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傳承經(jīng)典,開創(chuàng)未來</span></p><p class="ql-block"> 一一紀念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成立二十周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8月30日是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成立二十周年紀念日。</p><p class="ql-block"> 中國的賞石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古至今,每一個時期皆會呈現(xiàn)各種不同的歷史風彩。</p><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中國觀賞石協(xié)會的成立,是對傳統(tǒng)賞石文化的發(fā)揚光大,是傳統(tǒng)賞石文化在新中國成立后,尤其是在改革開放歷史時期中的又一次精彩呈現(xiàn)。</p><p class="ql-block"> 回望歷史,溫故知新,筆者從“故紙堆”中選取了一篇早期刊發(fā)在賞石報刋上的文章,將其發(fā)在美篇賞石大觀園上,是為紀。</p><p class="ql-block"> 從這篇文章里,我們或許能夠看到一些當代賞石文化早期的風貌,尤其早期的觀賞石理論在談些什么?它對今天的賞石文化又有哪些影響?還是讓我們先來看看這篇早期石界的“華山論劍”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楊靖:大著膽子寫下這個題目,其實心里有些戰(zhàn)戰(zhàn)兢兢。關于石頭的藝術性,一直是我們?nèi)ψ永锏脑掝},爭論還頗為激烈。跟石友們面談、筆談、煲電話粥,聊著聊著,忽然想起周星馳的《大話西游》。星爺這部經(jīng)典里的不少名句被廣為傳誦,其中有一句固執(zhí)的追問讓人記得很清楚:愛一個人需要理由嗎?不需要嗎?需要嗎?--人對自己重視的人或事,反而總難免迷茫,即使至尊寶這樣放浪形骸的人。石友愛石,與此類似。愛就要弄個明白,想弄明白就有了追問。 </p><p class="ql-block"> 藝術嗎?不藝術嗎?給個理由先--</p><p class="ql-block"> ?。ê保┼u順駒:</p><p class="ql-block"> 觀賞石的最終目標是走入以藝術品為獵取對象的主流社會。但從目前狀況看,這個目標還很遙遠。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是很多人不重視觀賞石與藝術品接軌,只承認"發(fā)現(xiàn)的藝術",就是不承認對藝術的發(fā)現(xiàn),抱住僵化的形式邏輯和美學理論不放。他們認為觀賞石中只有美感而沒有藝術。其實,觀賞石要為主流社會認可,必須先為藝術界認可,要為藝術界認可,必須加大觀賞石中天成的藝術含量,并要按照藝術規(guī)律去鑒賞石頭。否則,我們將繼續(xù)徘徊在低水平線上孤芳自賞。</p><p class="ql-block"> 有人把一些非常淺薄的東西描繪成"缺憾美"。當然我并非否認缺憾美,否則豈不是連維納斯也否認了?我是說這種石頭并不是"缺憾",而是"缺乏",少了一種藝術韻味。這樣的石頭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多,二是俗。而"多"和"俗"都遠離了藝術。</p><p class="ql-block"> 觀賞石被"人賦妙意"之后,成了一種天然的造型藝術和空間藝術,它最直接的藝術語言就是形象。無論形象怎樣多變,仍有規(guī)律可循。以畫面石為例,如果既有生動傳神、充滿情感色彩的形象畫面,又能滿足曲折多變的形式美要求,那么它在藝術上將更勝一籌。人們在觀賞這類作品的時候,就像在觀賞真正的藝術品一樣,自然天成的附加值更會為我們帶來超常的藝術享受。</p><p class="ql-block"> 觀點陳述:賞石界只有打破思想堅冰,升起同藝術接軌的風帆,完成從賞石家向藝術家的過渡,觀賞石才有望成為藝術品市場的新寵。</p><p class="ql-block"> (廣西)張衛(wèi):</p><p class="ql-block"> 有創(chuàng)作才會有藝術品。有些人否定觀賞石的藝術性,就是因為意識不到賞石是需要長時間和大量的創(chuàng)作實踐的。比如配座,要經(jīng)過多少研究琢磨,才能確定它的最終設計。這只是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就已經(jīng)包含了創(chuàng)作的實踐。</p><p class="ql-block"> 再說形、質(zhì)、色、紋這些石頭的天然特性。形,靜止時只有一個,但當你動時,它與你互動,產(chǎn)生出千變?nèi)f化的效果。一顆石頭有多少形?其實是無數(shù)個。石形大致有三類:靜止的、連續(xù)運動的、還有一種是運動過程中某一個特定形態(tài)的定格。這個定格是人確定的。形是石固有的,你去選擇,就包含了你的主觀能動的創(chuàng)作意識。賞石者最終只選某個面,舍棄其他的面,舍棄與選擇的過程,難道不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嗎?</p><p class="ql-block"> 當我們把石頭固有的"形"理解為"姿態(tài)",把石頭固有的"色"理解為風采、豐韻,把石頭固有的質(zhì)理解為品質(zhì)--從最原始的物質(zhì)特性中演繹出我們的情感時,它們就活了,就有了人的參與,是人的創(chuàng)造。賞石者賞到的是鮮活生動的姿態(tài),高貴或質(zhì)樸的品質(zhì),華貴典雅的色彩……這其中觀賞者的聯(lián)想、想象和再創(chuàng)作,無不是人們對藝術品鑒賞時所采取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觀點陳述:觀賞石已不完全是天然意義上的石頭,它包含了人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造,這種創(chuàng)作與觀賞石密不可分,觀賞石當然是藝術品。</p><p class="ql-block"> ?。ㄉ虾#┯岈摚?lt;/p><p class="ql-block"> 從本質(zhì)上說觀賞石不是藝術品。關于藝術品的定義已經(jīng)很清楚,如果稱為"天然藝術品",實在有些畫蛇添足。人為的命名、配座等,只是錦上添花,并未改變石的本質(zhì)特征。所以人的"賦意",并不是創(chuàng)造。你給它加上主題和概念想改變它,實際它并未改變。何況每個人還有不同的理解。當然配座、命名等,都是在仿效藝術品的形式,但即使無名、無座,大家也不會否認它的價值。牽強地硬往藝術品上靠,藝術界也不會接受。如果把概念定義得過分寬泛,那藝術品就太濫了,只會讓擺地攤的人都笑死。</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的鑒評標準也有過于向藝術品靠攏的傾向。在評獎中,一塊石頭本來很完美,如果因為題名(人為附加的東西)不好而降格,我覺得很違背我們的初衷。這涉及到以石為主還是以人為主的問題。我認為還是應該以石為主。如果抹殺了石頭本身的石性、石理,一味往藝術標準靠攏,石頭恐怕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p><p class="ql-block"> 這個問題,日本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曾經(jīng)討論得非常熱烈?,F(xiàn)在基本上已成定論,不認為它是藝術品。我們有些人想把觀賞石往藝術品上靠,其實是想給它一個定位,讓主流社會接受,這是可以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觀點陳述:其實只要明白石頭不是藝術品,勝似藝術品就足夠了。否定石頭是藝術品,也絲毫不會降低它的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p><p class="ql-block"> ?。ㄌ旖颍┪漠`:</p><p class="ql-block"> 現(xiàn)在對石頭進行理論研究的文章很多,許多觀點大家沒有形成統(tǒng)一。有些專家的非常權威的觀點反而得不到認可。比如王朝聞的《石道因緣》,有些人就認為說得不對。其實石頭是不是藝術品的問題,我覺得不用爭論,因為沒有什么意義,這是一個基本的原則和常識問題,在美學上早有定論。當?shù)聡枷爰覄?chuàng)立美學這門學科的時候,它就是這么個定義。這還有什么可爭論的?可能越說離本題越遠。</p><p class="ql-block"> 但具備不具備藝術性,跟是不是藝術品,完全是兩個概念。不是藝術品,這是定論,是概念問題;但是說它不具備藝術性,這是錯誤的。它是具備藝術品的某些特征的自然物,這一點應該得到認可。我們研究的賞石美學思想實際上是從這個觀念出發(fā)的。至于說"類藝術"等概念,沒有得到公認,再換成別的詞也可以。</p><p class="ql-block"> 觀點陳述:我看關鍵的問題不是概念的爭論,而是怎么從藝術觀點出發(fā),去欣賞石頭,去挖掘它本身的美的所在。這才是我們要研究的重點,才是我們要做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主持人楊靖:</p><p class="ql-block"> 大家宏觀微觀,局內(nèi)局外,說的方式角度不同,在我看來卻有些殊途同歸的味道。其實不管我們怎么說,石頭還不是石頭。不禁想起那句"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fā)笑"的老話。哎,不說了不說了--石頭要是有嘴,早笑得合也合不上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