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庫車是古代的龜茲qiūcí國,奇怪的名字和讀音,留給我許多閱讀的懸念。唐代的著名詩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鞍参鳌币嘀赴参鞫甲o府,其治所就是如今的庫車。查百度,庫車(古龜茲)是絲綢之路北道的咽喉、漢唐西域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駐地,兩千多年里留下了星羅棋布的石窟、古城、佛寺與烽燧。</b></p><p class="ql-block"><b> 由于行程安排較緊,游石窟,佛寺與烽燧,只得暫時舍棄。因為計劃從南疆到北疆,前后11天。庫車,只安排了到古城走走,游覽庫車王府。算是走馬觀花,也可說是走過路過不能錯過。</b></p><p class="ql-block"><b> 強調一下,庫車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中部,地處天山南麓中段、塔里木盆地北緣,交通非常方便:國道314、217在此交匯,南疆鐵路貫穿,現在的庫車有龜茲機場,將來還可以擇機再游。</b></p> <p class="ql-block"><b> 8月6日,上午11時30分離開喀什,前往庫車。一路上,連綿起伏的山巒近距離的伴隨我們的自駕車,喀什到庫車有700多公里。行車記錄儀顯示要8個多小時,好在路況好,是雙行道。風馳電掣一路向前。</b></p><p class="ql-block"><b> 藍天白云里,發(fā)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潔白的巨形云團掩蓋了連綿的山峰,令人無法看清連綿山巒的真容,那些翻卷的云濤不舍得離開峰巒,總是與山巒若即若離,于是我貼著車窗,連續(xù)拍了一組組“云濤戀山巒”。</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看不夠的藍天白云!</b></p> <p class="ql-block"><b>自駕車接近庫車,那形態(tài)幻變的云層已經彌漫天空。</b></p> <p class="ql-block"><b> 過了阿恰,連綿的山峰已經漸漸地退后,如在舞臺之前退到第三重幕布,于是白云來了,掩蓋了山脈。大概云朵是出于嫉妒吧。</b></p> <p class="ql-block"><b> 隨著我們漸漸地到達目的地——庫車,你會發(fā)現那些山巒已經漸漸離你的目光遠去。</b></p> <p class="ql-block"><b> 這里是“龜茲古渡”,在那久遠的年代,人們要進入城中,需要渡過橋下的河流,而現在有了這座大橋,就讓過去的擺渡,成為了歷史記憶。</b></p> <p class="ql-block"><b>龜茲古渡,陽光映照下的少數民族文字格外清晰!</b></p> <p class="ql-block"><b> 經過8個小時的行程我們進入了庫車城,第一印象,庫車人的淳樸,體現在提供了免費的停車場,讓八方游客尤其是自駕游的游客有了很大的方便。這是我們在新疆游中遇到的唯一的免費停車城。</b></p> <p class="ql-block"><b> 到了庫車,我記住了一個過去不曾關注的詞語∶巴扎。它蘊含著豐富的地域風情。</b></p><p class="ql-block"><b> 老城巴扎,感受龜茲人間煙火</b></p><p class="ql-block"><b> 巴扎之于新疆,如同胡同之于北京,弄堂之于上海,茶館之于成都。它像新疆這片廣袤土地上的快樂因子。傳送著新疆特有的地域情感和文化認同。巴扎連接著新疆人與這片土地的情感紐帶,維系著生命的延續(xù),并演繹出千姿百態(tài)的民俗人文。庫車老城巴扎,即將重現龜茲老城人間煙火。</b></p><p class="ql-block"><b> “巴扎”是維吾爾語,意為集市、農貿市場。巴扎遍布新疆城鄉(xiāng),在南疆維吾爾人聚居地區(qū)更為常見。它不僅是當地農牧產品的集散地和外來商品的展銷中心,還是人們的娛樂和交往交流場所,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臺。巴扎的歷史十分悠久,在元代史書上就有記載,如今依然是新疆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b></p> <p class="ql-block"><b>進入庫車老城,第一目標是庫車王府。</b></p> <p class="ql-block"><b> 到達庫車王府已經將近下午8點。這個時間段的太陽還如南方的下午三四點的樣子,游客依然在不斷進入。</b></p> <p class="ql-block"><b> 庫車王府,全稱“庫車世襲回部親王府”,位于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庫車市城區(qū),是一座融合中原漢風、維吾爾民族特色與俄羅斯建筑元素的清代王府遺存,也是目前中國唯一一座保存相對完整的清代維吾爾王府,現為國家級4A景區(qū)。</b></p><p class="ql-block"><b>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乾隆帝為表彰維吾爾族首領鄂對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中的功績,特派漢族工匠依郡王府規(guī)格營造,并冊封其為“一品扎薩克達爾汗”,自此開啟“庫車王”十二代、190年的世襲歷史。</b></p><p class="ql-block"><b> 原府在1937年遭軍閥盛世才毀壞,僅余殘墻斷垣。2004年庫車市政府投資1300萬元,依照末代庫車王達吾提·買合蘇提的回憶,在原址復建,2006年3月重新開放。</b></p><p class="ql-block"><b> 第十二代親王達吾提·買合蘇提(1927-2014)是中國最后一位王爺,新中國成立后在政府任職,晚年仍居府內,其王妃至今仍生活在王府中。</b></p><p class="ql-block"><b> 王府占地約4萬平方米,整體呈三路多進院落格局。大門:高4米的門樓飛檐斗拱,門楣“庫車王府”匾額由中國書法家邱零題寫。</b></p><p class="ql-block"><b> 庫車王府不僅是清代中央政權“因俗而治”的象征,更見證了南疆維吾爾社會與中原政治、經濟、文化200余年的互動交融。王府“活歷史”達吾提王爺的一生橫跨王制與新中國兩個時代,使這座府邸成為研究民族關系、邊疆治理及絲路文化的重要實物資料。</b></p> <p class="ql-block"><b>景區(qū)內題詩墻,墻上的詩句引發(fā)了我的閱讀興趣。</b></p> <p class="ql-block"><b> 著名學者馮其庸寫的詩:贊龜茲詩兩首。兩首都是對龜茲的譽美之詞。第一首詩讀完,我沿途拍攝的萬重山,不就是這樣的嗎?</b></p><p class="ql-block"><b> 看盡龜茲十萬峰,始知五岳也平庸。</b></p><p class="ql-block"><b> 他年欲作徐霞客,步遍天西再向東。</b></p><p class="ql-block"><b> 我仿佛巳經有了“庫車行”的文題,不由心中一動,回味不已。這首詩突出一個“大”字——格局大、氣魄大、眼界大。短短四句,把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的十萬峰巒寫得天風海雨,逼人而來。首句“看盡龜茲十萬峰”,用“十萬”這一夸張的手法,把遼闊峰巒,雄峻山勢突兀地推到讀者眼前。詩歌虛實結合:登高望遠,是實寫;詩人胸懷開闊,暗鋪人生規(guī)劃,是虛寫。次句“始知五岳也平庸”,奇峰突起,居然“貶”“五岳至尊”為“平庸”。這里的“貶”,是用五岳作反襯,把龜茲山水的奇崛上升到更高的精神海拔;同時也暗示詩人走出傳統坐標,天地忽然別開。后兩句由寫景轉為言志?!八暧餍煜伎汀?,把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抬出來,既是對其“萬里遐征”的致敬,更是自許——要做現代的、更遠的徐霞客?!安奖樘煳髟傧驏|”,一句中“天西”與“東”形成東西橫貫中國版圖的大對角線,氣象之大,恰與首句“十萬峰”呼應。一個“再”字,又顯示出意猶未盡的豪情。全詩語言干脆,字字樸實,一讀就明;寫得勢如破竹,讀來豪氣頓生;詩人借景抒懷,熔對龜茲山川的驚嘆與對人生的壯游理想為一爐。讀后沉思,我們如同看見一個現代“徐霞客”正背起行囊,從龜茲出發(fā),向西、再向東,要把萬里山河一步步丈量成自己的詩行。</b></p> <p class="ql-block"><b> 王府內的建筑風格:紅墻灰瓦、斗拱飛檐的中原形制與石膏雕花、拱券門廊的伊斯蘭細節(jié)交錯,局部點綴俄羅斯式鐵皮屋頂與木窗,形成多元文化“拼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觀景臺</b></p><p class="ql-block"><b>這座涼亭修建在7米高的平臺上,是王爺夏季乘涼和觀景的所在。高臺上的這座涼亭雕欄畫梁,優(yōu)美細膩。屬于典型的維吾爾風格,所有的欄桿選用塔里木盆地的胡楊木制作,寓意“生千年不死,死千年不倒,倒千年不朽”。</b></p> <p class="ql-block"><b> 這座高臺之上的方形涼亭,可俯瞰庫車老城。據說,還能看到“沙棗麻扎”——那是每年1-5月才有的沙棗花香飄十余里的勝景。</b></p> <p class="ql-block"><b> 我們來的不是時候,人說,如果參加王府家宴,你還能夠跟末代王妃一起用餐,和她合影。</b></p><p class="ql-block"><b> 但我們驚喜一瞥,看到多位少數民族麗人的翩翩起舞,哦,這就是王爺賞的歌舞,現在也讓平常游客能夠欣賞了!</b></p> <p class="ql-block"><b> 這段序言告訴人們∶</b></p><p class="ql-block"><b> 鄂對順應清朝統一新疆的歷史潮流,做出了名垂史冊的貢獻,同時開創(chuàng)了庫車王近200年的家業(yè)。鄂對及其孫子伊薩克等家族成員,在平定叛亂、維護南疆地區(qū)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南疆地區(qū)經濟中,都發(fā)揮了一定作用。這一段歷史的滄桑,使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從清朝、民國到新中國,庫車王的命運與整個國家、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庫車王家族的歷史,是新疆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縮影庫車王家族對我們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貢獻,是不能被忘卻的。</b></p> <p class="ql-block"><b> 兩只木制車輪,輪輻呈放射狀分布,輪輞通過鉚釘加固 ,歷經滄桑,仍可窺見古人的造車技藝,是地域文化與歷史傳承的實物見證。轆轆遠去,凝視它們,似乎可以聽見那從遠古傳來的車輪聲,在靜靜訴說著那些已經凝固的崢嶸歲月 ……</b></p> <p class="ql-block"><b>龜茲博物館:館藏1.2萬余件文物,設龜茲歷史、佛教、古錢幣、民俗四大展館,系統呈現古龜茲作為絲路重鎮(zhèn)的多彩文明。</b></p> <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庫車古稱"龜茲",歷史上的龜茲,轄域遼闊,漢唐最盛時北依天山,南臨塔克拉瑪干沙漠,西占姑墨舊地與疏勒接壤,東抵鐵門關與焉耆為鄰。地理范圍上,位于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緣,<b>以今庫車為中心,涵蓋今</b><b style="color:rgb(237, 35, 8);">輪臺</b><b>、新和、沙雅、拜城、阿克蘇、柯坪、巴楚等地,</b>《漢書》記載:"龜茲國,王治延城,去長安七千四百八十里。元明清時期,古籍上將龜茲改稱"古先""曲先""苦先""苦叉"等,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清政府設置庫車辦事大臣并定名"庫車"。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改設庫車直隸州,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庫車縣。2019年12月,設立縣級庫車市。</p><p class="ql-block"><b> 走進博物館,仔細讀了前言的第一段,很快就引發(fā)了我的閱讀記憶??吹浇駧燔嚍橹行暮w了現在的“輪臺”等,也就蹦出了一首陸游的詩:“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輪臺”,過去,我只知解釋為邊地,而現在具象化了,原來是在這樣遙遠的邊疆,在當代,駕車從喀什到這里穿越隧道一路貫通,要行駛700多公里,而在古代,翻山越嶺,那要行軍多遠啊,且道路險惡,有多少曲折?這令人不由對戍邊戰(zhàn)士肅然起敬。</b></p> <p class="ql-block"> 龜茲人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時期,進人階級社會以后,就和中國中原的歷史發(fā)生了密切聯系。特別是從公元前60年在烏壘城設立西域都護府起,在近千年的時間中龜茲一直是中國統治西域的據點,是西域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p><p class="ql-block"> 據史書記載,唐朝在龜茲駐扎守兵3萬,以龜茲作為統轄西域的中心,并在此設安西大都護府,管轄著"安西四鎮(zhèn)",其范圍包括整個塔里木盆地和帕米爾以西的廣大地域。如果將姑墨(今阿克蘇)和尉頭(今巴楚)綠洲包括在內,龜茲就擁有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 歸其國,治宮室,作徼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p><p class="ql-block"> 絳賓,西漢中期的龜茲王。絳賓在位時,正是西漢抗擊匈奴統一西域的年代。絳賓派遣使者求娶漢朝解憂公主和烏孫王所生女兒弟史為妻。</p><p class="ql-block"><b> 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絳賓和夫人弟史一同前往長安朝賀,漢宣帝不僅賜予龜茲王夫婦印綬,還特別授予弟史"公主"的稱號,并給予了豐厚的賞賜。兩人在長安留居近一年。</b></p><p class="ql-block"><b> 絳賓十分仰慕漢朝禮儀,"樂漢衣服制度,歸其國,治宮室,作微道周衛(wèi),出入傳呼,撞鐘鼓,如漢家儀",還在龜茲興建漢式宮殿,后又數次攜夫人到長安朝賀。在西漢王朝統一西域的過程中,龜茲王絳賓作出了一定的貢獻。</b></p><p class="ql-block"><b> 龜茲王絳賓晚年體弱多病,漢朝還特意派醫(yī)生為他治病,這顯示了漢朝對他的重視和關懷。龜茲王絳賓去世后,他的兒子丞德即位,繼續(xù)與漢朝保持友好關系,自稱漢外孫,這也反映了龜茲王室與漢朝的緊密聯系。</b></p> <p class="ql-block"><b> 中學時代就從歷史課里知道的張騫——中國走向世界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b>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游蹤之廣,見聞之富,在兩千多年前是舉世罕見的。進一步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聯系,這在中華民族史上具有重要和深選的影響。他開辟出一條影響深遠的陸上絲綢之路,將中原地區(qū)精美的手工藝品傳到了西域和西方,把西域的很多土產帶回了中原。他以"鑿空西域"的不朽功績而聞名于世,以高尚的獻身精神、堅強的性格和開闊的胸襟及待人誠懇的寶貴品質,深受愛戴!</b></p> <p class="ql-block"><b> 寫美篇前,再次重讀《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大宛之跡,見自張騫?!?張騫初次出使西域為公元前138年,當時漢武帝為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派張騫率百余人從長安出發(fā)。不料,途中被匈奴俘虜,“留騫十余歲,與妻,有子,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后來單于(匈奴王)死,國內亂,張騫與胡妻及堂邑父俱亡(逃跑)歸漢。“初,騫行時百余人,離開漢朝十三年,回來時只有兩個人。那時張騫遭受的苦難令人震撼。</b></p><p class="ql-block"><b> 張騫去世后 , “其后歲余,張騫所遣使通大夏之屬者皆頗與其人俱來,于是西北國始通于漢矣。然張騫鑿空,其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與外國,外國由此信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譯文:此后一年多,張騫所派遣去通好大夏等國的使者,大多都和那些國家的人一同回來,從此西北各國開始與漢朝互通往來。 但這是張騫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此后出使西域的人,都自稱是博望侯,以此作為與外國交往的憑信,外國也因此信任他們。</b></p><p class="ql-block"><b> 張騫回國帶回了關于西域諸國(如大宛、大夏、安息等)的地理、物產如蒲陶(葡萄)酒、苜蓿等、風俗的第一手資料,為漢朝打開對西域的認知。首次打通漢朝與西域的官方聯系,為絲綢之路奠定基礎。引進葡萄、苜蓿、胡桃等作物,促進中原與西域的物種、技術交流。尤其是使?jié)h朝后續(xù)設立河西四郡,逐步控制西域,削弱匈奴勢力。</b></p><p class="ql-block"><b> 張騫以兩次被扣、十三年羈旅的代價,開辟了東西方交流的先河,其經歷成為古代外交與探險史上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左宗棠抬棺出征的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70年代,當時清政府面臨新疆被阿古柏侵略軍占領和沙俄意圖侵占伊犁的危機。左宗棠,作為晚清時期的著名軍事家和政治家,堅決主張收復新疆,并向朝廷力陳新疆的重要性。在得到朝廷的支持后,左宗棠于1875年被任命為欽差大臣,督辦新疆軍務</b></p><p class="ql-block"><b> 為了表明自己收復新疆的決心,左宗棠在出征時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準備棺材隨行,象征著他已做好了為國捐軀的準備。這一行為極大地激勵了士兵的斗志,也向外界展示了他對抗外敵的堅定意志。在他的指揮下,清軍先后收復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并最終在1878年收復了南疆,完成了收復新疆的壯舉。</b></p><p class="ql-block"><b> 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反映了晚清時期中國人民抵抗外敵、維護國家統一的強烈愿望。他的這一行為,成為了中國歷史上一段佳話,被后人廣泛傳頌。</b></p> <p class="ql-block"><b> 在這里,你會因左宗棠為收復新疆抬棺出征的壯志而肅然起敬。</b></p><p class="ql-block"><b> 讀下面這首詩你會感到豪情萬丈∶</b></p><p class="ql-block"><b>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子弟滿天山。</b></p><p class="ql-block"><b>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b></p><p class="ql-block"><b> 在這里,我們也重溫了林則徐的兩句詩∶</b></p><p class="ql-block"><b>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b></p><p class="ql-block"><b> 他們,就是我們中華民族歷史上“拼命硬干”的人,用自己的血肉書寫可歌可泣的中華傳奇!</b></p> <p class="ql-block"><b> 在博物館里,我們也見到了一個老熟人:唐僧——唐玄奘。陪伴他西行的行,身邊可能有一匹白馬,但并沒有孫悟空,也沒有豬八戒和沙和尚。</b></p><p class="ql-block"><b> 玄奘(602-664年),唐代高僧,13歲出家。因為感到各師所說不一,且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于是西行求法,以解迷惑,630年前后,玄奘西行途中經過龜茲,因為大雪封路,未能成行,在此講經說法兩月有余。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對當時的龜茲做了詳細記載。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魯迅先生評價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文中說的“舍身求法的人”,指的就是唐玄奘,玄奘孤身一人,西行求法,往返17年。他一生不畏艱險、追求真理的精神,成為了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b></p> <p class="ql-block"><b> 走出庫車王府,去親近感受龜茲巴扎的畫圖:豐富的水果,紫色的李子,新鮮的新疆梨子,寶石似的葡萄,紅的,青的,瑪瑙色的,還有在南方少見的新疆大棗。另一方面,是熱騰騰的人間煙火,烤肉,烤馕,炒面,炒菜……一切都會令人心動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巨型的燒烤鐵盤,牛肉,羊肉還未架上,就讓人遐想……</b></p> <p class="ql-block"><b> 回到熱鬧的“龜茲古渡”旁邊的廣場,已經有游人聚集,那陣勢,這里的演出即將開始。</b></p> <p class="ql-block"><b> “女兒河”,是當地的河名吧。據說這里每天晚上都有熱烈的演出,讓那些外來的游客都能夠感受到這里傳統的迎客氛圍。</b></p> <p class="ql-block"><b> 在五花八門的夜市,我又體味到了庫車人的淳樸。上面這個賣馕餅的小攤,比臉盆還大的</b><b style="font-size:18px;">馕餅——庫車大馕——是新疆六大馕之一。但也是我看到價格最低的,只要五元錢。一塊大馕,我兩頓才能吃完,這還是在旅游區(qū)。同樣當晚在飲食店,我點了一份西紅柿炒雞蛋拌面,18元的價格,結果西紅柿炒蛋居然有兩個蛋以上的份量,且有一盆面條外加一份添加的面條供補充。最后,我沒有吃完,有點慚愧,居然浪費了。</b></p> <p class="ql-block"><b> 花帽巷里琳瑯滿目的各色各樣的編織袋,漂亮的絕不重復的各種色樣的帽子: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b></p> <p class="ql-block"><b> 已近午夜,庫車老城燈火輝煌,似東風夜放花千樹,似笙歌環(huán)繞醉古城……</b></p> <p class="ql-block">留下感言:</p><p class="ql-block"><b>其一:龜茲博物館有感</b></p><p class="ql-block"><b>一自騫知大宛跡,便有磨難伴前程。</b></p><p class="ql-block"><b>鑿空西域通漢路,玄奘東土取真經。</b></p><p class="ql-block"><b>將軍抬棺有勇征,大臣遭貶無畏行。</b></p><p class="ql-block"><b>贊賞鄂對順潮流,平叛護疆書汗青。</b></p><p class="ql-block"><b>注:大臣,指林則徐因禁煙事被貶。</b></p><p class="ql-block"><b>其二:夜市抒懷</b></p><p class="ql-block"><b>樹繞燈藤綴繁星,月明青輝灑古城。</b></p><p class="ql-block"><b>街如流韻浪漫景,影伴車鈴詩意縈。</b></p><p class="ql-block"><b>暖攤品味尋夢里,打卡留影沉醉人。</b></p><p class="ql-block"><b>龜茲煙火融寒熱,八方游客記憶深。</b></p>