū)交界、黃土高原東北,是全晉之屏障、北方之門戶,扼晉、冀、蒙之咽喉要道,北隔長城與內(nèi)蒙古接壤,有“北方鎖鑰”之稱。大同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九大古都之一。曾是北魏帝都、遼、金、元陪都,明清重鎮(zhèn)。境內(nèi)古跡眾多:云岡石窟、大同古城、古城墻、華嚴寺、應(yīng)縣木塔、懸空寺、九龍壁等等,號稱“博物館之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曾有過負面信息。全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十大城市之一,整個城市的環(huán)境被人瘋狂吐槽,還被外國人稱之為“中國最丑陋的城市”。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踏上大同這塊沉淀著千年輝煌和邊塞雄風(fēng)的土地起,這座城市便將其絢麗的畫卷一點一點展開在我的面前。藍天白云、山青碧水、綠樹草坪、青磚黛瓦、古城高墻、流光溢彩,還有佳肴美食,全然沒有北方那種曠野大漠黃土孤城的影子,更沒有煤塵四起灰頭土臉的感覺。夜晚,我們在鼓樓廣場一處就餐,室內(nèi)餐廳爆滿,店家在外沿著馬路邊加了數(shù)十張餐桌,我們坐在那里,路邊汽車川流不息,人來人往,沒有揚起的灰塵,沒有討要的乞丐,只有明月高懸,鼓樓燈影和習(xí)習(xí)晚風(fēng)。</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面對如此美景,我想起這座城市曾經(jīng)的一位市長:耿彥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耿彥波2008年出任大同市市長。那時的大同因為過度開采煤炭,老百姓有順口溜,污水基本靠蒸發(fā),垃圾基本靠風(fēng)刮;沾了煤的光,倒了煤的霉;云岡石窟佛像臉上都是厚厚的煤塵;御河更不用提了,到處都是挖沙的坑,御河兩岸不是棚戶區(qū)就是垃圾場。耿市長上任后下決心重新建設(shè)大同,要通過不懈努力,讓大同從一座灰撲撲的城市走向繁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每天早上凌晨五點起床,揣著燒餅,不坐辦公室,用腳步丈量了大同的大街小巷,到處考察,皮鞋落滿塵土與泥漿。他的計劃是要按照當年梁思成先生古今兼顧,新舊兩立的思想,整體改造大同,簡稱“一軸兩城”。就是以御河為界,西邊老城恢復(fù)古城風(fēng)貌,東邊建新城。整個城市改造建設(shè)計劃,預(yù)計投資500億元,拆遷約10萬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他大刀闊斧,勇往直前。他自學(xué)建筑工程,辦公室里相關(guān)的建設(shè)建筑、城市規(guī)劃的書籍讓許多專家驚訝。他在第一線摸爬滾打,積累了豐富經(jīng)驗,伸手一抓就知道沙子、水泥配比對不對。他每天親自前往各個工地進行督查。只要有不作為的公職人員,他立馬換掉;有誰敢偷工減料,就罰誰血本無歸。一次,市民反映安置房質(zhì)量不行,耿市長檢查后,直接抓起一把水泥塞到工頭的領(lǐng)口里,吼道,你良心太壞,這是老百姓的保命房!他嫉惡如仇話鋒犀利敢說敢當,視工程質(zhì)量如同生命。他兢兢業(yè)業(yè),嘔心瀝血,在工地上八次暈倒,兩次有生命危險。</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剛開始,大同人對他很不理解,罵他“耿拆拆”、“耿指倒(指哪拆哪)”、“耿瘋子”,他不為所動。他說:大同這一次沖上去就沖上去了,沖不上去的話,歷史不會再給大同機會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前不久的七月份北方很多城市都在洪水中輾轉(zhuǎn)難安,四天的雨就下了一年的降水量。然而大同在百年一遇的考驗中顯出了淡定與從容。地處上游的內(nèi)蒙古被逼無奈只好泄洪,整整20個小時,外圍許多村落成了澤國,洪水經(jīng)大同御河穿城而過,堤壩穩(wěn)固,波瀾不驚,市民甚至立于兩岸,靜觀洪水洶涌澎湃。這份安穩(wěn)是耿彥波市長在14年前,頂著罵名力排眾議才取得的。那年,耿市長沿著御河一遍又一遍的走,從上游的干枯河床走到下游的淤塞河口,每一處細節(jié)都記在心里。走的越久,心中的念頭就越清晰:治城先治河,御河活了,大同才能活。這個治理的計劃很多人覺得太“可笑”,大同是十年九旱,把河道的防洪標準,從20年一遇提到100年一遇,真是“瘋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耿彥波市長高瞻遠矚。他帶人沿著20公里長的河道,一寸一寸的丈量,哪里需要清淤,哪里需要筑壩,哪里需要排污,圖紙改了幾十遍。筑壩的時候,橡膠壩的水泥配比,堤壩的鋼筋密度,他都是親手檢查,一點不含糊。清淤的時候,施工隊想動歪心思,他直接跳到了沒過膝蓋的淤泥里,指明必須挖到硬土層,否則就是白治!最終十幾萬立方米的淤泥被運走,河道從幾十米拓寬到了上百米,行洪能力擴容了3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耿市長力排眾議,堅持修建孤山水庫。質(zhì)疑聲如潮水般涌來,說他在干旱的地方修水庫,是為了給龍王修別墅。還有人說這是留給后世的一個擺設(shè)。他一句話不說,用腳步又丈量了庫址。當水庫開始建設(shè)時,他知道這個水庫將是大同的聚寶盆,一定能為整個城市轉(zhuǎn)型聚集起財富,澤潤著萬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耿彥波市長的故事很多,無法一一敘說。今日大同,西邊古城墻上的垛口被夕陽晚霞穿過,石窟佛像神采奕奕頷首垂眸喜迎游客,華嚴寺青磚黛瓦在光影下熠熠生輝,鼓樓四周流光溢彩金碧輝煌;御河?xùn)|邊,新城樓宇如林,錯落有致,托舉起大同現(xiàn)代化繁榮景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今天所取得的這些輝煌成就,是所有繼任者們對建設(shè)大同歷史文化名城的認同,并持之以恒精心打造的結(jié)果。大同已由“煤都”蛻變“文都”,每年的旅游收入和生態(tài)紅利加倍回流。不可否認的是,耿彥波市長在大同城市改造之初所確立的城市建設(shè)藍圖,所背負的罵名,所承受的壓力和付出的辛勞,不是誰都能做到的。他開創(chuàng)了的造福大同人民的歷史基業(yè)。十分感人的是,當大同百姓聽說,才在大同任職僅五年時間的耿彥波市長突然要被調(diào)走,老百姓們幡然醒悟,高喊“耿市長不走!”“耿市長回來!”耿彥波市長所有辛苦的付出,在那一刻贏得了大同人民的認可,萬人上街拉起橫幅,呼喊口號,想挽留耿彥波市長,許多人甚至跪地不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千秋功罪,誰人評說?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其實是人民在看。市民苦苦的挽留,大眾齊聲的稱贊,十多年后的大同人民還在念念不忘他,因此,所有受的那些委屈,吃的那些苦,丟的那一官半職又算得了?什么呢!人民的稱頌,代代相傳,或許百年,甚至千年,人民是不會忘記在歷史上曾經(jīng)為他們建立起豐功偉績?nèi)说?,千秋功罪,人民會評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大同古城美景圖片部分取之網(wǎng)絡(luò),在此對圖片作者表示感謝。</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幾張圖片:七月份特大洪水穿城而過的場面、耿市長沾滿泥土的皮鞋、群眾跪地請耿市長留下的感人情景。</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